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感知博物馆展示设计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67)

摘要:《多感知博物馆: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论文集是关于博物馆及其展示设计的重要著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该书成书时作出的某些论断虽科学且已实现,但现如今人们对未来型博物馆依然充满无限的想象。现将从章节框架与核心内容、研究视角以及突出贡献三个维度进行评述。章节内容主要从博物馆与触觉、听觉、嗅味的关系到与空间与记忆的高度,再到对其未来发展的预测,行文呈现递进式结构。其独特的研究视角体现在从多感知认识博物馆和从环境营造及技术创新下的沉浸式的融合体验这两大维度。三大突出贡献包括对博物馆定义、脑功能认知以及多感知整合的学术观点贡献,从空间布局、分隔方式、展示手段的实践贡献,以及使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现如今的博物馆展示设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视觉感受,而是更加聚焦于观者的多感官互动。同时,博物馆所展示的藏品不再是深奥的代名词,而是充分运用科技手段让观者身临其境地走近历史文物,读懂其背后的故事。2020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国学者妮娜·莱文特(Nina Levent)和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Alvaro Pascual-Leone)主编的《多感知博物馆:触摸、声音、嗅味、空间与记忆的跨学科视野》(以下简称为《多》)论文集,为博物馆研究及其展示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多》不仅对博物馆进行了重新定义,还重塑了对感知、空间等维度的理解,建立了人与博物馆以及不同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关系形态,对多感知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发挥了重大作用。兹就《多》的章节构架与核心内容、研究视角以及突出贡献三个层面作出简要评述。

《多》章节架构与核心内容的评述

《多》共分为五个部分,内容主要包含博物馆展示中对触觉、听觉、味觉、嗅觉、空间等的探索,以及对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预测。

前三部分着眼于容易被忽略的触、听、嗅、味四种形式的感知。具体来说,在“博物馆与触摸”中指出,触觉的打造是拉近展品及其背后故事距离的方式之一,它不仅仅是感知的重复活动,还是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艺术家是通过触觉感知塑造作品,揭示社会问题或他们所想要传递的艺术美感与价值观,观者是在触摸作品的过程中,沉浸式地接受和理解其中的意义,与创作者进行高级对话。在“博物馆与声音”中指出,声音是一种无形物,在博物馆展示策划中不必将其与物化展品产生强制性的联系,而应当成为自然的传播方式或者辅助性要素,进而帮助观者全方位理解展品。同时,声音可转化为有形的事物,在无形关联和有形物质中,打破传统模式,让观者体验新型博物馆,使其在潜移默化中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艺术作品,进而建构新的空间模式。在“博物馆与嗅味”中指出,从气味的角度增强观者在博物馆中的沉浸感,其挑战性要远大于视觉上的策划。它既需要让气味固定在空间内特定的位置上,还要达到合适的浓度。同时,嗅觉不仅仅是意识上的感知,更是对潜意识的唤醒,观者通常会在气味场景内激起回忆、调控情绪,甚至能够寻找路径。而《多》中的“味”常常蕴含在味觉感知中,食物被人们看作是味觉符号,味道代表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

第四部分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博物馆与身体地图”[1],强调了博物馆建筑与多感官之间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延伸到了空间、记忆等更高层面。该部分的文章主要探讨了大脑如何再现和记忆建筑空间的问题;博物馆建筑应该更加注重激发观者的多感知系统,使观者沉浸式地读懂展品,同时以科技化手段增强展品的自述力。

第五部分聚焦我们对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预测。《多》中的“我们”不仅指认知学、人类学、博物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专家,还有策展者、艺术家、工程师等群体。该部分提出,未来的博物馆应当是基于记忆的构建、强化在非西方文化指导下的审美体验、将审美体验构建于跨文化及多模式中、强调运用科技手段增强观者对展品的沉浸式互动感知力。

综上所述,本书的行文结构逻辑紧密、条理清晰。文章的内容渐进性地从人们熟知的基本感知即触、听、嗅、味着手,而非视觉,打破了传统依赖视觉的创作局限,也为设计者探索多感官互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再以大脑的运作方式、不同感官处理信息的模式以及生成意向,进一步深入超越五感的本体感觉、空间、记忆等维度,这不仅将各感官的单一反应推向新的起点,更促成了新型空间认知体系的构建;最终结合多感知互动的理论与具体博物馆学研究及具体的博物馆展示设计实践,推测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趋向。总之,这样的行文安排既提升了文章本身的可读性、逻辑性与实效性,又让读者能够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由现实到未来、由单一学科到跨学科循序渐进地,全方位、多领域、立体化地理解《多》的核心内容。

