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地方文献资源、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公共图书馆要克服财力、人力等资源有限的难题,加强地方特色文献的访问收集和建设利用、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提升馆藏水平,打造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增强读者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并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图书馆是人类保存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的重要机构,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社会的“知识仓库”和“知识中心”[1]。地方图书馆在保护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地方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传承地方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是记录或描述在一切物质载体上的某一地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通常包括在该地域成形的文献、能反映该地域自然社会情况的文献,以及该地域文化人士创作的文献。这些文献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色,建设好、利用好这些特色化的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价值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地方文献资源的建设,曾多次就地方文献的整理利用工作作出指示。早期,主要是国家图书馆和省级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研究和建设工作。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颁布,该法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都“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对地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成了公共图书馆的法定权利和义务。地方文献建设工作开始扩展至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愈发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为满足各地经济、文化建设需求,也为图书馆在评估达标中增加分值,各基层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室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但由于财力、人力不足,保障体系不完善,地方文献在收集上难以齐全;整理上因没有专题培训,存在理解上的差异性,“自定义”明显。种种原因让图书馆这一重要馆藏无法形成优势文献资源,社会服务也大打折扣,基层图书馆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更为受限。
安徽省桐城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该地素来重读尚文,文风昌盛。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以诗名、以画显;明清两代,诗坛艺苑、群芳云集;学林宦海、鸿儒荟萃,一时“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桐城派”更是雄峙清代文坛200余年。安徽省桐城市图书馆作为一家县级图书馆,一直注重对桐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研究,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投身于桐城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被博大精深的桐城地方文化深深吸引,愈发感觉桐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此工作期间,桐城市图书馆接待了不少来馆查询地方文献的各界人士和团体,热心为他们提供服务,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整理文献和服务读者的同时,工作人员发现,桐城市图书馆收集的地方文献距离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需要还相差甚远,检索途径和方式还很单一,服务面还较窄,便积极开展了探索和研究,为桐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以及特色化的地方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探寻具体方法,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和馆藏档次。
地方文献特色资源的建设路径
加强地方特色化文献的采集
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部分地方文献不公开发行,为非公开出版物,不少文献资源散落在民间。桐城自古就是书香之地,地方文献资源丰富。桐城市图书馆积极加强对地方文献的访问和采集,除关注旧书文物市场,在书店购买一些公开发行的桐城地方文献外,还通过政府协调,要求本地各机构、企事业单位及社团组织将其编辑出版的文献资料呈缴图书馆收藏。桐城市图书馆与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桐城市博物馆、桐城市文化馆、桐城市美术馆、中共桐城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桐城市档案馆、桐城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地方文献资源的资源共享,并与国家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实现互联互通。
桐城市图书馆在报刊网站上刊登征集地方文献公告,向社会公开征集有关桐城的地方文献。对积极捐赠地方文献资料的社会人士,图书馆给予表彰,并颁发纪念证书。章伯钧之女章诒和女士自2000年以来,每年都向桐城市图书馆捐赠大量珍贵书籍。桐城市图书馆还深入当地一些博学“鸿儒”的家中,了解他们收藏的地方文献情况,对他们丰富的藏书进行编目,为其在桐城市图书馆单独建立子系统,并将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源予以复印、扫描后,保存在桐城市图书馆。
加强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和利用
桐城地方文化丰富,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资源建设主要围绕地域特色文化展开。
1.建设桐城文派文献资源
桐城文派又称桐城派,崛起于清初,绵延200余年,归附散文作家有1200余人,作品有20000余种,影响极为深远。近代以降,桐城派中有部分人走出国门,接触西方文化,积极从事办学、办报、创作、译介等文化事业,推动了文学文化的启蒙和传播,成为重塑中华文明的积极推动力量[2]。桐城市图书馆建立了桐城派特色数据库,收集整理修复了大量桐城派古籍以及研究桐城派的专著论文。其中,《桐城方宗诚先生文稿》《仪卫轩遗书》等三部精品已被录入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四部古籍文献入选《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桐城市图书馆积极为全国各地桐城派爱好者、桐城派研究者等提供优质服务。
2.建设桐城传统文化文献资源
桐城自古就有“穷不丢书,富不丢猪”之说,崇文重教,文风昌盛,桐城唐至元代共有进士10人;明清时期,桐城文进士总数为244人,“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一时传为美谈。改革开放以来,桐城先后走出了近3000名博士、近20名院士。桐城学子励志好学是桐城宝贵的精神财富,桐城市图书馆建立进士文献专柜、院士文献专柜,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邀请院士回乡讲学,组织学生参观、阅读,激励广大学子勤奋好学。
桐城有一处著名的巷子——六尺巷,巷东边出口处有一座汉白玉牌坊,刻着“礼让”二字。相传,清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的房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张家人就写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在回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六尺巷精神的实质就是廉政和礼让。桐城市图书馆设立图书专柜,以六尺巷为主体,收集整理大量的政德文化和君子文化文献资料,并经常举办展览,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学习,加强干部廉政教育和群众的和谐谦让教育,配合桐城市文明创建工作。
