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平遥古城,看一场《又见平遥》演出是游客必不可少的选择。十多年来,一台戏赋能一座古城;一个诚信故事,诠释了一个产业的文化价值。《又见平遥》以其宏阔深沉的主题和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蹚出了一条文旅创新之路,成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范例,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以平遥古城为代表的古城大院文化是山西晋中丰厚的文旅资源,使晋中打造深度融合的文旅产业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平遥古城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晋中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充分发挥项目牵引作用,积极打造深度融合项目,迎来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春天。
深度挖掘,《又见平遥》彰显磅礴文化力量
《又见平遥》是由著名导演王潮歌执导的我国北方第一部大型室内情境体验剧,是“又见”系列演艺在我国北方地区的第一个项目。剧场在设计过程中以黄土和瓦作为主要语汇,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全剧讲述了一个关于血脉传承、生生不息的故事。清末平遥城内有家票号,东家叫赵易硕。他遵守信义、抵尽家产,同兴公镖局232名镖师与他一起前往沙俄却全部客死他乡,他从沙俄保回了分号王掌柜的唯一血脉。“镖师洗浴”“灵魂回家”“选妻”“面舞”是该剧的精彩片段,阐释德行与正义、血脉和传承,是引起观众共鸣的“核”与“魂”。剧中清末平遥城的镖局、赵家大院、街市、南门广场等,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把山西晋商文化中的镖局文化、家族文化,以及山西传统的民俗文化、面食文化等文化元素,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以舞台化的形式集中呈现,使观众在时空隧道中迂回穿越、沉浸思考。
平遥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平遥历史文化街区是平遥古城内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包括明清时期的商业街、宅地、庙宇等古建筑,但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和市场的需要。《又见平遥》恰逢其时,使百年古城焕发新的生机。该剧首创国内行走式演出的观演模式,成为沉浸式文旅产品的典型代表。自2013年2月18日首演后,每年营收平稳增长,2017年、2018年、2019年连续三年门票收入破亿;2023年8月13日,该剧用190天实现了年度票房破亿,再次刷新纪录。开演至2023年底总演出场次7100多场,接待观众近500万人次,演出收入突破8.2亿元。2020年,《又见平遥》跻身“中国旅游演艺独立剧场类剧目票房十强”,高居榜首。2023年,《又见平遥》位居文旅部产业发展司发布的20个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榜首。
除《又见平遥》外,平遥国际电影节、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也是古城的新名片。2017年11月,首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在古城举办,该项目选址于古城内原柴油机厂片区,在坚持古城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原则下,打造电影文化产业核心种子区,形成平遥、晋中乃至山西文化新地标、品牌新名片和旅游新业态。2017年,项目成功运营后,实现与又见文化产业园的双区联动,延伸平遥古城旅游热点,形成“双区共建,资源共享,城里城外,交相呼应”的西北片区旅游新态势。每年举行一次的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按照国际惯例运行,具有显著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从2001—2023年已经举行23届,数百名来自国内外各地的优秀摄影师和摄影机构参展,d07ff6f50134a9a39422dccd0ac465f1十多万专业摄影家和业余摄影爱好者前来参加。
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平遥古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目前,其品牌效益正在持续释放。围绕《又见平遥》,平遥古城打造了演艺、酒店、餐饮、电影文化、会议会展、商业街区等产业板块,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业态,努力培育平遥古城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间,持续点亮平遥古城的夜间旅游经济。《又见平遥》已然从一个演艺项目发展成了集文化、漫游、体验、会务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
近年来,平遥县大力实施净化、亮化、绿化工程,在做好文物保护的前提下点亮了城墙、市楼、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生活街巷。古城的夜景与园区的美景交相辉映,不断提升着游客的夜间旅游体验感。2024年是《又见平遥》公演的第12年。公演以来,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仅情境体验剧就有130多名演员参加,大多是平遥及晋中各地的普通民众。同时,《又见平遥》文化产业园区的运营,全面推动了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的建设,带动了住宿、餐饮、会议、商铺、环卫等职位的用工需求,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和创业。
项目牵引,晋中文旅融合硕果累累
从《又见平遥》出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晋中大地上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文旅融合发展步伐矫健有力,呈现满园春色的喜人局面。
左权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享有“万首民歌千出戏”之美誉。老区人民倾力打造“民歌汇”,诚邀全世界共享百花齐放的民歌魅力,现在“左权民歌汇”已经成为一张展示山西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的亮丽名片。打造一个响亮的文旅融合品牌,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政府引导、完善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支持等都缺一不可。据不完全统计,在基础设施方面,2023年,左权县共实施了12项交通重点项目,并且积极建设“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将全县280余处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和近百个乡村特色产业“串珠成线”,推动左权全域旅游和产业振兴工作迈上新台阶。在生态文化旅游方面,省内外知名文旅企业派专业团队到左权县考察评估,多家公司相继与左权县政府签约,投资数百亿元建设文化旅游项目。
“左权民歌汇”也带动了各项扶贫产业的蓬勃发展。左权县大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民宿社区、农家乐、省级“太行人家”;通过“民星擂台赛”选拔培训民歌志愿者和民歌导游,在景区景点上岗,专门服务各地游客。左权县通过“左权民歌汇”平台,促进了左权剪纸、布老虎等非遗产品,以及太行冰酒、核桃仁、花椒等本地特色产品销售,进一步提升了当地产品的影响力。
《寻梦莲花湾》演出和潇河文艺小镇是晋中展示百里潇河生态治理新成果、创新文旅融合新业态的重要举措。《寻梦莲花湾》由著名艺术家张继钢先生携国内一流团队潜心创作、精心打造,这一室外实景环动演艺给人们带来了又一次视觉惊喜和文化体验。项目围绕“一条玉带、三大方舟、十五个部落”谋篇布局、一体建设,是融食、宿、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业态,充分展现百里潇河治理后的独特魅力。
实践证明,晋中打造文旅融合项目,优势显著、成效明显。晋中文化资源富集,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000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拥有平遥古城、祁县两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静升镇、张壁村等7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左权开花调、祁太秧歌等12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晋中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以文化强市战略为指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积极推动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全面发力、茁壮成长,初步呈现产业发展、主体壮大、投资活跃、市场繁荣的良好局面。
