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图书馆得到了良好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图书馆志愿服务作用的发挥。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的志愿服务建设进行研究。首先,概述了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内涵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意义;其次,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构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形式、提升志愿者能力素养等策略,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不断优化创新,和传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比,公共文化服务引入了市场环境,促使图书馆志愿服务和科技发展潮流、社会需求变化等更加适应,且促使社会力量、社会团体、个人、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此时代背景下,虽然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服务模式、管理机制、服务水平还不够成熟、完善。基于此,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需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创新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重视宣传工作,构建网络平台,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而有效提升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水平,促进图书馆长远发展。
图书馆志愿服务概述
图书馆志愿服务是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图书馆志愿服务始于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而后被更多的图书馆应用,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从图书馆管理人员层面来看,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图书馆读者数量也越来越多,这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较大压力。受到人员编制、财政资金等因素影响,图书馆存在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志愿者的出现,可以有效补充图书馆服务人员,进而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匮乏的情况。在服务期间,志愿者和读者沟通,能够及时发现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有助于图书馆服务的优化,进而不断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但是,志愿者服务是无偿的,加之志愿者来自社会各阶层,有学生、教师、离退休人员等,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这给志愿者服务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从图书馆读者层面来看,志愿者是图书馆和读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在读者和志愿者交流期间,读者可以对所需书刊资料进行获取,可以在志愿者构建的舒适阅读环境中获取良好的阅读体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在享受志愿者服务期间,读者会在无形中被影响,进而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有效传播志愿者精神,促使更多公众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把温暖传递给社会。
从志愿者层面来看,志愿者服务为志愿者提供了实践的平台、强化责任意识的机会,在服务活动中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志愿者积极参与图书馆业务培训、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其知识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有助于其职业素养、精神的形成。与此同时,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协助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强化其团队意识、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应变水平。此外,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可以了解图书馆管理方式,积累更多的管理经验,这有利于其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逐渐呈现现代化、均等化的特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实际上,图书馆志愿者是读者和图书馆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有利于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发挥。从根本上讲,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能有效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质量,充分发挥志愿者效能,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进而促使图书馆长远发展。并且,在志愿服务建设中,可以有效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社会各界志愿者能够补充图书馆工作人员队伍,完善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扩大服务范围,为读者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服务。此外,通过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开展培训活动,让志愿者成长为具有较高能力素养的人才,且具备较强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不管是对图书馆自身发展还是对志愿者个人发展,均具有积极意义,能够使两者共同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图书馆志愿服务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志愿者队伍管理问题
实际上,志愿者的服务意识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其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符。然而,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部分图书馆志愿者对志愿工作的思想认知还不够全面,部分志愿者参加图书馆群众活动不仅是为了作贡献,更是为了获得志愿服务证明。并且,志愿者队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志愿者培训、管理的难度。此外,因为志愿者年龄、专业背景、工作等存在差异,所以在统筹安排工作时具有较大难度。
文化志愿者权益保障问题
志愿者服务是公益性、自愿性的,但是志愿者行为属于有组织的社会行为,需要有一定的物质保障。在以往工作中,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还在起步阶段,因此在部分群众活动中,志愿者的交通费用、餐费都为自己负责。近年来,随着志愿者的权利意识提高,很多图书馆开始提供车费、餐补、保险等保障,但是保障水平较低,很难完全满足志愿者的需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策略
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
要做好图书馆志愿服务工作,需要注重完善管理体系。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组建管理组织,提升志愿服务管理规范性
图书馆需要组建专门的志愿者管理部门,负责统筹安排志愿者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招募、考核、培训、激励等。志愿者管理也可以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配备专门的协调人员,负责志愿者日常运行、服务、管理等工作。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方面,需要明确志愿者的权力、义务、组织机构、管理办法、经费来源和用途等,利用制度管控,对志愿者的行为进行规范,这样不仅可以规范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的权力、义务,还可以促使其认真负责地进行服务工作。
