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全数字形态展馆的展陈设计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313)

近年来,数字化展厅、数字馆已经逐渐成为博物馆展示的新形式和新手段,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文化艺术机构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为大众文物鉴赏和知识探索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现通过分析故宫博物院大高玄殿数字馆的展陈设计实践过程,探讨基于知识研究型定位的全数字形态数字馆应如何进行整体的展陈设计,以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知识探索。

故宫博物院建设全数字形态数字馆的起因与定位

伴随着数字化的高速发展和“数字中国”的提出,文博领域在进行更加密集的数字化展示尝试,试图通过数字化赋能,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建立更加紧密的关联,从而让博物馆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与生机,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数字故宫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20多年的累积和发展,在线下数字展示领域从传统展览的辅助展示,到形成单一的展示项目,再到形成某一主题集中展示的数字化专馆故宫端门数字馆,逐渐走出一条博物馆线下数字化展示日趋完善、系统的道路。在数字化高度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对于信息获取的深度和维度不断提高,很多观众前往博物馆参观展览、鉴赏文物也不再只是简单的走马观花,而是希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进行更加主动、更加深入地探索。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化领域多年深耕的过程中,不断收集来自院内研究人员、院外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对于故宫文化数字化知识获取的意见和建议,逐步明确在故宫建立一座全数字形态研究型数字馆的建设目标,其作为故宫数字化资源集中展示的空间,供专家学者、高校和故宫学校等有教育背景的目标用户进行深入、多元的文物鉴赏和知识探索。

数字馆作为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展示空间,以数字化展项为核心,通过更加智能的大数据做内容基础和更加高精尖的数字化展示做载体,结合多维度沉浸式空间进行内容呈现。因此,在展陈设计上需要具有更加智能、系统的特点,从视觉形象、导视系统、智能展陈、展项界面设计、视觉输出等多维度进行设计。

数字馆展陈设计的需求

数字馆的展陈设计是一项系统、综合的设计活动。首先,需要在传统展馆的展陈设计基础上,以数字设备和数字内容的特性为核心,内外的视觉呈现上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做到不同展厅、不同展项在视觉呈现和辅助信息表达上既各具特点又形成系列感,在视觉层面烘托内容、传达内涵、表意传美。其次,在展厅的空间色彩和空间环境上,由于数字馆的数字设备相对较多,各种交互设备的屏幕亮度不一,容易令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因此,需要展厅的环境灯光和环境色彩在体现主题和科技感的同时,具有不喧宾夺主的特点,为观众进行后面的数字体验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最后,需要结合展馆的导视系统设计以及配套设施的细节设计,使数字馆的展陈设计由内而外带给观众精神和心理的双重关怀。在数字馆的展陈设计中,也需要设计者对展览大纲和展览内容进行深入梳理,形成从内到外的系统认识,才能从空间布局、色彩灯光、辅助图形、视觉形象、界面设计、辅助图文、多感设置、导视系统等方面合理发力,形成一个数字馆的展陈设计。

与市面上以视觉酷炫为吸引点的数字展不同,博物馆研究型数字馆是学习研究、知识探索型的数字馆,因此,展陈设计无需通过眼花缭乱的声光电高科技夺人眼球,而要通过系统合理的设计为目标观众营造一个在内容上引人入胜、在环境上高雅沉静的数字化沉浸氛围,使观众将有限的精力和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对博物馆数字知识内容的探索上。

故宫博物院大高玄殿数字馆展陈设计的实践过程

故宫博物院在数字化领域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耕耘,拥有了日益庞大的数字资源库,在大高玄殿数字馆建成之时,故宫博物院已有高清文物影像10.3万件、三维文物影像1500件、VR影片10部以及丰富的视频、纪录片、交互展项等。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座全数字形态的数字馆,即大高玄殿数字馆,这是故宫博物院数字化现阶段探索的结果,是符合大众期待、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大高玄殿数字馆设立在故宫以北,景山西街的古代建筑群落大高玄殿里,是一座全数字形态、学术研究型的数字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面向专家学者、高校等教育背景的目标用户,展陈设计需要具备高科技与学术性的双重特点,既体现数字馆高精尖、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和智能交互的科技属性,还要通过细节设计给观众传递数字馆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温度”。具体的空间展陈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

空间布局

笔者参与的设计团队对展览大纲进行梳理,明确三个展厅的主题以及同一展厅不同单元的逻辑关系,以此设计展厅各个部分展项的布局、节奏以及观众的观展动线。故宫博物院大高玄殿数字馆共有三个展厅,分别是主殿九天应元雷坛、西配殿涌明之殿和东配殿天乙之殿。主殿九天应元雷坛主要是故宫数字资源库、知识图谱和虚拟策展的功用;西配殿涌明之殿是探索故宫院藏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展厅;东配殿天乙之殿是探索故宫院藏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展厅以及多功能区。因此,在结合大高玄殿建筑群本身的建筑布局特色,将展览分为总分结构,主殿承担整个故宫数字资源库、虚拟策展的功能,两侧分别对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资源进行展示。