文旅产业项目在经济社会转型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特别是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带动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随着文化融合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和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一大批文化企业崭露头角,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通过优化服务,特别是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晋中扶持了一批中小微文化企业。目前,全市审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涉及新闻传媒、出版物流、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文化服务、文化制造和文化批零三个业态的120个行业小类。
重大项目成为支撑文旅产业发展的强大平台
晋中坚持以项目为主要载体和着力点、切入点,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每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的新建项目、续建项目、储备项目,项目建设已成为晋中文化产业的坚实支撑。目前,“又见系列”《又见平遥》实景演出、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狂欢谷、红崖峡谷景区开发等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市级重点项目带动下,各县(市、区)纷纷打造独具特色的主导文化产业。例如,榆社通过建设总投资50亿元的云竹湖风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大力发展休闲体育业。各县(市、区)基本建立起自己的优势主导产业,如平遥的文化旅游业、祁县的工艺玻璃业、太谷的生态观光业等,均已在各行业门类中独领风骚。2022年以来,太谷玛钢、祁县玻璃器皿、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器、榆次纺机液压先后入选首批省级特色专业镇、第二批省级重点专业镇;2023年以来,晋中的榆次纺机液压、榆次怀仁老陈醋、灵石腐植酸、介休碳素、太谷中医康养、榆社医药包材和榆次东阳蔬菜、祁县酥梨、平遥铸造、左权写生基地、和顺横岭有机酿造、昔阳压饼、寿阳玉露香梨市级重点专业镇获得授牌。由此可以看出,专业镇建设、项目建设和文旅发展相融相促,有效促进了相关企业发展、产业提升。
融合发展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晋中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农业等融合发展,开辟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境界。一是以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晋中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发展路径。通过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景区设施、管理保障、队伍建设等均迈上新台阶,“晋善晋美”等文化品牌更加响亮,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大寨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实现了旅游业的提质升级。平遥县通过大打古城遗产牌、国际摄影大展节庆牌和国家级非遗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榆次区、太谷区等地深入挖掘传统药文化、醋文化,建造了山西中医药博物馆、老醯醋博园等文化产业园,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传统旅游的内容。榆次区乌金山景区通过引进文化、休闲、娱乐等内容,极大提高了景区吸引力。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呈现积极态势。晋中在大力发展大项目的同时,高度关注科技含量、知识创意等要素,尽量降低对土地等硬件资源的依赖,努力谋求“大块头”与“高精尖”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三是文化与体育、文化与农业等的融合取得新的成效。为了把本地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晋中各县(区、市)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例如,榆社县依托云竹湖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体育基础设施,举办了云竹湖垂钓节、环湖自行车赛等活动,向外界展示了榆社古生物文化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太谷区依托发达的农业经济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主打休闲度假、中药养生等文化牌,农业休闲观光产业迅猛发展,已初步将文化资源软实力转化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打好文旅牌,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近年来,晋中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聚焦高质量融合发展目标,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深入开展,成效显著。稳步扎实的实践,不仅推动了产业自身发展,更探索了一条以项目建设带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晋中各县(市、区)的文旅资源各具特色、存在差异,在进行保护利用开发时,要避免“千篇一律”。推动文旅项目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从文旅资源的历史、定位、现状、未来等全方位分析,制订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确保与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相符合,有效提升工作的全局性、针对性,推动精准化保护和特色化发展。
强化特色挖掘提升
晋中东依太行山、地处汾河流域,保留着大量明清文化遗存。对此,要一县一策、聚焦特色,既在“点”上发力,又在“面”上提升。一方面,做足东山的“山”文章,深挖太行精神,推出太行游、红色游、乡村游等文旅产品,把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做强平川的“院”文化,深挖晋商文化,保护利用好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和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遗存,提升文旅辨识度、吸引力。
有力打造品牌标识
文旅融合发展是篇大文章,文旅品牌是响亮名片。晋中依托地方特色,打造了诸多文旅品牌标识,进而统筹推动文化精品展示、综合实力提升。晋中强化宣传推介力度,“走出去”进行文旅推介、招商推介,充分展示了晋中的文旅形象和项目优势,形成了一批又一批合作成果,有力提升了晋中文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持续增强项目带动
文旅产业发展要强化项目理念、增强项目推动,充分发挥大项目、好项目的示范带动效应。晋中注重市场导向,强化服务保障,打造一流环境,为文旅项目的签约落地、建成达效营造了良好环境,持续做强项目支撑、形成发展合力。
新征程新使命,晋中以“156”战略举措全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打好文旅牌,做大“文旅+”产业,提质培优文旅资源,用好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三块“国字号”招牌,推动“旅游+文创”“旅游+文博”“旅游+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实施百公里晋商文化圈百科全书“双百”工程,打响“古城大院古韵·晋商故里晋中”文旅品牌。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作者单位:晋中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