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独特的存在,朝鲜族作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将其独特的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建设,结果是相当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在阐释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特征及其在群众文化建设的融合意义基础上,针对当前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及建议。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它通过提升基层文化软实力的方式,增强了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我国朝鲜族是一个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都比较有特色的民族,从17世纪20年代开始,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融、传承和融合的历程中,朝鲜族的民俗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
朝鲜族人民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比较独特的有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为60岁老人举办的花甲宴等;有已经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服饰,其色泽艳丽、图案精美、装饰多彩,以洁净为美,讲究文雅端庄;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乐器,如洞箫、伽倻琴、奚琴、牙筝等;舞蹈里颇具盛名的有农乐舞、象帽舞、长鼓舞、刀舞、鹤舞等;还有表演类说唱艺术“盘索里”、曲艺三老人、民歌阿里郎打令等;住宿追求儒雅的文化氛围,喜食鲜辣生冷的食俗……
所有民俗文化的形成,均源于朝鲜族百姓在长期生活、劳作中产生的朴素理念,故而其具有质朴性和平民性;源于民族与民族间的交融,历史与现代的磨合,故而具有兼容性和复合性。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合的意义
开展群众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在朝鲜族人较多的地方,利用其传统民俗文化进行融合有着独特的意义。
一是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合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延续。通过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和参与传统民俗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文化的认同与身份认同。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可以加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强调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可以增强朝鲜族群众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认同和自豪感。
三是社会凝聚与文化交流。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合可以促进社会凝聚和文化交流,通过共同参与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增强社会凝聚力。
四是价值观的传递与教育意义。传统民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这些价值观念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传递和弘扬这些价值观念,可以对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是文化的创新与创意发展。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创意发展的源泉,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文化创新和创意发展。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和动力。
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融合中的问题
传统民俗文化生存风险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深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现代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影响,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表现形式和传承环境陷入困境,面临着被忽视、消解的风险,可能导致部分传统民俗文化元素被边缘化,文化形式的生存空间逐渐被高科技和其他现代元素所挤占。同时,城市化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城市中高楼林立,建筑样式失去了民俗艺术特色,许多传统的石雕、壁画等被移除,大量民间艺术建筑被整改。
现在,可供选择的城市建设规划风格多样,这是朝鲜族民俗文化面临的挑战。如何在竞争中获取更大胜算,怎样在竞争之外寻找其他的发展道路,成为从事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工作者避不开的课题。
投入不足制约发展
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融入群众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人力以及物质资源的支持,投入不足就会导致传统文化活动场所、展示馆、培训基地等设施的建设受限,导致传统文化活动、传统技艺传承、文化节庆等方面的发展受限,随之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削弱传统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支持,如果投入不足导致人才培养不足,就会制约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投入不足还会弱化宣传推广,令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知名度较低,难以吸引更多人参与和支持,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进而制约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非遗保护难度较大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城乡发展差异,传统传承环境也在发生变化,备受各方面的冲击。从外部发展环境上看,首先是文化市场,传统文化在商业化、娱乐化的影响下,非遗被营利性目的所曲解,影响非遗自身的文化质量,也背离非遗的宗旨;其次是社会关注度,部分非遗项目在社会关注度和支持度方面不足,缺乏资金、资源和政策支持,影响其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从内部发展局限性上看,主要是传统文化内部的衰退,之所以要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之一是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但自身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加之传承人匮乏,部分非遗项目处于较为危险的境地。
传承人才流失严重
朝鲜族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较低,更容易被大城市的繁华吸引,而继承传统文化,主要工作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加之工资、编制、保障等经济方面因素考量,使愿意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衣钵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有天赋、可培养的人在能够选择的情况下,更偏向时尚而有吸引力的行业。愿意进入这一行业的人不多,真正进入的人更少,进入以后能坚持下来的人越发少之又少,使得后续发展难以为继。
