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剧,作为我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关键体现,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民族精神。当前,面对社会的快速变革,众多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淡出公众的视线,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首要之处在于深度挖掘其内在价值,这些传统戏剧形式不仅是璀璨的艺术瑰宝,更是民族历史与记忆的重要媒介。它们通过独特的表演艺术,鲜活地展现了各民族的历史变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然而,这些宝贵的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多重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进行保护和传承,以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为后代保留无价的精神财富,同时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中国力量。
戏剧,犹如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形态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烙印与情感寄托。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一领域的精髓,是先辈馈赠的无价之宝,其保护与传承不仅维系着文化的脉络,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创新。本文将从当前状况的剖析、面临的困境、保护的基石以及具体策略四个方面,深入探讨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之道。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剧,作为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以其栩栩如生的演绎、丰富多彩的叙事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穿越时空的界限,建立起人类情感与智慧共鸣的桥梁。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无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可以从两个维度来阐释。首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看,它涵盖了无形的、非物质的、依赖口传心授或实践代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戏剧类型、剧目、表演技艺、音乐、舞蹈、化妆艺术、服装设计等。其次,从戏剧的视角出发,它是指那些拥有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戏剧艺术,是特定社区、群体或个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宝藏。这一领域包含了各种戏剧形式,如中国的京剧、越剧、川剧等地方戏曲,以及世界各地的莎士比亚戏剧、印度的卡塔克舞剧、韩国的盘索里等,它们都是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典范。这些戏剧形式各具特色,既展示了独特的表演艺术,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各自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和传承。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记忆,是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特性的重要象征。其以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诠释了人类对生活的洞察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展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审美观。
首先,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生动见证。它们以鲜活的舞台演绎,重现了历史的波澜壮阔,解读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以京剧为例,其通过色彩斑斓的脸谱、韵味独特的唱腔和细腻的身段,揭示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生智慧。京剧剧目繁多,几乎涵盖了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是研究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其次,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载体。其巧妙融合了各地音乐、舞蹈、美术、民间艺术等艺术形式,塑造出各具特色的戏剧风格。例如,印度的卡塔克舞剧,以其精巧的舞蹈动作和丰富的叙事手法,展示了印度人民的无尽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各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此外,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rAFNOZzYKtLjROmimQ6W1Q==价值不容忽视。它们在剧本创作、表演技艺、舞台美术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现代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时代价值。一方面,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儿女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长期以来,人们对戏剧形成了不可替代的原乡情结与情感依赖。每当身处他乡,只要听到家乡的戏剧,人们内心即会形成五味杂陈的情感。特别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乡音乡曲已然成为中华儿女寻求身份认同、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表现乡音乡情的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成为人们至关重要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当今时代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表现出极强的民间需求。各地不断涌现民间剧团;社区广场、城镇街头随处可见群众开展戏剧表演活动,各式各样的戏剧表演比赛、票友比赛甚至儿童比赛;戏剧进校园受到广大学子青睐,无不体现出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广大受众所推崇和所需求的程度。此外,近年来,全球各国不断提高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我国民间数以百计的地方戏剧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过去司空见惯的地方戏剧,尤其是地处偏僻地区的各种原始、纯粹、淳朴的剧种,无不是弥足珍贵的人类遗产,表现出不可复制与再生的文化价值,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人类智慧光芒的瑰宝,其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在实施保护策略时,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尊重原生态。每一种戏剧形式都源于特定的历史脉络、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因此,保护工作应尊重其原有的生存“土壤”,抵制过度的商业侵蚀和人为改造。例如,对于京剧的保护不仅在于保留其唱腔与表演技艺,更在于维系其与京味文化的深厚渊源。其次,倡导活态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活力与创新的部分,应鼓励戏剧在实践中创新和发展,避免将其束之高阁。例如,川剧变脸技艺的传承,不仅需要培养新秀演员,更需在剧本创新、舞台技术等方面与时俱进。再次,强调社区参与。戏剧的创作、演出与欣赏往往凝聚着社区或群体的集体智慧,因此,保护工作应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让他们成为传承的主力军。例如,福建的莆仙戏可通过社区演出、戏班活动等方式,让居民在参与中增进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此外,需平衡保护与利用。在保护的同时,应合理挖掘其经济价值,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例如,通过文化旅游、影视改编等方式,让传统戏剧与现代市场相融合,但必须警惕过度商业化对文化内涵的稀释。最后,坚持科学保护。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记录、研究和传播,提升保护的科学性和效率。可以建立数字化戏曲档案库,利用3D扫描、高清录像等技术,保存戏曲的表演艺术和相关知识。总之,遵循这些原则,将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绽放独特的光彩。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具体策略
戏剧,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的独特精神内核。然而,随着社会的疾速变迁,不少传统戏剧样式正面临流失的严峻挑战。因此,亟须我们设计并执行一系列针对性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以确保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
