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首都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

known 发布于 2025-09-09 阅读(477)

摘要:北京作为首都,是国家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也是科技创新中心,在体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和展现我国的大国形象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语言服务对首都在新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英语作为目前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在思想、文化、理念的传播和国际交流中有着重要的桥梁作用。故而,培养高质量的英语翻译人才对服务首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基于北京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特点的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期对服务首都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根据城市战略定位,首都北京被赋予了“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最耀眼的名片,也是向外界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当前,北京社会发展已经迈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工作都有了新的要求,亟待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从人才角度来看,北京具有很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北京高校众多,能够为首都的发展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人才。因此,北京高校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中应发挥先导作用,紧密围绕、全面聚焦、精准服务首都发展和国家战略,着力开展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

首都在新时代的发展,离不开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而与外界的沟通,往往以语言为纽带。作为目前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英语在思想、文化和理念的传播和交流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根据中国翻译协会发布Hy2TjG2LS69tWrzJQvRlnA==的《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2023年,在我国的翻译业务中,无论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汉语和英语是占比最高的翻译语对(2024∶12)。新时代的北京,是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都市,需要在国际舞台上诠释好其作为“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而高质量的英语翻译人才能够帮助外界了解北京,亦能够很好地向外界阐释北京。因此,英语翻译人才在服务新时代首都实现“走出去”和进行有效国际交流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京部分高校都在培养英语翻译人才,为北京输送翻译人才,但是面对首都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对高质量翻译人才的需求而言,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依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翻译人才专业性有待提高、翻译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复合型翻译人才等方面。在新时代,首都北京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英语翻译人才,北京高校应该如何调整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以寻求高质量服务首都新时代的发展,这些都是北京高校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立足于北京市新时代发展对于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析,就人才培养策略问题提出建议。

国内外研究现状

尽管国外关于翻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起步比国内早,但目前翻译研究在国内外均已成为热点议题,也积累了丰硕成果。下面对jVxDUOe8YrmTrf7hOWCrfg==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就典型成果进行介绍。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多从笔译人才(translator)培养和口译人才(interpreter)培养的视角开展。例如,Daniel Gile(2009)从翻译教学视角出发,对笔译和口译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概念以及翻译技巧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总结。Michael S. Boyd和 Claudia Monacelli(2010)在研究中指出,一些批判性话语分析(CDA)中的原则,如话语—历史法(DHA),可以应用于口译研究和口译人才培养,因为DHA能够区分四个相互关联的语境层次,共同语境(co-text context)、互文语境(intertextual context)、语外语境(extralinguistic context)以及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历史语境(socio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此外,文本、体裁和话语之间的重要区别以及重新语境化也是DHA的基础。由此,作者认为DHA的应用能够促进口译员更好地理解话语,从而提升口译质量。该研究还通过举例分析的方式证明了其观点的可行性,为翻译和话语分析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Angelelli和Claudia V.(2022)对笔译和口译的测试和评估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介绍了不同的翻译测试方法,如理论性测试法、经验性测试法和描述性测试法,同时探讨了不同功能的评估方式,如用于教学目的的形成性评价(formative),或用于认证的终结性评价(summative)。作者还主张在研究与实践之间开展对话,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该研究对翻译测试的重点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估的标准都进行了深入探讨,为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测试及评估工作提供了参考。Gys-Walt Van Egdom(2024)等学者探讨了笔译员培训中协作对目标文本质量的影响。通过比较团队翻译和个人翻译,分析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团队,该研究表明协作环境下的翻译略优于个人翻译,但在协作环境下,译者也容易出现由粗心导致错误的情况。对此,作者提出应该进一步探讨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协同环境下的译文质量。目前,协作翻译应用较为普遍,该研究发现了协作翻译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笔译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可见,国外对翻译人才培养的研究涉及跨学科研究、翻译测试和评估及翻译质量的提升,并针对笔译和口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较全面的探讨。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和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根据我国国情,进一步细化了研究内容,包括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不同领域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目前,相关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例如,孙荧(2021)从MTI口译人才培养视角出发,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时代背景,提出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的口译人才,提出基于语言主线的培养、基于技能主线的培养、基于跨文化主线的培养及基于实践主线的培养途径,强调了这些方面在英语翻译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张昕(2023)、王伊君(2023)和林芳(2024)等学者对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师资队伍、搭建学生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陶霞(2022)针对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讨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四能两制”高职院校翻译人才培养问题,主张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德、学、创、续”方面的能力,以“现代学徒制、学分制”来“保驾护航”,并将“标准融合、团队融合、资源融合”作为主要实施路径。此外,国内相关研究还包括不同领域中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例如,朱雁、冯小玮(2019),杨宁(2021),姚国玉、吴洋(2022)和盛玉城(2024)等学者,分别就影视翻译、皮革商贸翻译、物流翻译和服装行业商务翻译等角度开展研究,并针对不同领域的专业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翻译人才培养方面均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目前,国内缺乏针对新时代背景下服务首都的翻译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而北京作为国际交流非常频繁,且极具代表性的城市,其英语人才培养效果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形象和首都的长期发展。因而,这方面的研究需要学界深入探讨,以进一步助力首都的发展。

