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图书出版转型升级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374)

师天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社会逐渐进入智能时代,部分出版机构开启了“出版+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和探索。在图书出版流程中,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与选题策划、内容生产创作、编辑加工、图书印刷和营销发行五个环节的深度融合。为了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促进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传统出版机构应积极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编辑团队,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并加强思维转型,不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出版的发展进程。

人工智能技术是综合运用多种科学技术,使计算机像人类一样自主完成某项工作的一种程序,也是科技和思维的集合体。前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后有文生视频模型Sora,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席卷各行各业,其讨论再度被推向热潮。在具体的行业运用中,它可以自主感知、决策、运算和执行,从而代替人类劳动,减轻人类的工作压力。人工智能技术最初被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现已渗透到文化产业领域,尤其在图书出版行业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在科技发展和政策引导的背景下,部分出版机构开启了“人工智能+出版”的实践探索。

在国内,2020年5月,全球首位3D版AI合成的新闻主播“新小微”亮相两会期间的新闻播报,为严肃的两会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联合搜狗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化产品,也是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开拓性应用。在国外,俄罗斯推出的长篇小说《真爱》是第一部由机器人创作的小说;日本机器人创作的短篇小说《计算机写小说的那一天》入围文学奖比赛初审。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出版行业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成本,还可以提高内容生产的效率,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受到业内的关注和重视。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的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选题策划”

众所周知,选题策划作为编辑和出版工作之“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统图书出版流程中,选题策划的主体多为编辑人员,某个选题是否具有“双效”也完全依赖于编辑的工作经验和市场调研工作。但由于编辑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以及市场调研样本数量有限,常常难以准确把握新书的市场表现和社会效益,因此,一本新书的出版往往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选题策划的科学性、高效性和精准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读者偏好,生成读者画像;挖掘热门数据,顺应发展趋势;分析竞争状况,找到市场漏洞,形成对新选题的可行性分析,从而提高选题的准确度。例如,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研发的“Smart数据查询分析系统”中就有“选题服务”模块,此系统可以更好地为出版机构解决“选题从哪来、选题能否做、选题怎么做、产品如何跟踪”的问题,从而使选题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作为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一个分支,可以通过分析大量数据,自动生成选题创意,以便作者和编辑进行参考。同时,选题策划从以编辑经验驱动向智能数据驱动转变,使选题具有多样性。

“人工智能+内容生产创作”

出版产品能否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容的质量始终是关键。在图书内容生产创作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依据输入的信息和逻辑完成自动编写、创作、智能翻译等工作,既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定制需求,又可以缓解翻译和新闻写作等领域的出版压力。

2018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机器人用25秒写出全球第一条关于这次地震的速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全文585个字,通过中国地震台网官方微信平台发出。2023年2月,韩国出版商雪狐图书(Snowfox Books)发行了一本名为《寻找人生目标的45种方法》的书籍,ChatGPT仅用7小时就完成了必要的数据收集,Papago不到2小时就将内容翻译成韩文,这是全球首本由ChatGPT撰写、AI翻译校对的实体书。虽然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内容的生产创作可以实现部分自动编写和辅助编写,但也存在内容缺乏“温度”和“深度”等问题,图书内容创作短时间内仍以人类为主体。

“人工智能+编辑加工”

在图书出版流程中,编辑加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图书的质量。图书的编辑加工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规范性,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较强的政治把关意识和文学素养。传统的软件只能对错别字和错误使用的标点符号进行简单校对,为编辑人员做好辅助工作,但如今图书的出版周期越来越短以及专业性越来越强,编辑加工工作愈加繁重。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利器。在图书编辑加工过程中,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处理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运用语法、政治、文化、科技、法律以及编辑加工原则等多种知识对稿件进行初步编辑加工,实现文本的快速校对,筛查违规信息,有效提高编辑加工效率和准确率,让编辑人员从简单工作中得以解放。

2019年12月,方正电子正式发布方正智能辅助审校系统V1.0,该系统通过语言模型和机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算法模型对海量真实语料不断训练及优化,累积编校知识词条超过百万,对于识别出的错误还可以给出修改建议,并且支持对错误进行快速定位、导出及修改。此外,2019年8月,知识产权出版社自主研发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此系统运用大数据思维,采用模块化工作模式,可以完成图书初步的审稿和编校。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联合多种现代信息技术确实完成图书初步的编辑加工工作,重塑出版流程以提高图书出版效率。但是现有的智能编校系统对于部分编辑加工工作的完成还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使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图书内容的“把关人”还相距甚远,目前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编校工作。

“人工智能+图书印刷”

