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非遗手工艺的传播新路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56)

摘要:在与非遗相关的各项利好政策带动下,众多曾经蒙尘的非遗手工艺品得以重新活跃在大众视野中,来自广东省江门市的市级非遗手工艺品新会鱼灯便是其中之一。现以新会鱼灯为例,以“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风采”“文化机构助力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教育促进传统技艺创新”“民间企业挖掘文化产品创意”“文旅热潮推动地方特色传播”五条路径出发,观察此类地方性非遗手工艺品具体通过哪些方式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起,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有20多年,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也已有近20年的探索。在这期间,多项政策落地实施,非遗保护事业从官方的一纸文书发展为一项全民参与的“运动”。传统手工艺品作为非遗保护项目中的一个类别,全国各地有着大量可传承的技艺。这些依靠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手工艺品,除了材料、工艺、形式和功能上的差异,本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历史背景下,人类智慧的结晶。国家级非遗手工艺品知名度广、文化衍生品辐射范围大,在其传播效应的有力鼓舞下,地方性非遗手工艺品也在尝试突破地域传播壁垒,探索更加多元化的传播路径。

现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的新会鱼灯为例,观察近年来地方性非遗手工艺品传承和传播方式的新趋势。

新会鱼灯的发展历程

新会鱼灯是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原广东省新会市)的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其起源至少可追溯至清朝初期,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新会鱼灯制作精巧,极具观赏性,是新会民间用于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装饰品之一。2007年,新会鱼灯入选江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钟松友女士是现有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她与丈夫李严先生已从事鱼灯制作数十年。

传统新会鱼灯主要为纯手工制作,形象以鲤鱼居多,本地人也称其为“鲤鱼灯”。新会鱼灯的制作工艺是先把当地盛产的竹子削成厚薄适中的竹篾,通过砂纸把竹篾扎成大小不一的圆圈,再用条状竹篾把圆圈连接并扎成鱼的躯干骨架,鱼头、鱼尾同样依形而制。骨架制成后,再在鱼身上贴红纸、印鱼鳞并加上鱼鳍、鱼须等细节。鱼身多为红色,鱼肚多为白色,鱼鳞多为金色,眼睛灵动有神。鱼脊上留一小口,用于放置蜡烛和点火。与其他鱼灯的外形不同,传统新会鱼灯在保留鲤鱼典型特征的同时,整体呈优美的流线型,特别是鱼腹,体态圆润饱满,线条流畅而不臃肿。

传统新会鱼灯多应用于春节、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场景中,作为装饰品悬挂于各家各户的门前或作为孩童的节庆玩具,用于祈求身体健康、出入平安和年年有余。据李严先生口述,20世纪60年代,当地从事或者掌握鱼灯制作技艺的匠人不在少数,后因现代工业飞速发展以及传统手工业萎缩的境况,此项技艺的后继者甚少。近年来,五花八门且物美价廉的节庆装饰品盛行,传统鱼灯的曝光率锐减,但它依然是新会人民重要的回忆。

新会鱼灯文化的崛起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2004年8月批准加入,成为第6个加入的国家,由此开启了非遗保护之路。近20年来,围绕非遗保护的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并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非遗项目覆盖面越来越广,非遗传承人队伍日益壮大。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该计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利用高校建立学术与教学平台,供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开展专业学习、交流研讨与创作实践。截至2021年,已有121所高校参与该培训计划并累计培养相关人才超十万人次。此培训计划推动了非遗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高校的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2017年,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把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作为出发点,建立了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并进一步将《研培计划》明确为该振兴计划的工作重点。至此,除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其相关的产品也被纳入振兴计划中,非遗手工艺品领域的发展空间再次扩大。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新会鱼灯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曙光。官方和民间力量纷纷以各种形式推动鱼灯非遗的传播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五条路径,即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风采、文化机构助力传统文化推广、校园教育促进传统技艺创新、民间企业挖掘文化产品创意、文旅热潮推动地方特色传播。

