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柳州螺蛳粉成为柳州新的城市名片。2021年,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额突破600亿元,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地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随着螺蛳粉产业的繁荣发展,柳州螺蛳粉的文化内涵愈加受到关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并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现结合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不足,从媒体融合传播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发力点和发展策略。以期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载体。从中国收视率最火爆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到网络博主创作的古风美食短视频火爆海外,都是中华饮食文化海外输出的典范。美食短视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了中国文化,找到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新路径。这说明美食可以突破语言障碍,实现跨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通过美食的传播让海外民众乐于接受并热爱中国文化,于无声处潜移默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了中国文化。
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
文化内涵丰富深厚
螺蛳粉的文化内涵丰富且深厚。饮食文化不仅包括食物本身,还有制作技艺、饮食习俗、饮食器具和饮食思想等,都是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内涵。柳州人几万年的食螺历史,苗、侗族食用酸笋的民族饮食文化和现代工业化的袋装螺蛳粉生产线,以及具有现代气息的螺蛳粉产业乡村田园综合体等,都有较强的文化开发价值。柳州螺蛳粉及开发的螺味美食都是柳州饮食文化的集中代表。充分挖掘柳州螺蛳粉的潜在文化价值和文化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转变成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是柳州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特色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2021年3月,柳州市发布了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线路。整个线路展示了柳州螺蛳粉的历史文化、发展历程、制作技艺和产业融合等,还可以让游客现场DIY制作并品尝螺蛳粉,大大提升了柳州螺蛳粉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线路的推出,标志着柳州螺蛳粉文旅融合迈上新台阶。
螺蛳粉小镇位于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目的是成为广西一流、全国知名的螺蛳粉产业旅游综合体和螺蛳粉文化旅游目的地。当地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融创地产规划投资建设了造型别致的小镇会客厅,后期还将在螺蛳粉小镇开发“螺蛳粉小镇主题乐园”。目前,柳南区已经打造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代表的“旅游+农业”、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为代表的“旅游+工业”、螺蛳粉文化馆为代表的“旅游+文化”、螺蛳粉小镇研学基地(自治区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代表的“旅游+研学”、螺蛳粉小镇滑翔伞飞行营地(广西山地户外运动营地)为代表的“旅游+体育”等多种文旅融合发展模式[1]。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理论的生动实践。
产业基础强劲雄厚
螺蛳粉产业的迅猛发展,造就了一批螺蛳粉生产加工企业。柳州螺蛳粉从2014年开始生产预包装螺蛳粉,2021年销售额突破150亿元。螺霸王公司从2015年投产时的68万元,到2021年只年产值达9亿元。强大的工业制造生产能力催生了更多的财富巨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纵观历史,文化强势输出都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螺蛳粉经济的快速发展是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得以良好发展的基础。如今,各家螺蛳粉头部企业不惜斥巨资开展营销宣传,请流量明星站台,邀请头部主播直播带货,螺霸王与湖南卫视等强势媒体达成战略合作。作为一个有较大比较优势的地方特色产业,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网络流量双重加持下,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值得期待。
互联网“红利”正当其时
螺蛳粉诞生至今,不过40年有余,但其爆红网络、畅销全球却是最近几年的事。在“互联网+”营销模式的助推下,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足不出户也能品其滋味、慰其心灵[2]。螺蛳粉成为网红小吃离不开互联网的加持,然而螺蛳粉自带话题的特质——闻着臭、吃着香,在当下的互联网文化中形成了有效的话题性。在互联网的舆论场上,对话题的讨论与关注更容易加快传播力度和速度,顺势收获了大批“粉丝”,快速占领消费市场。只2020年一年,关于“螺蛳粉还不发货”“为了吃螺蛳粉有多拼”等多个话题冲上新浪微博热搜,仅在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就超过50亿人次,网络影响力可见一斑。处于流量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若能有效利用网络“红利”带来的正面效应,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潜能将被充分激发。
