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餐桌作为亲子聚合的重要场所,其承担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以文化传承视角,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三孩政策及社会变迁的现实出发,探讨家庭餐桌在传承社会价值观、家风、中华文明礼仪、饮食文化以及亲密亲子关系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提出从家长淡化父母角色、创设良好就餐氛围、增强教育意识、挖掘餐桌教育元素等方面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民以食为天,在餐饮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家庭餐桌是家庭成员聚合用餐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社会价值观、建设家庭文化和培养亲情的重要场合。餐桌承载和体现着家风,是文化空间和教育空间。探究家庭餐桌的教育价值与路径可以切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家庭餐桌担负文化传承的实然与应然
快节奏生活的需求
一方面,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得父母和儿童相处的时间被不断压缩,尤其是双职家庭,父母和儿童很难聚在一起,因此亲子共同进餐显得弥足珍贵;另一方面,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处于高压和忙碌状态,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和回应儿童的需求,而家庭共同进餐的时光相对轻松、愉悦,家长可以暂时搁置各自的工作和烦恼,专注与孩子互动,从而使得餐桌上的亲子沟通成为增进亲子关系、传递家庭文化、构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国家“三孩”政策使然
2021年国家出台“三孩”政策,但在政策目标的设置上,仍沿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将托育服务定位为非基本公共服务,明确“家庭为主,托育补充”的基本原则。因此,为了解决养育的现实问题,祖父母辈也加入了养育行列,从而使一度盛行的核心家庭转换为非核心家庭。家庭成员具备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使得家庭文化多元化。家庭餐桌这个聚合场所中的文化冲突、取舍、融合更为明显,因而也成为文化传承和弘扬的载体。
社会变迁的必然
《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基因,因此产生了中华各民族的大互动、大迁徙、大融合,体现在家庭餐桌上,是饮食文化的交流、融合、传承与创新,是消费方式的变革与饮食习惯的多元化,如儿童青睐的肯德基、麦当劳等。可见,家庭餐桌不仅反映风俗习惯和饮食文化,还体现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和文化交流。
家庭餐桌的教育价值
家庭餐桌传承社会价值观和优良家风
“聚食制”是我国重视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上的反映。“团座和食”也是家人团聚、情感传递、礼俗伦常的常用方式。作为家庭成员,在渗透着义、慈、礼、恭、孝的饮食活动中领悟家庭相互关系和精神观念[2]。“以和为贵”的素食文化、“和谐宁静”的茶文化、“质朴尚实”的筷子文化、“好客豪爽”的酒文化等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中国人的哲学智慧和文化韵味,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以“礼”“孝”“德”“教”为内容的我国特有的传统价值观,以餐桌文化的方式传承与弘扬。
同时,人类的饮食往往负载了文化的品质,是集身体烙印和文化记忆于一体的活动[3]。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以餐桌为载体,传递深层次的文化信息,塑造并增强了孩子的身份认同,包括地域性、民族性与文化属性的认同感等。而热爱家乡、热爱自己民族的身份认同可以通过自己民族和家乡的传统饮食文化进行渗透,如清淡鲜美的浙菜,麻辣的川菜,口味偏重的鲁菜等,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发挥饮食文化的教化功能,对孩子进行传统价值观教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坚定文化自信,是一种生活化的浸润途径。
家庭餐桌传承中华文明礼仪
餐桌文化和社交礼仪与文明进程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埃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中就指出“用手进餐到用叉进餐,是野蛮到礼仪的文明进化”[4]。《礼记·礼运》中“夫礼之初,始诸饮食”[5],明确阐述了礼制始于餐饮礼仪。我国先秦时期“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等[6],都是中华文明礼仪的反映。
古人言:“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当孩子能够吃饭的时候就要进行礼仪教育。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立进餐;就餐时,让长辈先入座,等所有人都入座后再动筷,吃完饭后要跟长辈打招呼后再离席;如有客人来访,应该热情款待;在用餐过程中,不吃独食,不挑食,不大声喧哗,不口中有食物开口说话等。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写道,“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逮于成长,终为败德”[7]。中华几千年文明中崇尚的“孝悌”“礼仪”,在家庭餐桌上得到淋漓体现和着重强调。
