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下传统主持人的“危”与“机”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303)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技术的变革与创新,传媒行业率先拉开改革“大幕”。自从搜狗与新华社联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全球首位“AI合成主播”问世后,AI技术正式运用于播音行业,其智能化、持续化的播报模式为播音主持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同时,引发了人们的讨论——AI主播是否可以代替真人主播?现从新技术赋权下的智媒时代出发,分析AI主播自身优势给传统主持人带来的挑战,以及在技术“当道”的新媒体时代,传统主持人如何能动地发挥自身优势,将挑战变为机遇,以人力驾驭物力,适应时代变革。

新媒体时代,AI合成主播即利用多项技术进行仿真模拟而合成的拟人化新闻主播,是人工智能广播电视领域的重要探索。其全天候、智能化、高效率的全能形象进入受众视野,宣告了AI主播与新闻业的全新融合。技术分身实现了身体、叙事和图像的建构,以往“具身化”的真人主持播报被“离身化”的AI主播逐步代替。据观媒·传媒大观察不完全统计,从2018年至今,国内由主流媒体推出的数字人主播已近百款。AI主播给传媒业和主持人的职业生涯带来里程碑式变化的同时,也产生了技术威胁论,传统主播如何应对职业变化,是当下亟须探讨的问题。

AI主播发展与应用阶段

AI主播作为一种技术合成体,大致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1.0机器人阶段。这一阶段的AI主播不具备真人形态,主要以机器人或虚拟造型呈现,其互动逻辑多为机械化的一问一答,多在播报类节目中承担稿件播放的基础性工作,以减轻播音员的基础性工作负担。其次,是2.0类人化阶段,此时的AI主播外在形象逐步向真人靠拢,通过对真人主播细节的捕捉和信息的输入,生成无限接近真人原型的数字分身,AI主播逐步从幕后走向台前。以央视主持人屈萌为原型的AI主播“新小萌”在全国两会期间为大家带来多语种、不间断的新闻报道。最后,是3.0智能具身阶段,AI主播进入更具智能性和交互性的智能具身时代。2020年两会期间,AI主播“小智”不仅在3D高精度仿真人像技术支持下模拟出人类面部肌肉组织,还可以抓取关键信息、进行情绪感知、组织智能对话。AI主播在技术迭代下,逐步从人工智能向“新闻智人”转型。

AI主播的优势

全天化勤奋播报,弥补人工倦怠错误

电视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主持人往往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然而,在生理能量损耗、昼夜颠倒、情绪波动、突发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下,主持人难免会出现工作失误。AI主播是运用技术驱动机器完成播音与主持的工作,其实质是遵循特定程序工作的机器人。AI主播设置完成后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学习能力,可以智能识别文稿并自动生成语音和视频,且支持多语种播报。其播报的声音、语速等也可根据新闻内容进行及时调整,实现自动化和可控化播报。因此,AI主播可以实现24小时高效在线,在突发事件和特殊时段不间断播报。相较真人工作的不确定性,不知疲倦的AI主播将“零断层”的播报标准变成现实。

高效化智能生产,降低人力工作成本

在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播音员往往承担着集采、编、播于一体的工作任务,个体经验和能力的差异,使其工作效率参差不齐。新闻稍不留神就会变成“旧闻”的自媒体时代,对节目的制作速度提出了极大考验。《人民日报》研发的人工智能虚拟主播“果果”,五分钟就能生成一篇完整的新闻稿件。同时,真人主播的知识无法覆盖众多领域,而AI主播可以在短时间内调取知识补充资料,减轻真人工作的负担。例如,2022年央视《“冠”察两会》节目,将传统主持人和AI主播结合进行两会热点话题新闻的同屏播报,实现了报道角度的优势互补。2023年7月,杭州文广集团短视频AI生产实验车间启用了全国首条“策、采、编、发”全流程人工智能短视频AI生产线,30秒内就可以把500字以内的文稿生成音频文件。通过超写实数智人进行播报,并结合视频内容理解分析技术实现媒体资源管理,利用多维度标签文本—视觉的语义对齐,以1:5时间实现一键视频生成。