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特色文化产业从2018年开始逐渐崭露头角,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发展迅猛,已形成不少特色景点和文化旅游线路,成为游客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然而,在发展的同时,该产业也有不少瓶颈亟待解决。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由于市场需求的持续加大,螺蛳粉顺应市场变化不断升级扩产,以满足食客的味蕾,拼产能、改技术是当前柳州螺蛳粉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文化价值的挖掘并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柳州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作为最早重视开发螺蛳粉文化的场馆,目前正处于尴尬境地;螺霸王新开发的螺蛳粉文化馆在2020年期间基本只接待团体游,不面向散客开放,这两者都是民营企业开发的博物馆,都有收费门槛。其他螺蛳粉生产企业则更加专注于产能,对螺蛳粉文化的挖掘兴趣不大。在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中展示的上百种螺蛳粉包装盒琳琅满目,各种包装设计风格都有,但是没有哪种能特别凸显螺蛳粉的文化内涵。
高端创意人才匮乏
一直以来,柳州市以工业著称,作为一个西部三线城市,有西南工业重镇之称,其文化产业的发展则相对有限,对文化产业管理和文化创意等高端人才吸引力欠佳,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稳定的智力支持和创意推动,特别是积极落实人才培养与引进的举措,以解决螺蛳粉行业高端人才匮乏的问题。若不能及时克服文化创意高端人才稀缺的问题,将会严重制约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拳头”文化产品稀缺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资源为基础,文化创意为核心,文化科技为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智慧,进而创造财富与就业的新兴产业[3]。目前,柳州市围绕螺蛳粉开发的特色文化产业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总体来讲,文化创意和科技含量都不高。
螺蛳粉文化体验游连点成线,基本囊括了目前柳州螺蛳粉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总体上存在文化资源挖掘不深、文化创意不高、文化科技水平有限等问题,还未引起大众的重点关注。其中,科技含量最高的文化产业要数“柳州螺乐园”,2021年5月于窑埠古镇螺蛳街正式对外营业。推出后并没有产生太大的轰动效应,没有成为螺蛳粉文化产业的爆款产品。2021年,客流量达到20.5万人次,其中购票人次为3.5万,企业仅勉强达到收支平衡。
笔者实地调查走访后,对目前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线路的印象,仅是一条线路指南,既没有专线交通,也没有专线导服,网上也没有旅游套餐。
非遗保护与传承难题
传统手工民间技艺因其有手作的温度而成为文化遗产。袋装螺蛳粉的风靡是工业化的巨大成果,也是一把双刃剑。袋装螺蛳粉的工业化生产已经将螺蛳粉的传统制作技艺变成了标准化的流水线,而食客接受的也是工业化的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似乎只能保留在博物馆和实体店中。很多线下实体店在实现连锁品牌经营之后,也会对传统制作技艺删繁就简或是切割分工,导致螺蛳粉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受到挑战。袋装螺蛳粉产业发展越快,产品越畅销,作为非遗的螺蛳粉传统制作技艺就会越显落寞。文化产业发展与特色文化保护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生相伴。因此,如何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策略
根据实地调研,了解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后,笔者拟从融媒体传播格局出发,从以下几方面对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策略。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文旅融合
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线路于2021年发布,螺霸王洛维产业园也在2021年开园,螺蛳粉小镇从2018年开始规划建设。整体来讲,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都是近几年才开发建设,旅游配套服务和文化内涵挖掘还有很多不足。
柳州市政府应深刻意识到螺蛳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定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视察柳州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加快推进柳州螺蛳粉高质量发展工作总体实施方案》,深入挖掘柳州螺蛳粉的文化内涵,深化“文旅+螺蛳粉”“螺蛳粉+文旅”融合发展,积极规划、打造螺蛳粉文化体验精品线路,打造柳州螺蛳粉文化名片,助推柳州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议题设置,引导公众舆论
当前,网络舆情总体对螺蛳粉是友好的,柳州市政府宣传部门需要一如既往、不失时机地制造话题,借助媒体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自媒体传播,不断开发更多的螺蛳粉文化传播渠道,持续保持柳州螺蛳粉的热度,加大对柳州螺蛳粉文化的正面宣传引领。例如,按主题、季节特点发布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线路;结合时间节点开展网络平台宣传,与抖音、携程、去哪儿、百度、腾讯等国内知名网络平台开展合作,通过开设螺蛳粉文化专栏、开辟螺蛳粉文化体验游专题宣传页面,全方位推进螺蛳粉文化体验游的网络营销。
对网络上出现的负面舆情,柳州市政府相关部门要第一时间着手调查核实,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前提下,对以次充好、危及食品安全、制假售假等恶劣行为绝不姑息,去伪存真、坚决查处公布。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是保障螺蛳粉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也是高质量发展中绿色发展的题中之义。
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梯队
柳州市政府从2021年开始,计划每年在螺蛳粉行业引育或柔性引进1个(含)以上E类(含)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力争到2025年年底引育或柔性引进一批螺蛳粉产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到柳州市创新创业。然而,这个工作光靠政府引进,尚无法满足螺蛳粉产业发展的需求。
