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下的文化创意产业联动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78)

创意产业园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吸引人才与资本的重要引擎。因此,如何利用空间的文化生产力振兴经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现基于区域经济前提和创新潜力,从创新资源、合作创新、创新产品、社会资本、区域文化五个方面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以文创产业视野为出发点,针对已有研究区域进行创新,归纳了地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联动关系,探讨区域经济、区域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发展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起源于英国,通常被称为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发展形式对空间集聚的系统研究较少。据联合国统计,文化和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全球GDP的平均增速。所谓文化创意产业,是获取文化知识和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文化艺术创作和一定的外在形象传达一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从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出发,运用文化、科技,以及通过市场化活动实现产业化的一系列活动。

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协调发展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和潜力。区域经济的发展在于其创造更多价值的能力,而不是创造更多产品的能力,使其能够向价值链上游移动并参与竞争。文化创意产业也是打造文化创意新空间的主力因素,区域合作成为区域经济竞争的优势。地区在文化产品的供需上体现了文化活动的水平,且与区域经济流动性有关,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机会,美化了城市环境,使人们能够了解和参与文化和创意活动。

在中国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对艺术和文化的需求不断加大,这反映了从工业扩张到基于人才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发展模式的明显转变。城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通过整合创意产业和当地文化来实现经济的增长与产业的联动。

区域经济模式概述

区域组织合作

在全球化经济中,经济的区域化得到发展,与全球化资源的流动相比,区域内资源的流动增加了自由度和流动性。中国在探索区域经济合作新模式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截至2021年,共有16个签署并生效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地区),集中在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区;与17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205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开通73条中欧班列,涉及欧洲23个国家168个城市。

国内城市群主要划分为国家级城市群与地域性城市群。其中,区域文化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江浙沪为核心的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深圳、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等。

北京市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创意人才等核心要素体系以及发达的商业金融服务机构、文化中介机构等支撑体系,推动了该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北中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北部和西北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优势凸显,成为承接北京都市文化消费、满足本地区文化消费、外来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区域。天津作为该区域和国家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贸易港口,战略地位突出。山东充分发挥齐鲁文化的历史优势,形成了以济南、泰安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圈,以潍坊、临沂为核心的地方文化圈,以青岛、烟台、威海为核心的海洋文化圈等区域多元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依托现代文化产业业态与区域地方特色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形成了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群的互动,是该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相对集中的城市群、完善的商业金融服务体系、面向国际的开放性产业园区和现代大型文化设施,以及较多的文化创意、科技人才和文化品牌使该区域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区域特征最为明显的地区。

区域产业特征

1.多产业链交叉融合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全球范围内被称为“世界工厂”,其数字娱乐新兴业态层出不穷。长江三角洲地区垂直分工体系较为完善,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其他区域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越来越明显。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传统优势门类稳固、新兴行业门类涌现的良好态势,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市场活力、区域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逐步形成“区域特色化”发展模式。地理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拥有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该区域呈现出文化市场需求旺盛、文化产业总量领先、文化产业集聚突出、产业区域联动显著的良好发展态势。

2.教育驱动创意产业园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空间的优势因素。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环境,三地文化产业的优势互补。京津冀实现了交通一体化,三地城郊公交线路、铁路线路全部改造完成。中关村以北京地区高等院校集群为基础和支撑,打造国际交流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39所,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的研究机构213所,是我国最大的科技智力资源密集的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企业、政府、高校之间形成合作关系。

3.区域创新元素

在区域经济下的创意元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物理元素,指具有创意的人才、新兴产业的企业和独具设计的空间场所和建筑;二是文化元素,包括校园文化、区域文化、历史文化和企业文化,服务要素是由政府提供的,对企业有帮助、有意义的活动、优惠政策等;三是生活元素,对于创意休闲娱乐场所及创意书店的自发活动或非创新意识的觉醒,以及区域经济下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于目前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托本地产业进行创意开发,为联动创意产业作准备。

