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海洋文明溯源及其存在价值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247)

摘要: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是南海海洋文明的发祥地,百越人从制作水上交通工具开始,不断探索海洋,留下了宝贵的海洋文明遗产。作为珠江三角洲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莞海洋文明起步很早,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存在价值,是南海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结合东莞自然地理环境及海洋文明背景下的人文历史,深入解读东莞海洋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能让世人了解东莞,也能够向世人展示海洋文明开放性与多元性、流动性与创新性共存的文化特质。东莞与海洋文明渊源至深,在构建自身海洋文明框架之际,也应该从现实角度出发,赓续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并给东莞未来发展助力。

海洋文化学者李二和和房中甫在2005年新华出版社出版的航海历史类图书《海上七千年》中,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介绍并展示了中国源远流长的海洋文明。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中国水运史话,回顾古代中国在人类航海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提出“凡有海水处,就有华人”的观点,认为舟楫之便扩大时人的渔猎空间,也促成同邻族部落之间的交流,推动着海洋文明的进程。我国历代王朝多以农业为立国之本,文化上推崇农耕文明,但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400千米,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天然的地缘优势同样滋养着中国的海洋文明。据张荣芳和黄淼章的《南越国史》分析,岭南越族族群从春秋战国开始发展。因为有少数部落能够铸造青铜器,珠海南水高栏岛发现距今约3000年的岩画,雕刻线条清晰规整,学者普遍认为使用青铜工具凿刻而成。尼古拉斯·杜马尼斯在《希腊史》提出海洋文明形成的时间应以进入青铜器时代为标志,这一观点沿用至今。司马迁《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越人于水中负人船,又有蛟龙之害,故置戈于船下,因以为名也”。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阎根齐在《我国南海海洋文明的起源及特征》中认为,“戈船”是先秦时期越人发明的,也是木板船形制的一种,由此可见百越人制作水上交通工具木板船用于航海,至此南海海洋文明逐渐产生。东莞海洋文明是南海海洋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东莞有保存完好的各种海洋文化遗产,包括遗址、遗迹和遗存。海洋文明的发展使得东莞的海防和海贸事业很早起步,莞籍诗人汲取海洋文明赋予的创作灵感,留下大量佳作,印证着海洋文明与海洋文学的良性互动关系。时至今日,东莞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仍影响着东莞,与东莞倡导的“海纳百川、厚德务实”城市精神高度融合,助力东莞的城市建设和品质提升。

孕育中国南海海洋文明的珠江三角洲与东莞

海洋文明的定义

地球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见证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辞海》对“文明”一词的解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在这一释义的基础上,“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将“海洋文明”定义为人类历史上主要因特有的海洋文化而在经济发展、社会制度、思想、精神和艺术领域等方面领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文化。换言之,一种文明之所以能称为海洋文明,一是要领先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这种领先主要得益于海洋文化,两者缺一不可。海洋文明在迄今可考的多种人类文明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因为它留下了大量与海洋有关的神话传说与思想信仰,而且其对航海技术和器物的钻研佐证了人类探索陆地与海洋的历史,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繁荣。

东莞与珠江三角洲、南海的地缘关系

中国南海古称“涨海”,自然海域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近海中面积最大、水深最深的海区。珠江三角洲地处广东省中南部,濒临南海,原系一个多岛屿的浅海湾,东、西、北三江从不同方向经此汇入海洋,经历了漫长的江沙淤积和沉积,浅海湾逐渐演变成岭南最大的冲积平原。一般来说,在东江冲积下形成小三角洲,即狭义的珠江三角洲,以三水县思贤窖、东莞县石龙为顶点,南至珠江口海岸地区;广义的珠江三角洲(亦称大三角洲)以小三角洲为主体,包括其外围平原,西自肇庆,东至惠州,北起清远、佛冈,南至沿海岛屿。

