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以江苏交通为研究对象,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为背景和目标,通过文献综述与策略推演,思考、探讨了江苏交通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从精神链路、历史链路、传播链路、供给链路和服务链路,五个“链路”上提出了相应的路径对策和建议。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探索与思考背景
在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并对“两个结合”作了进一步论述,突出强调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是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使命[2]。2023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3],并对江苏提出了“四个新”的重大要求,其中包含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
毋庸置疑,文化和文明一直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思考和实践。将江苏交通作为研究对象,要将视角聚焦于江苏省这个区域背景,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大省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其繁荣和发展需要依赖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在此背景下,交通作为联系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纽带,其发展与现代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交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江苏交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问题、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不充分和文化建设的感染力感召力不足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期,江苏交通应主动融入江苏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经验的潮流中,积极从行业层面探索科学合理的建设路径,在交通物质基础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交通文化传承与保护、交通文化创意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助力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实现突破性发展,为江苏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新经验贡献力量。
江苏交通在江苏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上发挥的作用
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交通运输行业承担着串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纽带作用。它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还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承,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
第一,江苏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它拥有发达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交通网络,地处长三角经济区和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地带,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物流支持,实现了资源、产品、信息的有效流通和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地区间经济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二,江苏交通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是实现城乡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发展交通运输,能够打破城乡之间的交通壁垒,促进资源要素的流动和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进入农村地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三,江苏交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江苏交通近年来极为重视绿色交通的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发展交通的重要指引,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车辆供应,发展共享单车、电动汽车共享等出行模式,推广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市民使用自行车、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
最后,江苏交通是促进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出行的便利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促使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旅游、学习和工作。这种交流互动有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持续繁荣。
江苏交通现代化发展与挑战
目前,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正处于关键阶段,交通物质基础和文化建设经过近10年的积累和创新,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亟须进一步突破发展,为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提供新的助力。
江苏交通发展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交通积累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建设经验,尤其是近十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和文化发展突飞猛进。
一是在物质发展上。“十五”期间,铁路营运总里程数增长了近两倍,高速公路增长超过两倍,先后建成南京长江二桥、南京长江三桥、润扬大桥等一批特大型桥梁。“十一五”期间,建成了沪宁城际高速铁路、苏通大桥、南京三桥、沿海高速公路等,开工建设了京沪高速铁路、泰州大桥、南京四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苏南运河三级航道整治工程等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江苏交通运输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形成,顺利建成京沪高铁、宁杭客专、南京南站等一批铁路重大项目。“十三五”期间,江苏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公铁水空邮体系完备,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入了短板加速补齐、路网加速构建、格局加速优化、服务加速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期[4]。
二是在文化发展上。从注重文化和品牌的示范与积累,到实现载体和形式的综合突破,形成了各单位各部门大力发展文化的良好局面。例如,在队伍建设上,涌现了“江苏交通工匠”赵孔标、“2017年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马浪岗海事所等先进典型人物和模范班组。全省已经建成一批文博工程项目、文艺创作基地。在品牌与文化建设上,拥有徐州公路文化、南京公路文化等子文化体系。农村公路品牌文化全面开花,举办了“我家门口那条路”“骑行江苏看美丽农路”等活动,涌现了泰州的“泰美农路”、苏州的“大道吴行”、无锡的“e路畅行”等品牌矩阵,更有“脉通南北”“雷锋车”两个享誉全国的示范品牌。
江苏交通三大挑战