个人素质可塑化,高度契合节目风格

真人主播在长久的播报工作中,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个人主持风格,其外在形象也限制了对节目的选择。而AI主播步入3.0智能具身阶段后,不仅成为真人主播的数字化分身,还可以根据不同节目的特点,通过技术对外形和语言进行调整,塑造全能化的理想型主播。2019年,春晚AI主播的技术提供方称只需要半小时的语音资料,就可以生成多语种的真人主播声音模型,为不同语言的观众提供定制化服务。杭州文广集团短视频AI生产实验车间基于NeRF(Neural Radiance Field)技术,结合多模态大规模预训练技术,创建出更加类人化的真人数字人形象。根据不同的栏目风格,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定制。不仅是在语言上向真人主播靠拢,在肢体动作、语言态势、形象气质上,都像是真人主播的数字孪生兄弟一样,不仅可以保留真人主播的荧幕形象,还可以根据不同节目的需求定制AI主播的“技能”,使其更加贴合节目风格。

传统主持人的不可替性

情感共鸣,拉近受众距离

白岩松曾说,人工智能虽有我们的声音和形象,但不具备我们的情绪变迁,无法体会播报者的喜怒哀惧。作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中介,主持人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复述节目内容。传统主持人对文本的二次创作,能给受众传达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报道,传递蕴含在新闻文本背后的深刻情感。康辉在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让“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这句简短但铿锵有力的播报,体现了中国坚定的态度,提振了国人的信心。而AI主播虽然可以通过程序设定模仿真人主播的发声技巧,但其播报仍停留在浅层,无法联系国情民情对文字背后的情感加以揣摩。而传统主持人能站在受访者和观众的立场上准确把握情感,使受众与节目形成情感共振,提升内容的感染力。

灵活播报,掌握节目节奏

主持人还需具备应对突发状况的控场能力。一方面,在节目现场,面对节目录制时的意外情况,传统主持人可以积极调动思维,化被动转为主动,通过灵活的策略进行应对,保障节目的顺利进行。可以说,一档节目能否顺利进行,与主持人的能力水平息息相关。AI主播虽然有精细化的建模支撑,但是再精密的程序也无法预料意料之外的节目事故。另一方面,面对未知的传播效果,AI主播无法通过现场观众的表情和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细微反应,做出准确的预判而改变传播方案。在“丝路青缘·相聚长安”2024年陕西青年助力“三个年”公益婚恋交友活动上,摄影师在高温天气中意外摔倒引发活动事故,主持人刘心悦在对摄影师表达关心后,对着镜头俏皮地说:“今天的摄影师也是被幸福冲昏了头脑。”将事故与活动主题巧妙结合,既能安抚观众,使现场流程回到正轨,也能保障节目的顺利进行。在应变能力方面,AI主播很难完全替代真人。

深度思考,挖掘节目深度

新闻传媒存在的意义不只是将客观公正的新闻事实呈现给公众,还要在纷繁复杂的新闻信息中捕捉新闻线索,报道新闻真相,进行舆论引导,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因此,传统主持人虽然远不如AI主播般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但是在挖掘信息的深刻含义上,AI主播远不及真人。真人主播在面对新闻事件时,会调动自我认知、社会经历等作出判断,对文本进行内容延伸和情感提炼,通过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向受众传递观点。而AI主播则是依托海量的计算得出结论。可以说,AI主播所有的行为都是模仿,无法对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传递新闻背后的温度。没有对现实的体会和对社会的体验,就不能产生深刻的思想,无法完成思想之间的碰撞和深度价值的传达,更无法与传统主持人一样,在节目中完成人与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提高观众的认同感。

语言艺术,深度审美能力

播音主持除了要有严谨的思维逻辑,还要兼顾视听美感。为了达到节目的传播效果,主持人在播报时除了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还要根据文本的内容情感决定情感的表达,并通过表情、服饰、语态等非语言符号辅助情感传播。同时,主持人的自身魅力也是连接观众与节目的纽带。例如,央视主持人朱广权通过诙谐幽默的“段子”,在一众“正襟危坐”的新闻主持人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轻松、愉悦、接地气的风格突破了观众对国家级媒体的刻板印象,也让节目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主持人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与时俱进,持续学习创新

以往,主持人被视为“传声筒”,认为优秀的主持人只需要做到兼顾好节目流程,做好报幕工作就可以达到标准。但是AI主播强势崛起后,其惟妙惟肖的模仿能力与零出错的播报能力已然挤占了真人主播的职业发展空间。面对新技术被普遍运用的时代趋势,传统主持人面对AI主播不能“谈虎色变”,而是要突破桎梏,转变思想,提升自身素质。传统主持人应时刻关注AI主播的最新进展,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局限性,借助人工智能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不断学习创新,找到自身的提升空间。

