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现结合自身对民间美术的理解,对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面临的困境及民间美术发展的前景进行探讨。
民间美术有别于正规院校专业美术工作者创造的美术,其源于民间,泛指劳动者自己创造的美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形式。在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民间美术犹如一朵朴实无华的花朵,散发着独特幽香,具有独特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潘鲁生在《民间美术,山花烂漫》中提到:“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土壤中孕育出的根与苗,是时代雨露滋润的花和果,从传统中走出来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传承生活的文脉,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中华美学,如山花烂漫,姹紫嫣红。”
纵观民间美术的发展,最早的民间美术作品是距今6000年的彩陶。之后,各种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和装饰纹样,在延续和继承中不断丰富和创新,形成各具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的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地理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等各不相同,民间美术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丰富的品种和多彩的风格,表现出刚健清新、活泼纯真的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目前,民间美术的形式有年画、挑花、刺绣、剪纸、泥塑、木雕、石雕、钻雕、蜡染刺绣、农民画、印花布、皮影等,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等,但其制作工艺精巧,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融入了劳动人民对幸福的强烈追求,展现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的地域性
民间美术由劳动人民创造,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气候、生态、植被的不同,造就了地貌各异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又形成了不同的地域环境。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劳动人民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喜乐爱好及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特殊感情和见解,都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审美倾向。因此,民间美术既融合了本地域的特色,又具有本地文化的轨迹。不同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积淀,造就了不同的艺术情调和风格喜好,从而形成风格各异的民间美术作品。例如,民间艺术中的剪纸,南方地区的剪纸大都温婉细腻,而北方地区则粗犷大气。哪怕是同一省份,因环境和习俗不同,创造出的民间艺术作品也有所不同,如蜡染,分布在贵阳清镇、开阳等地的贵州水族蜡染以花卉虫鱼为描绘内容,造型粗犷古朴浪漫;分布在雷山、台江、剑河等地的苗族蜡染则以故事传说、图腾崇拜等为描绘内容,造型严谨,淳朴规范。
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
色彩作为民间美术的构成要素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寓意和丰富的内涵,是具有情感信息表达功能的视觉符号。民间美术的色彩不是简单描绘现实生活中物体的实际物象,而是通过自己心中的意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色彩的审美受到国家、民族思想和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的影响以及审美意识的制约。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色彩的使用除了搭配规律之外,还代表着寓意和心理暗示。例如,绿色代表万年长青,红色代表红红火火,青色代表冷静等,创作者通过色彩的使用与特定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和追求的心理。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具有充分的饱和度,单纯明快与夸张刺激是其显著的特点,如农民画,多使用红色、绿色、蓝色、黄色、褐色等色彩。这些色彩的纯度较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劳动人民淳朴的本色。
民间美术不但强调色彩的明艳饱和,也十分注重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美术色彩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保存,形成“画诀”。在一件美术作品中,颜色的搭配除了作者个人喜好外,也有一定的搭配讲究,体现了一定的美学规律。例如,“黄配红,亮堂堂”“红搭绿,一块玉”“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艳不俗,淡相宜”等。
民间美术元素的传承
由于民间美术产生于劳动人民,因此,民间美术作品中包含着劳动人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中的多种元素,他们通过这些元素,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念,还表达了祈求平安、顺利、健康及安乐的美好愿景。例如,表达传统家庭观念的有“人丁兴旺”“永结同心”“和合抱莲”“石榴开白子”等;表达延年益寿的有“八仙祝寿”“龟鹤齐龄”“福如东海”“祥云松鹤”等;表达招财纳福的有“招财进宝”“花开富贵”“黄金万两”“五谷登天”“丰年献瑞”“开市大吉”等;表达追求功名利禄的有“鹏程万里”“喜报三元”“一品当朝”“独占鳌头”等;表达趋利避害、追求生活圆满的有“大吉大利”“岁岁平安”等。
民间美术的困境
民间美术植根于民间,从产生、传播到发展,都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息息相关。在经济全球化、需求多元化、商品个性化、产业高端化等新形势下,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民间美术创作群体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源于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艺术受到冲击。大多民间艺人流向城市谋生,民间美术原始创作群体减少,致使一些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能后继无人,面临传承危机。
民间美术价值功能弱化
众多源于民间,表达民俗活动的年画、剪纸、皮影、面花、纸扎、面具木偶、皮影、面具、花会造型等民间艺术作品逐步减少,甚至不被重视,致使很多原生态的民间美术作品功能价值逐渐弱化。
民间美术专业研究者较少
民间美术不同于国画、油画、雕塑等艺术,能够被纳入高校和各大艺术院校的专业艺术种类。民间美术分散于民间,属于个体艺术创作,鲜有创作团队,并且专业研究者较少,受到重视的程度不足,导致其形态发展滞后。
民间美术的发展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深刻阐释,使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使命、工作方法、作风理念等提升到新高度、新境界。在“国风”盛行的今天,民间美术在面临生存与发展困境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民间美术融入设计领域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美术已渗透设计领域的方方面面,并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民间美术在产品设计推广、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方面都有应用,既是民族元素,又是时尚元素;既是中国化的,又能走向世界各地。众多现代家居产品在外观、色彩和图案中都运用了民间美术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将民间美术的设计元素与现代元素融合,立足本土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环境设计方面,民间美术元素在城市美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增强了城市文化底蕴,也成了宣传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在服装设计方面,蜡染刺绣一次次在国际秀场上展现,不仅宣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其走向世界,还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在我国很多地区,成立了专门的蜡染刺绣作坊和合作社,批量生产的产品远销国内外,足见其受喜爱的程度。