南海海域辽阔,珠江三角洲以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偏东,生活在此的岭南越族族群很早就开始航海并从事海外商贸活动,东莞具备海洋文明诞生的先决条件。虽然航海在华夏民族特性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南海一带的海洋文明起步很早,从未中断,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原文化的影响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而逐步向前发展。东莞企石镇江边村北万福庵的贝丘遗址、南城胜和蚝岗村的蚝岗贝丘遗址、东莞沙角社区新石器时代的沙丘遗址都为东莞海洋文明的溯源提供了充分的佐证材料,其中的蚝岗贝丘遗址被誉为“珠三角第一村”。古代东莞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洋经济和对外交流,参与并见证着海洋文明的诞生与发展。

东莞的得名及建置沿革

东莞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关于东莞得名由来,说法不一,主要包括三种观点,即“莞草说”“莞盐说”和“山东移民说‌”,莞人中代代相沿的观点倾向于“莞草说”。明天顺年间,东莞籍进士卢祥在莞人陈琏《东莞县志》的基础上重修地方志,即天顺《东莞旧志》。这本天顺《东莞旧志》是莞深港三地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里面首次记载东莞县名的由来:“县名,莞草名,可以为席,邑在广州之东,海傍多产莞草,故名。”宣统年间,东莞籍探花陈伯陶编撰《东莞县志·舆地略·物产》写道:“莞音完,亦音官,盖其为用最古。东莞人多以作莞席为业,因以名。县在广州之东,故曰东莞,亦曰东官。”东莞位于广州市东南方,莞草编织是东莞的传统技艺,《宋起居注》有“广州刺史韦朗,作白莞席三百二十领”的记载,卢祥在《莞草 其三》一诗中称莞草“宜簟宜席”,可见东莞人很早就懂得生产并使用草席。据[宣统]《东莞县志》记载,“莞席近销行外洋”,又有“花席产东莞,以销美国为最多。此外,通商各埠,均有行销”。史料表明,东莞商人曾将莞草席通过海路销往全世界,这一说法有理有据,再加上名人观点和地方志的影响力,“莞草说”是目前东莞得名的主流观点。

东莞古为百越之地,春秋属越,战国属楚,秦灭楚后,隶属南海郡,秦亡后,赵佗统一百越诸部,建国称王,中原文明与海洋文明开始碰撞并融合。西汉元鼎六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此后近千年间,东莞与周边地区几经拆合。东莞市人民政府网在谈及东莞的建制沿革时指出,及至唐至德二年,“宝安县”正式更名“东莞县”,县治从南头移至涌(今东莞莞城街道),创建县治是地区开发已臻成熟的标志,因此以东莞县为名及其行政建置的变迁,是东莞建置发展的里程碑。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在《东莞建置沿革漫谈》中认为,唐以后的东莞建置时有变化,总体仍隶广州府,东莞继续开发渔盐之利,且凭借天然的地理优势,在宋元明三朝渐成为广州通海夷道的门户。民国期间,东莞县先后划归广东省粤海道、粤中行政区、第一行政区和第四行政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东莞县先后归属东江行政区、珠江专区、粤中行政区、惠阳专区、广州市、佛山专区管辖。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这一建置沿用至今。东莞的建置沿革,是东莞及周边地区不断交融发展的结果,也是一地政治、经济和商贸发展的结果。

东莞海洋文明的历史价值

促使东莞成为广东海贸、海防的重要节点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成是南海海洋文明受世人瞩目的成果,保护广州市舶贸易和歼灭倭寇海盗、守卫国土则是东莞海洋文明的重大成果。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被誉为“番东之要津”,作为广州与海外贸易的重要通道,区位优势明显,门户作用关键,很早就参与海外贸易活动。2015年12月28日至2016年2月23日举办的《东风西渐——近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特展》,在东莞展览馆展出了东莞东城柏洲边东汉墓出土的陶质薰炉和琉璃耳珰,物件做工精细,是当时海贸活动中较具代表性的出口产品和舶来品;隋唐时期,随着广州跃身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枢纽,东莞的海贸地位再次提升,外国商船需经南头、虎门取道珠江进入广州,中国商船也需经东莞进入南海;宋元时期,海贸的蓬勃发展进一步刺激了东莞本土农贸产品的商业化,莞香成为炙手可热的香料;明清时期,东莞自产的莞席、莞香、洋糖、爆竹等商品远销海外。清代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香市在东莞之寮步,凡香生熟诸品皆聚也。”寮步香市、广州花市、廉州珠市和罗浮药市合称“广东四市”,盛誉海外。却金亭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现存于东莞莞城区北门外光明路、教场街街口,碑文记载着明代对外贸易的内容,既是东莞海贸历史的佐证,也是研究中国明代涉外税制和对外贸易的重要资料。