《多》独特研究视角的评述

从多感知认识博物馆的角度

人们接受的绝大多数信息都来自视觉,因此,绝大多数的设计实践更注重视觉层面的艺术表达,常常忽略了对其他感官的发掘。事实上,所有感官是全方位进行感知的,并在大脑中构建起超单一感官的多感知联动体验。《多》恰恰是从多感知视角出发,揭示了几乎所有感官与博物馆展示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启迪之岛:博物馆体验的当下与未来》一文中指出,多感知“不仅包括传统五感,而且还涉及其他感官,如动觉及本体感觉(与人体的运动和位置相关的感官),以及掌握平衡、时间和方向的感官” [2]。《多感知心理模拟与美学感知》一文也对多感知进行了解释,认为多感知是不同的感官系统,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对信息的整合处理[3]。

多感知的视角认识博物馆是易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首先,它能够激发人们心理审美想象,进而更加综合全面地认识博物馆。具体来说,多感知相较于传统意义的感知模式具有实质性的跨越,传统观念认为感知是由独立感官处理后的结果,而《多》中界定的则是感官系统交互的产物,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互动,有利于观者产生具有差异性的心理想象,而不同的想象意象又会促使不同的观者对博物馆中的同一展品产生个性化理解与认识。其次,多感知认识博物馆有利于观者提升对美的理解与欣赏力。具体来说,在沉浸式虚拟技术的辅助下,更好地让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知协调互动,对艺术作品产生“自我映射”[4],进而能够全方位理解展品内在的审美意义。总的来说,多感知视角有助于观者加深对博物馆及其展品的印象,增强对博物馆主题的记忆与情感共鸣。

从博物馆艺术呈现手段的角度

沉浸式融合体验是《多》基于环境营造以及技术性的又一独特性研究视角。《多》中所列举的如下实例就是从促使观者融入营造环境的沉浸式体验,将名人的故事链接到博物馆展示中,使其成就、日常生活与观者产生联系。同时,技术的发展增强了这一联系,也强化了观赏者对这一联系的理解。技术性也随着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需要而不断迭代,声音技术的研发与进步即可归结于其中之一。具体来说,开发一套声音系统,将展厅分隔为若干个隔音空间,每个空间展出一件作品,使得每个空间播放的声音与展品相匹配,观者在聆听的过程中,弱化空间之间的分离感知,更加沉浸式地认识每一件作品,甚至能动地创建不同声音和作品之间的沉浸式互动关系。《信息、感知和博物馆的未来》一文是对于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预测,强调了技术上的沉浸式融合。它引入机器人这一主体并赋予其两种身份,一种是作为展厅的引领者,将展品与机器人建立一对一的联系,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让特定机器人为自己讲述展品蕴含的故事,在此过程中机器人亦可以传达与人类相同的情绪,从而激发观者的互动性与兴趣。引领者不仅是内容讲述者,还可以提供具体的路线指引。另一种是充当观者的机器人,无论是从外形还是动作都与真人高度相似,它们模仿观众的行为,按照既定的人流动线进行参观,让机器人有仿人类的行为与情感,对不同的展品有差异化的反馈,从而营造参观的氛围。

运用环境营造的方式呈现博物馆艺术看似平实,但实则是一种容易使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博物馆的有效手段。在环境构建的过程中,对策展人最大的要求在于需在现有的条件下选择恰当表达主题的装置,并让观者在短时间的沉浸中感知和理解。从这一方面看,该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一定的局限性和可取代性。然而,技术层面的沉浸式融合体验即对上述方式的优化与创新。《多》中无论是对声音系统的开发,还是预测未来型博物馆引入机器人等设想,基于本论文集创作的时代可以说是较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技术预判。该书的这一研究视角让人耳目一新,令人对未来型博物馆充满了无限想象和渴望。

