摘" 要:18、19世纪,广州外销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盛行海外,成为西方国家名媛淑女的时尚标配,外销扇中的官扇制作精美,扇面绘制题材独特,备受西方市场欢迎。本文介绍了广州外销扇中的官扇,并对其艺术特点做了详细的分析,以及其从产生到发展直至衰落的发展过程进行一定的论述,阐述它在“中国风”中的地位,对欧洲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外销扇;官扇;艺术特点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一般项目“广东博物馆群馆藏清代外销文化遗产转化与开发路径研究”(GD22CYS07)研究成果。
清代广州外销扇,是广州工匠根据海外市场需求生产制作的中西艺术风格共融的扇子。
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放海禁,次年设广州、宁波、泉州、松江四海关对外经商,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乾隆二十二年(1757)关闭宁波、泉州、松江三海关,广州又成为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不仅出口丝绸、茶叶,瓷器、还出口大量的艺术产品。广州的工匠技艺精湛。他们制作的象牙、玳瑁、砗磲、檀香木等雕刻制品十分精美,其中尤以用象牙以及玳瑁、黑漆描金、纸面、绢面绣花、贝壳、羽毛、檀香木等材料制作的扇子为佳,精美绝伦,驰名海外。
广州外销扇工艺精巧、材质名贵、色彩艳丽,充满东方风情。18、19世纪,曾一度风靡欧美,长达一百多年,成为“中国风”的主要构成部分,影响了欧美文化。对此,美国《福布斯》杂志曾经刊文称:“扇子成了每个淑女衣柜中的必备之物。从17世纪中叶一直到20世纪初,在欧洲或美洲,没有一位穿戴体面的妇女外出时不带扇子。她们的扇子除了扇风驱热外,还可作为吸引别人注意和卖弄风情的道具。”[1]
广州外销扇的销售对象主要是来华的外国人,也为欧美贵族定制出口。因此,在制作和装饰上,-方面注重西方社会欣赏的“中国风格”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也接纳和吸收了当时西方的风格潮流,以迎合西方的流行时尚,从而摒弃了中国扇潇洒、淡雅,注重散点平面式构图,讲究文学雅致的传统风格,走上了一条中西文化相结合之路。采用象牙、玳瑁、檀香木等名贵的材质,镂雕、镀金、累丝等高超的技艺,以及工笔、细腻、逼真的绘画与刺绣艺术,制作出了多种多样以中为本,带有西洋风味的精美绝伦的外销扇。
外销扇品种多样,有团扇、羽扇、骨扇、黑漆描金扇、丝绣扇、彩绘扇、官扇等。其中的官扇,就是迎合西方的爱好,按照外商订制生产,而形成的一个品种。
官扇又名百头扇,扇面彩绘官邸庭园人物,人物面部多用象牙贴绘,人物服饰多用织锦剪贴装饰而成。19世纪上半叶开始流行,19世纪中后期发展至鼎盛阶段,20世纪以后日渐衰落。官扇色彩浓艳,构图布局热闹紧凑,一幅扇面中绘制了30-50人,多的有100余人,人物形象生动、神态各异,画面内容复杂却规整有序,描绘的是西方人神往的东方人情与风物。
图1为制杂骨牙贴面人物扇,此扇由16档材质各异(象牙、玳瑁、银鎏金累丝烧蓝、贝、檀香木等多种材质)的扇骨组成,不同材质的扇骨多对称分布,扇骨上雕饰各种花卉亭台,十分精美。纸本扇面,扇面绘图以官邸为背景,描绘官宦人家的喜庆集会,另有众多的王孙公子与宅邸女眷聚集在一起,高谈阔论,一派喜庆祥和景象。图2为黑漆描金骨牙贴面游乐图扇,扇面描绘了一艘花舫停泊于江面,官府宅邸临江而立,贵族男女身穿华丽的服装,几乎人手一扇,正在消遣娱乐的场景,其中所有人物的面部均以贝壳剪贴勾画,衣着则为各色织物剪贴加绘。图3为贝雕骨牙片贴面官邸人物扇,此扇扇骨采用象牙雕刻,精致美观,扇面的绘画采用透视绘画技法绘制了不同的场景,如童子江边嬉戏、官员宅邸会客、家眷园中漫步等。图4为银累丝烧蓝骨牙贴面官邸人物扇,扇骨采用银、鎏金、珐琅雕刻而成,华丽精巧,扇面表现了官邸庭院人物,人物用象牙贴面,人物的衣装用丝绸剪贴并加以加绘制。
17世纪初,来中国做生意的葡萄牙人开始用“满大人”称呼中国的官员,并为后来的西方商人沿用。后来,许多西方画家随使团来到中国,用画笔记录下了他们的所见所闻,包括中国官员的生活,这些画作和其他一些游记进一步引发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社会的好奇,“满大人”的称呼更广为传播。因此,在西方,人们又把这类扇子称为“满大人扇”。