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风采

自非遗传承人制度建立以来,一批又一批像李严、钟松友夫妇这样高资历的手艺人被官方肯定并受邀出席相关讲座及技艺展示活动,甚至通过开放门户的形式向上门拜访的客人展示鱼灯的制作过程。在简朴的居室中,劳动场所和生活场所并无界限,他们用最传统、最古老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原汁原味的传统新会鱼灯制作技艺。从一根竹子开始,削竹篾、印金粉、熬糨糊等,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半成品材料并没有被他们采纳与应用。在这里,仿佛一切都与时间、经济效益无关,一幅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作坊图景被真实地还原。

随着老一辈手艺人年岁渐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迫切需要交到年轻一代的手中。然而,传统手工艺品往往有着制作工序烦琐、制作时间长、商业回报率低等劣势,当代年轻人或无法依靠这些手艺来维持生计,即使有政策加持,也依然难以从外界寻找愿意全职投身非遗手工艺事业的继承人,一些小众手工艺甚至只能依靠科研工作者进行抢救性记录来保存原始资料,以等待后继有人的那天。基于各种原因,此类地方性非遗手工艺的继承者很少,且往往以传承人的亲属居多。以李严、钟松友夫妇为例,他们的子女在退休后加入鱼灯制作的行列中并作为传承人去发扬这一技艺,李健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除了掌握传统鱼灯的制作方法,也开始探索通过工艺和材料改良的方式来延续手工艺品的寿命。传统新会鱼灯因纸张容易破损或褪色,难以长久保存,李建华先生则尝试用绒布代替纸张包裹鱼灯框架来增强鱼灯的耐久性。在媒体采访中,新老两代传承人共同出镜的次数逐渐增多,新一代传承人已能独当一面接受采访,这表明非遗的接力棒已逐渐转交到新一代人手中,这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化机构助力传统文化推广

众所周知,我们正生活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但“消费社会”并非一个一成不变的概念,它正通过变换形态来维持“消费”对大众的吸引力。正如当下,人们正在完成一个由物质消费到场景消费的转向,此处的“消费”不仅包含了金钱层面的消费,还包括了对精神及时间层面的消费。

近年来,官方及民间的众多文化机构纷纷推出各类观赏空间及互动活动来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实物展示是民众接触与了解非遗手工艺品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因为物、场所和空间既是组成日常生活的要素,也是非遗手工艺品切入民众生活的通道。在室内场所宣传上,江门市多家文化机构都有设置长期或短期的鱼灯展示空间。例如,新会区文化馆内设有专门的新会鱼灯展示区域,江门市博物馆、江门市购书中心等均举办过鱼灯展示活动。在室外场所宣传上,多座公共场馆及多个文化街区上都有悬挂鱼灯作为新春装饰,以增加鱼灯的出镜率。民众在这些被精心布置过的场景中穿梭往来,既获得了关于美的体验,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本土非遗多了一份亲切感和认同感。

除了视觉上的宣传,多所文化机构都举办过现场教学活动,这也是近年来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用于推广文化及吸引人流的常用手段之一。这些互动环节往往老少皆宜、现场气氛热烈且有丰富的制作成果,对非遗手工艺品的宣传有着受众面广、技术门槛低、产出成品率高等传播优势。

校园教育促进传统技艺创新

一直以来,校园都是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国家推行美育进课堂后,美术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从常规课堂、环境创设、兴趣小组等多维度渗透,并把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题材引入校园教育的场景中。

在校园教育推广非遗的路径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例如,江门市内某幼儿园以环境创设的形式把新会鱼灯介绍给幼儿;新会区某中小学以手工课堂的形式教学生做鱼灯,并鼓励学生用其他材料进行创新等。因材施教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非遗教育的传播途径,实物欣赏及实践形式的教学比纯理论教学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与创造力。

“设计的远景是消费,而消费的形态是日常生活。”反推可得,日常生活中的产物与经验是设计无法绕行的“必经之路”。如果说在幼儿园乃至中小学的课堂上,新会鱼灯元素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本土非遗的认同感,那在高校层次的教学中,新会鱼灯就不仅被作为地方性的非遗产物来介绍给学生,而是希望借由新生代的创造力,把此元素应用于设计实践,以产出更多可以融入民众日常生活的日用品与装饰品,实现更长远的传播效应。例如,广东江门幼儿师范高等专业学校把鱼灯形象带进平面设计与民间美术创作等课堂,以开发文创产品的形式实现产教融合;江门某本科院校的学生把新会鱼灯元素带入到毕业创作中,设计了插画、书签、亚克力摆件等多种材质的产品。

