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系列丛书是国内首部诗词儿童小说,上市至今,销量过百万册。此书的策划人及责编分析归纳其畅销及诞生前后的重要因素,以启后人。在选题策划阶段,好的创意是图书“万丈高楼平地起”最坚实的根基;在筛选作者阶段,注重编辑的眼力与定力;在创作修改阶段,向作者输出智力支持是书稿品质持续提升的助力;在图书制作阶段,好的版式与插图不仅仅是锦上添花;在营销推广阶段,发行团队的公众号营销及整体节奏的把控到位、把控给力是推动力。
自2019年2月底,“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系列丛书的五本书首次以套系形式全面上市以来,短短60天内,取得了团购4.5万套、总销量34万套的业绩。时至今日,其销量早已过百万册,成为儿童诗词主题图书的日常畅销种类。在儿童诗词主题图书领域,其以独特的创意开启了国内儿童诗词小说之先河,其精湛的品质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淘洗,陪伴了一代孩子的成长。目前,最早的一批小读者都已经成了高中生,但童年时的“小米多”带给他们的诗词记忆却永远地刻在了他们心灵深处,内化为他们的人文底蕴,夯实了他们的人生根基,也引领他们在以后的人生探索更璀璨的诗词世界。
作为这套畅销书的策划人及责任编辑,能够看到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历久弥新,深感欣慰的同时也感慨万千。既为付出终有回报而欣慰,更因其诞生前后历尽艰辛而感触良多。同时,更坚信市场终会大浪淘沙,用心灵与智慧打造,并融入编辑和作者文化情怀与精神寄托的作品,一定会是立体而生动的。作为编辑,回望其从头脑中一个转瞬即逝的创意到畅销百万册的现象级图书的蜕变过程,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深刻体现。下面笔者从此书由创意到产品生成的过程中总结以下几点,以启后人。
选题策划阶段:好的创意是根基
“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项目从脑中转瞬即逝的创意到最后全套成书面世,历时四年之久。此项目的灵感来源于笔者当时三年级的孩子,笔者注意到孩子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大中华寻宝记”系列书籍有着浓厚的兴趣,对这套书百看不厌。编辑的职业敏感让笔者开始对该系列书籍进行研究,发现该系列书籍其实就是把各省的历史巧妙融入孩子们喜欢的寻宝故事,这使平素就喜欢跨界思考的笔者突然间获得了灵感。笔者自做编辑以来愈发感受到良好的诗词储备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助益,所以,也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向其传递文化精髓,如果能将创意写作的方式平行迁移,尝试将其引入诗词世界应会大有可为。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把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经典诗词融入孩子们喜欢的穿越故事,是不是也会成为畅销书籍?这样的书籍一旦出版,将是具有创新性的国内首部诗词儿童小说。
从头脑中有创意开始,笔者就坚信,这套书如果成功出版,一定能成为现象级畅销书。这种双重线索的设置能让小读者摆脱以往机械、枯燥的学习诗词的方式,一条是他们熟知的现代生活线,另一条是真实的诗词历史故事线,孩子们在自己熟知的生活线中探索经典诗词诞生的历史瞬间,学诗词就可以像读故事一样轻松、愉快又有趣,完全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阅读和认知特点。
当时,恰逢中国诗词大会播出第一季,“诗词热”还远没有现在这般如火如荼。但不管“诗词热”是否流行,诗词始终是笔者从小到大的“挚爱”,也是其精神底色之一。笔者对诗词的热爱与选择并不是因为诗词成为社会热点之后,而是作为编辑,把诗词当作出版方向,只是社会热点恰好与个人兴趣爱好相契合。从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来看,笔者敏锐预测到,未来诗词与国学一定在少儿图书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小米多”出版前一年,《汉字有故事》正是笔者作为编辑,在这种出版理念指导下用心打造的畅销书。而且笔者始终坚信,由诗词及传统文化浸润的童年一定会为孩子未来的人生打下坚实而丰满的精神底色。正如笔者为这套书撰写的“致小读者”中所述:“将诗词的种子在更多孩子的心灵里种下,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中长成参天大树。”那将是笔者作为文化工作者最有价值的精神回馈。