加强档案记录与数字化保护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烙印和民族情感。首先,要建立坚实的档案记录体系,详尽地捕捉各种戏剧形式的表演技艺、剧本、音乐、舞蹈、服饰、道具等,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方式全面构建资料库。以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中国昆曲为例,对其剧本、唱腔、表演艺术进行的深入记录,为后世学者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无价的资料。其次,借助数字化技术对相关档案进行高清扫描、3D建模等处理,确保它们能够永恒的保存的同时,实现快速便捷的查阅、学习和传播。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经典剧目为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修复和保存,观众现在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平台欣赏这些珍贵的表演。此外,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让观众在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中领略戏剧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培养传承人才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呈现了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然而,面对社会的变迁,众多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失传的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设立戏剧工作坊,并邀请经验丰富的艺术家进行指导,为年轻人提供接触和理解传统戏剧的平台。例如,“京剧进校园”活动使众多学生在课堂中体验京剧的魅力,从而点燃了他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高等教育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戏剧学科,系统教授戏剧理论与实践技能。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例,其京剧专业不仅教授表演和唱腔,还涵盖了剧本创作、舞台设计等,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同时,这些学校可以与地方剧团合作,创造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技艺。其次,相关部门应强化对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设立专门基金,确保传承人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需求。例如,韩国的“人间国宝”制度为获得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生活补助,使他们能全心全意投入传承工作。此外,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传承方式,如通过数字化技术记录和展示传统戏剧的表演和制作过程,打破时空限制,使更多人能了解和欣赏传统戏剧。例如,2023年7月,INZ LAB在深圳市INZ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了“时尚非遗·造物东方”AI数字艺术大展。该展览通过AI声图、数字影像及粒子生成等前沿科技,成功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空间,为公众打造了一个深度沉浸的传统文化互动体验平台。展览亮点为传统戏曲经典元素的数字化重塑,如脸谱、蒲扇、凤冠等,并通过京剧与舞蹈的跨界创新,实现了非遗与当代时尚的深度融合。最后,应鼓励和支持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使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例如,川剧的跨界合作,为川剧创造了新颖的表演形式,既保留各自特色,又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
创新剧目与表演形式
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精神。在全球化大潮中,如何在保护与传承中孕育创新,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活力,成为亟待解答的课题。传统剧目固然经典,但其内涵与形态往往受限于特定的历史土壤和文化语境。因此,应倡导艺术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将现代元素巧妙融入剧本创作,以更契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期待。以京剧为例,在《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中,巧妙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投影,使古老的故事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创新表演形式同样是激活戏剧遗产生命力的关键,这不仅涉及舞台设计、灯光音效等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涵盖表演手法、观众互动等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例如,加拿大的“太阳马戏团”巧妙地将马戏、杂技与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熔于一炉,彻底颠覆了传统马戏表演的框架,孕育出前所未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其经典之作KÀ秀,更是将古老神秘的神话故事与现代尖端科技无缝对接,借助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效果与超乎想象的技艺展现,引领观众穿梭于一个既玄妙莫测又魅力四射的梦幻之境。创新并非对传统的摒弃,而是在深入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寻找与现代生活的共鸣点。唯有如此,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在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持续发展,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增添独特的色彩。总的来说,创新剧目与表演形式是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力策略,能够帮助传统戏剧突破时空的桎梏,与现代社会展开深度对话,从而实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深远意义。
拓宽传播渠道
当前,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被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所影响,主要表现为观众的减少和传承人年龄结构的老化。因此,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急切。首先,应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进行广泛传播。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为例,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使传统艺术的精髓得以触及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其次,可以创新性地推出以传统戏剧为主题的综艺节目。例如,《我是唱作人》的“戏曲专场”,以新颖的形式激发观众的兴趣。再次,可以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构建互动式的传播平台,如在历史文化名城设立戏剧主题的旅游景点。例如,浙江嵊州的越剧小镇巧妙地将越剧的演出、教学、制作融入日常生活,既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越剧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此外,企业合作也是有力的策略。例如,腾讯公司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将京剧元素巧妙地植入游戏,以更现代、更具趣味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的关注。这种跨界合作不仅拓宽了传统戏剧的传播途径,也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最后,可以在社区设立戏剧工作坊,让居民有机会亲身参与和学习传统戏剧。同时,学校教育也不可忽视。应开设戏剧课程,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的“京剧进校园”活动就是一个成功范例,它已覆盖全市多所学校,培养出大批热爱京剧的年轻学子。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全球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其保护与传承工作亟须国际社会的广泛合作。强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既能够分享保护策略,又能够通过多样的文化交流提升其全球影响力,从而使这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展现新的活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供了有效的合作平台,以中国京剧和昆曲、韩国阿里郎传统歌谣等为例,各国可以借此分享和学习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和经验。例如,我国“师徒制”和“进校园”等形式在京剧传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实践可供其他国家借鉴。国际艺术节、戏剧节等活动则为各国传统戏剧提供了走向世界的舞台,增强其国际知名度。例如,印度卡塔克舞剧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的演出,让全球观众欣赏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跨国合作项目中,韩国的盘索里与中国的京剧,两者在表演风格和美学理念上各具特色,通过互访交流,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推动各自戏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时间的浩渺长河中,戏剧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各民族繁复的文化印记、生活智慧与精神向往。它们以生动形象的角色塑造、丰富多彩的表达手法,渗透人们的思考方式与价值体系。然而,面对社会变迁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众多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悄然淡出视野,保护与传承工作刻不容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艺术魅力,更在于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宗祠剧场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编号:21CZW03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