东莞海防的起步是为了保护海外贸易和维护沿海秩序,为更好发展海洋文明保驾护航。据我国最早的断代典制体史籍《唐会要》记载:“开元二十四年正月,广东宝安县新置屯门镇,领兵二千人,以防海口。”表明唐开元年间曾在东莞屯门驻兵,以防海寇。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天宝二载,海贼吴令光作乱,南海郡守刘巨麟以屯门镇兵讨平之,宋亦置营垒于此。”此处也指代屯门镇,百度百科解释其为“包括今东莞、香港及深圳沿岸一带”。可见自唐宋以来,为了强化粤海防务,加强卫治,朝廷已有先见之明,在东莞设置防线,有意让东莞成为南海海防的咽喉之地。此后,东莞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海上军事要塞和火炮布防的防御系统,这些海防部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倭寇和海盗问题,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推动了广东海贸的发展。至今,东莞市虎门镇仍然完好保留着古老的炮台建筑和雄伟的海防设施遗址。

海洋文明赋予莞籍文人墨客独特的创作灵感

在探讨东莞海洋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从文学角度出发,以人文观点解读海洋文明赋予莞籍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便可发现,这些诗文创作不仅是东莞地方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东莞与海洋文明渊源至深的佐证。

首先,借海洋意象一抒胸襟。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与东莞市莞城图书馆合编《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第三十四册,其中《悬榻斋集》收录陈履《送欧桢伯赴江都》:“十年交谊薄高秋,羡尔文光逼斗牛。操瑟未须论往事,弹冠偏喜作清游。舟经彭蠡祥飙动,剑过丰城瑞气浮。明访琼花知有赋,新编应寄粤江头。”这是一首充满象征和隐喻的七言律诗,诗人歌颂了两人的深厚友谊,赞扬了友人的才华,借“操瑟”和“弹冠”的典故追忆过往,然后笔锋一转,使用了“舟”“彭蠡”“粤江”“浮”等与海洋或水乡有关的意象及动作,祝福友人自带祥瑞之气,一路平安。而后感慨“明访琼花知有赋”,“琼花”在诗中既象征友人高洁的品质,也承载着诗人对家国兴盛的期待,诗人在最后表达了自己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作品与平安盛世的心声。其次,海洋意象也出现在一些颇为生活化的诗歌及场景中。例如,邓云霄在《诅河豚戏作长句》写道:“君不见西施红粉沉东海,河豚犹号西施乳。”河豚腹中肥美、白中透粉的膏状物是当时人们眼中的珍稀佳肴,诗人认为其像极了美人脂粉没入海水中,外观玲珑剔透,口感鲜味十足,描写极其生动形象。再次,近代以来,随着莞人走出国门,诗文创作也出现新的文化特质,见证着海洋文明的交流与传播,成为自由、民主和进步的象征。例如,陈琏知晓朋友奉命出使,写下“彭湖波静皇风畅,三屿山明瘴雾收。他日远人应侯问,好言圣化迈成周”,借海上风光表达祝福与问候,也含有对友人的颂扬和勉励;《百花洲集》收录的邓云霄《人有饷余潇湘八景画册者退食之暇逐景分题空同子先有此作余其为妇乎加七言以别之(其一)渔村夕照》:“晒网柴门返照新,桃花流水认前津。买鱼沽酒湘江去,远吊怀沙作赋人。”诗歌营造了宁静祥和的氛围,渔民在自家柴门晒渔网,夕阳的余晖洒落,诗人伴着“桃花流水”走过渡口,准备买鱼沽酒,还在江边缅怀历史人物,好不惬意。湘江的自然美景让诗人松懈下来,也许是似曾相识的渔村风景让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过往,全诗充满淡淡的怀旧色彩,一派水乡风光,给人以美的享受。