民间企业挖掘文化产品创意

除了以官方为主导的各种传播路径,民间力量也广泛参与非遗传播的工作,其主要形式是通过挖掘与非遗项目相关的文化元素,对其进行提炼与设计,产出一批具有观赏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文化创意衍生品(下称“文创产品”),以此增加一般商品的文化属性,最终达到盈利的商业目的。以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与商业营收并不是新鲜思路,但以往多数的文创产品存在着照搬传统样式、销售场景单一(主要存在于景区周边)、商品定价虚高等特点,有“文”无“创”的状况逐渐无法激起年轻消费者的购买欲,据此进行文化传播亦收效甚微。

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高、“国潮风”的兴起以及“网红”经济效应的带动下,国家乃至各省(区、市)的大型博物馆均开始与民间企业合作,对文创产品外观进行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改良。从使用功能上,文创产品也从装饰性为主的传统摆件向实用性方向发展,其价格也更加亲民,书签、笔记本、冰箱贴、帆布包等日常物件都有涉猎。一些好的设计甚至能成为“网红”,达到供不应求的销售热度。

参考高知名度文创产品的改革路线,地方性非遗手工艺品也开始成为文创企业的新宠。以新会鱼灯为例,其标志性的鲤鱼形象也陆续被提炼并设计出各类既美观又实用的文创产品。由于地方性非遗手工艺品一般具有较明显的地域限制,它的文创产品受众也集中在本土。因此,销售渠道以线下为主,加之流行的“打卡式”经济,对逐渐萎缩的线下实体经济来说未尝不是一条“挽救”之路。

文旅热潮推动地方特色传播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迅猛,大众对旅游地点的讨论不再局限于观光景点本身,而是拓展为对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探索,包括但不限于对当地传统村落、民间手工艺、历史名人事迹等的了解。“旅游”一词被注入了更多文化的色彩,升华成为“文旅”。特别是“网红打卡地”的指数式增长、夜市经济的推广以及Citywalk(城市漫步)风潮的到来,一种深入市井感受当地风土人情的旅行方式逐渐代替传统“点对点”形式的纯景点旅游。这一出游形式的转向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多个性化选择,对于地方性非遗手工艺品以及其文化衍生品的传播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特色传统文化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由热门影视作品带来的文旅热潮能更为迅速地增强一座城市的知名度。《让子弹飞》《一代宗师》等电影为江门带来了旅游热度;2023年热播电视剧《狂飙》再次让江门跻身旅行热门目的地之一。影视文旅热潮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流量”,使具有本土特色的工艺品“走”出去。在这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加持下,新会鱼灯及其文创衍生品被到访江门的游客带往更多的地方,从而实现本土非遗手工艺的跨地域传播。

审美能力的提升、文化元素的提炼以及工业技术的介入,使非遗手工艺不再局限于传统技艺和传统样式的传承,非遗手工艺品也不再局限于其原本的功能和用途。以新会鱼灯为例,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和新兴文创工业产品双轨并行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非遗传承及传播的主要方式。从理论到实践,传承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表明了年轻一代对非遗内涵有了新的理解和期待。古法新用,一门又一门古老的技艺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从古代走向现代,从老式走向前卫,从博物馆走向千家万户,实践出一条通往新时代的传播路径。

如果仍要谈论地方非遗手工艺品目前的局限性,那大概是创新的样式受困于非遗形象本身,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以及跨领域的融合探索相对滞后。从前,像新会鱼灯这些外在形象的诞生是为了给丰富的文化内涵创造一个实体的“容器”,而现在,创新的焦点落在更具消费价值的非遗形象本身,其承载的文化价值退居次要位置。能通过吸引消费带动传播固然重要,但我们仍需警惕过度的“符号化”对传统文化带来的歪曲解读与冲击。

希望在政策的带动下,不仅是国家级的非遗手工艺能实现发展和腾飞,受其影响的地方性非遗手工艺也能从小众范畴开始,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更广泛地传播。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家级非遗的示范和引领下,地方性非遗手工艺的发展能探索出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以“小流之力”壮大“江海之势”,助力非遗发展。

2022年度广东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大湾区文化融合下新会鱼灯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2WTSCX294。

标签:  手工艺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