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符号为现代设计师提供丰富的图形创意资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修改,已具有极为成熟的表意结构;而图形种类的丰富性与完整性又为设计师提供了可供比较与提炼的创意空间。从功能上看,运用传统符号的图案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文化意味浓厚,易于被广大中国消费者接受;又因其所具有的熟识性,使商标图案能够被迅速识别、理解和记忆。除了传统文化符号的图像表现外,在现代标志设计中也需要对其文化象征性进行解读。在《易传》(诠释《易经》的书籍)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记载,并提出了“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对“象”有了一些解释。象征性情感可以赋予设计作品更多的启示,即象征是利用视觉图像或符号来表达某种观念或思想的同时,展现更为深入的社会效应与文化内涵。
现代标志设计中“象征性情感”的倾向主要是指在设计中存在一种相对稳定、统一的阐释体系,经过变形处理的吉祥纹样被用于标志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内涵解释基本相同。稍有不同的是,在标志设计创意中,图案的变形与展现成为企业所需内涵精神的进一步注解和强化,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对传统模式的再创新。通过对标志形象赋予象征性,能使这类标志在市场上能够迅速被中国消费者接受和理解,起到促进销售的作用,图案不仅有表现形式上的美感,在内涵上又极具传统文化意义的象征情感。
数字的象征性
“数”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它来自人们对物体数量与排列结构的认知。在中华文化的精神体系框架内,“数”的概念承载着更为宽泛与哲学深远的含义,它被视为生命蓬勃的象征,映射出宇宙运作的根本法则。这一抽象的符号系统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核心,揭示着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变化规律。但在运用过程中,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又习惯于将抽象的概念作进一步细化,通过文字描述、图形符号将抽象的“数”转换成带有直观性的表象。将抽象的数字观念转化为一种视觉化的象征语汇,通过传统的图形和构成方式将中国数字文化引入标志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融合现代视觉元素,创造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图形构成模式。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双”具有完整、和谐的寓意。同时,暗含对称、对比的构成模式,其思想始源可追溯至《易经》中的阴阳学说论述。《河南程氏遗书》(程颢、程颐著)第十一卷记载,“无阴不生,无阳不长”,强调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平衡原则基于对立统一;《朱子语类》(又称《朱子语录》,是南宋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分类汇编)第九十八卷中,亦述及世间万事无法单独转变,唯有成对才能变化的哲学内涵。数字“三”则象征着生命的创造与稳定,是宇宙一切生命力和发展的根本。《左传》中记载,“三”象征着天、地与人的和谐,被认为是《周易》中的“三才”的理念。这样的天、地、人三者的关系不只揭示了宇宙生命的基本格局,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思。“九”自古以来便被视为最大的阳数,也是“天”的象征。
在标志设计中,具有数字象征性情感特征的表现方式常见的组合形式有数字的图案化再现和数字的结构表现。数字的图案化再现主要借鉴传统纹样的构成模式和符号内涵,数字的结构表现的重点置于数字本身所具有的几何结构,即一种图形化的表现方式——对于较小的数字,如“二”“三”“四”等,主要采用程式化的几何构图。例如,国产品牌“三角牌”电饭煲的标志设计,整体形状呈现为外围为一个圈,中间为一个正三角的红色标志形状;而对于较大的数字,如“五”“六”“七”“八”“九”等则采用环状构图,使多个图形元素作环形排列,从视觉构成上来看,此种形式不仅具有丰富的变化效果和类似轮子般的旋转动感,还可令视线更为集中,以此强调标志图形的整体结构。
“方胜纹”代表同心双合、彼此相连的美好愿望,在外形上也极具中国传统观念中“双”的概念。中国联通的标志设计便是方胜结的形象,运用这一吉祥图案与数字象征性情感传达“心连心”的理念,赋予公司积极意义,表达了联通通信、通心的服务宗旨。同是通信行业的中国移动标志,其设计借鉴了“回旋纹”,通过对原有的图像进行变形,其平面造型为六面体的蜂窝网络结构,形象化的艺术语言也精准地表达了企业内涵。重庆形象标志从“双重喜庆”的典故中衍生而来,将两个人形重叠,组合成重庆的“庆”字,两个人张开双臂的形象也体现了“共通共容”的文化理念,传递了重庆人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胸怀。