官扇之所以精致美好,为人青睐,是因为它的制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材质珍贵,运用广州传统的雕刻工艺
官扇的扇骨主要以象牙制作。后来随着西方市场对外销扇的需求增大,增加了玳瑁、砗磲、檀香木等材料。这些材料都非常名贵。阮元《广州通志》中记载:“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牙、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2]
制作扇骨时先将象牙削成薄片,再用岭南传统的雕刻工艺进行细致深入地雕刻,雕出亭塔山水花卉等图案与花纹。广雕,是具有岭南特色的雕刻工艺。它包括牙雕、骨雕、木雕、玳瑁雕、贝雕等种类;采用镂雕、劈丝、透雕、浮雕、深雕等雕刻技巧。经过雕刻的扇骨,精细美观,极为华丽。玳瑁、檀香木等材料的制作与象牙相同。
(二)绘画、刺绣与镶贴结合,精绘扇面
官扇的扇面绘画,技法独特。西方人喜爱浓郁艳丽的色彩,且熟悉透视法,注重绘画的立体效果。官扇在扇面的绘制上,非常注意这一点。
镶贴是广州一种传统的工艺。在运用中国传统的“以线造型”手法,先用笔墨勾画出人物的轮廓之后,再运用镶贴工艺用象牙剪贴勾画人物的脸部,用各色织物剪贴加绘人物的衣着,色彩艳丽,光彩耀眼,且人像凸出扇面,极具立体感。这是外销扇制造中极具难度的“贴面”技艺。周边的花卉景物等图案与花纹,则用绘画与刺绣进行描绘。
广绣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绣。其中广绣尤受西方市场的喜爱,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常采用平针、咬针、插针绣花卉,续针、扭针绣花枝,另有渗针、舒针、转纹续针、洒插针、勒针等针法,所绣花卉及飞禽走兽,风格秀丽,光彩耀眼[3]。
(三)扇面题材具有浓郁的中国风
19世纪中期来华的法国医生老尼克述说:“对于我们这些外国人来说,更具有价值的是中国画的题材。画中巧妙真实地再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4]
西方贵族之所以青睐中国画、中国扇,除了喜爱它们的精美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想借助它们来了解中国的社会,尤其是中国上层社会的状况。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皇亲贵族、达官贵人具有无限的权威,大量的财富。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占地万亩,建造了大观楼、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蓼风轩、藕香榭等十多处院馆……像这样宏美的社会景观,又怎么不值得介绍给西方世界呢?
引画入扇是官扇的一重要特点。扇面的画,多以当时社会风尚和市场定制要求,题材虽然非常丰富,但在官扇上却有一些不同。官扇扇面的人物,林林总总,成千上万,却大多以官宦人家的生活故事作为题材,以官邸的廊阁庭院为背景,描绘众多的官员及其着属,偶而也有少量的神仙、洋人及其他身份的人物。入扇的画面具有浓郁的中国色彩。
历史的记载方式有二种:文字和图像。前者比较抽象,需要用想象去加以补充,后者则比较直观。在照相术发明以前,官扇的这些人物图像也起了记载历史的作用,它们向西方贵族提供了中国上层社会生活状况的信息,满足了他们这一方面的愿望。
(四)注重整体布局
官扇的扇面绘画人物众多,很容易产生拥挤杂乱的弊病。因此,扇面的绘画非常注重整体的设计,常以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场景方式布局,将众多的人物分成若干组,组与组之间以回廊、植物、流水、屏风等间隔,排列有序,疏密相间。再在扇面的周边,装饰缠枝花朵和西番莲枝等西方装饰元素,非但不显拥挤杂乱之感,还将中国传统特色和西方的装饰风格相结合,极具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
(五)中西结合的艺术风格
广州外销扇是在中西海贸的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销往西方市场的特定产物,比如官扇,是按照外商定制生产而产生的,它在扇面绘画上,融入了较多西方的艺术风格,如西洋卷草花卉、西式的庭院人物等。在扇骨上通常以浮雕、透雕方法雕刻出蜿蜒卷曲的卷草纹样或植物藤蔓,与彼时欧洲盛行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致;而表面髹漆的颜色,则是典型的洛可可式的粉白、粉蓝和金色。