AI主播的创新来自对真人主播数据的抓取,而真人主播创新的基础是不断地学习。主持人作为与各行各业接轨的中间人,需要不断更新和拓展自身知识储备,学习各类专业知识,成为一个富有知识涵养的人。同时,还要把握时代命脉,拓展思维与拓宽视野,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将播音主持工作推进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实践为本,把握好感情关

AI主播作为一种“虚拟有机体”,其全天高效的播报只能带来信息维度的增量,并不能真正理解播报的内容。并且,新闻工作并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深入实践,关心百姓生活,了解百姓需求,对新闻稿件中的情感实现感同身受,这样才不会播报出空洞生硬、无交流感的新闻。

新闻主播作为新闻与受众交流的最后一环,其人际连接是有着紧密情感关系的强链接。在信息传递时找准与观众情感的共通点,才能更好传递文字背后的情感,与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AI主播虽然可以在技术的支持下对主持人进行人格模仿,但是其无法通过感官体验获得情感,从而无法播报出具有感染力与引导力的新闻。

深度挖掘,提高舆论引导力

新闻不仅是对新近事件的报道,还要将新闻真相呈现给观众,阐述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理念,从而引导舆论,规范社会秩序。主持人杨澜曾说,一个机器人很容易学会一万种回答问题的方式,但很难问出十个具有连续性的问题。AI主播无法对新闻文本进行深入思考与挖掘,更无法传递新闻的深度价值。而真人主播却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剖析、层层挖掘、线索解读,为观众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

广播电视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是打好舆论攻坚战的第一道防线。播音员、主持人更是这道防线的首位责任人。因此,播音员、主持人更要明确自身定位,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作为具有较高意识形态的节目类型,新闻主播不仅要做内容的传递者、信息的思考者,还是政策的解读者,必须保持与国家政策高度一致,对舆论有敏锐的洞察力。而AI主播作为数据的集合,无法做到将实际情况与国家方针政策有效结合。没有鲜明的态度和立场,也就无法做到对事件具体形势的正确把握与正确立场的有力引导。

人机合一,融合发展

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其落脚点都是为人服务,都是为了延伸人的能力边界。AI主播强大的算法与信息处理能力远在人类之上,而人类的情感与应变系统又使AI难以企及。如果一味依赖技术,就脱离了传播规律。但逆技术的潮流而行,也难以让传媒在新时代迸发出火花。

播音主持未来的发展模式,可以是人类负责思考和统筹、机器负责运算和执行。AI进入传媒业,在内容制作和语音的合成传播上都可以简化传统媒介的流程,将人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人力在其优势领域的竞争力。而人力在脱离烦琐的工作内容后,可以向更深层次挖掘,从而提升自我。随着AI技术的深入应用,传统主持人在未来的工作中只需负责情感传递和深入思考,这也将成为未来传媒行业的新生态。

打破壁垒,培养复合型人才

播音主持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学科,培养理念始终专注视听语言,以培养成熟的广播电视主持人为主。然而,在进入数字时代后,越发简单便捷的传媒工具逐渐削弱了播音主持的专业壁垒,新兴技术也对播音主持的教育提出挑战。因此,播音主持人需要突破传统社会人文科学的藩篱,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的通识性知识,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在完成基本的嗓音条件与语音面貌的培养后,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平台的运行逻辑,让技术更好地为专业扩展外延。提高学生对于新媒体的采写、移动设备的拍摄等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面对AI主播的挑战,应着重强调“人格化”和“人际性”的核心特质。从“真、理、情、趣、美”五个方面精进人才培养方案,培育出一专多能的融合媒体人才。

智媒时代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影响着媒体生产的传统格局。人工智能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系列弊端,但技术与智慧系统的发展依然方兴未艾。正如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所说,“技术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元素,它起作用的好坏,取决于社会集团对其利用的好坏”。如今,我们正站在时代节点上,面对人工智能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以拥抱开放的姿态迎接是顺势而为、发展之道。而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则需要积极培养新时代人才予以应对。在弊端泛滥之前,建立好相关的制度与规范,将人工智能和人的智慧有机结合,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更文明、更繁荣的方向前进。

标签:  主播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