标志设计中的数字观念延承于传统思维模式和视觉构成体系,具有鲜明的成像特点。其所反映的数字形态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与本土文化的连带关系。在标志设计中,我们仍然可以寻觅到传统的图形构成体系,只不过它已深藏于“新文明”的外衣下,标志设计数字象征性情感也大多以图形结构或布局方式表现,通过这种深入、隐晦的方式将本土文化融入现代标志设计。
几何形状的象征性
在中国早期的装饰纹样中,可以找到大量几何化的表现语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出现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装饰纹样。这些5000年前的图形符号带有鲜明的几何化特征,并且在现今发现的大部分新时期陶器中出现得最为频繁,表现最为突出的并非人物或动物性纹样,而是几何化的曲线、直线、漩涡纹、锯齿纹、三角纹以及种种类似水纹般的波浪线,这些线条遍布器身,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这些几何风格的装饰图案源于早期对动物形象的写实表现,随后通过深入地提炼与简化,转化为符号化表达,体现了从实质内容到形式美感的逐步沉淀。除了美化作用,这些图案还融入了许多精神层面的元素,呈现为对一些仪式的象征性重现。
目前,标志设计领域常见的几何图形包括三角形、菱形、圆形、方形和星形等,以及这些形状的各种组合出的几何形状。在历史上,方形和圆形是最为常见的几何图形,象征着对“地”与“天”的哲学思考,如《周髀算经》所言:“方代表地,圆代表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对圆形的偏爱反映了人们对宇宙、对自然万物的哲学理解,寻求完整、和谐与完美的审美追求。不同形态的圆形,包括标准圆、椭圆和组合圆形,都在现代设计中有着广泛应用。同时,在中国古代,许多玉玺印章大多为方正形状,在字体字形上同样也是方块形状。方正代表着稳固、官方与权威,也意味着诚实和信任。
中国银行的标志便是经典的方圆结合的标志设计,圆形中间贯穿一个“中”字,这种外形形状与中间方形的结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铜币。同时,这一标志形象呈现中轴对称的结构,整体来看像是上了锁的大门,向大众展现更具安全性的理念。从视觉和心理角度而言,圆形结构在设计中起着关键作用,它能有效地聚焦注意力。通过将杂乱无章或扩散的图案元素整合,圆形结构能够创造一种有序的视觉呈现,这种秩序感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还能增强信息的传达效果。这样的设计方法使圆形内部的视觉元素得以突出、整体图案的视觉影响力达到最优化。这种集中和有序的视觉表达方式,使圆形结构成为设计中强有力的视觉焦点,有效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沟通效率。
故宫博物院的标志形象整体呈现方形几何结构,将“宫”字与传统“玉璧”元素相融合,利用印章的篆刻形态,既体现“宫”字,又展现了故宫整体的格局布局。东方美学的象征性情感在这一标志中充分体现,将历史与现代相交融,进而传达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理念。
北京王府井饭店的标志在外观上是由几何线条组合而成的“井”字形状,中心又有代表饭店的“王”字,也暗喻着该饭店是同行中的佼佼者。整体形状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方胜盘长”,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吉祥寓意的同时,极具东方美学特征以及古朴大方的审美风格。
中国邮政的标志为几何形状组合而成的大雁形象,具有“鸿雁传书”的象征性情感。整体形象由“中”字连接网络形象,表“四通八达”之意,并将鸿雁的翅膀展示出来,在鸿雁形状给人带来亲切感的同时,传达服务千万家的宗旨。
2008年中国申奥标志整体采用了中国传统古典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国结这一视觉元素与奥运五环、五角星相融合,同时加入代表中国文化经典的打太极拳这一动态元素,使其展现活力、热情、充满生命力的视觉语言。其整体采用书法表达方式,书法中的飞白洋溢着中国人内心的热情,也让全世界的人看到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吉祥如意的美好寓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几何形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所具有的简洁、抽象化结构模式,是一种经过人类思维提炼、筛选、浓缩与概念化后形成的非自然形态,不仅融入人类自身的精神含义,也表现了物态形体的本质特征,可视为某种具有“终极意义”的视觉形态。正因如此,几何形态在传统观念中具有独特的寓意与强大力量,蕴涵丰富的精神元素,可以用来指代多个意义层面或某一特定含义;而这些简单的几何标志的设计也必然会引发观者的联想和意义推导。
