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疗法是高校图书馆一项重要的延伸服务,它具有明显的心理疗愈效果。现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心理现状及阅读疗法的现实需求、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理清了“兴观群怨”与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相融合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经典阅读与专题阅读、平面阅读与立体阅读、个案阅读与团体阅读以及自主阅读与交互阅读并行的创新优化路径。
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大学生心理健康备受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疗法正是以图书为媒介,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2023年4月18日,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在《光明日报》发文,明代学者李渔首用“书本草”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书也是药的一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其中“兴观群怨”对当代阅读方法和心理调适有重要指导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科学挖掘“兴观群怨”的内涵,在对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阅读疗法需求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尝试将“兴观群怨”融入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从“兴观群怨”引入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创新优化路径三方面展开论证,旨在帮助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实现更明显疗效,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开展现状
阅读疗法概述
“书犹药也”,我国古人早已意识到通过阅读可以引起共鸣、净化心灵、获得领悟与升华,进而排除心理困扰,调整心理状态,达到疗愈身心的功效。
1916年,美国人塞缪尔首次在《大西洋月刊》提出“Bibliotherapy”一词,标志着阅读疗法在西方国家的兴起。根据中国知网检索结果,截至2024年4月,国外对于阅读疗法的研究数量稳定增长,研究内容不断丰富,研究范围逐渐扩大。20世纪80年代,王景文开始在我国图书馆界提倡阅读疗法。在国内,目前阅读疗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与临床领域。《文献治疗——读者服务工作内容之一》是我国第一篇提出与阅读疗法相似概念的文章。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宫梅玲便致力于阅读疗法在大学校园的推广研究,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引导和实践;沈固朝从西方引进阅读疗法相关的概念及理论;《阅读疗法》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关于阅读疗法的理论著作,书中王波对阅读疗法给出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定义,即阅读疗法是以文献为媒介,将阅读作为保健、养生及辅助治疗疾病的手段,使自己或指导他人通过对文献内容的学习、讨论和领悟,养护或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2014年,阅读疗法成为国内新的研究热点。之后,对阅读疗法的研究步入平稳发展期,国内学者开始专注于阅读疗法研究内容及开展形式的深度挖掘。
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开展情况
目前,阅读疗法在我国高校图书馆中的开展形式主要有书目式阅读疗法、阅读疗法交流平台和阅读疗法专属服务空间等。
书目式阅读疗法是指对特定读者群对症下“书”,向读者提供针对性书目,对阅读过程不做干预。2014年,宫梅玲带领阅读疗法课题组,在泰山医学院针对失恋引发的抑郁障碍患者实施了“书方配伍”阅读治疗方案,根据读者的个性差异,按病程不同阶段合理施书,最终帮助80%的读者走出抑郁。
我国有不少高校图书馆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读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成效显著。2000年,王波首先通过新浪博客“书间道”,宣传推广阅读疗法。此外,以北京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为代表的20多家高校图书馆,借助微信公众号相继开展阅读疗法服务。
2001年,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建立阅读疗法专属空间——阅读治疗阅览室;2009—2016年,华北理工大学图书馆先后建立阅读咨询室、大学生阅读疗法活动中心等,全面、有序地开展阅读疗法。此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参与阅读疗法服务实践,阅读疗法的开展迈入系统化新阶段。
大学生心理现状及对阅读疗法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阅读疗法需求,笔者对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剔除6份无效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9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7%。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10.99%的人认为自己存在明显心理健康问题或者隐患,约26.37%的人表示不确定,存在焦虑情绪的人数约占15%,压抑和其他情绪的人数分别占比约为3%和10%,这说明大学生中三分之一以上存在或有潜在心理障碍。约89.01%的参与者能够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整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且非常重视并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约69.23%的人表示在心情郁闷时会选择阅读课外书籍的方式来缓解心情,约84.62%的参与者认为阅读可以调适心理。可见,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认识到阅读对心理的积极调适作用。约59.34%的参与者会选择阅读疗法来调适心理,说明大学生对阅读疗法有比较高的需求度。