在新的历史阶段,江苏交通不仅肩负着交通强国试点和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现实任务,还面临服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笔者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现代文明是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文明,它倡导国际化的发展视野和多元文化的交流。江苏交通既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还要积极提倡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江苏交通需要通过建立文化交流平台、引入多种文化元素和加强文化宣传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多元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促进文化融合,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行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现代文明是一种追求人性服务的文明,它强调人本理念以及服务行为与制度的创新。现代文明将人的需求放在首位,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江苏交通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强调服务创新,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来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数字化服务、文化科普教育服务、旅游指导服务等。近年来,江苏省交通运输厅不断通过制度和政策推进服务文明,如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创新智能化管理模式等,促进江苏交通高质量发展。
第三,现代文明是一种智慧发展的文明,科技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以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挑战,江苏交通需要充分利用科技的创新和进步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近年来,江苏交通运输行业在交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智能交通系统研发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引领了交通行业的创新发展。
江苏交通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上的路径探索与思考
在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关键时期,交通物质基础与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的深入推进,江苏交通不仅需要在硬件设施上继续突破,还需在文化、服务、产业等多个链路上实现全方位提升。为此,笔者从精神、历史、传播、供给、服务五大链路出发,探讨如何塑造、挖掘、传播并优化具有强共鸣性、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江苏交通文化体系,助力江苏交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精神链路:塑造具有“强共鸣性”的交通文化体系
首先,研究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其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人物,解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研究古代的交通史、近代的交通变革以及现代的交通发展,从历史角度把握江苏交通文化的脉络。
其次,开展调研和挖掘活动。一是基于现有统计的交通遗迹和遗址,进行系统的调查和挖掘。二是深入江苏交通线的各个角落,实地调查当地的传统交通工具、交通运输方式以及与交通相关的文化现象。三是研究和分析江苏地区的交通习俗和民间文化,如与交通相关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等,了解其中蕴含的交通文化内涵。
最后,组织专题研讨交流会。邀请专家学者以江苏交通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等为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深入探索江苏交通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在建设江苏交通中的价值和作用等。
历史链路:挖掘具有“强故事性”的交通文化遗产
首先,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以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例如,利用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交通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复原和再现,并进行深度挖掘和整理,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传承价值,为人们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文化体验。
其次,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结合交通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江苏交通可积极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如高铁旅游、水路旅游等。将交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还可以结合交通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资源,积极创新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在交通旅游融合过程中,可以融入更多的文化体验元素,以丰富且具有参与感的故事内容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传播链路:打造具有“强适应性”的交通文化载体
首先,推动交通文化资源与多产业深度融合。一是推动交通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江苏省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结合江苏各地的交通历史人文文化,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交通文化旅游线路。二是推动交通文化资源与教育科普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教育课程,让更多人通过科普教育课程了解和认识江苏交通文化。三是推动交通文化资源与艺术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创意产品,让更多人通过艺术创意产品了解和感受江苏交通文化的魅力。
其次,开展创新传播方式。一是举办江苏交通文化节,组织开展各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展示江苏交通文化的魅力。二是运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渠道,打造具有“强适应性”的江苏交通文化宣传品牌,发布各类交通文化推广内容。三是打造数字化交通文化体验馆,设置“江苏历史人文文化”主题区,让参观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感受江苏历史人文文化的氛围。
供给链路:推出具有“强吸引力”的交通文化产品
首先,创新交通文化供给模式。加强对江苏交通的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等资源的分析和挖掘,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提供更加丰富和独特的素材和灵感,探索多元化的文化供给模式;还可以开展具有交通特色的文化活动,让人们在享受交通服务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
其次,促进交通文化产业创新。一是支持文化产业与交通行业的跨界融合和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和服务,增强江苏交通的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二是建立交通文化产业园区,通过整合文化产业链上的各种资源,将交通文化产品与相关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三是探索“互联网+”文化产业运作模式,将江苏交通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推广,推广交通文化产品,扩大影响力。四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际文化机构合作,共同推广江苏交通文化,进一步推动江苏交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服务链路:优化具有“强竞争力”的交通服务品质
首先,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交通服务品质。一是继续加强“互联网+交通服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高服务便捷性和效率,强化线上“交通云”平台建设,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交通服务,方便乘客快速获取交通信息和服务。二是继续优化“人性化服务”模式,关注乘客的需求和体验,推行“人性化服务”,加强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和体验,融入心理咨询等内容,提高服务的温度和品质。
其次,创新监管模式,推动交通行业健康发展。一是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交通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效率[5],为交通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二是推行信用监管机制,将交通参与者的信用信息与交通服务、运力分配等衔接,营造诚信守法的交通环境。三是加强跨界合作监管,加强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监管,推动交通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行业宣传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