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使档案“活”起来的重要手段。现通过阐述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档案部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过程中出现的开发主体单一,产品同质化;档案文化观念淡薄,社会氛围不足;档案人员队伍配置简单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梦幻联动,开发精品;依托网络,新媒体宣传营销;强化人才培养,吸纳复合型人才等开发路径,以期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营销工作建言献策。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背景
在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文化创意产品以其浓厚的情怀和精美的设计受到民众的喜爱,“文博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文化事业单位成为“网红”打卡地。档案馆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使其在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围绕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档案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厚重的档案文化与多元的时代文化相融合,开发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展开研究,以期提出切实的举措。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动因
延展档案馆职能,促进公众认同
我国档案馆具有政治性和保密性。提到档案馆,大多数人最直接的感受便是机密、有距离感,少数人会将档案馆视为休闲娱乐场所,不仅极大限制了档案馆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也不利于档案文化的传播和档案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以物质产品为载体的精神消费产品,它通过提取和转化档案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将档案文化元素附着于一定载体,将生涩、有距离感的档案元素设计成现代人认可、易于接受且愿意获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挖掘档案的内在价值,将具有特色的档案文化以物质产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交流,扩大档案的用户范围,使用户对文化创意产品背后的文化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对相关文化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能加强公众对档案文化的了解,弘扬优秀的档案文化,延展档案馆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同时,也能延展档案馆的服务职能,增进公众对档案的认同感与亲近感。
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情感价值
档案馆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目前,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主要以编研成果和复制仿真件为主。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更加具有支撑性与可行性。档案部门积极开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由档案工作者立足馆藏档案资源,提取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元素,联合多方力量创作符合用户需求与审美的文化产品,积极探索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新途径,以丰富的形式展现档案信息资源,扩展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范围。档案情感价值属于恒久的价值属性,是指由档案内容或载体引发的人类对历史、记忆、文化和社会等情感体验、情感共鸣的象征性价值。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是档案情感的载体,包含全体开发人员对档案信息资源的解读以及个性化的表达。公众能够透过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内容和载体与自身的某种情感建立关联,在此过程中赋予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新的情感价值。档案情感价值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一方面,每个人因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的不同会对档案产生不同的情感;另一方面,档案在一定程度体现了国家的意识形态,因而具有共性。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唤醒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记忆,释放对档案的情感。
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服务面向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创意产品的出现,反映了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文化品位和追求。档案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其职责所在。档案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具有原始记录性、社会历史性等特征,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发优质的档案文化创意产品,需要综合考虑受众的年龄、职业、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这样既能深入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共同富裕奠定坚实基础。
讲好中国故事,为文化自信赋能
档案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2020年6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三十四条提出:“国家鼓励档案馆开发利用馆藏档案,通过开展专题展览、公益讲座、媒体宣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档案作为历史记忆,在传承文化、守护民族记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大有可为。当今时代,全球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档案文化产品的交流也不例外。例如,“中蒙关系1949—2016档案展”汇集了110余组珍贵档案资料和照片,反映了1949年中蒙建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友好往来历史。通过档案展览,进一步加强了公众对两国交往历史的了解,也使两国人民的友谊得以延续和巩固。虽然不同国家因地理、历史等因素不同而具有各自独特的文化,但是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以生动、易被接受的形式萃取和传播档案文化,能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同时,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也得以凸显。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开发主体单一,产品同质化
当前,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正处于起步阶段,面临开发主体力量单一的困境。相较于国外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开发模式,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下,档案工作不受文化部门管理,亦缺乏国家各级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支持,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档案文化传播平台等建设均以档案馆为单一主体,人民群众、市场组织、政府机构等主体基本处于缺位状态。首先,档案部门缺乏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动力。档案馆属于公共事业单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业务活动,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缺乏充裕且稳定的资金支持。其次,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未被列入档案馆考核机制。因此,档案馆工作人员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意愿不足。最后,档案馆人力资源相对匮乏。受时间、精力、知识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工作人员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工作,便显得力不从心,阻碍了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的进程。
