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婷 宋姿漪
黄河航运萌芽于先秦时期,当时原始居民驾着独木舟和筏通过水路出行。夏商时期,木板船的出现为黄河航运的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工具。春秋时期,黄河航运得到了初步发展。到了战国时期,以黄河为中心的河运网络初步形成,黄河成为河运网的中心,在全国内河航运中占据重要地位。先秦时期的黄河航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航运经历了从以利用天然河道为主到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并存的转变,运输物品主要为粮食。这一时期的黄河航运不仅促进了当时各诸侯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还促进了秦朝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形成。
黄河航运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黄河就已经是先民们重要的航运通道,为沿岸地区进行经济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时间的推进,黄河航运逐渐发展壮大,在我国内河航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古代,黄河航运的兴盛得益于沿岸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发展。通过航运,大量的物资和人员被运送到其他地区,有力地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黄河航运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还深刻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脉络。在新的历史时期,黄河航运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航运的起源
筏的出现,独木舟的创造
独木舟和筏是最早出现的水上运输工具。原始社会时期,以渔猎为生的人们受到水可漂浮落叶、树干现象的启示,意识到水有浮力。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人们制造出了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并学会了人工取火,借助火和石斧,人们制造出独木舟。筏的历史同样悠久。筏取材容易、制造简便,稳定性好,装载面积大,能穿急流过险滩,所以一直被人们用作水上交通工具。
水系先民的原始周航活动
《物原》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即筏)。”《易经》记载:“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史记·河渠书》记载,大禹时期“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据此可知,4000多年前,人们就能在黄河上使用独木舟出行了。
商周的造船业与航运的兴起
木板船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也不断更新,人们对独木舟和筏进行创新,创造出了新型的船——木板船。木板船是水运萌芽的重要标志。木板船的出现摆脱了以往独木舟所受的木材粗细、大小、长短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可以很好地满足水运的发展需要。随着木板船船体的增大,其载重量也不断增加。再加上冶铁、铸造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造船技术不断提高,为黄河航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木板船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的青铜时代。到了青铜器高度发达的商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使用木板船已相当普遍。
甲骨文中表示船的舟字曾以多种形式多次出现,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多种形制的木板船。河南安阳市小屯村殷墟出土的甲骨中,关于“舟”字的象形字有17种,这说明中国最晚在商代就已经有木板结构的大船了。
夏商两代的航运活动
夏商两代迁都频繁,但大都在河南境内,离不开黄河两岸。《世本》记载,夏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又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或在安邑(今山西夏县),或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帝王世纪》记载:“殷汤都亳(今河南商丘),在梁,又都偃师。至盘庚徙河北,又徙偃师也。”夏朝少康之子帝杼时北渡黄河迁都原(今河南济源),而后又南渡黄河迁都老丘(今河南陈留附近)。这两次迁都活动都横渡了黄河。这也说明在4000年前的夏代,舟楫的作用已相当显著,人们的渡河能力也相当强。
商朝时期,人们利用黄河的水运活动比夏代多。例如,《殷虚书契前编》中记载的卜辞“己亥行,贞王其纤舟于河,亡灾”;《殷虚文字缀合》中的卜辞记载了商王在黄河上乘舟以及奴隶利用舟船逃亡等内容,反映了当时黄河水运的状况。
黄河中游也可通航。《中国考古学·夏商卷》显示,在陕西和山西之间黄河两岸的高原地带,北起保德,南至永和,南北长300多千米的狭长地带,多次发现商代青铜器。隔着黄河却出现了面貌相似的青铜器,说明通过黄河水运,这一地区产生了密切的经济往来和文化沟通。
周人的航运活动
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伐纣大军“渡盟津”被誉为壮举。伐纣大军曾两次在盟津大规模横渡黄河。《史记》记载:“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两年后,周武王便带着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向东讨伐商纣王。此外,还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各族八百诸侯率领的军队,队伍十分庞大。根据《太平御览·太公六韬》记载,武王带领攻打殷商的军队率先过河,姜子牙紧随其后,带领了一支拥有47艘船的船队渡河。显然,商周时期,黄河中下游一带的造船业已相当发达。
周族人前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渭水及其支流泾水一带,即今关中西部武功县、扶风县之间。《诗经》中的“小雅”“大雅”中有很多内容都是记述行舟之事。《诗经·卫风·河广》中记载:“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刀通“舠”,意思是小船。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说黄河宽广,怎么容不下一只小船?表达了旅人思归的迫切心情。《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记述了周文王为迎亲而在渭水上联结木船构筑“舟桥”的故事,充分显示了当时周国的造船能力之强。以上诗句充分反映了周人对舟船的熟悉。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航运的发展
泛舟之役
春秋时期,秦晋有利用黄河及支流运输粮食的历史。《左传·僖公十三年》记载,晋国连年灾荒,五谷不收,于是向秦国买粮。秦国便派了大量船只运送粮食,历史上将此称为“泛舟之役”。当时这批数量较大的粮食由秦雍都经渭水、黄河、汾水到晋绛都(今山西侯马市一带),数百里间,水运路程远,货物数量大,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秦、晋两国的航运实力,也反映了黄河水系航运之发达。
