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好“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应坚定不移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了农村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群众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如何推动群众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的关注要点。现结合实践,从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入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策略。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群众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广场舞、合唱节、戏曲进村、全民阅读、美术摄影书法、“村晚”等活动层出不穷,大大提升了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化产品供给丰富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文化讲座、传统文化活动、体育运动、社区文化建设等,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广场舞和“村晚”。2021年,全国各地共举办广场舞活动11.5万场,参与人次超过1.7亿,人们在广场舞中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全国各地举办“村晚”约1.2万场,参与人次近1.2亿。这些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是群众自发性和政府引导性相互补充的成果,推动了文化服务的提档升级。
影响力不断扩大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群众文化活动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从“线下”走向“线上”,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2019年,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推出“云上合唱”平台,截至闭幕展演活动结束,线上活动页面访问量达到612.5万人次。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的“我们的小康生活美术作品展示活动”共计举办展览7580场次,参与人次近1300万。
文化惠民走深走实
2017年印发的《“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对群众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在政策的支持下,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得到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趋势初步显现,基本实现了有机制、有经费、有团队,各地群众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以龙口市为例,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龙口市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第一,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从增加服务内容、完善产品供给、优化馆舍设施入手,让群众在线上、线下均能享受到细致的文化服务,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满意度。第二,开展多样化的群众文化活动,如国学讲堂、读书朗诵大赛、戏曲进乡村、送书画下乡等,让群众享受到丰富的、充实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鼓励群众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组织开展文艺作品征集、汇演、展览等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化活动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
乡村振兴战略中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是主心骨。只有培养出有知识、会技术、知政策、懂管理的新型农民,才能真正助力乡村振兴。新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模式正向着现代化转型,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要求。通过群众文化建设,利用丰富多样的活动为农民带来新知识和新技术,能够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生产高效有序地展开,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群众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尤其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对文化活动的共同喜好能将民众凝聚在一起,有利于营造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发挥出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不论是民间文化还是地域文化,均会涉及到文化面貌、风俗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向外界不断传播。
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表现,而群众文化建设能够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途径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的支持下,引导乡村剩余劳动力参与乡村文化产品的打造,促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二是以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为载体,发展乡村文旅产业,将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体育品牌,促进当地经济不断增长。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是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科学治理污染、发展绿色产业。其中,帮助农民增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农民的环保和卫生意识薄弱,给美丽乡村建设带来负面影响。通过群众文化建设,利用文化活动影响民众的思想观念,能发挥出文化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帮助民众形成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养成健康科学的行为习惯,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当前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典型问题
思想上不够重视
乡村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就,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也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除了取得的成绩以外,作为文化工作者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村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领域的建设,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上投入的资金不足。二是以文化馆为代表的相关机构,虽然积极响应上级政府的号召,但群众文化服务工作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分析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进而削弱了群众的参与积极性。
基础设施不完善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基础文化设施,如文化场馆、体育场馆、活动中心、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等。调查发现,部分农村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文化设施数量少。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需要提前向场馆提出申请,活动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不利于群众文化建设。二是在偏远山区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维缺少资金支持,无法保证安全性和使用功能,排查出设备故障、安全隐患后,无法及时得到有效解决处理。
民众参与热情不高
群众文化建设中,部分民众的参与热情不高,也是影响文化建设成果的常见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文化建设管理部门对群众的文化诉求掌握不到位,开展的文化活动得不到群众的认可,甚至使群众产生抵触心理。二是文化体育场馆的部分服务人员,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摆架子、搞形式主义,没有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和基层群众的实际生活相脱离。
文化特色不鲜明
