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紫悦?刘苏情
“耳朵经济”崛起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行走播客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独特价值得以彰显。现以上海市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深入剖析行走播客与城市形象的互动关系,以期为城市形象管理者和播客制作者带来新起发,促进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研究发现,行走播客通过其特有的声音叙事和情感表达,为城市形象的多维呈现提供了新路径。行走播客的内容选择和形式表征策略丰富了城市形象的内涵,其不仅可以展示城市的文化魅力,还可以通过加强听众参与和互动,深化听众对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认同感。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行走播客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虚拟体验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成为学术研究和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传统的城市形象研究多聚焦于视觉和空间元素,声音虽然也是城市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往往被忽视。然而,在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声音媒介,特别是行走播客,以其独特的传播方式,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行走播客作为一种新兴的声音媒介,通过记录城市的声音元素,将听众带入一个充满情感和记忆的城市空间。它不仅呈现了城市的物理形态,更通过声音的叙述和情感的传递,揭示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社会特征。这种声音与空间的紧密结合,使得行走播客成为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有力工具。上海作为一座蕴含着丰富都市文化的城市,为行走播客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播客创作者通过记录上海街头巷尾的声音,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历史与文化、生活与情感呈现给听众。这种声音地图的绘制不仅增强了听众对城市的感知和认同,也为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的路径。因此,本文选取上海城市行走播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讨声音互动在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为城市形象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证依据。同时,期望通过本研究,使声音媒介在城市传播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行走播客对上海城市形象的塑造
以声音标记城市:作为新兴媒介的“行走播客”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与无线耳机的普及共同催生了行走播客这一新兴媒介。行走播客以其独特的动态传播方式,为听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参与体验,成为数字传播领域的新热点。作为播客领域的一种独特形式,行走播客通过“边走边录”的方式,将声音记录与城市空间探索紧密结合。播客制作者实地录音,捕捉城市的生动声音,传递城市的多样性和活力。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播客的空间限制,使听众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城市的魅力。
行走播客的形式表征:“如何”传递声音
现场录音与环境音效的巧妙运用,显著增强了行走播客内容的丰富性和听众的沉浸感。现场录音作为城市声音的真实记录,可以将城市的生活与文化细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而环境音效则通过层次丰富的声音处理,为听众创造出多维度的听觉景观,使听众能够全方位地感知城市的氛围与特色。在《上海555网红打卡点绕行指南》这档节目中,播客团队通过现场录音,捕捉了越剧院排练的细腻声音和周边街道的日常生活声响,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和城市生活的多元性。同时,环境音效的运用,如车辆行驶声、路人交谈声等,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上海声音画面,提高了播客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音频叙事与对话节奏在行走播客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音频叙事通过创造一个互动性强的叙述环境,使听众能够积极参与并重构叙事意义,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对话节奏则通过轻松自然的叙述方式,拉近了播客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使口头叙述更加贴近听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例如,在小宇宙App的播客实践中,通过“时间戳”功能,听众可以实时评论和反馈,使叙述成为多方共同构建的过程。这种叙述机制不仅丰富了播客内容的表现形式,也为听众提供了更加深入和立体的城市体验。
音乐不仅能够营造特定的氛围,还能引导听众的情感走向,提升叙事内容的感染力。而音效则通过模拟现场环境声音,提高了播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使听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沉浸在播客所描述的场景中。上海行走播客中背景音乐和实地录制环境音效的巧妙结合,能够再现上海街区的热闹场景,为听众带来一种全新的听觉体验。这种音乐与音效的艺术化表达,不仅提升了播客的吸引力,也为城市的形象塑造和文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声音故事中的动态城市:行走播客的内容选择机制
三明治编辑部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和录音,创新探索了上海的城市空间与文化。他们摒弃现代导航工具,依赖纸质地图和路人指引,发现了如上海越剧院这样的文化宝藏,让听众通过声音感受上海的独特魅力。此外,一元咖啡机和隐秘茶馆的意外发现,也展示了上海的多元魅力。
行走播客会关注特殊时刻的城市声音,如凌晨的宁静与台风天的风雨声,为听众呈现上海的不同风情。这些声音不仅丰富了城市的声音图景,也加深了听众对上海的情感联结。通过行走播客,上海的城市形象正在以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只局限于表面的繁华,还包含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融。社会观察与城市思考是行走播客的另一大特色。通过与路人对话,播客揭示了上海的社会动态和居民情感。深入城市空间的探索则展现了上海的历史脉络和特色。这些观察和思考使得行走播客不仅是对城市声音的记录,更是对城市文化和精神的解读。
行走博客通过对特殊时刻的声音记录以及深入的社会观察,正在为上海这座城市绘制一幅独特而丰富的声音画卷,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城市体验,也为上海城市形象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行走播客塑造上海城市形象的路径
声音元素的情感纽带