色彩分区

色彩是展陈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不同的色彩可以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影响观众的观展体验。在对故宫博物院大高玄殿数字馆的三个展厅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笔者根据不同展厅的主题和“气质特点”进行了色彩的区分设计,主殿的定位是故宫数字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和虚拟策展的功能,因此,在色彩上选取更加中性和有科技感的灰色,配合不同展示区域数字设备的特点和屏幕大小、亮度的要求对设备背景墙做灰色的不同纯度、明度的调和,使空间内的全部墙面和而不同,有效区分了主题墙、前言后记墙、两侧交互区、中心沉浸体验区、知识图谱区和天花地面。

西配殿涌明之殿的定位是院藏可移动文物的高精度数字资源展示探索空间,因此,从院藏可移动文物中主要的书画类藏品中提取色彩,找出类似书卷纸卷的米色系和传统中国画颜料中的青绿色做搭配,同样通过对同一色彩的明度、纯度进行调和作为整个西配殿空间的色彩基调。东配殿天乙之殿的定位是院不可移动文物建筑类的高精度数字资源体验空间,色彩选取了故宫建筑中用到的蓝色与汉白玉的灰白色加以调和进行设计,蓝色和灰白色更像天空与地面,衬托着紫禁城建筑群的恢弘气势和华丽细节,对于空间中呈现的建筑类交互项目也同样起到陪衬的作用。此外,在东配殿的南侧还设置了多功能区,用给人以温暖感受的米灰色,结合木材的桌椅与柔和温暖的灯光,体现数字馆多功能区为观众带来的人文关怀与温度(如图1)。

展览视觉形象设计

数字馆的展陈设计需要有系统的视觉形象,在大高玄殿数字馆,对展馆的三个展厅都进行了视觉形象设计。主视觉中,结合数字馆的特点,在主海报上将大量的文物号和文物名称组合的形式设计成自上而下的文物条目“瀑布流”,同时,通过前后虚实、大小区别的设计处理,体现数字馆拥有庞大文物数据库的主要特点。在主体“大高玄殿数字馆”几个字前后,设计出具有三维文物模型的结构轮廓,体现文物数字化采集是故宫博物院文物数字化成果的基础性来源,也是该数字馆众多数字内容呈现的主要来源。大高玄殿数字馆的主视觉设计简约但不简单,通过抓住数字馆的两大特点进行设计,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东配殿的天乙之殿和西配殿的涌明之殿,也同样根据各空间的主题定位选取不同元素进行提炼,分别体现出书画和建筑中具有强烈识别性的特点作为展厅视觉形象的辅助图形(如图2)。

数字展项的界面设计

数字展览的优势在于其交互性。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内容和视觉呈现,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入地参与展览,更沉浸地体验知识探索过程。故宫博物院大高玄殿数字馆的所有数字展项界面设计上,延续了主视觉的设计风格,在简约文雅的基调上,运用精准的版面与辅助图形呈现;在细节处体现出科技感、设计感、学术性(如图3)。在对数字馆所有的交互展项界面设计上,用整体设计思维对视觉输出进行统一把控,在版式、色彩、字体等设计元素上,既体现各展厅各项目的不同气质特点,表意传美,又做到和谐统一,阅读交互体验顺畅。

导视系统设计

在大高玄殿数字馆的展陈整体设计上,还进行了细致的导视系统设计,该导视系统设计延续了大高玄殿数字馆视觉设计的整体风格,用理性、细腻的设计手法归纳了诸如“入口出口”“应急灯”“多功能区”等可辨识的导视符号,图形设计简约雅致,与数字馆的空间环境相得益彰(如图4)。

数字馆的展陈设计与传统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一样,都以“讲好故事”为目标,需要根据展馆的定位和展览的内容进行系统设计,有效调动设计的各个部分,共同组成一个展览的展陈设计。但数字馆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所有的实体文物展出和配套的图文信息基本依托数字设备呈现,在平面部分的展陈转变为在数字展示设备上的视觉设计,在对观众交互习惯和交互逻辑的研究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数字馆的特点和数字设备的特性,合理有效地进行展陈设计,实现展陈对于展览信息分层、内容输出、内涵体现、情感表达的功能。从数字展项界面设计到展馆的空间设计,再到展览的视觉形象设计,加上整个场馆的导视系统设计,从内到外,从细节到整体再到细节,组成数字馆展陈设计,各部分“各司其职”,相互成就,统一表达,将平面、立体、交互、五感等不同的表达语言和表现形式融合,更准确地输出展览信息,更生动地展示展览内容,更立体地传递展览内涵,用更丰富的形式弘扬文明智慧。

标签:  数字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