3.构建培训机制,提升志愿者能力素养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对志愿者的培训工作,进而保证服务水平。在培训中要侧重图书馆基本知识学习、服务礼仪、综合心理素质学习等方面,利用多样化培训方式,如岗位实习、资深馆员授课、分享交流、志愿者报告会等手段,有效提升志愿者能力素养,保证其服务的长期性和热情。
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
近年来,图书馆志愿服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更多人参与其中。但相关调查显示,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宣传力度不足,以至于很多优质项目活动缺少志愿者的关注、支持。基于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好志愿服务宣传工作,制订完善的宣传方案,进而促进图书馆志愿服务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利用多途径进行宣传,保证宣传广泛性、全面性
图书馆可以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在线上宣传中,可以创建图书馆志愿服务网站,提供活动信息、报名平台;制作宣传视频,发布到各大网站、社交平台;还可以在抖音、微信公众号上,对图书馆志愿服务信息、活动动态进行定期发布。在线下宣传中,可以创建咨询中心,提供图书馆志愿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可以制作宣传册,到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分发,调动市民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
2.开展主题活动,吸引更多志愿者
图书馆可以结合年龄、性别、不同群体的兴趣爱好、需求等,组织多样化的主题活动,增强活动的吸引力,促使志愿者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在每年的三月五日开展“学雷锋纪念日”主题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构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
信息时代背景下,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还可以实现服务效能的提升。图书馆可以创建“互联网+志愿服务”模式,通过整合图书馆网站、微信公众号、QQ等平台,构建线上线下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突出服务的多元性特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平台中及时对志愿服务咨询内容进行发布,促使志愿者能够精准对接志愿服务工作,保证服务的及时性、精准性。二是可以创建完善的网络平台服务反馈、激励机制,针对及时反馈的志愿者,可以适当给予奖励,进而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效率和积极性。三是创建志愿者信息数据库,利用网站发布志愿者招募通告、文化志愿服务需求等内容,及时传送图书馆的需求信息,省力、省时,具有便捷性特点。四是可以构建文化志愿服务合作网络,实现志愿者资源共享。在省级图书馆牵头、市县级图书馆参与的重大活动中,可以对志愿者进行及时调配,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进而有效解决志愿服务方式单一、内容狭窄、服务形式化等问题。五是在志愿服务中,志愿者可以灵活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互联网思维,每天在平台中进行主题阅读服务推送,结合图书馆的热门图书排名、学科宝典、热播影视、经典书目等,利用音频的形式,对精选书籍或名篇佳作进行推送,为读者提供听觉盛宴。
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形式
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志愿服务应该是多样性的,不应仅局限在图书管理、读者咨询等服务中。由于志愿者是由社会各阶层的人员组成,其专业知识背景不同、社会工作经验不同,在图书馆志愿服务中,可以充分利用志愿者的优势专长、能力大小,安排其进行志愿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其价值,以免资源浪费。基于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重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推荐阅读书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图书采购,提升图书利用率。图书馆可以邀请志愿者对阅读书目进行推荐,且积极参与到采购图书的工作中,以便对读者的多样化阅读需求进行满足,提升图书的流通率、利用率。二是开展家庭作业辅导、课外教育。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在寒暑假、周末、节假日等时间段,帮助在图书馆学习的中小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使其感受到社会关怀。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兴趣培训活动,如围棋培训、计算机培训、自救常识讲解等,免费开展教育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读者参与积极性。三是周末讲座和讲故事。图书馆可以在周末邀请专家志愿者,举办读者感兴趣的专题讲座,如健康类、文学类、竞技类讲座。此外,还可以开展以志愿者为主要力量的亲子故事会、阅读沙龙等活动,在活动中把好书、好故事推荐给读者,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四是真人图书馆。真人图书馆属于新型阅读服务形式,其“出借”的是具有丰富经验、生活阅历的真人。阅读的形式是交谈,该种服务形式对少儿阅读具有积极影响。在真人图书馆中,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可以有效吸引少儿有效阅读,使其沉浸在书本中,在其产生阅读疑问时可以及时得到解答,进而有效解放其独特的思想。五是为特殊读者提供服务。针对特殊读者如老年人,为其提供服务,不仅是图书馆的职责,也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使命。基于此,在志愿服务中,针对老年人读者,可以准备好茶水、靠垫等,使其感受到被关心;针对行动不便的读者,可以为其提供送书上门、图书代还等服务;针对带着幼儿的读者,可以和幼儿做游戏、讲故事、提供绘本等服务;针对外籍读者,可以为其提供翻译服务,消除交流障碍,使其可以有效利用图书馆。
提升志愿者能力素养
在实际工作中,应做好志愿者培训工作,不断丰富志愿者的工作经验,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图书馆可以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培训活动,促使志愿者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使其能够准确掌握各项工作要点,如读者调查、图书整理等,进而有效提升志愿者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初步招募志愿者后,图书馆可以对其开展岗前培训,把图书馆情况、规章制度,志愿者的权利、义务、业务工作等内容介绍给志愿者,且组织其对图书馆进行参观,使其深入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在分配工作岗位后,可以基于岗位的不同,开展对应、深入的岗位培训工作,把各项知识、技能传授给志愿者,如图书整理、志愿者精神、紧急救护、文明礼仪、突发事件处理等,全面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能力,促使其更好地开展服务工作。此外,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需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如高校学生、热心公益人员、学校教师、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等,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优化志愿者队伍年龄结构,构建专兼结合的志愿者队伍,加深大众对图书馆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新时代背景下,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的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志愿服务水平,还可以促进图书馆长远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需要转变理念,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基于自身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大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力度,通过优化志愿服务管理体系,重视宣传工作,构建网络平台,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进而保证图书馆志愿服务建设效果,有效提升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