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数字文化 实现乡村振兴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396)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不仅关系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涉及乡村社会的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然而,针对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数字文化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等现状,需要找到对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因此,现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对乡村数字文化建设路径展开探讨,以期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字技术的引入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途径。乡村数字文化建设能够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然而,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乡村数字人才资源匮乏以及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融合不足,制约了乡村数字文化建设。

相关概念界定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全面推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的发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要注重保护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打造美丽乡村。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其要求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包括经济收入的增加,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提升。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概念涵盖了乡村文化的多个方面,包含乡村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承、乡村文化活动的数字化展示与参与,以及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升级与发展。在保护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将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扫描、建模、存储和展示,使其得以长久保存;在展示方面,通过建设乡村数字文化平台,进行乡村文化活动的现场直播、录像回放等,让更多人能够远程参与和体验乡村文化活动。同时,数字技术还能为乡村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提供数据支持,使活动内容更加精准、高效和有趣。乡村文化产业的升级则是通过数字技术设计开发乡村旅游、乡村手工艺品等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升级,并为乡村文化产业提供新的营销渠道和方式。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增强乡村经济活力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传统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建设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农民可以通过智能农业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和作物生长情况,制订科学的种植计划,优化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作业,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乡村产业开始向多元化、高端化发展。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应用催生了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而农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行业的繁荣。

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

数字技术可以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提升了乡村生产活动的自动化水平。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人力和自然条件,效率低下且资源消耗大,而智能农业设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应用,使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农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终端远程监控农田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农业生产计划,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字技术的普及使村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通过电商平台,村民可以方便地购买各种生活用品和农资产品,满足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需求。数字技术的普及也推动了乡村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发展,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资讯。

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可以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乡村数字文化建设通过运用数字化存档、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便于代代相传。数字化弥补了传统保存方式易损坏、难以长期保存的缺点,通过数字化的展示和传播,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乡村文化,从而增强乡村文化的社会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产生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媒体平台,乡村旅游宣传视频、乡村文化纪录片等,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吸引更多游客来到乡村,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提升了乡村治理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化程度,也促进了治理模式的创新和治理结构的优化。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时收集分析乡村治理中的各类数据,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支持。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构建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农田的生长情况、气象变化等信息,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减少生产风险;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的在线化,方便农民办理各类手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综上,应用数字技术可以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多元主体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政府、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乡村治理,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数字文化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数字文化制度体系涉及政策框架、制度执行两个方面。第一,政策框架。尽管国家对乡村振兴和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政策框架和提供相关指导规范,找到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方向、路径和模式。如果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没有明确指引,就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第二,制度执行。由于乡村地区存在差异性,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完全适应,需要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且部分地方在执行政策时存在偏差或执行受限的情况,导致政策效果不明显。

乡村数字基层设施较为薄弱

乡村数字基层设施影响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速度和效率。第一,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增加,但相比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部分乡村地区尚未实现宽带网络的全覆盖,网络速度慢、信号不稳定等问题依然存在,导致村民无法获取数字文化资源、参与数字文化活动。第二,数字化设备和平台的建设。乡村地区缺乏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和平台,影响了乡村数字文化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也制约了村民在数字化领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导致乡村地区的文化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无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文化产品,从而限制了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乡村数字人才资源匮乏

乡村数字人才资源匮乏,影响了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第一,人才数量。乡村地区普遍缺乏具备数字化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导致乡村地区在数字化内容创作、网络平台运营、数据分析等方面,难以形成专业的团队和有效的运营模式,从而限制了数字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第二,人才培养机制。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难以培养符合数字文化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同时,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具备数字化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其文化环境又相对具有局限性,缺乏与数字文化相关的文化氛围和创意氛围,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许多具备数字化技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择离开乡村,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融合不足

从技术融合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在乡村地区的应用不够普遍,未能与乡土文化相融合。部分乡村地区存在数字化水平不高、技术普及率低等问题,导致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尽管部分乡村地区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数字技术展示和推广乡土文化,但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从文化融合的角度来看,乡土文化与数字文化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和隔阂。乡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地域特色,而数字文化则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全球视野。在融合过程中,难以找到共同点和契合点,导致融合效果不佳。同时,由于乡村地区对数字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进一步加剧了数字技术与乡土文化融合的难度。

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完善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制度体系

完善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制度体系需要从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两方面着手。第一,政策导向。政府应制订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明确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政策应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战略,注重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第二,制度保障。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明确数字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和权益,规范数字文化市场的秩序,保障数字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数字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出现传播不良信息和侵害乡村文化的行为。

完善乡村数字基层设施建设

乡村数字基层设施建设的完善需要注重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优化。网络基础设施承载着信息流、数据流在城乡间的高效流通。因此,应优先提升乡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网络质量,确保村民能够接入互联网,享受数字文化带来的便利,加强乡村网络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保障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网络支撑。此外,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是村民获取数字文化资源、参与数字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应加大对乡村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完善村级政务服务代办站、益农信息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等设施,满足村民在政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

完善多元化数字人才体系

完善多元化数字人才体系需要注重人才的全面性、专业性及人才的融合创新等方面。全面性意味着我们需要培养具备数字技术基础、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性则要求针对数字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重要领域,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而人才的融合创新则要加强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开展数字文化项目的研究,提高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和效果,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创新,通过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孵化服务等方式,支持数字人才在乡村创业,推动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

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

乡村本土文化是乡村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对本土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梳理,理解其内涵和价值,通过运用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和传播等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的历史遗迹、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进行全面的记录和保护,并通过提炼其独特的文化元素和符号,将本土文化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数字资源,实现文化的快速传播和广泛覆盖。村民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最为深刻。通过与村民开展交流与合作,能够准确地把握本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借助村民的力量,促进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形成全民参与的文化保护氛围,并进行数字化表达和传播。

基于对乡村振兴和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理论概述,在此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从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基层设施较为薄弱、人才匮乏与乡土文化融合不足四方面,指出了乡村数字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以期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路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作者单位:中共哈密市委党校)

标签:  乡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