完整的形象造型元素被简单的几何图案隐藏起来,使人无法直接解读其中的意义,而随着人们对视觉语言认识的深化,这种隐藏意义逐渐展现,给予人们对其展现过程的回味和想象的余地,这种具有含蓄的造型特点呈现多意象的审美情趣。这种对意义的探究与阐释,正是几何图形赋予人类的最本质含义。此外,几何图形的简单结构也极易被辨识、认记和描绘,有利于图形自身意义在时间、空间中的完整延续。
传统图像的象征性
一些增强视觉吸引力的辅助图形能显著提升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不能忽视这些图形的加入,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装饰,还能增加产品的经济价值。我国最初的传统图像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其不仅具有区分不同部落氏族的作用,也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自然物象的精神的象征,用这些不同物象组合成的图像符号来表达思想、寄托情感、达到一定的目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和力量。传统图形纹样往往具有礼乐所赋予它的吉祥寓意。这些文化视觉符号深植于图形之中,承载着一致而稳定的文化内涵。这些象征性的图案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涵盖了各种传统元素,如龙和凤凰象征着吉祥和权力、蝙蝠代表着幸福、石榴象征着繁衍、葫芦表示健康和长寿、童子常象征纯真或幸福。这些符号在文化中的运用不仅是美学的表达,也是传达特定文化价值和信仰的重要方式,它们被用于装饰、传达信息、教育和传承文化等多种目的。这些极具吉祥寓意的传统图像在许多标志设计中可以向观者传递和平友善的信号。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典型地域性图像,往往蕴含着共通的人类精神与艺术价值,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其认知与接受往往具有超越语言文字、超越文化屏障的神奇力量。黄帝以凤鸣为乐音的缘起,以及凤与凰的雌雄唱和的独特隐喻,让我们意识到凤与中国礼乐的深度关联。这种关联让凤成为中国和谐理念的最佳图像表达,自汉代始,凤的内涵除了与音乐相关,更多的与爱情、吉祥、方位有关。“有凤来仪”所特有的祥瑞征兆,让凤纹的视觉呈现更具世俗的情意与普世的光辉。
在标志设计中,可以看到用凤的形象来进行设计。凤凰卫视的标志设计将凤凰形象与太极图相结合,极具传统图腾之感;由阴阳盘踞旋转的两只凤相组合,凤凰羽毛展示开放的口,表达开放的媒体之态。在北京奥运会的设计当中,凤成为火炬接力的官方主题形象,这也展示出“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内涵,也是人类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
在图像的象征性中,“龙”是中国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图像,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应对自然与社会变幻无常的精神支柱。在中华民族传统意识中,中国人永远是龙的传人。华夏银行的标志便是将玉猪龙的形象进行简化处理,将其作为标志的主体形象,在中间放上了一个方形,与中国传统文化“外圆内方”相契合。第十届全运会标志也具有浓烈的民族特征,用龙与虎的形象展现体育竞技的活力四射,整体形象动感十足。香港的形象标志也同样将龙的艺术形象运用其中,将传统形象与英文字母“H、K”相结合,展现了中西文化相互结合的特征。
任何一种伟大的象征都是建立在对事物的表现性感知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伟大的象征能够超越文化与语言的屏障,为芸芸众生所感知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文化含义和辨识度,它们不仅富有象征性,还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和情感共鸣力。将传统图案的象征性与当代标志设计相结合的设计不仅强调了美学价值,还传达了文化意义和品牌精神。
传统文化象征性情感在标志设计中具有交叉与融合的特征,自出现以来就对设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图像的范围与象征性无所不在,这一点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存在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标志设计中,想要创造出具有民族性、满足现代人的情感需求的作品,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去探索二者的契合点。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从中汲取营养,把握本质与精神内涵。在设计中以传统文化象征性为依托,将设计思维与时代元素和现代审美融合,整合更多信息,更好地表达传统文化的象征性情感,设计更有活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