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文物科技工作逐渐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早期的文物科技工作主要集中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文物科技工作范围逐渐扩大,先进技术正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如今,文物科技工作已经涵盖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展示和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已经成为一个多元化、交叉性的学科领域,未来文物科技工作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载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让文物资源“活”起来,需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领域科技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科技赋能文物保护利用作出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文物领域的五年规划第一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物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新时代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指明前进方向。2023年,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旨在破解制约文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问题,补强文物科技短板,支撑引领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这些高位谋划、前瞻部署充分说明文物与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明显。
西安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3246处,博物馆数量达159座。西安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平台支撑、提升专有装备、攻坚关键技术、促进应用转化,激活文物科技创新基因,优化文物科技创新生态,走出一条以科技创新引领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西安市文物科技工作情况
聚焦顶层设计,文物保护制度日益完善
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遵循文物保护和考古特点规律,加强多学科协同,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文物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西安市“十四五”文物事业发展规划》《西安市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方案》《西安市让文物活起来 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规范性文件出台,不断推动西安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双结合。同时,不断加大培养文物保护修复、地下考古、文物展览策划等高层次和特殊人才,为新时代文物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和保障。
聚焦智慧防控,提升文物风险监测水平
注重卫星遥感、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手段的应用。在杜陵、霸陵等大遗址和古墓葬区域,应用无人机巡查和微震动探测技术实现田野文物入侵侦测预警;西安钟鼓楼、东岳庙、仙游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应用电气火灾报警系统实现火灾实时报警预警;西安博物院以及其他博物馆采用精细化安全防范技术、预防性保护无线环境监测技术等,实现馆区全覆盖。文物风险识别、评估、控制、预警能力大幅提升,利用科技创新为文物保护保驾护航。
建成文物安全视频联网系统,与公安部门、省文物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将文物安全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工作中;完成矢量数据库建设,全面掌握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位置、保护区划等空间信息,推动不可移动文物管理的数字化转变。
聚焦深度合作,推进文物科技保护研究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发挥基础研究和创新优势。西安市文物局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共同实施大遗址展示利用标准化建设,推进大遗址保护标准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调整与完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光机所、英国诺丁汉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壁画、青铜器、陶器、瓷器、书画等领域的科技保护与研究建立合作;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与苏尔汉河流域古代人类文化与环境联合研究”项目,该项目由西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乌兹别克斯坦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单位联合申请,通过共建国际国内合作平台及校地合作模式推进文物科技创新发展。
聚焦基础研究,科技为考古工作赋能
文物保护工作由传统文物修复向文物科技保护和文保项目并重的工作模式转变,通过信息采集、显微分析、文物病害检测、文物材质工艺分析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助推西安地区出土金属类、彩绘陶器类等文物的科技分析及保护修复工作。研发考古发掘现场全息数字化采集,利用GIS、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完成多处建筑壁画、出土战国棺椁等三维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利用工作。通过加大离子色谱仪、金相显微分析系统、X荧光光谱等仪器设备的投入,实现考古出土文物的应急保护、文物微观形貌、结构等有效分析检测,助力文物科技保护深入化发展。
聚焦智慧管理,加快文物领域标准化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理念,筹划建设西安市文物数字资源平台,分期开展数字化采集工作及示范应用,提升西安市文物数字资源整体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以推动文物资源禀赋有效转化为文化发展能力。
加大智慧化博物馆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博物馆智慧化水平。西安博物院实现了线上虚拟展示、数字藏品、数字化社教服务产品等多个智慧化实践,荣获2022年度西安智慧景区。西安事变纪念馆从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三个维度出发,率先实现了文物资源数字化、业务管理信息化和教育传播立体化,初步形成以数据为核心的西安智慧博物馆运营管理新模式。完成西安市地方标准DB 6101/T 3103—2021《砖石质文物病害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及运维规程》的编制工作,为全市砖石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夯实基础。
聚焦活态传承,科技让文物多元化展示
全市各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VR、AR、MR等科技化手段,以多种形式开展“云游”西安、“云上”国宝、文博之夜等活动,实现“云享”博物馆。西安博物院与阿里“元境”共同打造“元境博域”项目,以3D实时云端渲染技术和高清建模来呈现“沉浸式”文物互动体验。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打造可讲解、导览的虚拟数字人,用“文化+科技”方式展现红色文化魅力。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推出的“奇遇·意境——齐白石艺术互动与毕加索真迹展”,运用科技让观众沉浸式参观齐白石水墨的别样神韵。陕西自然博物馆推出短片《恐龙星球》,以裸眼3D的感官震撼,展现不一样的自然世界。科技不断赋能文物展示,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