首都英语翻译人才需求分析

基于战略定位

一是政治方面。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政治活动较为频繁,英语翻译工作中涉及的政治类材料都需要准确无误翻译。因此,为了正确理解和传达政治材料中信息,确保译文符合国家立场和政策,译者需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政治敏锐性,并确保翻译工作高质量完成,以保证翻译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二是文化方面。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很多文化交流、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活动经常在北京举办。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向外界有效传达文化信息,英语翻译人才不仅要熟悉中西方文化,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习惯,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从而在翻译过程中向外界准确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助力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走出去”。

三是国际交往方面。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北京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和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其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在合作过程中,通常以英语作为双方沟通的主要桥梁。因此,服务北京的英语翻译人才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跨领域翻译的能力,以满足不同场合的翻译需求。另外,英语翻译人才还需具备极佳的专业素质,精通专业知识和相关术语的翻译,以确保不同类型的翻译内容得以准确、专业地翻译。

四是科技创新方面。北京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汇集了全国顶尖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研发机构,同时与全球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英语翻译人才在促进科技文献的互译、国际学术会议的交流、科技成果的展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英语翻译人员而言,需要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和扎实的翻译功底,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创新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译文中的科研动态和理念,为首都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语言支持,助力北京在全球科技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基于北京“四大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高校在为首都在新时代的发展培养英语翻译人才时,应考虑培养全面发展的英语翻译人才,即他们需具备政治素养、政治敏锐性,能够确保政治信息传达的准确性,熟悉不同文化的特点,能够在国际交往活动中进行跨文化翻译,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在科技创新领域具备前瞻性思维等,以更好地服务于北京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建构。

基于全国翻译行业现状

根据《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项目组的调研结果,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我国翻译人才在学历上有高知化趋势。同时,对复语型人才的需求上升。杜占元(2022)在《推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在中国译协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翻译的发展要“鼓励开展技术创新,探索智能化、语境化、可视化、集成化、网络协作化的互联网+翻译新模式,推动翻译事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更高水平迈进”。以上调查研究结果是符合全国翻译行业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北京对于英语翻译人才需求的特点。据此,我们总结了以下内容。

第一,服务首都发展的英语翻译人才在具备深厚的语言知识和扎实的翻译技能的同时,需具备与北京社会发展要求所匹配的学术研究及探索能力,以应对日益提升的翻译要求。第二,随着北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仅仅掌握英语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因此,北京的发展更需要复语型(复合型)的翻译人才。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英语翻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随着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的不断发展,北京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众所周知,掌握好人工智能翻译技术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因此,服务首都发展的英语翻译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知识,以便更好地适应首都发展需求。

基于全国翻译行业现状进行分析,不难推测北京与其他城市在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方面的共同特点,英语翻译人才需兼具深厚语言功底、学术研究能力及多语言(或多专业)Rk3f5DOp7jEULBKdp9TqctLdiSRHC1cDUNUfUMZvnQs=能力,以应对国际化进程中的复杂挑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要求英语翻译人才掌握人机协同技术,提升翻译效率与质量,从而满足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快速发展的需求。

服务首都视角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提升学生语言功底与翻译技能

高校需优化语言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还要紧随时代步伐,积极引入先进的翻译教学软件和工具,提高学生的翻译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加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鼓励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翻译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政治素养,保证翻译准确性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将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国际政治动态等内容纳入课程体系,通过案例分析、模拟翻译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政治材料的敏感度和准确翻译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与审美能力

高校可以开设和完善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翻译等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以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批判性思维,使其在翻译中能够准确传达文化精髓。

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翻译能力

高校需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在学习英语翻译专业知识之余,选修其他学科的课程,以拓宽知识面。同时,高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海外实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应注重开展不同专题的翻译训练,如经济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等,提高学生在特定领域的翻译能力。

关注科技创新,培养前瞻性思维

鼓励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动态,并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融入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科技领域的发展趋势,培养其前瞻性思维方式和科技翻译能力。同时,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深其对科技领域的理解。

培养学生学术能力与科研创新精神

高校需进一步完善翻译博士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研讨活动,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推动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

高校可以开设多语种课程,鼓励学生掌握除英语外的其他外语。通过双学位、辅修等制度,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机会。同时,加强语言教学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培养具有多语言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融合人工智能与翻译教育

高校需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融入翻译教学,开设相关课程和实践项目。在进行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智能翻译技术,以提高其翻译效率。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英语作为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必然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舞台的桥梁。而北京作为我国的“四大中心”,在与外界交流合作中,对展示我国各方面实力和展现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均起到非常重要的窗口作用。故而,培养高质量的翻译人才对于服务首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北京“四大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以及全国翻译行业的发展现状,就北京的发展对翻译人才的需求特点进行了研究、总结和归纳,再据此针对服务北京首都发展提出了建议。本研究认为,培养高质量的英语翻译人才可以考虑以下策略。第一,提升学生语言功底与翻译技能;第二,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确保政治性材料和话语翻译的准确性;第三,加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审美水平;第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领域翻译能力;第五,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动态,培养其对科技领域的前瞻性思维;第六,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与科研创新精神;第七,推动复语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第八,融合人工智能与翻译教育。

标签:  北京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