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乡村文化建设的破局之道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317)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但是推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也是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内在要求,更是解决当前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乡村文化发展现状之间矛盾的重要举措。现结合甘肃省实际情况,从甘肃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入手,分析甘肃省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原因,提出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促进文化繁荣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甘肃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宝库,拥有独特的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优势。“一带一路”倡议及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甘肃文化建设进程,加快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步伐。

甘肃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甘肃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1.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断推进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持续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凝心铸魂作用日益凸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顺利推进,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甘肃省致力于把甘肃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促进文化产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现代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022年,甘肃省建立的博物馆总数增至238个,公共图书馆104个,县级图书馆分馆1400多个,城市书房等新型文化空间200多个。2021年,艺术表演团体392个,艺术表演场馆55个。截至2022年底,全省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46%,比上年末提高0.03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52%,提高0.03个百分点。广播电视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做到了乡镇文化站全覆盖,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室。

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五年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行动和精神文明创建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从2019年开始,甘肃省不断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2023年初,甘肃省共挂牌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87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356个、村文明实践站17395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中心(所、站)全覆盖、县级实践中心办公室全覆盖和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全覆盖,为甘肃文化宣传奠定了基础。同时,122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4573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改造升级,886个文明实践基地挂牌示范。组建5.07万支志愿服务队伍,注册355万余人志愿者,共安装乡村大喇叭2.48万个,在农村设有1.7万个公益电影放映点。种类齐全的惠民文艺演出、戏曲下乡、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食粮”和文化体验服务,让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汲取精神力量。

3.因地制宜谋发展

甘肃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文化发展规划,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规划。同时,明确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夯实乡村经济基础。近年来,随着和美乡村建设的陆续开展,甘肃省凭借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资源,如农产品加工、特色餐饮、和美乡村旅游等为乡村特色产业赋予了独特的文化价值,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为经济主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同时兼顾文化多样性,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发展。

甘肃省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与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甘肃省高层次、高水平的文化设施大都建在城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覆盖面积远远小于城市。乡村图书室、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因为没有资金支持,难以得到满足,现有的农家书屋书籍很少,无法满足乡村群众的借阅要求。同时,已建成的部分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如有些乡村建设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被搁置,造成资源的浪费。

乡村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不协调

乡村文化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出现问题后部门之间互相推卸责任。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市场监管不力,导致一些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在乡村地区泛滥,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基层领导的重视程度、认识的深刻性、管理体制的协调、监管力度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缺乏

振兴乡村文化的前提是人才队伍的建设,但乡村人才流失严重,且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结构老龄化严重,从事文化建设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时,从事文化建设的相关工作者文化水平、学历普遍较低,团队低效散漫,因此,缺乏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此外,乡村文化宣传人员水平较低,综合素养不高,未受过专业教育,因此,无法满足乡村文化建设的高层次要求。这些都是制约乡村文化发展的因素。

乡村文化生活单一

基层文化站组织举办的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不够新颖,内容老旧、没有更新,与新时代的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所以,无法吸引乡村群众的注意力,影响了乡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受阻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本土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危机重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严重受阻。相较于学习“太平鼓”,年轻人更愿意学习流行的“架子鼓”。同时,政府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力度不足,如盲目追求现代化而对村落进行拆迁,乡村传统村落建筑无迹可寻,从而失去了凝聚文化共识的纽带。

甘肃省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基层政府和群众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认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更重要,而开展文化建设投入大、见效慢,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体制不健全

公益性文化事业缺乏细化的管理规范,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相应的准则。市场自主开展的经营性文化,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得民间资本多处于观望状态并未真正参与,使得文化发展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同时,乡村文化建设轻管理、重建设,保守的管理体制导致执行率低,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成效。

后继无人

进城务工群体以青年农民为主,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在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削弱了乡村文化发展的动力,导致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困境。留守群体多为老人和儿童,这些弱势群体无法承担文化建设的重任,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后继无人。

加强甘肃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应拓宽文化建设工作的资金来源,适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形成多元化的主体模式,利用社会资本为文化事业提供物质层面上的帮助,力争构建以财政资金为主、社会资本为辅的乡村文化设施投入体系。