家庭餐桌传承中华饮食文化
一个区域、一个民族的饮食传统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标签。食物是族群认同符号的一种[8]。例如,寓意幸福美好,南方用汤圆,北方用饺子;寓意喜迎新春,安徽用“咬春”,江浙沪用“春盘”;对婚嫁的祝福,霍州用枣花馍,满族用下大茶。这些食物已经超出了食物本身,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表达,它们与当地习俗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空间,作为一种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餐桌传承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同时,节日饮食是被赋予了价值和情感的实物符号,是人们情感表达的媒介,是儿童了解社会文化的一种实物存在,如除夕的年夜饭、寒食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而家庭餐桌为节日饮食提供了空间场域,是节日文化表达的载体,有特殊的话语权。虽然因地域的差异与现代商业化的冲击,在传统节日日益淡化的今天,它们仍作为特殊文化,借由家庭餐桌践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与传承。
其实,对儿童而言,相对于“饮食”,他们深度参与和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是一种主动构建、自觉传承文化的生命体验。这是家庭餐桌传承中华饮食文化的本质,家庭亲子进餐本身就具有叙事性。从食材的挑选、菜谱的斟酌、烹饪的用心到进餐时的情境与准备,父母和儿童均以品尝食物为媒介,相互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儿童在这个特定场域通过味觉完成了对美食、伦理亲情、社会文化的构建。
家庭餐桌孕育亲密亲子关系
“妈妈的味道,是你回家的路标。思念,是一日三餐的牵挂。”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食物是被倾注了爱的载体,餐桌是“家”和“妈妈做的饭”在传统意义上的联结。厨房的烟火气和餐桌上的饭菜香带来的是家的温暖,是家庭关爱的意义和伦理符号的框架。家庭餐桌上,儿童偏爱的口味、父母的关注、温馨的进餐氛围等自然而然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让儿童收获关爱、文化、认同、快乐,对亲子关系有显著促进作用。餐桌上的话题一般比较轻松,父母和颜悦色地询问儿童一日的生活,使儿童感到父母的关注与关爱;父母认真倾听儿童的想法和感受,让儿童感觉到被尊重和平等;父母及时、有见地的回应让儿童感受到认同和收获。这种平和的、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是亲子亲密关系的基石。同时,一家人在餐桌上的闲聊,是儿童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父母在餐桌上对家庭场域之外的人和事进行闲聊,对儿童的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社会性行为都有影响。儿童对话题显性或隐性的参与对亲子关系具有促进作用。家庭餐桌上亲子之间的互动和感恩表达,能够让孩子感到被认可和重视,增强其自信心和家庭归属感,更有利于亲子关系的融洽和亲密。
家庭餐桌发挥教育功能的路径
家长应淡化父母角色,树立榜样倡导民主
家庭餐桌是一个具有进餐基本目的性的平台,家长和儿童围绕中心目的开展活动,既有各自独立的行为,又有交互的行为,因而亲子之间就进餐目的性而言是平等的。家长应淡化自己父母的角色,尽量尊重孩子,注意倾听孩子的发言,接纳孩子的不足,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这种尊重和爱护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是对孩子的整体接纳。家长应明确,餐桌上亲子沟通过程中的冲突不可避免。例如,常见的孩子挑食、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看问题的冲突等,这种冲突可以折射出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需要以及身心发展水平,家长应该提供解决冲突的样本。例如,允许、引导幼儿自由地进行自我表达,有效传递交流信息,以此积极地影响幼儿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为幼儿在今后生活中沟通策略的选择提供借鉴范式。当然,民主并不是无原则的包容和迁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对孩子立下规矩、没有明确要求,容易导致孩子界限不明、是非不分、缺乏自律。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在社会适应发展阶段,儿童更倾向于模仿父母的行为,并在特定人际氛围下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因此,家长民主的同时应提供示范,如进餐礼仪规范、言语谈吐文明等,在家庭进餐这个特定氛围下供幼儿学习和模仿。总之,家长可以利用家庭餐桌这个平台,引导和培养儿童独立自主的能力,规范文明礼仪,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渗透教育理念,达到教育目的,发挥家庭餐桌的教育功能。
家长应创设良好的就餐氛围
