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艳国?姚洁?周楚洁?李艳丽
现围绕广东省红色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展开论述。在界定广东省406处红色旅游地基础上,应用ArcGIS对红色旅游地的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分析广东省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的布局特征,提出广东省红色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差异化与协同化发展策略。
随着红色旅游的兴起,红色旅游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通过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除了对定义进行界定外,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的功能、开发模式、市场营销和旅游产品等方面也进行了探讨。鼓励红、蓝、古、绿协同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除了区域内部借力外,要将链条延长至市外与省外,实现跨区域协同。地理学科则比较关注运用数理模型和GIS等分析手段对红色旅游空间布局进行探讨。广东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目前,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广州深圳、广佛肇、潮汕、海陆丰等城市红色产品的定性研究上,从省域布局及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研究鲜有提及。
研究区域及数据获取
广东省共有21个市,可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为珠江三角洲(广州、东莞、深圳、肇庆、佛山、中山、珠海、江门、惠州),粤北(云浮、清远、河源、韶关、梅州),粤东(汕尾、揭阳、汕头、潮州)以及粤西(阳江、茂名、湛江)。
通过参考广东政协网2016年发布的《关于广东省红色旅游资源的调研报告》、2019年专家遴选的广东省100处重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文旅厅发布的《广东省A级旅游景区名录》《广东红色印迹图册》等数据,并结合各个地级市的官网,现对广东省红色旅游地进行合并、删减,归纳与修正,最终确定了406处红色旅游地。运用ArcGIS10.2将各个红色旅游地标在广东省地图上。
广东省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的布局特征
红色旅游地可以分为遗址遗迹、陵区陵园、名人故居、碑碣和展示演示场馆五种类型。遗址遗迹类数量最多,总共263处;陵区陵园类51处,展示演示场馆类39处,名人故居类28处,碑碣类25处。运用最邻近指数探讨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的地理空间的布局特征,测量公式如(1)(2)所示,其中,R为最邻近点指数,r表示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它们的平均值用r表示,rn为理论平均距离,a为广东省面积,n为红色旅游地数量,d为点密度。当R>1时,r>rn,为随机分布;当R=1时,r=rn,为均匀分布;当R<1时,r<rn,为集聚分布(见表1)。
(1)(2)
遗址遗迹类最邻近点指数R=0.63<1,属于集聚型布局,主要集聚在粤北和珠江三角洲,其中,粤北有104处,珠江三角洲有71处,粤西共49处。
名人故居类随机布局
目前,广东省共有名人故居28处,最邻近指数R=1.02>1,呈现随机分布,即名人出生的地域存在不确定性与随机性。但在大分散趋势下,珠江三角洲仍呈现出小集聚倾向。
展示展馆类集中在经济发达区
全省展示演示场馆类旅游地共有39处,其最邻近点指数R=0.76<1,呈现明显的集聚布局。其中,珠江三角洲区域因经济实力雄厚可以为展馆提供建设、维护等经费占额较多,为74.36%;而经济相对薄弱的两翼地区,展馆类旅游地较少,占比仅为5.13%。
陵园碑碣类均匀布局
陵园和碑碣属于政府公益配置类型,共有51处,最邻近指数为R=0.93≈1,基本实现了各地级市的均匀配给,便于各地政府承接各类群体爱国主义教育和祭奠缅怀英雄烈士活动。
广东省红色旅游地的区域布局特点
珠江三角洲核心发展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共有红色旅游地141处,除遗址遗迹类数量略低于粤北之外,其他四种类型都占据全省第一名。该区域A级景区占全省总量的74.07%,3A级及以上旅游地更是占到了全省的86.67%,呈现出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级别高的特点,成为全省核心发展区域(见表2)。
粤北发展副中心
粤北地处粤、赣、湘、桂四省的结合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地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总共有149处,居全省首位。其中遗址遗迹类有105处,占全省遗址遗迹类总量的39.92%,遥遥领先于其它区域,超出珠江三角洲34处。
两翼弱发展区域
粤东与粤西是红色旅游发展的低洼地区。红色旅游地数量少,粤西64处,粤东52处,分别只占全省总数的15.76%与12.81%;类型相对单一,粤西缺失名人故居,粤东没有展示展馆;旅游地级别较低,A级红色旅游地较少。
广东省红色旅游地的城市布局特点
利用ArcGIS10.2对广东省406处红色旅游地进行核密度分析,并将结果采用自然间断法划分为不同区间。
广佛肇一级结点
全省高值区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广佛地区,成为全省“资源+市场”的发展核心。广州红色旅游地数量众多,类型齐全,级别较高,3A级及以上旅游地占全省的50%。
梅州与韶关二级结点
粤北地区有两个高值点,分别为韶关市和梅州市。梅州资源众多,共有43处,位于全省地级市第一。韶关市共有41处旅游地,呈现出从北向南、由多到少的“倒三角”式分布。因此,粤北区域需要注重“红,绿,古,俗”等不同类型旅游地的综合发展;同时,可以对接周边省份,延长红色旅游链条,吸引珠江三角洲客源,争取确立广东省红色旅游的副中心地位。
汕尾和湛江三级结点
粤东的红色旅游地集中在汕尾市;粤西红色旅游地集中在湛江市。这两个区域资源数量少、类型单一、级别较低、远离客源市场,今后需要瞄准本地市场,修补展示展馆等短板。
广东省红色旅游地的布局影响因素
水系等自然景观使布局呈现带状与片状形态
广东省红色旅游地呈现出沿西江、北江、东江带状布局的状态,占全省总数的84.2%。此外,河流也决定了中等空间尺度的地缘关联。例如,西江流域的广佛肇、东江的惠莞深以及北江的韶清,均为由河流连接起来的城市群落,由此形成了红色旅游地的片状布局。
行政中心性驱使布局呈现跳跃性分布
红色旅游地布局呈现出向行政中心靠拢并跳跃性分布的特征。首先,行政中心资源多,类型丰富,禀赋高;其次,行政中心具有雄厚的实力,可以推动各种类型旅游地尤其是展馆及陵园地的建设,实现“无中生有、有中生优”的发展态势;再次,行政中心拥有广阔的群众基础;最后,行政中心能够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与政策保障。
广东省红色旅游地的空间优化与发展
空间结构的优化
综合分析可知,广东省红色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为“加强中心、协同四区、拓展两轴、筑网融合”。其中,“中心”为广佛肇,“四区”指珠江三角洲、粤北、粤东、粤西。在优质资源以及雄厚市场的支撑下,珠江三角洲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精品建设,提升其全国影响力;粤北可以依靠资源优势,吸引珠江三角洲客源;粤东与粤西应以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为主。广东省应加强珠江三角洲的内部建设,实现贯穿全省东北—西南的两条轴线,在此基础上 “筑网融合”,即建构珠江三角洲、北部、东北部以及粤东的发展网络,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顶点的箭头式网络结构,实现重要节点三小时通勤。
差异化与协同化发展策略
从资源互补来看,粤北需要促使“绿+红”的结合;粤东适合发展“蓝+红”的结合;粤西应主推“农+红”的结合。此外,珠江三角洲是发展极,可以通过“交通轴线”“南粤星火”等产品轴线,实现其在投资、技术、设施、市场等方面向粤北及粤东的扩散,由点带轴、由轴带面、建构“点”“轴”“面”结合的发展网络。随着韶关、梅州、汕尾等新增长极的不断成熟,可以与珠江三角洲形成共轭,区域网络通过新一轮的空间协同得以继续巩固与增强,最终实现从“一极多点”向“遍地开花”的布局结构转变。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