在扇面绘制上则融入西方的绘画技巧:在人物绘制上,利用明暗关系对脸部和手进行刻画,强调人物动态与结构的准确,强调明暗对比,注重阴影的处理;在山水画方面,则强调山石的立体感和画面的纵深感,利用黑白变化处理山石的结构。
综上所述,珍贵的材质,精湛的雕刻工艺,精美的髹漆工艺,精细的牙丝工艺,传神的镶贴工艺,以及绘画工艺之融贯中西,造就了官扇,使它达到了登峰造极地步,成为了欧洲人视觉中极具东方情趣的精美工艺品。
17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东方国家的物品被源源不断地带到了西方。欧洲人在惊叹东方器物的精美之余,更对中国这个神秘的国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继而自17世纪下半叶开始至18世纪,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欧洲多个国家兴起了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日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新潮世界美术辞典》曾对“中国风格”一词做过以下定义:“指西方人在远东特别是中国文物上寻求启迪和表现源泉的艺术倾向,以及由此产生的作品,又称中国样式和中国趣味”[5]。
广州外销扇,在这一潮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欧美的工业生产。
中国外销扇大量销往西方市场后,对欧洲制扇业产生巨大冲击。为了维护本地扇子市场,1752年英国制扇工人曾一度联合,抗议从东方进口扇子的商业贸易。嗣后,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降低成本,提高销量,欧洲工匠一方面从广东进口扇骨半成品,生产加工本地扇,以求降低制扇成本;另一方面效仿中国的外销扇,通过绘制具有东方风情的扇面来迎合市场需求,由此而产生了欧洲制作的“中国风”的扇子[6]。
另外,远销海外的中国外销扇,扇骨的雕刻、髹漆等技艺又极大地吸引了欧洲工匠的好奇心。扇子制作的精湛技艺,影响了欧洲的工匠和艺人,他们经常将这些来自东方的雕刻艺术用于本土建筑和家具装饰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据专家考证,官扇的生产与外销始于1825年。由于它的精美绝伦,更由于它反映了中国上层社会的官宦生活,一经问世,立即得到欧美贵族的青睐,争相抢购,爱不释手。有人还将它作为清朝宫廷与官邸生活的写照而加以珍藏。1840年维多利亚女王曾经将一把一面绘有众多人物,另一面绘有澳门风景的官扇赠给了她的儿子阿尔伯特。道光中期(约1830至1840年之间)官扇的生产发展至鼎盛时期,在此期间生产的官扇,制作精良,一张扇面之上绘制着百余位人物,生动传神,画面布局紧凑,井然有序,因此,曾有人把它们誉为外销扇中的极品。道光后期,随着外销扇的销售由盛转衰,官扇的制作水平才开始下降,工艺较为粗糙,扇面上的人物也大为减少。
因为是外销扇,所生产的扇子全都销往海外,留传下来的官扇寥寥无几,大多只能在各大博物馆的展柜里看到,并且都是海外回归的珍贵之物。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以自身的精美告诉人们:当年广州制扇工人的高超技艺,以及“中国风”对欧美文化的影响。
今天,广州外销官扇虽然已经成为往昔的云烟,但它的绚丽与辉煌已载入史册,称为中国文化艺术史上重彩的一笔,但它所承载历史与文化的记忆,仍值得我们深深地回味。
参考文献:
[1]曾智林.18世纪前后广州外销扇的装饰趣味[J].美术观察,2015(8):142-144.
[2]李雨婷.岭南地域文化下的清代外销扇的视觉审美特征[J].中国美术研究,2014(4):92-96.
[3]白芳.清代广作外销扇[J].文物天地,2016(12):33-36.
[4]老尼克.开放的中国——一个番鬼在大中华[M].波尔特,插图.钱林森,蔡宏宁,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43-47.
[5]袁宣萍.十七至十八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5.
[6]白芳.清代广作外销骨扇[J].收藏家,2017(8):58-63.
作者简介:陈玲杰,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