在传统的出版流程中,印前、印刷、折页、堆码、装订、物流作为印刷过程的六大主要环节,各环节由不同的工作人员负责,影响了印刷的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印刷质量和印刷形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工智能技术被逐渐应用到图书印刷领域。印刷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各印刷设备之间的互通互联以及对于相关印刷数据的高效处理,以此使人、机、物等关键印刷要素高效互联,优化印刷流程,提高印刷效率,并且保证印刷质量,让我国印刷业向着“绿色”“数字”“融合”的方向迈进。

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于2019年着手布局全国智能化工厂,已建成4个数字印刷基地,旨在提供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定制服务。该公司还进行了按需印刷的尝试,打通出版机构、印刷机构与销售平台三者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各出版机构、京东电子商务平台和虎彩印艺三者相协同的业务网络,确保数据收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此外,该公司在物流端与京东物流达成合作,建立协同生产仓库,根据订单信息及时转化为产品生产,有效解决了库存积压和库存不足的问题。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图书印刷环节,不仅可以实现周期短、流程少的自动化印刷生产,还可以实现个性化的按需印刷。当前的智能化印刷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印刷环节的高度集成、印刷设备的真正智能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瓶颈,仍需深入研究。

“人工智能+营销发行”

图书的营销发行是出版产业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图书发行渠道主要采取大面积铺货的方式,通过扩大销售范围、延长图书传播时间等方式提高销量,这种“广撒网”式的营销发行模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对于读者的针对性不强,甚至多为“无用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出版,结合大数据等技术精准收集读者年龄、性别、学历、工作、阅读偏好等信息,充分挖掘各数据间的交互点,分析目标读者的消费规律。读者对出版物进行阅读、评价等操作每次都会留下数据痕迹,人工智能通过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捕捉消费行为变化,调整营销方案,从而将图书信息更加精准地推送给目标受众,起到直联、直供和直销的效果。按照读者喜好进行推送,针对作者需求提供服务,依据市场反馈优化改进,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图书营销发行的价值。

以线上图书销售为主的亚马逊开展了线下书店的部署,其主要目的是将线下书店作为亚马逊低成本的流量入口,广泛收集读者数据,如读者在书架前的停留时间、店内行动轨迹、对哪本书犹豫过最终又买了哪本书等信息。这些源源不断的读者数据都在帮助亚马逊训练其线上算法,进一步验证图书推荐系统的精准度,调整选品策略,从而实现精准推送,增强用户黏性。日本的出版物价值智能分析与可视化系统昆特(Quant)也能够对用户评价、阅读方式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到来促进了图书由传统营销发行方式逐步向智能化的过渡,可以有效解决库存不足或积压的问题,实现出版机构的利益最大化。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营销发行还需要冷静思考,现阶段只是在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营销作用,完全脱离人工的智能化营销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图书出版转型升级的策略

打造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编辑团队

人工智能赋能图书出版,通过人机协作以提升出版效能将成为常态,具体出版流程进行了技术重构,出版效率得到提升,劳动成本大幅下降。在此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具有较强政治把关意识和编辑加工能力的传统编辑人才,更需要精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复合型出版人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建设智能化编辑团队的核心,因此,加强传统图书编辑向复合型编辑人才的转变刻不容缓。

打造高素质的智能化编辑团队并非一蹴而就,各个出版机构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循序推进,制定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一方面,通过相应的激励政策培育和完善现有编辑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编辑人员突破其技术瓶颈;另一方面,出版机构也可以与专业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进行合作,协助构建智能化编辑团队,促进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

始终坚持“内容为王”

对于出版机构而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出版物的转型;对于读者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参与文本内容创作可以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然而,出版物的核心竞争力始终是精神文化内容,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出版流程的实践中应始终注重内容的质量,没有过硬的质量,一切转型升级都只是“空中楼阁”。因此,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出版流程中。首先,要做强内容资源,挖掘优秀作者,编辑优质内容,为读者呈现出质量上乘的内容产品;其次,出版机构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与读者的交流沟通,提升内容的吸引力,提高读者的忠诚度,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以后的图书产品策划提供参考。

加强思维转型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图书出版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技术基础,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其人才支撑,那么出版从业者的思维转型则是其转型升级的精神动力,三者缺一不可。近年来,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文本内容的表现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再拘泥于纸质图书出版。因此,传统出版要加强思维转型,以开阔的胸怀拥抱新技术、新业态,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出版的深度应用。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出版不仅要融合技术以促进自身转型升级,还要利用其内容资源优势与其他行业融合实现效益的增长,如融合内容服务行业打造知识付费产品等,增加图书内容附加值。此外,传统出版还要从“以图书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编辑人员也要逐步适应由“内容加工者”到“信息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满足读者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任何一种新技术在行业中的运用和普及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阻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图书出版亦是如此。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行业中的应用可以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因种种原因,如人工智能创作缺乏“温度”和“深度”等,其在出版行业的应用仍受到多种限制。因此,政产学研各界应在人工智能教育、研究、政策等多方面继续努力,促进人工智能与出版行业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标签:  人工智能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