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网络热点是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广西借助“小砂糖橘”网络热点事件,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有为。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文旅融合、做强市场主体、创新宣传推广、优化旅游环境等是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从顶层设计层面阐释了文旅产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科技与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新的行业趋势。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技术愈发成熟,促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2]。网络热点新闻层出不穷,人们也越发依赖各种智能设备获取最新资讯。网络媒体依据其超强的覆盖面和传播速度,逐步动摇了传统媒体坚不可摧的地位。因而,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热点,并在传播的过程中引导网络热点服务社会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抓住网络热点助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该领域广泛研究与探讨的课题。本文以“小砂糖橘”事件为例,探讨网络热点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广西借助“小砂糖橘”事件助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
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称“广西”),简称“桂”,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分布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广西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独特、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以桂林为代表的山水风光,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为代表的滨海风光,以河池、百色为代表的民族风情,以崇左、东兴为代表的边关风情[3]。广西沿海沿边,发展文化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广阔前景。近年来,广西相继出台文旅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着力优化文化和旅游线路产品和服务,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安全和游客利益,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为加快文化旅游业全面恢复振兴,广西率先在全国出台了16条具体措施和促进文旅业高质量发展28条政策。目前,广西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瑶族油茶、六堡茶、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等一大批非遗美食风靡全国。2023年,广西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8.4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211.17亿元。
2024年1月,广西南宁市11名3至6岁学龄前儿童身穿统一橘色服装前往东北游学,因形象呆萌可爱,被网民昵称“小砂糖橘”,引发网络广泛关注,并引发了一场以广西与东北“双向奔赴”为主线、全国各地共参与的网络热点。2024年1月15日,携程发布《2024春节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数据显示,北方冰雪游、南方避寒游“南北互换”是2024年春节国内游热门;在“小砂糖橘”事件的带动下,广西春节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859%,南宁旅游订单量则同比增长近11倍。此外,根据通信运营商信令数据和中国银联数据建模分析,2024年春节期间,全广西共接待游客3638.8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6.3%;实现旅游消费445.82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94.7%,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此期间,广西文旅部门主要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文旅部门迅速响应
“小砂糖橘”事件在网上迅速传播成为网络热点后,广西文旅部门迅速响应,持续在各网络平台发布相关推文、短视频,感谢东北“老铁”照顾“小砂糖橘”,各地市文旅局长通往网络媒体“喊话”,邀请全国游客到广西旅游。崇左市率先推出45家A级景区对东北三省游客首道门票优惠,桂林市推出多项旅游景区免费或打折措施,贵港、河池、百色等市也陆续推出景区首道门票优惠政策。
积极宣传高效联动
为适应网络传播便捷、迅速、互动等特点,强化正面引导,人民日报、新华社、抖音、今日头条等4964家各类媒体和短视频平台参与报道,共发布各类短视频4414条,总播放量19.5亿次。南宁市相关行业协会捐赠价值165万元、总重189吨的沃柑和砂糖橘直运哈尔滨。广西文化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推出六大水果主题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南宁市组团赴哈尔滨市、长春市开展文化旅游系列宣传促销活动,推动商务部门及大型商超、餐饮企业、食材基地开展广西“八桂优品”与东北“黑土优品”互采互销活动,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实现指数级传播效应。
双向奔赴互动有为
为推进网络热点持续升温,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及时制订并出台景区门票、住宿、文娱消费三项优惠措施,全区200多家景区也相继出台优惠措施,积极开展暖心互动。广西各地市文旅部门也积极响应,为东北游客提供系列周到的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例如,北海市推出市内旅游景区直通车免费乘坐服务,河池市改造推出适合北方游客口味的咸豆腐脑,崇左市德天跨国瀑布景区免费提供砂糖橘和越南咖啡等。哈尔滨“小东北虎”、吉林“小雾凇”、河南“小豫米”等120个儿童团队共8226人,在各地文旅部门的组织下到广西进行游学。
抓好热点和转段延伸
抓住用好机遇,持续优化服务,让“走红”变“长红”。广西“小砂糖橘”与吉林“小雾凇”在南宁相会,共同体验南国民俗、特色美食;广西彩调剧《刘三姐》、民族音画《八桂大歌》、木偶剧《壮壮快跑》赴哈尔滨、长春巡演。推出以“小砂糖橘”为元素的卡通文创产品,成为广西文旅IP。桂林、柳州、河池等地推出采砂糖橘、砍甘蔗、唱山歌、打油茶等民俗体验活动,让东北研学游学团队体验广西文化的魅力。广西旅游协会举办“炫着科目三、欢乐游广西”活动,吸引更多游客游览广西。面对大量游客涌入的考验,广西积极开展优化旅游服务专项行动,提升旅行团队接待服务水平,发布“游客满意在广西”倡议书,强化执法监管,及时处理投诉,维护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网络热点助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把握热点机遇,现已成为各地发展文旅产业的共识。网络热点是消费者、商家以及媒体关注的焦点,借助热点做好宣传,就会有社会关注度,进而引发旅游市场的火爆。对于热点,既要“接得住”也要“跟得上”,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些问题。