民间美术融入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民间美术也进一步融入教育体制。众多专业美术院校设立了非遗课程,将剪纸、蜡染、刺绣等纳入课程体系。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创办了“民间美术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也相继成立了“中国民艺研究院”等学术研究机构,民间美术正式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民间艺人也走进高校课堂进行授课,相关院系还组织学生进行“下乡采风”。作为肩负着教书育人、传承美术文化职责的广大师范院校,更是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部分师范院校将有地方鲜明特色的民间美术融入课堂体系,对课堂进行了延伸和拓展,强化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氛围感更加浓厚,在培养专业美术教育人才的同时,更在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自觉学习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文化,普及民间美术。在倡导文化保护和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当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民间美术融入校园活动
民间美术也进入中小学,成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重视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发展有民族特色的情趣高尚的艺术教育。目前,教育部组织中小学校开展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与创新活动,其中就包括民间美术。学校通过开设做风筝、画年画、捏泥人、剪窗花、蜡染、刺绣等生动有趣民间美术课堂,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民间美术的技能、传承了相关技艺,也保护了传统文化的文脉、树立了文化自信。同时,民间美术教学作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艺术教学形式,对中小学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也有一定的教育价值。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是指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民间美术恰好与其教育目标和教育特点等相契合。将民间美术教学引入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能力和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助于其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此外,民间美术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现今,在城市的中小学中,美术教育和其他学科一样受到重视,甚至有专门的社团为学生提供课后学习的地方。而在农村,由于受思想观念、师资力量以及经济条件的约束,美术教育并未受到重视,授课时间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在传统“应试”思维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和家长普遍追求升学率和分数,并不重视美术教育,未能意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鉴于个体专业才能难以充分施展,加之市、县级定期面向乡镇实施教师选拔考试机制,致使众多具备卓越能力与坚实专业基础的教师(包括美术教师)选择离开。这一现象导致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未能有效开展。此外,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生负担不起昂贵的颜料、纸张、画笔。因此,美术教育的内容也仅限于基础性的涂画,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的教学计划。
相比之下,民间美术中的剪纸、泥塑、刺绣、编织等较为常见。许多学生家中长辈使用的物品,如包头时使用的刺绣头巾、育婴背带以及节庆时使用的窗花等,都是民间美术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并未意识到这些物品属于民间美术的艺术表达。这些物品的创作者,就是他们熟悉的长辈,正是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可将其称之为民间艺人或者民间美术家。因此,将民间美术引入课堂,聘请当地民间艺人为学生授课、进行技艺传授,既是对文化的传承,也是农村学生美育之路的开启。此举具有以下优势。一方面,就地取材甚至废物利用的创作模式,极大降低了教育成本,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民间艺人进入课堂授课弥补了美术教师的缺失,避免了因为没有专业老师或师资不足而无法开展美术教学的情况。以湖南省为例,已有实践探索将湘西的民间美术引入农村偏远学校课堂。通过邀请当地老人及匠人进课堂,直接向学生们传授技艺,既保障了农村学生接受美育教育的权利,又激发了他们对民间美术知识的了解和热爱,并在心中播种下艺术的种子和梦想,增强了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民间美术融入民生领域
在社会民生领域,国家也加大了对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等的大力扶持和财政投入,并开展传习活动,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多个民间工艺美术传习所、工作站及专业村,为民间美术拓展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在大力培育接班人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例如,作为民间美术之一的贵州蜡染刺绣,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蜡染刺绣传承人通过组建蜡染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妇女学习蜡染刺绣,使广大妇女群众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仅能在在家门口赚钱,还能照顾子女,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添砖加瓦。
综上所述,由于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尽管缺乏正统艺术形式所推崇的典雅风范,但其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仍具有一席之地,彰显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深刻内涵。民间美术只要发挥好自己“民族符号”的价值,就能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作为美术工作者,应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坚持民间美术创作与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文艺使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民间美术之花在新时代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