通过海洋意象和海洋诗歌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对友人的勉励祝福以及对未来的希冀乐观,都充分印证了海洋文明赋予莞籍文人墨客独特的创作灵感,以及灵感之下海洋文明与海洋文学良性互动的同步作用。

东莞海洋文明的现实意义

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与东莞倡导的城市精神高度融合,“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是东莞定义的城市精神,前半句语出《三国名臣序赞》,体现了城市的包容性和莞人的开阔胸襟,暗含东莞地理区位特点,即位于珠江口,濒临大海;后半句“厚德务实”在《周易》“厚德载物”的基础上深化,强调既要恪守品德有担当,又要遵礼仪而重实干,这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老莞人过往努力的肯定,也寄寓着对源源不断加入的新莞人的热切期盼。东莞倡导的城市精神与主张开放、多元、包容、进取的海洋文明同出一辙,是对海洋文明思想精髓的升华与提炼。同时,契合时代发展步伐,将这种精神融会贯通于实践当中,这样的思想特质不仅让东莞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将助力中国重新建构新时代的海洋文明圈,为东莞的城市发展和城市品牌形象带来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蒋才虎所著《中国南海城市东莞的崛起》一书认为,东莞是一座依江傍海的城市,改革开放成果丰硕,海洋功不可没。东莞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后期的港口建设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加上东莞人骨子里敢闯敢做敢为人先的精气神,使得东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均名列前茅。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东莞虎门率先建成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太平手袋厂,标志着中国正式引入外资经济;1984年,东莞高埗建成首座地方公路桥梁东莞高埗大桥,开启了集资建桥、过桥收费还贷的新模式,并逐渐推广至全国,人称“以桥养桥、以路养路”;1984年9月,东莞县召开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需知此时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普遍还处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1991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外来妹》红遍全国,该剧在虎门取景拍摄,反映的正是东莞女工的生活与奋斗史,从侧面折射了东莞制造业的起步与腾飞;1997年,国务院发文同意东莞沙田港与太平港合并,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合并后定名虎门港,正式列为国家一类口岸。20世纪80年代,东莞和中山、顺德、南海因经济发展迅猛而被誉为“广东四小虎”。进入21世纪,东莞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成为享誉全球的制造业巨人,人称“世界工厂”。2021年,东莞以GDP总量10855.35亿元的表现,首次跻身中国万亿城市之列,排名第23位。2023年的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宣布2022年东莞GDP达11200亿元。2024年,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宣布2023年东莞GDP为11438亿元,连续三年成为GDP破万亿的城市。

东莞不仅是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还拥有广东沿海经济带上不断创造航运新纪录的亿吨大港,从人文建设到产业转型,从科技创新到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腾飞,作用不可小觑。从东莞与海洋文明的渊源可以窥见东莞人的海洋意识,也可解读中国海洋文化的特质。莞人自古通过海上贸易追逐利润,具有敢于冒险和务实进取的性格特征,让东莞焕发着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城市风貌,凸显出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海洋文明给予东莞浓厚的文化底蕴,给予文人墨客独特的创作灵感,莞邑大地的先民从陆地进军海洋是一次伟大的创新和挑战,在征服海洋、守卫海洋过程中,莞人展现出顽强的斗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东莞海洋文明的历史价值值得考究和铭记,东莞海洋文明的现实意义还在继续书写,海洋文明的思想内涵与东莞倡导的城市精神高度融合,必将成为东莞在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文系东莞城市学院青年教师发展基金项目“东莞与海洋文明的渊源探讨”(编号:2022QJY011R)。

(作者单位:东莞城市学院)

标签:  东莞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