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是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由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等融合而成的新兴战略产业。随着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在古城保护与更新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现以苏州古城为例,探究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驱动的古城发展方法,充分利用古城文化资源,并以此为锚点,加速推动古城经济发展,焕新古城活力。分析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剖析现存问题,并结合数字产业分析目前苏州古城对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化需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利于推进、优化古城保护工作,发掘古城文化内涵,结合文化创意与科技艺术为古城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并有可能在古城发展中成为支柱产业。
以苏州古城为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古城文化为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本质上是文化产业化的数字化发展。它以现代数字技术为主要技术工具,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手段,又因其本身具有交叉性,所以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还有利于推动古城其他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古城产业的质量与活力。因此,有必要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古城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姑苏区的应用状况与现存问题,并提出产业优化建议。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苏州古城中的应用现状
苏州姑苏区古城保护现状
苏州姑苏区是全国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是无法复制、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苏州建筑中最为出名的是苏州园林,姑苏区的园林资源丰富,有7座著名园林,古城建筑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姑苏区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资源基础。同时,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也将反哺古城保护,以其多元性、融合性助推古城迈向新的阶段。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姑苏区的发展现状
古城中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是基础,文化是内容,创意是手段,该产业属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在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等背景下融合发展而成的,在文化繁茂的姑苏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在“811”计划中,苏州提出“文化数字化引领行动”,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进一步彰显文化价值,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文化数字化成为推动苏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姑苏区规划了不同类型的创意组团,其紧盯园区载体、市场主体、项目本体三大支点,做细领域、做深产业、做活资源、做靓品牌、做大增量、做强存量、做优质量。
苏州古城保护是姑苏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内容。在姑苏区,古建筑和老宅的保护修复项目,是在政府的领导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实施的。此举对促进古城的保护和文化、商业及旅游的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古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手段不足,壁垒尚未打破
科技手段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其与文化创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新技术的出现催生新的文化形式及创意导向,且输出高质量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影响。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也呼唤新技术手段的出现。目前,姑苏区虽然从文旅、产品等方面入手,高效推进元宇宙建设,但其技术水平、技术表现仍有待提高,且对技术的挖掘还有待深入,多元化、定制化设计有待加强。
产业同质化较高,竞争力不强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目的是产生经济效益,其产生的文化内涵能够提高其附加值。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市场需求,同时创造市场需求。创意,不仅应具备优化内涵的功能,即在既有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还应具备创造含义的功能。目前,姑苏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虽位列全市前茅,但增加值总量偏小,对苏州市的贡献较小。
缺乏领军人才、企业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人才质量结构有待提升、人才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人才培养较为缺失、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近年来,姑苏区先后引进了喜马拉雅、泰丰文化等优质文化企业,但尚没有“江苏民营文化企业30强”企业。因此,引进领军人物、签约龙头企业迫在眉睫。
文产园区有待更新优化
虽然姑苏区初步形成了蓝园、安和锦和国资“M+”三大系列连锁产业园,并创新对外输出管理运营模式,但目前大多利用老厂房、仓库、校舍、闲置载体等改造而成,缺乏楼宇型产业园。许多产业园运营方重视基础设施硬件改造,忽略服务品牌等软实力的持续完善,呈现商业化、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企业项目层次不高,代表性龙头企业缺乏,产业要素集聚度、关联度不高,经济贡献能力偏弱等问题。
对苏州古城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利用数字技术对古城保护提供全新支持
无论是利用传统手段还是数字技术手段,在进行古城保护工作时都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原真性、整体性和可读性,数字技术对古城保护采取的措施也应遵循这三个原则。
数字技术保护古城建筑的原真性。古城建筑的原真性是建筑保护的初衷,数字技术具备易复制、无损、成本低的特征,能够在保证数据无损保留的同时,将其完整地传播下去。AI技术的出现将技术引入一个新层面,助推文化遗产的扫描及“解剖”工作,强化简易设备随时对建筑进行扫描、存录的功能,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建筑建模,呈现虚拟建筑形态,存留建筑面貌的同时,对其进行数字模拟修复,大幅降低因修复手段不正确而对建筑产生的损毁,提高修复效率的同时保证修复效果。例如,“数字敦煌”在线平台提供双语服务,并向全球展出了跨越10个历史时期的30个洞穴以及4430平方米的壁画作品。