随着市场上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增多,产品同质化问题越来越明显。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以纸质出版物、电子出版物及复制品居多。档案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主要以文字为主,色彩比较单一,趣味性不足,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主要是通过对档案资源中的一种或多种元素进行提取、复制、展示,缺乏创意性。许多档案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选择部分或整体元素提取及同比例缩放的方法,将简单的平面元素融入加工品,若持续开发此类创意性不足的产品,极易导致标签式产品泛滥。
档案文化观念淡薄,社会氛围不足
我国档案馆经历了从古代的“插入鞘中的剑”到现在的开放利用,是一个对外开放逐步扩大的过程,但档案文化对社会公众而言,仍是比较陌生的词汇。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大部分档案馆开拓了新媒体宣传渠道,基本以微博、微信公众号和各类移动客户端为主,但由于公众关注度不高,账号知名度低,各平台推送内容的浏览量较少,文化输出渠道不畅,加剧了公众对档案文化观念的淡薄。由于档案文化缺少影响力与感召力,社会暂未对档案文化形成普遍的认同,给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推广带来一定难题。档案馆传统管理体制使公众对档案馆的文化职能知之甚少,加之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馆“局馆合一”,档案馆工作人员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其缺乏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缺少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主动性。同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顶层设计通常忽视了档案馆的文化传播职能,在文化文物名单中,档案馆一度陷入“等等”的窘迫境地,在文化传播活动中没有话语权,削弱了档案馆的社会性和文化性。
档案馆工作人员队伍配置简单
事业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2022年,国家档案局统计数字显示,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共有专职人员5552人,在这些专职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1199人,占21.60%;35—49岁的有2866人,占51.62%;34岁及以下的有1487人,占26.78%。各级综合档案馆共有专职人员36582人,在这些专职人员中,50岁以上的有11961人,占32.70%;35—49岁的有18008人,占49.23%;34岁及以下的有6613人,占18.08%。由此可以看出,档案馆工作人员队伍年龄偏高,专业化程度不足。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涉及多个领域,需要具备不同的专业素养,既要具有专业的档案素养,又要具备艺术设计与开发、市场营销宣传等知识。目前,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队伍配置在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方面显得尤为不足。
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策略的多元思考
梦幻联动,开发精品
在强调合作共享、创新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档案部门的力量难以实现档案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跨界合作成为开发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档案馆应积极寻求与文化企业、高等院校等社会力量开展合作。例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与苏州市山水丝绸有限公司、西藏墨竹工卡县直孔米次民间艺术有限公司、北京服装学院等都有合作。2021年,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合力编纂的《芳华掠影——中国丝绸档案馆馆藏旗袍档案》一书出版发行,此书集档案之深沉、旗袍之秀美于一体,呈现出旗袍档案别具一格的魅力与诗意;2015年,“中国丝绸档案馆档企合作与征集成果展”受到各合作企业的鼎力相助,“档企合作”成果大受称赞。
依托网络,新媒体宣传营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为10.3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3.0%。互联网成为社会主体创造、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阵地。档案文化创意产品不能只注重质量和内涵,还要注重宣传与营销,需要架起与用户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否则便会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一方面,依托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加大产品的曝光度和知名度,提高用户覆盖率。例如,制作精美的短视频上传至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等用户基数较大的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推送档案文化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依托淘宝、京东、唯品会等大型网络购物App,建立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官方旗舰店,通过线上店铺,用户能够更加便利地将产品带回家。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商直播的方式进行产品售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引流或利用明星效应迅速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销量。
强化人才培养,吸纳复合型人才
在任何行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建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人才库。首先,对于档案部门而言,一是要对档案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二是选派相关人员到博物馆、图书馆进行交流学习,吸收借鉴先进经验;三是在招聘时有针对性地吸收相关人才,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将部分开发工作进行外包,集思广益,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开发。其次,对于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高校而言,一是要与时俱进修改学生培养方案,增加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推广和营销的相关课程;二是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将文化企业纳入学生实习选择的范围,这样既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实践能力,又为档案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途径,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最后,对于国家而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扶持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从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满足专业人才的工作诉求。
目前,我国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可供参考的成功案例较少。但在档案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整体发展态势向好。档案部门依托自身丰富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各种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促进公众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档案文化观念淡薄、认知度较低、缺乏专业复合型人才等不足,但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帮助下,档案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一定会取得更多成效。未来,档案部门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出更多属于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