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苗
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在促进社会交往、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而方言犹如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璀璨珍珠,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情感与地域特色。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和珍视方言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现通过分析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辩证关系,明确二者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下和谐共生,互相补充。应当倡导普通话与方言并重,共同繁荣,以实现我国语言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普通话作为一种标准化的语言,有力促进了全国各地民众间的交流与沟通,确保了国家层面的信息传达和教育普及的高效与一致性,在国家行政、教育、传媒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方言则是地域文化基因的独特表达,它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智慧和深厚的情感联系,承载着各个地区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特色,对增强社区认同感、传承地方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普通话的推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各异的现实情况,我国确立并推广普通话成为国家语言政策的核心内容。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彰显了国家对普通话推广的坚定决心和长远布局。
推广普通话旨在消除地域间的语言障碍,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无障碍交流,进而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下,语言的统一和标准化已成为时代趋势,掌握并熟练运用普通话,既能帮助个人紧跟时代步伐,避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洪流中被边缘化,也能有效地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
我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行普通话,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我国幅员辽阔,方言种类繁多,尤其是南方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较为明显,如部分方言不分前后鼻音、卷舌音与平舌音的区别不够清晰等,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了一定难度,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了“塑料普通话”现象,即虽努力模仿但仍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普通话。对此,应坚持问题导向,从源头抓起,加大普通话教育力度,尤其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和偏远山区,更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让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使普通话真正走进社会每一个角落。
事实上,在许多乡村地区,方言仍是主要交流工具,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口流动性的增强,普通话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如今,大多数青少年已能较好地掌握并运用普通话,同时也了解当地方言,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自如切换。在一些小城市或偏远地区,由于人口构成复杂、流动性较大,方言与普通话并存的现象依然存在。并且,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偏远山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严重阻碍了该地区的信息传播和经济发展。
因此,国家应继续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偏远地区的资金投入力度,确保普通话教育的普及与质量的提升。通过推广普通话,不仅可以消除地域隔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还能为现代化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有力支撑。在现代社会,“说”的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不仅要会说普通话,更要说得准、说得好。只有这样,人们才能通过普通话这一桥梁,更好地互相交流、共享信息、共创未来。
方言是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胡适曾深刻地指出方言的独特价值,他强调方言最能生动展现个体的情感神韵与精神风貌。在古文与官话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前者是静止的私人记忆,后者则显露出一种刻意雕琢而非完全自然的状态;而方言中的角色则是最为原生态且富有生活气息的存在,它们承载着当地的生活情趣与历史烙印,真实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包括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诸多元素。方言具有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特点,犹如一幅幅立体画卷,吸引了众多学者投身于方言的相关研究。
杨勇在其著作《蛮话方言史》中进一步阐述了方言的本质,指出方言是民族语言历经漫长历史积淀后形成的地域性变体,其鲜明的地域性恰恰揭示了各地文化和民族特质的强大功能。中国的方言丰富多样,按照传统的分类方式,主要可分为七大类别: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以及粤方言。粤方言,尤以广东话为代表,因其独特的发音腔调和丰富的词汇结构而广为人知,不少脍炙人口的粤语歌曲和影视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成为展示方言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这些作品蕴含的方言元素引领着人们深入了解并研习这种语言背后的地域文化。
钱乃荣教授曾强调方言对于表达中国多元文化根源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不论身处何地,大多数汉族民众最初的母语教育便是方言,这是他们在自然而然的成长过程中,最得心应手、最能准确表达情感与思考内容的语言形态。方言作为一种独特且深刻的载体,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地方文化现象,如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戏曲艺术门类众多,且无不深深根植于本土,方言正是它们各具特色、区分彼此的重要标志。将戏曲中的方言替换为普通话,就如同抽离了其精髓,会使其失去原有的韵味和生命力。