螺蛳粉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文化创意都离不开高端人才。目前,在政府的支持下,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成立了螺蛳粉产业学院,为螺蛳粉产业发展培养输送技术型人才。广西科技大学、柳州工学院等高校,分别拥有广西柳州螺蛳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柳州螺蛳粉植物源性配料研究重点实验室。然而,偏重于制造业技术升级的人才培养显然是不够的,对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来说,急需文化创意与产业规划方面的人才。因此,柳州市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柳州乃至广西本土的科研院校根据螺蛳粉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需求,调整专业对口,积极推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开发新颖文创产品,构建产业链
2021年,柳州市文旅部门按计划完成了“柳州螺蛳粉文创的惊奇故事”文创作品征集大赛。目前,获奖的文创产品已面世,总共评选出“艺术生活场景类”“卡通动漫IP形象类”“内外包装设计实物类”三大类主题,各17件(套)获奖作品。这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文创作品征集大赛,其中超过半数的作品来自全国各地,这说明螺蛳粉在国内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些获奖作品将作为展品进行公益性展出、宣传,并可实际应用于螺蛳粉文创产品后续开发,进一步丰富螺蛳粉周边衍生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
笔者认为,开发新颖的文创产品应从柳州当地的文化出发,深入挖掘以高沙锣鼓为代表的地方传统文化、具有壮乡风情的农耕文化、具有柳州特色的螺蛳文化等,充分融入螺蛳粉的文创产品,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创优势。文化传媒机构应意识到螺蛳粉文化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下一步要鼓励和推进螺蛳粉文化产业电影、出版物、娱乐项目、文化展馆、动漫产品等项目立项,用活、用好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助推项目建设并积极开展柳州螺蛳粉IP形象原创设计,打造一批文化内涵丰富、线下线上应用延展性强、大众接受度高的柳州螺蛳粉IP。通过各种媒体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助推其实现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打造爆款文化品牌
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是当前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趋势。所谓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指的是,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文化为科技赋能,文化为科技的应用场景提供内容支撑;另一方面,科技也为文化赋能,科技为文化内容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4]。
数字经济时代,文化传媒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研发培育并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网络视听、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一方面,将柳州本地的民间故事和民俗文化,融入当下流行文化;另一方面,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创作脍炙人口的文化作品,以点带面助力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突围。
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要将高新技术、创新模式、新颖创意引入文化产业,培育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文旅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是文旅产业源源不断创新的重要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新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数字博物馆、VR游乐园、AI旅游服务、AR游览服务、线上云游、文旅数字交易平台、虚拟体验馆、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不仅发展了文旅新业态,还对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5]。
保护非遗,传承文化
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作为传承组织,成立后编制出版了《柳州螺蛳粉》丛书,对技艺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保留传统工艺的单位主要有柳州市螺蛳粉协会及其会员单位,由制粉师傅集体研习制作技艺,坚持严格选材,并完整保持着传统的制作工序,已形成传承梯队,是该技艺不断延续的群体基础。
目前,柳州有厨艺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螺蛳粉制作技艺课程,培养了众多传承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除了政府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主要的传承工作还有螺蛳粉协会和螺蛳粉企业的宣传推广。协会积极对接传媒机构,拍摄非遗传承短视频、制作融媒体产品,筹措资金,规划建设文化含量、科技含量更高的公益性饮食博物馆,免费对公众开放,进一步普及螺蛳粉文化。
螺蛳粉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满足于“束之高阁”在博物馆、书本、影视资料中被静态保护,更应该在广大生产经营企业的生产性活动中活态传承,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公认的、最具文化延续力和创造力的保护方式。螺蛳粉行业的协会企业应该在生产过程中,创造性传承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能“活下去”和“活起来”[6]。
在广西,柳州被赋予很多传奇色彩。从大国重器柳工机械、五菱汽车,到小商品两面针、螺蛳粉,柳州成就了很多驰名品牌。如今,螺蛳粉让这座城市再一次“爆红”全网,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积极力量。
本文分析了柳州螺蛳粉存在的文化价值,并详细阐述了柳州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既有优势,又潜藏挑战。基于这些分析,笔者从融媒体传播格局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策略,全民参与促进螺蛳粉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期待柳州螺蛳粉从一道“网红”美食成为城市名片,成为城市的文化品位。
(作者单位:广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