文物科技创新成果日渐显著,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文物考古一张图”大数据平台荣获第八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优秀奖;“西安城墙数字方舱”管理平台分别荣获首届数字赋能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应用薪火传承奖和“陕西质量变革创新十大典型案例”奖;西安博物院推出的“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云展示类优秀项目;“大唐西市文化艺术品元宇宙”项目分别荣获“亚洲移动大奖”5G行业挑战奖和“2022世界5G大会—5G融合应用揭榜赛”三等奖。通过一次次成功实践,深化文物保护利用,优化文物科技创新,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文物科技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文物科技创新要遵循文物保护利用的特点规律。从保护文物到文物保护,再到文物科技创新,文物保护被现代科学技术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西安在开展文物科技工作方面虽然进行了有益尝试与探索,但当前文物科技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制约着文物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
一是缺乏专业人才。文物科技不仅涉及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展示,还涉及对文物价值的深入挖掘和研究。这些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目前,这样的专业人才相对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文物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相对较晚,还没有形成足够的人才储备。另一方面,文物科技领域的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回报相对有限,导致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对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耐心。
二是创新力度不足。虽然目前取得了一些文物科技创新的成果,但相对于文物的种类和数量而言,这些成果还远远不够。一方面,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还不够积极。尽管已有许多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但在文物科技领域的应用却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还不够完善。相对于其他领域,文物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持,以推动文物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
三是活化利用有限。文物的活化利用是让文物走进公众生活、发挥其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文物的活化利用还存在着不足,缺乏适当的利用方式和手段,历史文化价值未得到应有的展现。一方面,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一些研究者过于注重文物的保护,却忽略了其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另一方面,文物的活化利用需要创新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这不仅需要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内涵,更需要将其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以全新的形式呈现给公众。然而,很多文物的活化利用还停留在简单的展览和宣传方面,缺乏深度和广度。
文物科技工作的未来发展设想
科技创新助力文物保护升级
随着科技发展,文物保护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华文明的珍贵遗产,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升级。例如,通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重要考古发掘项目进行全程记录和管理,确保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和四级文物安全监控管理体系,实现对文物的实时监控和预警,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种安全隐患。此外,构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综合平台也是推动文物保护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通过整合各类文物数据资源,实现数据共享和管理协作,提高文物保护的效率和科学性。
培养文物保护科技人才生力军
文物保护需要专业的科技人才作为支撑。首先,要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与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开设文物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优秀人才。同时,采取项目带动、产学研结合等模式,鼓励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交流与合作。此外,为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还应逐步完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通过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文物保护事业的主力军。这样不仅能提升行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还能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让文物活化利用绽放新光彩
科技的发展将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文物活化利用绽放新光彩。首先,推动博物馆以“文物+科技”的形式走进城市公共空间。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观众呈现文物的历史场景和故事情节,使参观者在互动体验中更深刻地了解文物的内涵与价值。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传播优势,开展“云”展览、“云”考古等线上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参与文物保护和传承活动。此外,结合红色革命、历史古迹等特色资源,打造动漫、数字文创等多元化产品,也是丰富文化创意表达的重要途径。这些创意产品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赋能。通过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更好地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让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深化国际合作,提升文物保护水平
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化国际合作对于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依托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等国际平台,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和亚太地区文化遗产机构在文物保护研究、文物资源共享、展览互动交流、科研项目协作、人员互访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例如,可以采用互换展览品并进行联合展览、共同申报和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组织学术研讨和培训活动等多种合作模式,促进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从而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