筛选作者阶段:编辑眼力与定力的重要性
创意有了之后,作者人选还未敲定。因笔者就职于辽宁人民出版社,限于辽宁人民出版社独有的出版范畴,在做编辑的前十年中并没有涉猎少儿图书领域,导致作者资源缺乏。在这一年里,笔者不断阅读各种诗词类书籍,不断丰富作为编辑对“小米多”项目的规划与创想。这期间,笔者曾联系过《读者》杂志年度最佳美文的作者,但又凭笔者对其文笔的判断,认为其不是最佳的作者人选。就这样又过了半年多,寻找合适的作者一直是笔者的工作主题,笔者系统地阅读了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的人生传记,旨在为未来能更好地驾驭诗词主题的书籍做更扎实的准备工作。
直到2017年春天,笔者在北京中华书局书店里坐了整整一个下午,浏览、比较了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大名人 小故事”系列的十二本书。当笔者翻到《忧国诗圣杜甫》这本书时,只觉得眼前一亮,找到了自己心中适合撰写“小米多”系列书籍的作者。回到沈阳的当天深夜,笔者便通过网络检索找到了这本书作者的微博,当晚,二人便就文学创作和情景式故事书聊到深夜,第二天继续通过电话沟通。《忧国诗圣杜甫》的作者余闲说他也一直有撰写情景式故事书的设想,却缺乏认同其理念的出版社和编辑,可以说二人是不谋而合,迅速而又满怀信心地开启了签约合作的进程。
寻找作者的艰辛过程,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但历经考验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创作修改阶段:智力支持是书稿品质提升的助力
书稿从创作初期到最后成稿,笔者始终以编辑的视角对书稿实时跟踪、细节落实、全程把控,并在其间不断为作者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在书稿初创期间。作为编辑,笔者和作者每天会就图书的主题及内容做大量的沟通与研讨,从选题立意的建构、主题的设定、诗人的遴选、主人公的个数设定及性格特征都进行了大量讨论和反复商榷,在每天的QQ及微信聊天框里,从工作日到休息日乃至深夜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讨论记录,正应了那句俗语“万事开头难”。
其次,在书稿编辑加工阶段。作者余闲每开始一部书稿的创作时,都会将开头部分的初稿发过来,看完之后,笔者会从编辑和读者的视角,提出修改意见。大部分情况下,笔者的意见都会被作者采纳。
最后,作者会结合意见及自己的最新构思,对书稿进行下一步的创作,这样在无形中降低了未来返工的可能,提高了书稿编辑加工的效率。其中,在写李白的书中出现了最精彩的创意——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变为李白诗歌的“月、舟、剑、酒、山”五个经典意象,便是笔者与作者“头脑风暴式”研讨后诞生的结果;《李白密码》和《遇见杜甫》从初稿到最后的定稿,每一本都四易其稿,每一次笔者都对稿件做了不同侧重点的编辑加工,提出情节设置乃至文字上的改进建议,再返给作者进入下一阶段的修改。如此循环往复,图书的内容框架在不断丰富,可读性和趣味性也在不断增加。对文字的执念与文化的敬畏让笔者对书稿字斟句酌。笔者并不认同用词准确只由作者负责且超出编辑职责范围的观点,有时笔者会为一个句子的生动表达而反复斟酌,牺牲无数的休息时间也在所不惜。古典诗词的文化魅力让笔者选择为自己的情怀买单,义无反顾地痴迷于这部书稿,一切都要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最好。无数个晚归的夜晚,是内心的信念为笔者照亮了回家的路。
从最初与作者的“相见恨晚”,到后来九个月里的并肩作战,一路走来,笔者与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他校勘的过程也让笔者找到了棋逢对手、与智者为伍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笔者入职编辑时对这一职业的定位与想象。笔者始终坚信,编辑在书稿上的每一分付出都会在未来变为图书上市后的赞誉。笔者至今留存着当年编辑加工的纸样,只是想为这一段“以梦为马”的激情燃烧岁月留下见证。作者曾经留言给笔者:“从未见过像你这样敬业的编辑!”这段经历让笔者懂得,编辑与作者灵魂契合,才会成就一本好书。后来的市场反馈也让笔者明白,只要努力,理想的实现或许会迟到,却从不会缺席。
图书制作阶段:好的版式与插图不可或缺