教育是润物无声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效果往往与个体感知到的氛围密切相关[9]。积极正向的氛围有助于发展社会心理、健全规则意识,消极负向的氛围易使人丧失规范意识、实施不当行为。因此,家长要将家庭餐桌作为教育场域,创设良好的就餐氛围。一方面,家长要创设整洁温馨的就餐环境。环境会触发、塑造人的行为,如果就餐环境舒适温馨,就餐者会注意自己的就餐行为,规范垃圾放置、稳定情绪等。另一方面,家长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就餐心理氛围。家长应该避免在餐桌上批评或责备儿童,注意对不认同的观点和行为纠正的方式,家长切忌用命令、批评的方式与儿童沟通,以免激起儿童的反抗,使得就餐气氛压抑,影响家庭餐桌的基本目的。总之,就餐应该在身心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家长要懂得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使家庭餐桌上的教育淡化无痕。
家长应转变观念,重视家庭餐桌上的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要求“食不言,寝不语”,进餐是唯一也是最终目的。但事实上,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而言,与家人共同进餐绝对不是吃一顿饭那么简单。Brumark认为家长利用亲子沟通对幼儿实行就餐管理,餐桌上的亲子沟通是十分重要的文化情境,具有传递语言、社会、文化、家庭的行为标准和规范的作用,存在潜在的社会化价值。家长通过餐桌上的亲子沟通,选择性地将适宜的社会思想和文化传递给儿童。在此过程中,儿童处于习得阶段,儿童习得家庭中的角色、规则、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除此之外,菜谱的选择、食材的选用、食物色彩的搭配、营养的均衡等都是无声的、浸润式的教育内容,对儿童未来的生活影响深远。美国心理辅导及著名电视主持人约翰·布雷萧谈道:“每个孩子都带有家庭的烙印,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与家庭教育方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有教育意识的家长一定会充分发挥家庭餐桌的教育功能,使进餐成为促使儿童发展的契机。但要注意的是,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真伪难辨。由于儿童认知不足,对信息没有辨别能力。因此,家长要谨慎,与孩子在餐桌上的沟通内容应仔细斟酌,避免出现不实和偏激的信息。
家长应有教育意识,深入挖掘家庭餐桌的教育元素
家长应依托人生阅历,积极拓展餐桌上的沟通话题,使餐桌上的亲子沟通具有多维性。家庭餐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情景,虽然父母各自的工作和社会交往的情景、整个社会主流信念系统和意识形态,孩子并没有直接参与,但这都对孩子有多层次交互、交织的影响。因此,家庭餐桌上的亲子沟通除了常规性的沟通,即有关就餐情景的谈话外,还应将内容扩展到就餐情境之外,话题向纵深延伸或拓展衍生。拓展性沟通是餐桌谈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拓展性沟通时,会涉及对人、事件、现象的陈述和描绘,解释其中的原因和意图,表达讲述者的观点及体现其价值观,是儿童认识世界、习得和运用社会性技能的一种途径。同时,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具体的熏陶、感染和模仿学习的结果。儿童心理发展都是从无意到有意,在此过程中,儿童主要是通过社会实际生活的熏陶和生活经验的无意体验与积累,获得社会性发展。家长是幼儿观察、模仿、学习的榜样,家庭餐桌上拓展性话题的沟通是儿童获得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家长要积极拓展餐桌上的沟通话题,使家庭餐桌上的亲子沟通促进儿童的表达、思维、情绪控制、情感塑造等。
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小餐桌是大社会的缩影,家庭用餐时间是亲子最主要的相聚时光,餐桌也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文化情境和家庭成员相互交流的主要空间。因此,餐桌承载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尤其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餐桌是其内化家庭文化、主动构建社会文化的重要场所。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传承视角下3—6岁幼儿家庭餐桌上的亲子沟通现状研究”(编号:2023SJYB1799);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有效融入红色师范资源的实践研究”(编号:B/2023/02/103)。
[1]习近平.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经济日报,2015-02-18(002).
[2]余世谦.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5):118-123+131.
[3]阿梅斯托.文明的口味——人类食物的历史[M].韩良忆译.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12.
[4]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5]礼记[M].刘波,王川,邓启铜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礼记[M].刘波,王川,邓启铜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7]金生鈜.德性与教化——从苏格拉底到尼采:西方道德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8]安德森.中国食物[M].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