数字技术保护古城建筑的整体性。保护古城整体性意在充分剖析利用其内在资源,以古城整体风貌丰富城市的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和空间意境。通过数字技术将零散的“部件”聚合,赋能古城与城市协同发展,营造富有古城特色的人居环境,展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丽江古城以科技创新赋能八百年历史古城转型升级,深入挖掘内在优秀品质,以整体化助推精致化,实现古城风貌再现。丽江古城“智慧小镇”数字化转型实践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为其他古城、古镇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方案。
数字技术保护古城建筑的可读性。可读性表示物件适合阅读或欣赏的程度。建筑是一门学问,其中包含着建筑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及独到的思想理念。古城的可读性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概括为“内外统一,寓情于景,喜闻乐见,以人为本”。在柯林·罗写的《拼贴城市》一书中,作者认为,一座城市应该是新旧共存的,它的面貌由历史积淀下来的各种建筑“拼贴”而成,城市建筑之间应该是有积淀、有文化、有历史、可以阅读的关系。就古城而言,要保护它们的“可读性”,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辉煌和民族记忆,带着这座城市的鲜明印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恒定的“类型”,是不能被改变的,如具有底蕴的上海饭店、和平饭店,这些老建筑本身就是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并在今后的规划里可以被不断阅读。
数字技术带来的古城讲解AI、VR化能够很好地体现上述原则。AI是基于大数据算法的一种模拟人类智能思维的技术,类型多样,其中包含聊天机器人,它们具有社会性特征,表现为对话智能、社会智能和个性化(人格化)。同时,可以利用AI技术基础和AI的社会性特征,输入相关建筑故事,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创建AI讲解平台,让讲解变得生动有趣,进一步提升古城吸引力。基于AI技术,能将古城完整、真实、富有趣味地向观众介绍。苏州湾数字艺术馆是一座全数字化空间,无实物展示相关作品,对文物进行数字艺术化设计,以视觉、听觉、嗅觉,沉浸式展现作品(如图1、图2),提升观者的“现场”感。
发展、引入与古城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
人类跨入经济时代后,生产要素也发生改变。因此,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也发生变化,在“心时代”,相比以往的“用”,消费者更多关注情绪,追求产品的故事,文化成了商品价值构成的重要部分。生产者不仅仅指工人,还包含创意的缔造者,文化与技术成为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两翼,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61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7%(见表1)。
由此可见,走“产城人”融合道路是古城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产业是姑苏区的发展基础,是姑苏区经济增长的必要力量,发展与引入古城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必要举措。因此,要深入研究古城的人文经济新模式与文化产业新业态。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相较传统文化产业,能为文化产业化提供更多的技术手段与创意灵感,且对地块要求更低,可以实现产业线上化集聚。在向物物相联的智能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也逐渐智能化,AI技术的加入从企业端的文化挖掘、创意转化,生产端的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客户端的个性化定制、客户直接反馈等方面,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全链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设计、监控与反馈,实现产业自身的迭代。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利用元宇宙与智慧城市的特性,实现产业之间的联动,促进产业数字化,实现信息共享,突破技术瓶颈,充分利用长尾效应,深化产业类别,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改善产业同质化现象。
目前,苏州市在深化高科技服务业与古城保护的融合发展方面,做深做强古城文旅元宇宙,依托云游苏州、剧游宇宙、喜马拉雅等数字平台与资源,深入挖掘与打造以古城内容为依托的线上线下(O2O)融合体验产品与消费模式。逐步将数字产业发展与城市生活、古城保护融合,形成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区域模式。
引入、培养海内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是综合性极强的新型战略产业,本质上是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根据其产业特性,可以反推产业所需人才特点,即高级、精密、尖端,且要对姑苏区目前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较为了解,并能够起到带头作用。同时,还要对后备储蓄人才进行培养,以免出现青黄不接的景象。人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劳动、消费是人在城市活动环节的两端,并且人在城市中的行为形成最终闭环。因此,针对姑苏区现存问题,应当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大力引进创意领军人才、培养储备人才。
根据以上经验,面向数字创意经济新业态,可以打造以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数字领域为主的“姑苏实验室”,通过顾问指导、短期兼职、项目合作、技术“联姻”等方式,积极引进国外顶尖人才和团队;鼓励引进海外知名高校院所、研发机构、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来苏建立独立研发机构,鼓励我市高校院所和企业与海外创新资源共建独立研发机构,支持国际化人才(团队)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储备人才,即在高校开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相关计划。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新文科建设是高校培养艺术人才的重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许多高校都开启了“手工坊”教育形式,激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这也是储备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作为设计教学的翘楚,开设企业部,致力于在学生和英国本土及海外的企业间架起沟通桥梁。这一行为值得学习与借鉴。
优质人才的引进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环节,是创意产生的关键一环,创意的质量直接决定文化产业的价值。在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中,创意生产一方面可以通过AI打破思维惯性,辅助创意生成;另一方面在于创意生产者本身的创造能力,这对创造者的综合能力有较高要求。人才引进对古城的人才集聚、形成创意城市氛围、形成具有较高人才吸引力的城市起到重要作用。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是数字技术、文化创意等融合产生的新兴行业,该行业对于保护苏州古城、助推古城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力,并且在古城的发展过程中,其有望成为古城的支柱产业。因此,提升技术、引进与培养人才、走“产城人”融合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以苏州为例,这对其城市的永续发展、古城的保护更新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