在行走播客中,声音元素作为情感纽带,对于增强城市认同感具有关键作用。自然声音如海风、波涛和鸟鸣,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地理环境,唤起听众对城市的独特记忆和联想,从而加强他们对城市空间的感知和归属感。这些声音不仅是环境的描绘,更是情感的传递,能够激发听众对城市的情感共鸣和深层次认同。社会声音的融入,如市场叫卖、街道交谈等,捕捉了城市的日常生活气息,反映了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这些声音让听众感受到社区的活力和特色,进而建立起对社区的认同感。同时,它们作为社区共享体验的载体,能够激发听众的共鸣。文化声音如地方方言、传统音乐等,则是城市文化身份和历史遗产的重要体现。通过精心策划和展示这些声音,可以强化听众对地方文化的感知,进而增强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这些声音不仅代表了城市的文化特色,也是其历史和身份的象征,能够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加深他们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播客故事中的认同引擎:以声音重讲“故事”
在行走播客的叙事结构中,将播客视为“私人剧场”和“回到过去”的声音复现,以及情感共鸣的运用,共同构成了强大的认同引擎。通过对个体地方故事的直接讲述,播客为听众创造了一个声音的私人空间,使他们在个性化的听觉体验中与城市文化产生深度互动。同时,通过复现地方集体记忆的声音,播客帮助听众重温历史,建立起对地方文化的情感连接。情感共鸣则通过声音传递情绪,引发听众的共鸣,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认同。
上海行走播客通过讲述老上海人的生活经历、城市变迁的见证者故事,以及复现上海过往的声音景观,如历史事件的真实录音、经典老歌曲等,为听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这些声音不仅唤起了听众对上海的集体记忆,也让他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和文化魅力。不论是民国时期的怀旧忧伤,还是改革开放后的活力希望,播客都能通过声音的细腻处理精准传达。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增强了听众对播客内容的认同感,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上海的文化和历史。
声音互动中的城市认同催化器
在行走播客领域,互动创作与声音互动机制对构建城市认同感起着关键作用。听众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参与播客创作,分享个人故事与观点,丰富了播客内容,深化了对城市文化的认同。这种互动模式打破了单向传播的局限,形成了多元互动的交流平台。
虚拟聚集通过社交媒体加强了听众间的网络连接与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城市认同感。行走播客中的“乡音触动”概念,通过地方特有的声音元素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增强听众对城市的认同和归属感。而“随声而动”则通过听觉空间体验,使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形象,拉近了其与城市文化的距离。
这些概念共同构建起城市认同感的催化机制,改变了播客的传播方式,深化了听众对城市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它们为城市文化的传播和认同感的建立提供了有效途径,推动了行走播客领域的创新发展。
行走播客塑造上海城市形象
行走播客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对于上海行走播客与上海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笔者采取匿名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36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数337份,运用SPSS对有效样本进行相关性分析。
如上表所示,传递城市声音(beta=0.223,P<0.05)显著性小于0.05,回归系数大于0,说明对城市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激发情感共鸣(beta=0.288,P<0.05)显著性小于0.05,回归系数大于0,说明对城市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促进地方认同(beta=0.128,P<0.05)显著性小于0.05,回归系数大于0,说明对城市形象有显著正向影响。
听众参与和上海城市共创
1.行走播客中的听众参与:共创城市故事
基于双向传播模型,上海行走播客中的听众不仅是在接收信息,更成为内容的共同创造者。互动平台和社交媒体为听众的实时互动提供了可能,即时评论、点赞、分享等功能增强了播客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听众的见解和感受成为播客内容的一部分,使得行走播客成为动态、充满活力的传播平台。
听众的高度参与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播客内容。在小宇宙App上,听众针对特定内容点的即时评论,分享关于地标的记忆和故事,使播客过程更加生动有趣。用户生成内容(UGC)在播客中占据重要地位,听众通过分享故事、体验,为播客注入新的活力。这种互动不仅强化了播客的多元性,还加强了播客与听众的情感连接。社群建设在行走播客的互动模式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社群不仅是信息分享场所,更是情感共鸣和思想碰撞的空间。听众围绕共同兴趣和话题展开讨论,增强了社群凝聚力,为播客内容的深入讨论和共创提供了可能。通过社群建设,行走播客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听众,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创造力的社群。跨平台分享是行走播客与听众互动的又一重要方面。利用不同媒体平台的特性和优势,播客实现了内容最大化覆盖。微博上的话题讨论和热点推送、微信公众号上的精彩片段和幕后故事发布、音频平台上的完整播客节目,共同拓宽了播客传播渠道,加强了不同平台听众的互动和参与。
数字传播时代下的听众参与机制对行走播客传播效果具有显著影响,通过实时互动、UGC贡献、社群建设和跨平台分享,行走播客不仅提升了内容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更在构建和强化社区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听众参与机制有望为行走播客带来更多可能性。
2.行走播客中的听众“互动体验”
在行走播客的互动体验中,“身体实践”不可或缺,听众通过声音引导亲身体验城市文化,实现从信息接收者到参与者的转变。声音作为媒介,引导听众踏足城市地标,深入感知城市特色和故事,丰富了播客体验的维度。听众跟随播客漫步于上海外滩,感受历史的变迁与流动,这种由声音触发的身体行动,创造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在行走播客的互动中,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内容的共创者。听众积极分享与城市有关的故事和经历,为播客提供了第一手素材。这些故事和见解提高了播客的真实感和参与感,使行走播客成为多声部的城市叙事平台。此外,听众通过共享体验和情感实现了深层次互动。当播客触及特定的城市声音或场景时,听众可能会产生情感共鸣,通过表达个人记忆和情感反应,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强化了播客的情感深度和社会文化维度。
行走播客作为新型声音媒介,在城市文化传播与互动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挖掘城市特色、开展跨界合作、加强声音技术创新及内容品质提升,行走播客可以为听众带来多元化的城市体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社交媒体的普及,行走播客市场前景广阔,日益成为公众了解城市文化的重要渠道。其独特的声音叙事与情感表达,让听众在行走中感受城市脉搏,加深与城市的情感联系。展望未来,行走播客将结合5G、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丰富、沉浸式的城市体验,并在文化遗产保护、虚拟体验、文化教育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未来,行走播客有望成为展示中国城市形象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