桐城是“文学之乡”,也是“黄梅戏之乡”,涌现了以严凤英为首的一批杰出黄梅戏艺人,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桐城歌”最早记载于明代桐城时兴歌(情歌),是桐城的一种地方歌调,是中国歌谣发展史上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其歌体、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2008年,桐城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市现有“六尺巷传说”等9项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剪纸等23项入选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桐城市图书馆设立桐城非遗专柜,收集整理相关书籍、图片、影像,不定期举办展览,以弘扬桐城文化。图书馆建立桐城戏曲文化文献专柜,收藏整理这方面的书籍影像资料,为戏迷提供自娱自乐的场所,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桐城多山,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时称椒园茶,跻身“贡品”之列。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桐城风物纪》中有桐城小花“品不减于龙井”之说[3]。桐城亦有大量茶文化方面的文献,图书馆要加以收集整理,设立专架,并开展送书上山活动,为茶农服务。
3.建设桐城红色文献资源
桐城属革命老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桐城县委在这里组织了鲁谼山斗争和欧家岭起义;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三支队、四支队在桐城开展了抗日游击战;1949年4月,二野在桐城中学设立渡江战役指挥部。因此,桐城有着大量珍贵的红色资源和革命史料。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辛、辉煌奋斗的历程见证,也是当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传承和精神价值的弘扬[4]。红色资源的陈列展览是发挥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关键环节。地方图书馆作为保护、管理与运用红色资源的重要主体,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积极开展红色资源展陈,蕴含深远的时代意义与实践意义。为此,桐城市图书馆专门设立红色经典图书专架,收集、整理红色地方文献、资料、实物,并配合政府经常开展红色文献展览,对公众进行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教育。桐城市图书馆在红色资源展陈中必须注重严格审核和深度挖掘,防止出现错漏。
4.建设桐城文库和桐城志谱
桐城名士辈出,涌现了陈所巨、陈先发、舒芜、王联合等一批著名作家,以及美学大师朱光潜、哲学大家方东美,还有众多的本土作家、诗人、文学爱好者。桐城市图书馆于1994年11月建立了桐城文库,收藏了桐城籍内人士、籍外人士涉及桐城文化的大量作品,并经常邀请一些文学爱好者来馆进行座谈交流及演讲,以期为繁荣桐城文化作出贡献。
族谱(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文献资料,对于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等有着重要作用。族谱(家谱)还有劝善惩戒之效,可增进义善行为[5]。正如赵翼所说,“谱也者,正所以追本穷源而不忘其祖。即收族以统其宗,使人晓然于纲纪伦常之大而肫然相保,翕然相亲。亦且善相劝,过相规有事则同力相助,虽迁徙流移,不至易地而相移弃也”[6]。
桐城市内有姓氏200多个。2022年4月18日上午,安徽省首家县级志谱馆——桐城市图书馆志谱馆,正式开馆,收藏有宗谱、族谱、家谱近40部,收藏各类志书多达60部,为各地寻根溯源人士提供优质服务,并积极宣传宗族和睦、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
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县级公共图书馆要把提升服务效能作为首要目标,根据社会大众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中主要存在服务意识不足、缺乏资源支持和服务缺乏问题[7]。县级公共图书馆要积极为当地民众提供丰富的地方性特色文献资源,努力拓展特色图书阅读空间,创新开展服务活动。
桐城市图书馆通过对桐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摸查、收集、加工、整合,对馆藏文献进行扫描复制、整理、开发,加强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已更换全新图书管理“力博图书管理”系统,建立了电子文献阅览室、残障读者阅览室、多媒体播放厅及培训教室,安装VPN设备,成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桐城市支中心,远程共享安徽省图书馆电子资源。
现代图书馆应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突破传统图书馆模式,有效解决了书籍异地异馆借阅、服务速度和书籍运送等一系列问题[8]。桐城市图书馆积极研究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数字化建设,编制书目、索引,建设桐城市图书馆网站,开通桐城市图书馆公众号、小程序,桐城市图书馆视频号等,运用电子文献检索、网上引擎导航,以及视听服务、自助服务等全新的服务内容和手段,形成馆里馆外、线上线下资源一体化,为读者提供一站式优质文献查阅服务。
目前,桐城市图书馆建成了桐城文库、桐城古籍、桐城方志家谱、桐城红色文献等特色数据库,这些资源既满足了民众的阅读需求,也对桐城地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者,当前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公共图书馆可以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方法助力地方文旅融合发展。
桐城文化的繁荣为学术界研究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仅桐城派特色文献,桐城市图书馆、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桐城市文化馆、桐城市博物馆、桐城市档案馆,就拥有2万多件。此外,还有大量民间收藏以及市外图书馆馆藏。如何充分挖掘桐城的地方文献资源,将各馆、室的地方文献资源整合、共享,桐城市图书馆一直在牵头沟通协调,与地方旅游部门联合,以实现地方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桐城市图书馆通过开展各种主题展览,承办课题研讨会,向有关部门报送舆情信息,举办“文都讲坛”,开展迎新春赏年俗、闹元宵猜灯谜、桐心悦读、护苗绿书签、你选书我买单等活动,不断拓展服务层次和领域。在当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过程中,桐城市图书馆积极提供各种便捷查询服务,有力促进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旅游资源的品质。
公共图书馆作为现代公共服务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建设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阅读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综合文化素养,推动文化建设和发展[9]。县级公共图书馆是我国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特色文献资源方面的作用,不断改进服务模式和创新服务内容。
桐城市图书馆通过加强“桐城文库”等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形成桐城特色馆藏,一方面,传承繁荣了桐城地方文化,服务了广大民众读者;另一方面,为当地领导提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依据,为有关科研提供文献支持。这些资源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服务、为教学提供地方性特色化素材、为未来编史修志提供资料储备,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服务。实践表明,县级图书馆助力中国桐城文学小镇的打造和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文学之乡、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创建。桐城市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经验,为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启了示范性窗口,值得进一步总结、推广和研究。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