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也应该富有特色。然而,实际情况中,群众文化建设同质化较为严重。例如,文化馆采用类似的设计方案,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缺乏新意,文艺演出中没有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要素等。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文化建设缺乏顶层设计,组织管理者存在懒惰行为,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做法,未对本地区的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和利用。
专业人才缺乏
乡村振兴背景下,群众文化建设对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目前,专业人才成为农村地区最为缺乏的资源。以民间艺术为例,常见如染织刺绣、泥塑面塑、剪纸皮影、雕刻、编织等,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在信息时代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挤压,甚至部分民间艺人迫于生计而转行,导致民间艺术后继无人。此外,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中,也缺少专业的人才提供管理服务,一定程度上影响群众的体验。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策略
强化宣传工作力度
针对思想上不够重视这一问题,解决之道是强化宣传工作力度。第一,要求当地各级政府明确自身职责,充分发挥出文化管理职能,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将宣传栏、海报横幅、电视广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介结合起来,形成“线下+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矩阵,扩大受众范围和活动影响力,让广大民众认识到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关系,认可并积极配合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第二,以文化管理机构为主体,如市县级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对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展开培训,要求其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明确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如此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关键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文化基础设施不论是“从无到有”的建设,还是“从有到优”的改造,均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要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益。发挥出各级财政部门的职能作用,把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基层加强文化设施配套建设。与此同时,文化和体育场馆要实现数字化升级,提高数字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获得社会资本的支持。以PPP项目为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采用“社会资本参与+专业化运营”的模式,既能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又能以竞争方式引入更为专业的项目运营方,提高基础设施的运维管理水平,实现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目标。
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针对民众参与热情不高的问题,应从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入手,提高文化服务水平。以县级文化场馆为例,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文化特色,组织开展一系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娱乐空间。例如,以健康为主题组织竞走、骑行、马拉松活动,参与活动并完成项目的人员,为其赠送奖品、纪念品,帮助群众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或者,按照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时节,组织针对性的文化活动,如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春节桃花摄影比赛、秋收文艺表演、“村晚”等,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此外,文化服务人员要主动拉近和基层群众的距离,体验他们的实际生活,明确其文化诉求。只有这样,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并得到群众的认可支持,进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2024年春节,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感受春节的喜庆氛围,龙口市组织了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包括游园灯会、秧歌巡演、闹元宵猜灯谜、非遗大集、美术作品展、书法篆刻展等。以秧歌巡演为例,举办时间为2月15日至23日,共分四轮进行,其中第一轮是比赛,第二轮至第四轮是展演。各镇街区在驻地或人员集中区域举办展演的同时,镇街区和农村、社区之间的交流巡演活动也在进行,提高了人们的参与积极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挖掘地方特色文化
针对文化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应从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入手,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并和当地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如此,才能突出文化活动的主旋律、多样化,使其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备民俗色彩。具体操作上,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如新春时节的观花灯、舞龙活动,中秋时节的赏月活动,以及民族地区特色的文化活动,如傣族泼水节、蒙古族摔跤、维吾尔族篝火晚会等。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和文化机构要认识到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倾斜,提前部署、合理安排,切实吸引民众参与,满足民众求知、求乐的需要,真正将地方文化特色呈现给民众。
龙口市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为充分挖掘、利用地方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了文化品牌打造工作。以黄山馆为例,先后打造了“志愿梦三角”“国学讲堂”等文化品牌,并配合精心策划的文化活动,对群众产生了凝聚、引导和服务作用。“春风三月学雷锋”“文明家庭话七夕”“体验非遗文化蝶翅画”等活动的开展,营造出和谐互助的文明乡风,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喜爱。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
针对专业文化人才缺乏的问题,政府及文化管理机构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一方面,要组建专业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将文化建设责任落实到个人,以群众的文化诉求为准,合理配置工作人员,加强人员队伍的培训与考核,激发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鼓励人才回流,提供完善的人才保障机制,改善群众文化建设缺乏人才的现状。具体操作上,要先从政策上进行引导,营造出良好的乡村创业氛围,吸引优秀人才回到乡村,为乡村镇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要加大优秀人才在就业、创业上的扶持力度,适当提高薪酬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后顾之忧,充分激发优秀人才的个人潜能。
为配合群众文化建设,龙口市文旅局结合地方特色,抓好阵地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壮大基层文艺队伍。2023年上半年,在文化馆活动中心内,免费开展了40余场公益性培训活动,涉及戏剧、广场舞、合唱、器乐等内容,受益群众超过1000人。为推进全民文化艺术普及,龙口市文旅局为多家民间艺术组织进行授牌,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引导这些团队组织开展贴近群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演出,来展现当地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
群众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群众文化建设能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调查发现,目前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存在一些典型问题,如思想上不够重视、基础设施不完善、民众参与热情不高、文化特色不鲜明、专业文化人才缺乏等。对此,本文从加强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创新活动形式、挖掘特色文化、培养专业人才五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为实际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借鉴,以促进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