结合区域文化特色制订乡村文化建设方案。在提供综合性文化服务时,应做到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与提高文化素养相结合,积极发挥乡镇文化站的带头组织作用,大力挖掘和保护乡村优秀文化资源。例如,对区域文化进行精加工、深加工和大力宣传民族民俗文化、地方戏剧(曲)文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等,并形成特色产业,组建秦腔、皮影戏等表演团队,开设少数民俗服饰用品加工厂等。

繁荣经济,扩大文化建设主体

1.发展乡村经济

政府应充分利用甘肃乡村独特的民俗文化及秀美的自然风光发展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鼓励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开拓乡村特色旅游市场,扶持乡村群众自办农产品加工业、组建农业种植和养殖业合作社,以增加乡村群众收入、繁荣乡村经济。

2.发挥新乡贤的作用

乡村新乡贤主要是退休老干部、乡村教师、民间艺术爱好者、农民企业家和老手艺人。基层文化站(室)可吸收、聘请退休老干部做文化顾问,为乡村文化建设献言献策,或者鼓励他们进行文艺创作。组织民间艺术爱好者和老手艺人走进课堂,开展讲座和选修课,向中小学生讲解传统民间文艺,传授技能。

集聚人才和各界力量,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1.重视人才培养

首先,政府应借助国家实施的“三支一扶”等政策选拔优秀大学生到乡镇文化站工作,鼓励其深入农村,调研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实际状况。其次,相关机构应为其争取机会并鼓励其到高等院校进修专业知识。再次,组织省市县专业文艺团队与基层文化机构和民间团体结成帮扶。最后,由县级公共财政对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人员给予补贴,同时在职称评定名额上有所倾斜。

2.凝聚各界力量

首先,政府应联合社会组织增加“三下乡”活动的次数。其次,在“送科技下乡”时,应重视科技下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注意将晦涩难懂的科技专业用语转换成乡村群众听得懂的话语,并将新的科技知识与具体的生产实例结合。最后,应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和个人参与“送书下乡”活动。

3.利用互联网创新文化活动方式

可以利用互联网宣传特色文化,通过制作短视频、开办主题展等方式丰富文化活动。基层政府应积极支持建立村社民间自办文化团体,如兴办书画社、棋艺社、戏曲社等,并适当为民间提供服装道具、音乐器材等设备支持。另外,还可借助乡村文体广场、文化活动室等活动场所,组织乡村群众开展棋艺比赛、戏曲比赛、舞狮舞龙等活动。同时,基层公检法系统可以组织普法宣传队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帮助乡村群众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

依托文化产业开展文化建设

1.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政府应从税收、贷款利率等方面对文化企业给予支持,以促进中小文化企业的发展。可以给予贷款减息扶持,对小微型文化企业减免部分管理费、行政事业性收费。支持各类文化企业深入基层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开展民间工艺品加工经营,扶持兰州太平鼓、秦腔、皮影戏等传统文化表演项目“走出去”。通过组建文化演艺公司,扶持民间演艺公司做大做强。扶持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将旅游业与乡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推广乡村文化产品,鼓励文化企业强强联合。

2.因地制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对甘肃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并与旅游业结合形成乡土特色旅游文化产品,使其成为当地旅游产业中的一部分。鼓励乡村群众自办文化演艺公司,民间传统工艺品加工、制造公司,进行乡村特色歌舞、乐器的演出及对乡村特色文化产品进行生产和经营。应借鉴安塞人对安塞腰鼓的开发模式,对兰州太平鼓、陇东皮影戏、秦腔、花儿等乡村特色民间文化进行产业化开发,通过注册演艺公司、工艺品制作公司,进行演出服饰、模型、艺术品制作及文艺演出一条龙的规模化、系统化的文化产业开发,将流传于乡土的民间文化资源推向城市。

甘肃省乡村文化建设在取得瞩目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乡村经济基础薄弱、文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成为影响甘肃乡村文化建设的难题。因此,要做到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两手抓”,重视文化建设中“人”的重要性,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推动甘肃省乡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同时,要平稳推进甘肃乡村文化建设,以吸引多方力量共建共享甘肃乡村文化。

(作者单位:中共庄浪县委党校)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