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旅游景点、旅游度假区对于旅游配套设施要求较为严格,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和路线,要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南宁市作为省会城市,尚未成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防城港、崇左两市出省铁路交通不够完善、速度等级低,高铁站与主要景区景点、酒店尚未“串珠成链”。有些景区景点尚未完善驿站、停车场、游客厕所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无法满足游客自驾游、停车驻足观光的需求。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广西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不乏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资源,灵渠、花山岩画、合浦汉墓群等文化遗址以及“广西三月三”、刘三姐等文化故事底蕴深厚。但由于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尚属于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缺乏对这些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合,没有把更多的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度假区,没有纳入旅游路线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导致文旅融合品牌形象力不足。
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不足
广西虽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第一滩——北海银滩”等世界级文化旅游名片,但优质文旅产品供给不足,未形成整体核心市场竞争力。例如,崇左花山岩画、友谊关均是高品质的文化资源,但旅游产品和服务较为单一,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尚未形成“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景区景点主要集中在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领域,文化、体育、康养等沉浸式、体验式业态相对较少。夜间休闲、旅游演艺等业态不足。例如,太平古城景区虽为国家夜间旅游消费聚集区,大部分业态仍以餐饮小吃为主。
旅游市场秩序有待完善
由于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假期首选的休闲方式。游客满意度是旅游市场的命脉,随着网络热点以及媒体曝光度的增加,市场乱序逐渐浮出水面,出现不合理低价游、旅游景区“宰客”、强买强卖等侵犯游客权益的情况,严重危害旅游市场的秩序,导致游客满意度降低,形成体验度差、游客量下降的恶性循环。
网络热点助推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数字文旅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网络热点相较于传统文旅宣传将是革命性变革,但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还需自我完善,需要从更高、更新的维度进行思考、创新和实践[4]。
完善基础设施,深化交旅融合发展
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全区旅游便利性、通达性。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汽车客运站转型升级,打造与机场、火车站、客运码头一体衔接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实现城市间大交通和景区内小交通无缝对接,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顺应自驾游、自助游发展趋势,加强景区和道路融合升级改造,加快环广西风景道建设,推进公路沿线和景区的停车场、充电桩、房车营地等配套设施建设,推出一批“旅游型”“休闲型”高速公路服务区。
深化文旅融合,提升文旅格调品味
文旅融合是文旅业高质量发展大势所趋,持续开展“文化活化故事化”行动,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讲好广西故事,融入旅游线路和消费链。大力实施“景区焕新”“文化润景”工程,挖掘景区景点文化内涵,组织文艺、戏剧等各类文艺演出常驻演出,吸引高质量、高水准的戏剧影视剧组、短视频拍摄团队,入驻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星级乡村旅游区、文化产业园区等景点进行拍摄,形成双向赋能。推动景区景点和剧场、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的协同共建,深化文旅融合。丰富“文旅+”业态,推进北海邮轮母港、柳州电动冲浪基地等一批“文旅+”新业态项目运营,打造1—2个全国有影响的现象级文旅项目。
做强市场主体,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开展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工作,大力支持文旅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引导旅游民宿等“个转企”“企升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旅项目、总部企业、“链主”企业。通过优化服务、搭建平台、政策引导、金融扶持等措施,加快推进重大文旅项目建设,盘活旅游领域存量产业项目,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利用效益。丰富“演出+旅游”“赛事+旅游”等新业态,充分利用戏剧节、音乐节、演唱会、马拉松、“环广西”自行车赛等,发展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推出更多符合游客偏好的产品,不断提升市场主体产品竞争力。
创新宣传推广,提升品牌影响力
实施新媒体传播工程,丰富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举办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创意大赛等活动,打造具有广西特色的原创品牌。借势“小砂糖橘”等热点,策划推出特色精品线路和消费新场景。积极“引客入桂”,持续开展“冬春游广西”等系列活动。优化入境旅游产品和线路,重点拓展东盟、欧美等境外客源市场。深入推进河内中国文化中心省部共建,加快推进中越边境旅游和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恢复中越跨境自驾游业务。积极培育文化大家、宣传大使、网络达人、直播网红等,强化新媒体传播成效转化,促进旅游产品销售,提高文旅影响力。
优化旅游环境,打造旅游良好口碑
文化旅游执法部门要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推进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工作常态化,继续开展“四不两直”暗访检查,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欺客宰客等市场顽疾和违法违规行为,对问题突出、负面舆情频发、游客举报投诉多的地方,采取挂牌督办,一查到底。同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制度,坚决把扰乱市场、不讲诚信的涉旅企业和从业人员清退出市场,从源头杜绝危害文旅市场的行为和人员。加大推进“一键游广西”小程序改版升级,持续优化提升“一云一池三平台”功能,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不断提高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在新时代数字经济背景下,借助网络传播,热点事件常因破窗效应、蝴蝶效应和极化效应不断形成和诱发强烈社会反响,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因此,面对热点事件,需要政府和网络监管部门正确引导。网络热点是促进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但不是唯一途径。文化和旅游各领域只有在完善基础设施、深化文旅融合、做强市场主体、创新宣传推广、优化旅游环境等方面下功夫,才能有效推动文旅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