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文脉传承与活力提升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51)

吴姚红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文脉,是城市旅游发展的关键,当前,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由“增量扩张期”向“存量优化期”的转变。在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现以东阳市卢宅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系统分析历史文化街区在地域文脉传承和活力提升中面临的问题。从加强街区保护、改善居住环境、升级功能业态、推动文化项目建设以及完善保障机制等多个层面出发,提出历史文化街区地域文脉传承与活力复兴的耦合机制。这一机制将有效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地域文脉的传承及活力的提升,符合当前城市化建设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注重传承城市文脉”,要求“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当前,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的焦点,需要修复文化关系和提升街区活力。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文脉,激活和提升街区的活力是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

历史文化街区地域文脉传承与活力提升的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地域文脉,是城市文化独特性的具体表现。要建立以地域文脉和文化层次为核心的“环境观”,实现不同时期历史、艺术和空间的和谐共生,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使街区人文和生活价值的回归。此外,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再体验场所,有助于弥合人与文化的断层,形成增强城市韧性的强大合力,为城市居民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高品质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当地文化和地方特色的集中体现,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活化和业态创新,促进地方文旅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凸显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活力。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位于浙江省东阳市的卢宅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卢宅古建筑群、卢宅老街、非遗街区、商业街区等,其中,卢宅古建筑群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东阳市提出将非遗馆与卢宅街区保护利用项目结合,以改造提升为主要方式打造活态非遗街区的发展思路。2019年,卢宅非遗街区正式对外开放

整体格局基本完整,但部分区块存在残缺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商业开发基本完整,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第一,文旅融合程度不高。自街区对外开放以来,其功能主要局限在日常接待、观光游览及研学活动,未充分开发以古建筑为核心的文旅业态与衍生产品,内部展陈不足,难以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对游客吸引力不足。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知名度不高,缺乏有效的推广模式,尚未形成文化旅游品牌,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相对较少。第三,旅游产品单一。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仅提供古建筑群游览、非遗街区文创展演体验、研学等,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文化爱好者。第四,核心产品转化尚未实现。文化展示方式停留在实物参观层面,尚未开发相关衍生产品,部分文化旅游资源未转化为吸引人的文旅产品。

街区肌理和风格基本统一,但缺少市井氛围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以明清传统民居建筑为特色,街区内的重点街道,如卢宅老街、木雕巷、拱宸巷等都保存完好,具有较为传统的街巷风貌。但部分街区的建筑样式为传统民居样式,沿街面以围墙为界构,对外相对封闭,文化与商业外延展现力不足。同时,原住民数量逐渐减少,导致市井氛围萧条。文化的培育和本土气息的延续需要依靠原住民,原住民可以使街区更加充满活力。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后期整改使许多原住民选择外迁,这使得街区市井氛围逐渐萧条,游客无法感受淳朴的街区居民生活方式。

支撑系统基本完善,文旅融合度不高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商业开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核心形象不明确,缺乏鲜明记忆符号,总体定位模糊,文旅融合目标不明确。第二,文化挖掘力度不足,古建筑展陈内容滞后。第三,文旅载体单一,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第四,经济效益较差,二次消费有限,业态统筹不足。第五,店铺体验性较差,非遗项目以传统方式呈现,缺乏现代创意店铺。因此,卢宅历史文化街区改进需要明确核心形象,强化文旅融合目标,加强文化挖掘和解读,拓展文旅载体,优化商业规划,提升店铺创意性。

管理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但缺乏合力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包含众多单位,如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这导致一定程度上的权责交叉问题,尤其在文旅开发上,缺乏统筹协调。同时,民间社会组织,如卢氏研究会以及小业主,也对其拥有管理职能。景区与周边居民区之间的界限模糊,这使得街区在统一管理方面遇到阻碍。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要素及影响因素分析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提升可以从人群、居住、经济和文化四个方面进行考量。第一,人群活力。街区特有的活动能吸引大量人流,较多的商业活动可以为商业街区注入更多活力。但是,不同时间段的人群活力差异显著,需要充分发挥夜色经济和周末经济的集聚效应。此外,原住民日常行为与街区商业活动密切相关,外来租客能弥合旅游季节性影响。第二,居住活力。卢宅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风貌和空间合理利用是满足居民需求的基础,应当合理整治院落空间,吸引更多人群居住。完善道路、市政和环卫设施可以改善生存条件,吸引更多游客。街巷空间是主要的活动场所,通过规划和管理可以构建宜居的生活环境。第三,经济活力。商业业态在经济活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样化的商业业态有助于改善商业结构,满足不同人群需求、吸引人流、形成集聚效应。目前,卢宅历史文化街区业态分布较为单一。因此,卢宅历史文化街区需引入更多样化的业态,提高街区的吸引力,以满足不同游客和居民的需求。第四,文化活力。挖掘历史文化,可以为街区注入活力。历史文化与商业的融合则容易形成联动效应,可以吸引更多商家入驻,提升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吸引力。此外,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也有助于满足本地历史文化保护规划需求,使街区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规划,实现历史文脉传承。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地域文脉的传承及活力提升策略