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核心在于保护丰富多彩的方言资源。方言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正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所述,方言中那些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表达,如同文言文中的典故运用,总能让听众感到饶有兴趣。因此,方言所散发的魅力,已不仅局限于学术界的热烈探讨,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关心文化传承的人的心灵。
推广普通话对我国方言的影响
推广普通话对我国方言的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使方言的部分特征趋向于普通话,但这并非方言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语言的演变是由内生动力和社会变迁共同驱动的自然过程,其发展规律独立于任何特定时期的政策推广。方言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语言形态,其内在的演化轨迹早已深深镌刻在历史长河之中,如方言中新老语音的更替和文白异读的现象。这并非始于普通话推广之后,而是方言自身历经漫长岁月沉淀的结果,它们映射了方言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面貌和特色。
方言词汇的“新陈代谢”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来描述古老事物的词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用于描绘新事物的新生词汇。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旧有的风俗习惯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应的,那些专门用于表达这些旧习俗的方言词汇也随之失去了生存土壤。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诸如“网红”“大数据”等新兴词汇不断涌现,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必定会受到共同语的影响,如普通话、其他方言和外来语言,这是一个正常且必要的语言接触现象。普通话的推广,不仅加快了方言内部的革新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方言与普通话的交融,对优化和完善语言这一社交工具的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方言存续与否的讨论
近年来,关于方言存续与否的讨论愈发激烈。在当前普通话普及教育的大背景下,部分民众担忧年轻一代可能会逐渐丧失对其本地方言的掌握,从而导致方言所蕴含的丰富地域文化日渐淡化。他们忧虑方言会在未来几代人的发展中逐渐走向消亡,因此纷纷发出“保护方言”的呼吁。这背后的逻辑十分明确,即方言作为母语,不仅是个人身份认同和群体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母语一旦失传,就意味着某种文化根基的松动,可能会导致整个文化生态的失衡。
然而,这种过分强调方言保护的观点,忽视了语言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我国民族众多、汉语方言种类繁多、各地方言差异巨大,若没有一种统一、便于交流的共同语言,各地民众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必将陷入困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在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时,可以使用方言。这进一步表明了政府对方言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正如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所述,一个国家的人民若语言互不相通,则难以形成凝聚力,而成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拥有一个大家都能理解和使用的标准语言。
推广普通话的目标是在保证方言使用的基础上,让全体国民具备在教育教学、公务活动及公共交际场合使用普通话的能力,以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然而,个别地方在推行普通话的过程中采取了一些偏激做法,如片面强调公共场所必须使用普通话,以至于在学校里,课余时间不允许学生说方言,或强制商店员工不得使用方言为顾客提供服务等。这些做法实际上误解了推广普通话的初衷,将普通话与方言置于对立位置,反而可能激发群众对普通话的抵触情绪,催生出强烈的保护母语的情怀。
推广普通话并不会必然导致方言的消亡。应该倡导构建一个既能使用普通话又能接纳方言的“双语”社会环境,在正式场合大力推广普通话的使用,使其担任主导角色,而在家庭、社区、乡土文艺等方面则可以充分发挥方言增进亲情、维护乡情的独特作用。
方言与普通话的互补共荣
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替代或排斥,而是呈现出一种深度交融、互补共荣的状态。普通话作为我国的通用语言,其发展离不开方言的滋养和支撑。在学术层面上,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可以说,普通话是深深扎根于方言沃土中的语言之树,汲取方言的丰富营养,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和完善。
方言作为各地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不仅为普通话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而且许多方言特有的、生动鲜活的词汇经筛选后被纳入普通话之中,使得普通话更加丰富多元、充满活力。而普通话作为一套规范、稳定的语言系统,其严谨的语音规则、广泛的书写应用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的通行性,也为方言带来了新的启示与变革。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方言在某种程度上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有时会选择普通话中的词汇来替代原本的方言表达,或者与原有词汇并用,产生了一种既包含方言元素又融合普通话成分的混合语言现象,这种“变异”使得方言更加活跃,与时俱进。
此外,普通话与方言在实际应用中各有其独特的定位和功能。普通话作为国家规定的官方语言,主要应用于工作场合、公务活动以及跨地域的公开交流,其规范性和普适性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准确高效;而方言则更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家庭对话以及地方社区的非正式交往中,承载着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亲近感。可见,普通话与方言在生存空间、使用范围及适用场合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而非矛盾对立。公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不同情境下自由切换使用普通话或方言,使两者各展所长,各尽其能,达到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重视方言的宝贵价值,积极推广普通话。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双语或多语实践,积极倡导和实践双语制,逐步迈向一个普通话与方言和谐共生的“双语”社会。
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是一项持久的战略任务,需要以全面、辩证、理性的视角审视两者之间的深层联系。民众既要在学习工作中熟练掌握并运用普通话,又要尊重并热爱自己的方言。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兼容并包、和谐共生的语言生态环境,切实推动普通话的发展与方言文化的传承,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助力。
(作者单位:浙江开放大学德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