《多》三大突出贡献的评述

学术观点的贡献

首先,《多》对博物馆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博物馆已不仅仅是收藏展示文物的文化场所,而是集合学习、交流、社交、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体。其次,它对大脑功能的认知也具有创新性,具体来说,大脑不是被动地接受感官信息,而是依据经验主动的搜索确认信息,从本质上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本体感觉以及其他感知之间的互动。最后,《多》提出“跨模态调节”[5]这一概念,其作为多感知整合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感知转向”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文物真迹因自身的年代性、价值性等原因,无法让观者直接进行接触,在这一过程中看似观者只有视觉发挥作用,但事实上早已结合日常的经验,将视觉模态下提取的信息转到了另一种模态中,并在大脑中构建了超单一感官的多感知联动体验。由此可见,《多》对博物馆的功能给出了全新的定义,并打破了感官等级的限制,提出了多感知这一观点,可谓开创了艺术展示的先河。

指导实践的贡献

《多》既有理论分析,又整合了较多的案例分析。其主要表现在空间布局、分隔方式、展示手段几方面,这对博物馆展示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空间布局上,基于各展厅的主题构建故事线索,形成符合逻辑、自然串联的空间序列。换言之,每个展厅表达同一个主题的不同方面,使本展厅与其前后展厅具有明显的衔接性。合理的空间序列有利于凸显博物馆各展示空间之间的叙事性,同时能够循序渐进地激发观者的感知体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博物馆及其展品产生较为整体且宏观的认识。在空间分隔的方式上,运用柔性的分隔形式取代整面“墙体”。例如,具有抽象形态的镂空墙面、高度较高的展台或展品、“珠帘悬挂的装置”[6]等。由于博物馆本身的性质,这样的分隔方式展现了其整体性。也就是说,它既在功能上实现了空间的分隔,又在形式上展现了各空间的互动性,有利于感知主体在博物馆中追求一种整体的知觉平衡[7]。从展示手段上,场景的构建以及营造对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在如今虚拟技术高度发达的新时代,场景已经不再局限于实景,也包含构建的虚拟场景。实景是依据博物馆既定主题营造的真实场景,而虚景是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这样虚实结合的展示手段,使得博物馆中展品的呈现方式变得多种多样,有利于观者在当下的空间环境中,唤起记忆、追溯历史,或穿越时空、展望未来,《多》正具有了这样的功能。

研究方法的贡献

《多》在研究方法上的最大贡献在于跨学科的运用,它将神经科学、人类学、历史学以及艺术设计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运用到博物馆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在信息融合、万物互联的新时代,学科之间的界限在逐步淡化,因此,应了解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将其进行整合运用到新领域。《多》中运用跨学科的方法为研究博物馆及其展示设计开辟了新的路径。具体来说,其阐述了大脑的运作方式、不同感官处理信息的模式,以及生成意象与记忆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观者从底层逻辑层面出发,了解本体感知博物馆的本质。同时,博物馆中的展品所凝聚的信息是多元的[8],在跨学科的指导下,观者不局限于对展品某一个方面从单一学科维度进行解读,而是多维度、全方位地读懂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例如,《多》中提到的多尔蒂“树枝作品”,从美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件极具美感的作品,从感知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它唤醒了观者童年的记忆,从受力的角度解释为枝杈之间的拧拉构成外墙……总的来说,通过跨学科的表达,创新了博物馆的教育形式,丰富了其空间以及展品信息的传播模式与内涵,实现了观者将所见的主题博物馆中的相关内容与当下时代特征的结合,并产生高于以往的新认知,为未来博物馆及其展示设计的再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重新界定,试图去探索博物馆与多感知体验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此项工作收效甚微。《多》对博物馆的新定义以及三大飞跃(从视觉观赏到多感知体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融合、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从定量实验的角度着手,系统性地对触、听、嗅、味、空间、记忆全面融合的发展趋势作了周密的推断,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该论文集对该领域的学者、艺术家、策展人、展品收藏家、历史学家甚至是神经科学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事实上,《多》中所提出的相关概念与设想在成书时可谓是科学并具有创新性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时作出的预测已成为现实,而现在对于未来型博物馆的预判应将元宇宙和元宇宙设计思想融入其中[9],进入更加符合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全新境界。

标签:  博物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