“兴观群怨”及其融入阅读疗法的理论逻辑
“兴观群怨”最初来自《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诗可以激发情志,获得启发和鼓舞;可以洞察人情风俗,认识社会;可以交流情感,相互感染,和谐相处;可以抒发心中不平,讽刺不良政治。它原指诗的社会功能,“兴”“观”“群”“怨”四个字也成为中国最早对阅读疗法的系统论述,将文字与读者的共鸣、互动、相惜、阐发剖析得淋漓尽致。
“兴”:抚平心境,激发崇高情感
“兴”是指想象和联想。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会潜移默化受到书中人物或故事情节的感染,得到启发和鼓舞,激发积极的情感和意志,进而达到抚平心境之目的。阅读不仅仅限于对书中文字符号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头脑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浮现书中所描述的场景,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共鸣。通过阅读中外经典名著或欣赏影视作品,将作品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读者可以汲取书中的营养,获得有益的启示,从而指导自己的生活,收获平静的心境。
除了阅读纸质书籍外,欣赏影视作品也可以作为阅读疗法的有效实施途径。2006年,泰山医学院阅读疗法课题组成员利用周末时间,成功开设影视欣赏选修课,结合4000多名学生的影视观后感,整理出对大学生心理影响较大的作品。例如,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茜茜公主》《简·爱》等,励志经典电影《活着》《肖申克的救赎》等,这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和心理疗愈效果远超纸质书籍。
“观”:洞察生活,获得有益启迪
“观”是指观察力。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观察历史与社会现实,观察人情风俗的盛衰。借助阅读,读者可以洞察生活,了解社会,学习为人处事的道理,可以获得人生意义的价值标准,可以考证得失,预见未来。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拓宽生命的广度和深度,让人们摆脱狭隘的认知,从而使思想变得开阔,处事更加从容与睿智。
2018年10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图书馆开展的“师者荐书青春正是读书时”活动中,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蒋勋的《孤独六讲》,让读者或从艺术的角度理解了宇宙万物的组成,或在自然中体会到作者的旷世达观。大学生可以借由线下导读,将阅读获取的积极品质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增强心理韧性。
“群”:悦己纳人,更好融入社会
“群”是指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学会情感交流,产生同理心以及乐群倾向,从而与他人和谐相处。在全民阅读背景下,阅读不仅仅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孕育健康心灵的沃土,更是创新的起点与融入集体的基础。通过阅读,能够悦己纳人、发展自我,更好地融入社会。
2016年,四川大学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了“沐心小屋”系列阅读疗法实践活动。针对不同阶段大学生面临的情绪困扰,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围绕“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等主题,开展系列阅读疗愈活动,组织学生围绕《沟通的艺术》《亲密关系》等图书进行探讨交流,通过线上读书打卡、读书会及读后感提交等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情绪,学会沟通。
“怨”:引发共鸣,获得情感支持
“怨”是指宣泄负面情绪,纾解心中压力。在阅读中,通过与主人公经历产生共鸣,疏导负面情绪,澡雪精神,疏渝五脏,摆脱内心的不安,使心灵获得平静;带着问题阅读,在读书、共情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支持。
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以读书会的形式实施“交互式阅读疗法”。通过读者之间开放式的交流、互动与分享,使其在相互倾诉、相互安慰中宣泄情绪,疗伤止痛,领悟修通。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根治创伤。把疗愈的积极因素融入读书会活动,扩大读者所推荐书籍的功能与价值,不仅仅是个人感受的分享和心理的疗愈,也为每一位参与者赋能,充分彰显团体交互治疗的独特效果。
“兴观群怨”融入大学生阅读疗法的实践路径
“兴观群怨”充分肯定了阅读对于培养社会品德与提升个人修养的作用,与阅读疗法的宗旨和目的有高度的契合性,均强调阅读对读者身心的疗愈作用,将这一功能融入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可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阅读疗法的实施,从而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心理,达到心理疗愈的效果。
经典阅读与专题阅读并行,形成健全人格
书目是实施阅读疗法的基础和前提,为读者提供书目或书方,也是阅读疗法的特色与关键。经典阅读对因治疗,专题阅读对症治疗,两者共同干预,相互补充,才能促使大学生真正形成健全与强大的人格,从根本上疗愈各种心理问题。
