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以多样化的民俗体育运动为中心,让广大游客在观赏和参与的过程中充分享受民俗体育活动的乐趣。这不仅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能有效带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记忆不完整、旅游产品和项目不够丰富等问题。对此,相关部门应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文化叙事体系、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项目,切实促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发展。
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民俗体育是指在民间风俗或民间文化以及民间生活方式中流传的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们多种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民俗体育文化具有集体性、规范性和普遍性的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承运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因此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二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宣传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的意义
融合原理
民俗体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而旅游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二者具有同源性。民众参与民俗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拓宽视野,丰富阅历;而旅游可以让民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长知识,增强体魄。虽然二者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都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和开阔眼界的目的。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旅游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带动经济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已经成为民众生活中重要的消费方式。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一方面源自人们的切实需要;另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二者的有机结合会衍生出一系列独特的旅游项目和民俗体育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还能在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激发相关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刺激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优化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催生的相关产业大多是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高,国民经济结构就越科学合理。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切实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也是旅游业服务的对象。在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的过程中,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旅游项目能够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这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还能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能够让游客在亲身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感受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消除文化隔阂,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民俗体育文化的知名度,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助力。
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现状
基础设施不完善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有机结合,虽然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发展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跟上民俗体育文化和当代旅游融合发展的脚步。例如,我国西南地区部分城市海拔较高,资源较为分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开发利用。加之不同地区对游客的服务能力存在差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地区能够更好地服务游客,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地区则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进而影响了当地民俗体育文化和当代旅游的深度融合。另外,目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缺少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制约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
文化记忆不完整
民俗体育文化背后的记忆是各个地区世代相传的乡愁纽带,对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某种层面上,文化记忆是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的精神支撑。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民俗体育文化记忆开始衰退,制约了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发展。例如,部分地区乡村的民俗体育资源经历了商品化改造;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部分具有民俗特色的民族聚集地和特色建筑被拆除,在磨灭当地民众文化记忆的同时也破坏了民俗体育旅游和社会生态之间的平衡。与此同时,大量乡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人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断裂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传承的内在价值,忽略了民俗体育文化背后的民族记忆,给民俗体育文化和当代旅游的融合增加了难度。
旅游产品和项目不丰富
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产品和项目则是旅游业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产品过于单一、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推出的都是基础性旅游产品或项目。尽管这些产品和项目具有大众性,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但这些基础性产品和项目缺乏长期竞争力,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旅游业是兼具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等特征于一体,具有带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但是当前,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资金投入力度不足的问题,不仅无法真正实现民俗体育文化旅游的市场化和现代化,还造成了资源浪费。
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策略
完善基础设施
要想真正实现民俗体育文化和当代旅游的深度融合,就必须完善基础设施,这也是提高游客重游率的关键和影响民俗体育活动选址的重要参考。交通设施发达程度是影响旅游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因素,交通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轴”的作用,能够将多个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发展不均衡的区域连接起来,带动相对落后地区旅游业发展。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对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交通轴线建设方面依托“十四五”规划,加快公路、铁路网络建设,构建区域化的交通格局,完善基础公路结构,以促进民俗体育文化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同时,持续优化乡村路网布局,构建生态体育“走廊”,强化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通过建立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线路宣传推广体系、优化住宿餐饮条件等方式,可以全面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满意度。
构建文化叙事体系
在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记忆是其“活”的灵魂。为了保持民族文化记忆,可以借助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构建民俗体育文化旅游叙事体系,例如,拍摄传统武术、端午赛龙舟、舞狮舞龙等题材的纪录片,让无法亲身体验旅游项目的民众也能感受民俗体育文化的魅力。民俗体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加强历史博物馆建设,深入挖掘民俗体育文化的内涵,收集整理民俗体育活动相关器具、文物等,加大对此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旅游体验,使其能够了解民俗体育的变迁,感受民俗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融合的文化记忆传承,增强游客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积极开发旅游产品和项目
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应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让广大游客在观赏优美自然风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俗体育文化的熏陶。为了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民俗体育文化和旅游业的结合应在保持民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逐步向现代审美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民俗体育文化旅游才能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相关主体从资源密度较高的地区入手,建立以休闲类体育旅游为主,参赛、训练类体育旅游为辅的发展体系,并充分利用公园、广场等场地,开发体育观光、体育露营等项目,依托知名的体育训练基地打造区域特色民俗体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游客。同时,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资源特点,依托特色景区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推动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深度融合。
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促进其与当代旅游的深度融合,展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价值意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总的来说,民俗体育文化与当代旅游的融合不仅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还能促进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助力。因此,我们应立足于当下的实践基础,正视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探索新的融合策略,使我国优秀的民俗体育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全方位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