强化卢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打造“卢宅”品牌

每一处老街,都是一座城市的文脉所在。卢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建规模宏大、传统技艺精湛、儒学文韵深厚、精品非遗集聚,承担着东阳市“三乡文化”展示窗口的功能。第一,要进一步挖掘卢宅历史文化街区核心文化,以确定该街区的品牌定位,打造古建、非遗、影视、美食、文创和客栈等多类型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街区。第二,进一步梳理重点文旅项目,充分挖掘东阳非遗项目类型,积极引进东阳土布、石雕、东阳道情、罗汉班、锡艺体验、茶艺表演、东阳酒等诸多非遗项目入驻该街区,发挥“非遗+旅游”的品牌效应。第三,卢宅历史文化街区应当谋划文旅发展定位,开展新业态打造、市场推广营销等一系列工作,积极引进知名餐饮品牌、客栈民宿等进驻商业街区。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卢宅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

提升卢宅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应该充分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建筑设计应当充分利用非遗技艺。例如,在建筑主体、屋顶等方面,充分体现东阳建筑文化特色,使街区整体风貌与卢宅古建筑群相协调。第二,立面整治,还原古街旧貌。保留古建筑的特色风貌,通过保护性修复,使街区更好地展现古街木楼、灰砖黛瓦的建筑特色,实现“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第三,布局优化,提升整体环境。通过披檐、绿化、墙槽等方式对外露管线和空调外机进行合理归置,使环境更加美观。对绿化带进行重塑,拓宽人行通道,打通主街两侧的物理隔离,增加功能区块的串联,扩大游客的游逛空间。第四,卢宅水系恢复。恢复卢宅原有水系,疏通雅溪、月塘等水系脉络,使其与街区建筑格局相契合。通过恢复水系,打造秀美灵动的水文景观,同时引水入街,打造独特的街区。第五,复原历史风貌。根据相关规划要求,优化卢宅聚落肌理,做好笔架山视廊保护。有层次分步骤地对卢宅古建筑群进行复原,提升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历史风貌。

升级功能业态,全方位促进文旅消费

第一,统筹内部业态,形成业态发展合力。通过“一心一街一带四区”的总体布局,强化商业业态的引导。明确目标市场,重点培育工艺美术、古建博览、文化展示、非遗文创、地方特产等主导业态。同时,合理布局特色餐饮、传统小吃、酒店民宿、特色娱乐等配套业态,形成文化底蕴深厚、业态丰富多元、传统与时尚有机融合的业态体系。第二,综合培育文旅商综合体,满足多元消费需求。挖掘本地市场潜力,打造集民俗生活体验、工艺博览、高档餐饮、娱乐休闲、特色策展、文化夜游于一体的休闲业态。打破当前商业布局小而散、业态单一的局面,形成文旅商综合体,推动卢宅成为市民文化休闲、日常游憩和会客的首选目的地。第三,实施夜间产品供给,扩展文旅消费空间。利用卢宅区位优势,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打造夜景观光、街景夜游、夜市夜宵、演艺、购物等多元休闲活动业态。结合《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开展卢宅夜间演艺、非遗体验、文化研学、特色美食等活动,使其成为城市夜间文化体验的首选地、城市夜间消费的主阵地。

打造文化项目,多渠道优化沉浸式体验

第一,加速卢宅智慧景区设施建设,构建智慧管理、服务、营销三大平台,推出创新型智慧旅游产品。做好卢宅肃雍堂的保护、研究和宣传工作,并与“文旅惠民卡”合作,以低价或免费形式开放景点。推动“东阳卢宅”文化策展项目,提升肃雍堂的活力。第二,在产业融合方面,创新历史文化、非遗产品展示方式,将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体验,打造独特的东阳历史文化产品。将木雕、竹编、东白茶、红曲酒等非遗元素融入住宿和餐饮环境设计中,营造沉浸式非遗消费场景,实现可吃可玩可赏的生活式非遗体验。第三,加强研学产品设计,将“三乡文化”主题延伸至全市中小学课堂。

完善保障机制,多层次构建管理整治模式

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涉及众多部门,包括文化和旅游局、城市建设管理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因此,应多层次构建管理整治模式。第一,街区管理宜采用专片管理方式。机构通过按块管理,确定历史街区范围,在内设立相关部门,实现高效管理。专片管理便于跨专业协作。第二,在规划整治中,需详细了解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特征,划分保护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等级别。采用分类、分单元的整治方式,实施小规模、单元式、渐进式维护。第三,功能发展方面,街区要优先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居民的基本设施供给。通过集约厨卫、合作改建等方式,改善居民居住空间,提升公共环境品质,适度促进多元功能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强调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因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增强居民精神层面的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卢宅历史文化街区的地域文脉传承和活力提升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不仅是延续其历史风貌,而是通过保护使其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赋予历史文化街区新的功能,才能使其更具活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3年度浙江省金华市社科联市厅级立项课题:将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融入历史文化街区文脉传承与活力复兴的耦合机制研究(编号:YB202361)。

(作者单位:东阳市文物保护所)

标签:  街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