由于区域文化大多为长期积淀,其自身形成的风俗、习惯、价值观等广泛而深远地影响着区域内的创意产业。对于创意产业而言,创新行为和方式的不同可以为该地区带来创客文化、体育和休闲、艺术和设计以及科技等不同行业的文化要素。例如,北京的宋庄、上海的田子坊、深圳的大芬村、布里斯班的KGUV和纽约的SOHO,这些文创园区中还配有演出活动、设计展览、创意市集等不同形式的文创活动。一方面,创意社区由创意产业、创意人才等要素组成,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如觉醒地方文化、产业的集聚与转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Florida认为文化是后现代地理学时代的一种新的凝聚力,“创意阶层”热衷于在具有广泛文化氛围的地方生活和工作,这将指导未来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发展,并使其更具竞争力。另一方面,挖掘和培育本土文化,需要创意管理层、创意企业等创意相关主体的参与,这类主体可以为促进区域繁荣提供强大的竞争优势,逐步形成以报刊、广播、影视、动漫游戏等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对于市场来说,其持续增长给文化服务体系、行业等带来了影响。长江三角洲文化产业逐步形成以国际文化大都市为主导,以大、中、小城市文化产业为纽带的基本模式。

文化创意产业联动

区域联动

区位优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构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创意人才等核心要素体系,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北京是我国的创意、研发、生产、服务、战略和政策制订的中心;河北是承接北京都市文化消费、满足本地区文化消费、外来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区域;天津作为该区域和国家重要的文化交流与贸易港口,战略地位突出。就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其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拥有产业联动的优势,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沿线大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不断形成,加快了该区域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及展示效果做了大量的铺垫和准备,也为文化贸易奠定了一定基础。利用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园区打造园区集群,让新兴业态在园区内释放新动能。

资源联动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经济、技术交融的产物。部分创意产业园由旧工业园改造而成。在自然资源方面,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由初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首先,结合区域优势,形成和发展特色区域经济的客观依据在于,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以及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充分利用生产专业化、集中化、联合化的效益;各区域自然地理、经济地理、运输地理和国防地理位置具有差异性。各个区域都会利用供给量大、生产成本较低的产品换取本区域需要的、短缺的或者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达到关联区域的共同发展和整体区域的资源效益整合。区域资源在适应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同时,实现区域协作发展。通过“数字+文创”形式,对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挖掘,打造本土化IP品牌,融合应用数字化技术,如VR、AR、MR等,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的集聚和提升。

地域文化联动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就业和活动方面的经济流量增加。此外,由于文化和创意活动管理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知识,因此其运用创新战略,与生产性产业相关联,增强了地域竞争力,提升了地区文化产品的供需,提高了文化活动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创意设计与传统产业等制作行业的融合,通过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工业设计研发中心,或引进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外观设计、服装设计、品牌设计等设计融合企业项目,打造开发区创意设计自主品牌和特色品牌,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创新文创产品设计理念,以其独特的商业模式为区域文化中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赋予文化产业的新动能。

未来发展

构建特色文化社区

目前,在社区规划和发展过程中,要构建和发展以特定地方文化为核心要素的社区。它是以某一特定文化覆盖文化创意经济、文化创意社会和文化创意环境的新型社区,是一种文化主导型社区。特色文化融入社区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创意普遍被视为艺术的实践,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文化氛围,聚集当地居民、创意班、培训或教育机构和创意企业等创意实体,增加社会就业岗位,营造创意文化氛围。

丰富产业空间

丰富产业空间是激发创意灵感的基础动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系,打造多元化创意经济活动。通过聚焦创意园区内各类大、中、小文化企业的需求,打造产业孵化器,激发创意工坊的创新能力。当一个地区或企业拥有相对丰富的文化资源时,可以选择以绩效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赋予文化产品或服务以艺术想象,赋予地方特色文化新的内涵。同时,地方政府还可以打造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型产业,塑造民族旅游、文化传媒、艺术文化、餐饮文化等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多数文创园区由原有的旧厂房改造形成新的艺术空间,引进文化展厅、展览场馆、剧场等新文创设施,打造集文化、艺术、休闲、生活等于一体的艺术创意场所,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创意风格。

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充分利用地方区域特色,打造文创产业园区,依托园区区域经济环境,带动其他行业发展。通过了解地方特色文化的内涵和要素,运用科技、创意、文化等将其转化为生产要素,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成独特的地方文化产业;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元素,融合当地民俗特色,依靠生产企业和先进技术,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未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更多地关注文化创新艺术产业,这反映了从产业扩张向人才和人力资本积累发展模式的转变。在区域经济中,城市的发展利用创意产业和当地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

标签:  创意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