人才流失,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困难,传统技艺和知识会逐渐失传,退一步说,也会导致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多样性减少,影响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以及朝鲜族群众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导致文化认同感下降,从而使民族凝聚力减退。
加强传统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建设的对策建议
突破思维困局,在传承中创新
当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被社会、环境挤压生存空间时,应对的基本思路是“打不过就加入”,去适应现代化发展、创新传承方式,在传承中融入现代元素,在现代活动中糅合朝鲜族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需求。例如,为了迎接2024年新雪季的到来,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在现代冰雪嘉年华活动中,举办了一场朝鲜族婚礼体验活动,准备了包括参鸡汤、明太鱼炖萝卜、米肠、酱汤、打糕、冷面等在内的正宗朝鲜族美食,还开辟了朝鲜族民俗服饰体验区……将“冷冰雪”打造成了“热经济”,还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拓宽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率。加强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文化的成功经验,推动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发展。不必担心“四不像”,抓住传统文化的根本,其他则顺应潮流,一切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只有先生存,才有机会发展、创新。
尽力加大投入,提供经济保障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发达促进文化进步,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没有经济作为前提,文化的繁荣便是“空中楼阁”。
政府牵头,相关机构和爱心企业、社会团体支持,应尽力加大对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投入力度,包括经费、人力资源、物资等方面。经费可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专款专用支持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传统文化节日时,展览、表演等活动时,提供人力、物资等资源,提高举办质量,增加民众参与度,促进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传播;投入资金保护、修缮朝鲜族传统建筑和文物,使其得到妥善保护,向公众展示并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供资金支持传统文化教育培训项目,培养传承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开展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项目,激发更多人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经济补贴和保障措施,支持从事传统文化工作的人员,确保他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寻求国际文化交流机会,推动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在国际舞台的发展和传播。
抢救保护兜底,寻求自身强大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行业若要生存,不能一直依赖政府的保护,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传统民俗也不能一直保守,“与时俱进”适用于任何行业,“不进则退”是金玉良言,即便是内容需要全盘保留的,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如推广上改良、革新,只有这样才能“逆袭”。同时,“保护”“抢救”是行业的兜底行为,终归要采取多项措施,将行业发展壮大,推动非遗加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家庭工坊、合作社等形式振兴乡村;可以推动非遗项目的文化产业化发展,通过市场化运作,为非遗传承提供经济支持和动力;还可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非遗经营经验,为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非遗保护提供更多思路和支持。
吸引“能人”入行,重视人才培养
培养人才要从吸收人才开始,设立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荣誉称号,表彰在传统文化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激励更多人投身传统文化事业,这是榜样的力量;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薪酬待遇,吸引有实力和经验的传统文化从业人员加入,保障其工作稳定和发展,这是物质条件;推动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能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获得认可和回报,这是发展的信心;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传承人才,这是人为干预的成果。
几乎每年,尤其暑假,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都要面向市民、少儿开展公益培训活动,内容包括朝鲜族舞蹈、声乐、器乐以及朝鲜语等。2023年3月,专门邀请了延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演奏员、吉林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农乐长短”代表性传承人陈京洙老师,为长春市朝鲜族小学音乐及舞蹈教师、各社团朝鲜族文艺骨干、驻馆艺术团成员及艺术馆舞蹈队员,共50余人授课,有意培养相关人才。
后续的培养很重要。目前,传统民俗传承人的培养模式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即师带徒培养,或者传承人联合培养等;另一种是较现代的,即学校培养,文艺团体培养,各种培训班(文化馆、老年大学)等。从政府的角度看,要有法律制度长期保驾护航,可以整合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个人资源,发挥各自优势,给予人才培养所需的最适合的土壤。从培养模式的角度看,主题、内容、深度都够,弱点是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年轻人喜欢的网络、视频、动漫等形式,若不能应用到教学中,至少不能打击学生的热爱。从高校的角度看,需要完善的地方较多,培养目标要精确,是非遗传承人还是创新人才,是高级技艺大师还是勇于创业的应用型人才,根据目标不同,培养的方式随之变化;课程要系统优化,这是消除传统师徒模式弊端的重要一环;提升师资水平,传统的师徒培养,其精髓在于“深度”及其实践中探索的丰富的内容、呈现方式等,而接受现代教育的教师在这一点相对欠缺。
总而言之,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也一直在发展,朝鲜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未来有机遇也有挑战。为了更好地融入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深入学习、了解其内涵、特征,直面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而后用朝鲜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凝聚朝鲜族的人心,联结精神,发展乡村,创造新生活,理应是这个时代民俗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作者单位:长春市朝鲜族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