“好马还需配好鞍”,优秀的版式与插图不仅仅是对图书的锦上添花,更是高品质图书有机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套图书的版式在设计过程中无数次不计时间成本地推倒重来,笔者会为一个细节的调整而让设计师再多设计几种可能的方案,然后逐一对比,依次去掉不合适的,留下自认为完美的。记得最后一次和设计师对着电脑异地沟通,一直改到了凌晨时分才算大功告成,笔者带着惺忪的睡眼离开办公室,心里却是如释重负般的满足。
再说画师,初涉少儿图书,笔者的画师资源近乎为零。在此之前,已经试画过的画师的不下五六个,还曾经有一位已签合同,沟通并合作了三个月之后不得已退稿。正当笔者为画师迟迟无法落实而焦虑时,辽宁人民出版社的一位领导雪中送炭,介绍了现任画师李金烽,才使后续的图书插画得以异常顺利地推进,最终皆大欢喜。这一点更让笔者意识到一个出版社积累与传承的弥足珍贵。笔者认为,李金烽老师为“小米多”全系列的图书内容配制的插图,时至今日,仍可以说是儿童诗词图书不可超越的存在,李老师用他细腻而生动的画笔,不仅精准地呈现了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陆游、王维这几位著名诗人独有的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更在诗文细节的呈现上,以画为媒,传神地演绎了诗词的完美意境和深远的文化内蕴。这些优美的插画得到了小读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在后来的校园推广活动中,每每到看插画、猜诗词的活动环节,同学们都会积极回应并热烈参与。
其实,读者和市场对图书的品质要求是严格的,因为他们是消费者,笔者所做的这些,都是希望书籍能不负期许,以更完美的“颜值”来到小读者面前。
营销推广阶段:公众号营销及整体节奏的把控
2019年3月,“小米多”系列图书的最后两本《进击的辛弃疾》与《陆游的迷宫》出版,标志着“小米多”系列首辑全部出版。辽宁人民出版社发行部在宣传与推广上始终不遗余力,团队的力量在推动后期发行中显得无比重要。笔者认为自己有幸工作于辽宁人民出版社这样一个温暖有爱而又务实创新的集体,让笔者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见证了自己策划并编辑的图书在短时间内冲上畅销书榜并获得业内外一致好评的巅峰时刻。
当时,经过营销部集体调研,选定社群渠道作为推动五本套装短期销量并为整体销售引流的突破口,现在看来,这个决策“一箭双雕”,是图书短期销量大增的原因。辽宁人民出版社营销中心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营销推广方案,尤其针对五本套装的整体推广,团队在图书面世前两个多月便着手准备,相关营销人员即使生病,依然带着样书去往北京与多家社群公众号接触,讲解卖点、设计推文、反复斟酌发行策略。基本敲定首发档期后,营销人员回沈后又迅速落实套装的包装、配货、快递和售后对接等环节。在春节假期结束、快递物流恢复正常后,以“成长树”公众号作为首推,其他公众号迅速跟进,3、4月,“亲子营”“桔妈”“尹建莉亲子学堂”“教育百师通”等近百家有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陆续开始团购活动,图书销量迅速攀升,高峰期曾出现日销过万套的销售数据。在当年公众号营销红利即将消失殆尽的社会背景下,“小米多”仍能取得如此业绩,再次从侧面证明了读者和家长对“小米多”从内容到形式的认可。图书团购期的流量也带动了不限售的另外三本书的销量,并成功消化了经销商前期四色图书的部分库存。
团队的配合与售后服务对接从图书的首次团购开始,一直持续到平台常销期。淘宝、京东、当当等平台在团购末期上线图书,实现了无缝对接,承接了公众号带来的流量转化。
一路走来,读者和家长的反馈让出版人再次看到了品质的重要性。图书诞生前后的整个过程更让笔者以亲身经历验证了文化的坚守与市场性的双赢可以在编辑、作者、营销的共同努力之下实现同频共振,市场和销量为它做了最好的注脚。
“九万里风鹏正举”“五千仞岳上摩天”。时至今日,“小米多”系列图书在市场上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作为其策划人,笔者更相信,文字图书的出版只是一个开端,依托其庞大的读者规模,“小米多”的IP化和融媒体运营一直在稳步推进,有声书在喜马拉雅等头部平台实现销售并取得良好的营收,另外,图书的舞台剧改编、文创周边、多媒体的变现等蓄势待发,未来将逐一实现。
未来虽然任重而道远,又注定充满艰辛,但笔者始终坚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小米多”在热爱它的读者的关注与支持下,一定会为更多孩子的童年增添一缕精致而又温馨的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