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

known 发布于 2025-09-08 阅读(209)

新媒体语境下,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有效地适应新媒体带来的文化传播环境,现从新媒体语境的角度出发,着重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和主要传播模式,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积极运用新媒体的技术和传播优势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在新媒体语境下,文化、信息的传播借助强大的技术、多元媒体平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在互联网突破信息传播时间、空间限制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出现为巩固我国内部文化传播的根基、拓展海外文化传播的途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针对新媒体技术、平台的文化传播特点,在当前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进行进一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探索文化的时代价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良好的文化与思想基础。

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现状

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化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呈现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在传播形式方面,除去传统的纸媒、电视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短视频、社交媒体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同时,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的运营、更新完全可以由个人独立完成,从而使更多的个体参与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制作过程中。特别是在内容创作方面,传统手工艺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被广泛传播到互联网平台中。同时,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打破了文化传播形式、载体的局限性。通过重视用户体验的内容设计方式,利用碎片化的信息传输与信息获取途径,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更广范围、深层次地传播。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利用工作、生活的碎片化时间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多方面需求,以便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率与传播质量。

文化传播范围的无界化

新媒体语境下,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文化传播特性使其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无界性的特点。互联网中的信息传播范围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被传递给世界各地的受众。无论是个人、媒体还是社会组织,都可以无门槛地利用新媒体平台创作自己的文化作品,并将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广泛的传播。例如,李子柒镜头下的乡村生活,在国内新媒体平台取得成功的同时,在海外的YouTube、推特等新媒体平台上也获得了较高的影响力。这种跨地域、跨空间、跨文化的传播方式,使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分享、讨论过程。从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角度来讲,文化传播范围的无界化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互联网用户能够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个性、多元、具体的方式,呈现给世界各地、各个阶层的互联网用户。特别是在近几年,我国官方媒体也非常注重通过新媒体渠道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影响力,在实现文化传播价值的同时,为文化的交流、传承与发展提供多元的环境基础。

文化体验形式的互动化

互联网平台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无门槛的交流互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也受到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注重交互性和参与性。也就是说,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并不仅是单项的价值输出,而是通过与用户群体的密切互动,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肯定的同时,结合当前新媒体技术、平台的文化传播特点,开展更加深入的文化交流与互动。例如,利用微博、短视频等方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时,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的方式直接与官方账号进行交流与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用自己的方式创作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作品,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传播的体验影响力。也让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单方面的价值输出,而是在互动、体验认可的过程中,实现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传播目的。

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模式

基于技术整合的传统文化数据库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媒体内容的开发和创作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整合方式,使各种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用数据库的形式进行整合。不论是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可以在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建立过程中,自主分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资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创作和信息的获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例如,百度百科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在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词条的同时,使任何创作者和用户都可以借助其中的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同时,更加专业的数据整合方式也可以使传统文化数据库的内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对基于数字高清图像照片而建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古迹、工艺作品等内容进行整合,用户可以使用计算机、VR设备访问虚拟的数字化展厅。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据进行有效整合,使用户可以更便捷、快速地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用户的创作、研究提供准确的数据库资源支持,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多方面的助力。

基于新媒体平台的文化传送带

在信息传播理论中,传播方式的简易性、便捷性,对于信息传播的范围、影响力有直接的影响。在新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过程中,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新媒体平台的影响范围。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91亿人。这一现象奠定了我国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以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为主,也为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便捷性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讲,基于移动互联网构建的新媒体平台是现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亲民、简便。短视频、小程序等类型的新媒体创作方式,使各种类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得以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到用户手中。例如,“云游敦煌”项目将敦煌莫高窟的微缩景观用小程序的方式呈现在互联网平台中,并且在用户的点击下,还可以获得更加详尽的艺术信息、历史信息。更快速的信息传递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提升文化影响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的创作过程中,进一步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

基于新媒体艺术形式的文化关怀

在新媒体技术和艺术形式发展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技术、媒体平台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互动基础。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信息传播渠道、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时,如何体现作品的人文关怀对于建立文化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的艺术形式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供了多方面的保障。例如,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合研发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通过运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图画的生动性、真实性,从而使画中的日常生活跨越时代、空间映入观众的脑海中。使观众能够将画中展示的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行有效的联系,并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使文化的传播更具有体验性。

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

内容创作中的创新与融合

技术的发展对于文化内容的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当积极对内容创作进行创新与融合。通过创新性的实践,借助技术、传播渠道的优势,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表现力。首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应当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将多元形式与现代流行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数字艺术、影视、动漫等作品建立良好的联系,使传统文化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发挥作用力与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其次,应当结合新媒体多元化艺术表达形式开展多方面的创新。结合文字、图片、音频甚至是虚拟空间等多元文化表达方式,在进一步提升信息生动性、直观性的同时,确保用户在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优质的观赏体验和参与体验。此外,还需要结合信息时代碎片化的特点,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积极采用短视频、短片、PV等短而精的方式开展作品的创作,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用户在欣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同时,获得积极正向的体验。最后,还应当结合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算法,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基于用户的文化需求、兴趣标签,提供定制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文化体验,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渠道的拓展与开发

新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路径,但依然需要继续拓展优质的传播渠道,以便更加广泛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首先,应当进一步强化社交媒体平台、在线视频平台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应用与推广。通过精心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用户关注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并在开展作品创作创新的同时,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故事,从而有效避免因新媒体过于娱乐化而导致作品品质、影响力下降的情况。其次,还应打造专业的传统文化平台,在政府、主流媒体的主导下,打造优质的传统文化宣传、交流平台;通过有效的数据、信息共享,开发政府、主流媒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相关数据能够更广范围地面向文化爱好者以及个人创作者;对文化作品的创作提供积极、正向的引导,打造出具有现实生活气息的个人作品,为进一步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可靠的支撑。最后,还应当积极与其他领域的媒体、艺术家进行深度合作,在共同创作、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同时,采用不同的艺术形式,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表现力。例如,与音乐、舞蹈、影视、游戏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共同制作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更广范围地面向各种类型的用户群体,为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提升传统文化互动性与参与性

文化的互动和参与可以有效提升文化的活力,为文化传播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虽然在新媒体语境下,信息的传播主要以线上为主,但也不应忽视线下渠道高体验性、即时性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在举办线上互动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线下文化展示的内容,进一步推动虚拟展览、现实互动等活动的有效深入,为更多用户提供参与和互动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用户的亲身体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虚拟传统文化的体验场景,使用户可以通过线上的方式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升文化互动的体验感。其次,应当积极采用线上导览、线下展览的形式,打造具有AR体验的文化展览场景。在方便用户使用移动设备获得更详细信息的同时,帮助用户更深入地了解展品、场景背后的故事与内容。同时,在开展文化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积极采用直播的形式,使线上线下的观众能够通过直播间进行有效互动,从而提升文化表演活动的互动性和表现力。此外,应当通过在线教学、线下体验的方式,使用户能够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学习。利用在线信息获取的方式,提升信息获取的深度与广度,并通过线下体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以便于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线下展销和线上购物的方式,帮助用户通过亲身体验获取优质的文化产品,从而降低文化互动的门槛,为实现传统文化的互动和参与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途径。在适应新媒体语境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可以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向心力,为文化、经济的综合发展打下良好的环境基础。

标签:  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