经典阅读强调治本。通过经典阅读,激发创造力与想象力。在经典阅读过程中,通过观察、借助名人过往的成长经历及社会历史现状,客观认识天、地、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困惑,能够潜移默化地淡化自身的问题;从经典阅读中汲取容易被忽略的底层逻辑与智慧,重新建构精神世界与思维模式,从而变得平和与豁达。专题阅读是指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症施方,它的目的是治标,即缓解或消除心理问题的症状。例如,面对一个腹痛病人,需要先止痛,再查找原因。
笔者通过知网检索关于阅读疗法书方配伍的论文发现,对症类书目研究居多。人的心理问题错综复杂,对症施方只能暂时缓解。如果在组配书方时能够加入经典类图书,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阅读“兴”的功能。南京大学编制了“悦读经典计划”的经典导读书目,湖北文理学院在“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分享了阅读疗法经典书目,这两所高校对经典阅读疗法的积极探索值得借鉴。
平面阅读与立体阅读并行,内化积极行为习惯
在泛阅读时代,阅读方式向多元化发展,除了以纸质文献为媒介的平面阅读,还出现了数字阅读、交互阅读和影视剧目等立体化阅读,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阅读方式。有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80.1%,电子书阅读量人均3.33本。全民阅读方式已然发生根本性变化。2024年,数字化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阅读与科技的融合,使阅读场所与阅读内容更加泛在化,这也让阅读疗法的实施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顺应时代发展,构建平面阅读、数字网络、影视剧目相结合的立体阅读模式,更有利于大学生从多维角度洞察生活与社会,重塑积极行为习惯。
自媒体的迅速普及为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自媒体形式,提供立体化的阅读疗法服务。泰山医学院的宫梅玲老师成功开展了立体化阅读疗法模式的实践,她进行了分类整理书单、编制阅读疗法书目等工作,并运用网络定期发布“阅疗书方”,在新浪博客开通“书疗小屋”等。此外,南京大学的“徐门书事”、湖北文理学院的“淡泊湖”等微信公众号,为读者推荐阅读疗法书目,开展各种线上活动以及读书交流等做法,均值得借鉴。
个案阅读与团体阅读并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目前,高校图书馆以个案阅读疗法为主,大学生与图书馆馆员面对面沟通,更容易产生直接联系与深度互动,治疗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个性化,往往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但是,个案阅读疗法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随着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的增强,一对一治疗的形式难以满足大学生需求;二是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仅凭单一的阅读疗法难以保证最佳疗效。团体阅读疗法不仅效率高,而且在团体互动中可以帮助大学生融入群体,成为阅读群体的一分子。实践证明,这种阅读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与疏离感的状况,帮助其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可以将具有共同或相似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分组,进行团体治疗。团体阅读疗法对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质及现场把控能力要求较高,它具有明显的治疗优势,可以弥补个案治疗的不足。个案与团体阅读疗法相结合,能有效满足大学生对阅读治疗的需求,从而促使阅读治疗的效果大幅提升。
自主阅读与交互阅读并行,提升理性认知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可将阅读疗法分为书目式阅读疗法和交互式阅读疗法。书目式阅读疗法是读者自我管理式阅读,引导者只提供可选择的书目,对阅读过程几乎不进行干预和指导,这种疗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推荐书目的针对性以及学生对书目内容的领悟程度,所以它的疗愈效果有限,如果书目选择不当,甚至会产生误导。
交互式阅读疗法需要图书馆馆员对大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进行全程干预和监督,它的关注点不是书目,而是围绕书目对读者进行引领、鼓励和支持。在交互式阅读过程中,读者通过融入作品,与书中人物的感受和经历产生碰撞,内心被熏陶与洗涤,心灵得以成长与净化,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从而达到疏导负面情绪、疗愈内心的效果。交互式阅读疗法实施全程,需要图书馆馆员与读者频繁接触。交互式阅读疗法与学生自主阅读相比,其效果更加显著。只有将大学生的自主阅读与交互式阅读两种疗法相融合,才能在激发情感共鸣的同时,使读者保持理性的认知。
孔子用“兴”“观”“群”“怨”四个字高度概括了阅读疗法的功能,将“兴观群怨”与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相融合,既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现实转化,也是对中国特色的阅读疗法实践路径的一次积极探寻。阅读疗法的实施不仅要遵循以读者为本的前提,而且要注重多种阅读模式与阅读方法的有机结合。同时,可以联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推动阅读疗法纵深发展,使其成为多方共赢的常规化阅读活动,为创新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以及建设书香校园添砖加瓦。
2023年度山东省济南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项目名称:孔子兴观群怨思想下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NSK23C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