鸿沟的开凿
战国时期,魏国以今开封地区为中心修凿鸿沟水系,促进了黄河下游航运事业的发展。
公元前362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便开始开凿鸿沟。开凿鸿沟的工程分为两期,第一期“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行甫水者也”,即先开渠把黄河水或荥泽水注入圃田(古大湖,位于今中牟县西),然后从圃田泽向东挖沟至大梁(今开封)。第二期“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即从大梁城开渠,引圃田水东行,再向南流,与淮河连接起来。
鸿沟以黄河水为源,西自荥阳,向东流经中牟、开封,再转而南下,注入颍河,沟通了淮河和黄河,从而将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水、濮水、汴水、濉河、颍河、涡河、汝河、泗水、菏水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鸿沟水系。荥泽、圃田泽作为天然的蓄水库,有调蓄水量的作用。与鸿沟相连的河道水位稳定有利于航运的发展。鸿沟向南与淮河、邗沟、长江贯通;向东与济水、泗水相通,再顺着济水连接了淄济运河;向北与黄河相通,沿着黄河西向,与洛河、渭水相连,河南由此成为全国水路交通较为发达的地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从南方征集的大批粮食通过鸿沟水系和济水等河流运往北方,并在鸿沟入黄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大粮仓,作为转运站,称作敖仓。但在汉代,鸿沟多次遭遇黄河水的冲击,河道泥沙淤塞严重,鸿沟水系遭到破坏。东汉明帝于永平十二年(69),派王景和王吴共同治理黄河、汴水,汴河航运能力得到恢复,但由于没有治理其他河道,鸿沟水运逐渐湮废。
九州贡道水运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一般认为其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它把全国分为九州。其实它所反映的是战国时各州贡赋运往帝都的贡道。当时帝都在黄河之滨,所以贡道都尽量沿着水路,辅以陆运,辗转交替纳于黄河航线。因此,根据《禹贡》的记载,黄河是全国河运网的中心,它在全国内河航运及交通事业上占据重要地位。以黄河为主线,其他河流如洛、漯、泗、汶、荷、江、汉、沔、渭都是舟楫水运的支线。
据《禹贡》记载,兖州(今山东省西部和河北省东南部)的贡品漆和丝,从济水和漯水行船,以达黄河;青州(今山东省东部)的盐、细葛、海产、丝、麻、铅、松、怪石等贡品,从汶水行船,经由济水以达黄河;徐州(今山东省南部及江苏、安徽北部)的贡品五色土、野鸡毛、桐树、石磬、蚌珠和鱼等,从淮、泗二水行船,经济水以达黄河;豫州(今河南伊洛河流域)的贡品漆、麻、磐和磨石等,从洛水行船以达黄河;扬州(今江苏省南部和江西等地)的贡品金属、美玉、竹箭、齿革、羽毛、木料等,顺着江、海经淮、泗、济水以达黄河;荆州(今湖南、湖北等地)的贡品羽毛、齿革、金属木料、磨刀石、丹石、楛、菁茅、大龟等,从江、沱、潜、汉四水行船,经丹江或唐白河运至伏牛山南麓舍水就陆,翻过山转入洛河,至于南河(南河系古称,指黄河自潼关以下向东流的一段);梁州(约在今陕西、四川一带)的贡品从汉水支流、渭水、褒水而入渭水,绝河而渡入黄河;雍州(今陕西、甘肃二省和青海省东部地区)的贡道有两条路线:一条自小积石山,由东向西航行至龙门;另一条由沣水、泾水、漆水、沮水西下至渭水,而后纳入黄河。
先秦时期黄河航运的特点
第一,先秦时期的黄河航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中原地势平坦,温度宜人,河流众多,水陆交通方便。古人临河而居,既便于利用水,又不易遭水患。大禹疏通了黄河,促进了黄河航运的发展,并初步形成了以黄河为主干的水运网络。先秦时期,中原地区一直是历代王朝的中心地带,各个王朝对黄河航运的建设主要围绕解决通往中原地区的航行难题而展开。
第二,先秦时期的黄河航运以黄河为骨干,后期开凿人工运河,航运经历了以利用天然河道为主到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并存的转变,最终形成了先秦时期大规模的水运交通网。人工运河的出现既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反映了黄河航运的快速发展。战国时期的鸿沟不仅促进了魏国的发展,而且改善了整个黄河下游的交通条件,提高了各诸侯国的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我国政治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三,先秦时期的黄河航运主要运输军队的辎重和粮食,这与当时战争频繁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夏商两代频繁易都,每次在黄河两岸迁都都是一次重大的军事渡河行动。武王伐纣时,率领数万大军渡河作战,说明当时黄河地区的人民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至春秋时期,秦国通过黄河及其支流向晋国输送了大量赈济粮食,被视为中国漕运之始。
黄河航运对黄河流域的影响
第一,推动了黄河流域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很多重要且发达的城市都位于黄河水道沿线。大梁城在鸿沟沿线,陶位于济水、菏水交汇之处,临淄濒临淄水,淮阳紧邻淮水。这些城市得益于河流带来的灌溉、水运之便,拥有高度发达的农业,逐渐成为当时全国的工商业中心。
第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形成。以鸿沟为例,它不仅推动了魏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而且影响了战国的整体局势。鸿沟水系沟通了黄河与淮河,连接了济、濮、睢、颍、汝、泗、丹等河流。通过鸿沟水系,黄河向南连接了淮河、邗沟、长江和东海;向东沿着济水连接了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到达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附近)。鸿沟水系的形成,加强了全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形成。
先秦时期黄河航运的发展堪称一部壮丽的史诗。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血汗和辛勤劳动的结晶,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黄河航运的崛起不仅印证了河流与航运、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河流兴则航运兴、社会兴。
更重要的是,黄河航运的发展与各朝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政治上,黄河航运的繁荣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经济上,黄河航运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贸易的繁荣;在文化上,黄河航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使各地的思想、艺术和科技得以交流与融合。
黄河航运的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当今时代,人们更应该珍惜河流资源,加强对河流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让河流继续为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同时,人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先驱精神,勇于开拓创新,为黄河航运乃至全球航运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