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75)

摘要:作为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湖南省张家界市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既能够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又能够推动张家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现分析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对促进外宣翻译工作的应对策略进行探讨,并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资源所带来的价值进行阐述。

在旅游国际化的背景下,我国已然成为国际旅游主要的目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了游览著名景点外,更乐于体验和感受多彩的地域文化。文旅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不仅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促进了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实现多方共赢。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文化传统,是文旅融合的重要内容。作为湖南省全域旅游发展的高地,张家界非遗璀璨,包括国家级5项、省级30余项,受到大批国外游客的青睐。张家界市一直致力于非遗旅游融合发展,将本土特色非遗融入景区建设、产业发展、产品研发、游客服务和旅游营销等方面,实现非遗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然而,这种融合模式虽能满足国外游客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但由于语言障碍,并不能较为深入地了解以及理解非遗项目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因此,非遗外宣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旨在阐明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

语言经济学概述

语言经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专注于研究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语言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雅各布·马尔沙克(Jacob Marschak)于1965年在其论文《语言的经济学》中首次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概念。他认为,语言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成本和收益。国内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但比较零碎,没有形成体系。1999年,许其潮发表的论文《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首次将语言经济学这一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初步介绍了国外语言经济学观点和研究内容。2004年,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成立了我国首个专门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所。在此之后,语言经济学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成了新的研究热点。纵观语言经济学的研究,大体集中在以下五方面。一是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语言与经济的关系研究;二是以经济学视角研究语言的结构、现象及相关的语言问题;三是利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不同语言的产生、演化;四是对经济学语言修辞的研究;五是语言产业、语言经济战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本文所谈及的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研究属于最后一类,即发挥语言服务产业的优势,将语言能力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将语言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产出译文,实现跨文化传播,吸引国际游客产生经济、付出行为,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现状分析

张家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非遗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如张家界阳戏、桑植白族仗鼓舞、慈利板板龙灯、土家族撒叶儿嗬、桑植民歌等,展现了土家族、白族、苗族等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张家界以旅游立市,对非遗的外宣翻译有着明确的目的,即通过非遗的“走出去”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名片,进行国际营销,将语言作为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笔者走访了张家界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博物馆等单位,赴张家界市多处非遗街区、非遗村镇和非遗工坊示范点进行调研,对张家界非遗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对张家界开展的一系列“非遗+”活动和对外推介非遗的宣传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了解到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的现状不甚理想,不能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求。

外宣英文资料缺乏

张家界非遗形式多样,截至2023年底,该市共挖掘整理非遗10大类818项。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非遗与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吸引国内外游客,但整体来看,非遗英文外宣资料严重不足。在传统纸媒宣传方面,无论是在景区景点、博物馆、非遗村镇,还是在旅游推介活动中,大部分关于非遗的宣传文本资料都以中文为主,并无对应的英文翻译,即使配备英文翻译,也只是简单介绍,对文化内涵的呈现并不完整。目前,张家界市没有任何推介非遗的英文出版物。在网络宣传方面,笔者检索了湖南图书馆主办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云上湖南非遗馆”、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促进会主办的“张家界市非遗网”,发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基本上只有汉语,并未建立英文网站链接。可见,张家界对非遗外宣翻译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外宣翻译实践难度大

外宣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传播,由于涉及语言和文化差异,其本身就具有难度。陈芳容(2013)在《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一文中指出,非遗的英译是外宣翻译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它绝不是单纯的汉英翻译,而是译者在对非遗原文进行充分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的编译。因此,非遗的外宣翻译实践难度大。张家界非遗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且文化积淀深厚,涵盖了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日活动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领域,外宣翻译的挑战度高、难度大。一是非遗项目名称翻译难。例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撒叶儿嗬”和“慈利板板龙灯”,其项目名称分别来自土家语和慈利方言,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二是文化专有项翻译难。张家界的非遗外宣文本中有大量的文化专有项,如女儿会、打溜子、三棒鼓、金线吊葫芦唱法等,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无对应表达,为翻译增加了难度。三是不同语言转化传递文化内涵难。正如翟树耀(2001)在《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一书中提及的,译者在外宣时不只是把词句译出来,而是必须把这些词句化为外国人心里的语言。非遗文本资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如土家族婚礼有“拦门礼”“哭嫁”“撞门抢亲”等习俗。在进行外宣翻译时,既要译出非遗所传达的深层内涵,又要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获得国外受众的理解、接受和认同,给外宣翻译的译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外宣翻译文本质量不高

笔者通过对张家界现有非遗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后发现,其普遍存在译文质量不高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非遗的国际传播,未能实现非遗外宣翻译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译文质量不高的表现有存在拼写、标点、印刷等低级错误,语言表达不合乎英语语法、死译硬译的现象。部分英译文本存在信息翻译不全,缺乏相关的注释。例如,在旅游宣传手册上印有“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斯舞,以及打溜子、咚咚喹、挖土歌等歌舞乐曲,更是像陈年老酒一样醉人”。对照的英译为“The Baishou dance and Maogusi Dance of Tujia nationality as well as musical compositions like Daliuzi,dondongu and Watuge,etc.are as fascinating as aged wine”。在英译文本中,没有对文化专有项进行注释,国外游客无法理解,不利于文化信息的传达。非遗外宣翻译质量良莠不齐,一方面,译者缺乏对张家界非遗的了解,不能对文化内涵进行准确解读和在目的语中重构,出现误译、错译等现象;另一方面,非遗外宣翻译无统一的标准,翻译者对同一非遗术语和概念译法不一,未形成统一标准。例如,“摆手舞”的英译表达就有“Baishouwu”“Baishou dance”“the hand-waving dance”,造成外宣受众的困惑,影响非遗的国际传播效果。

语言经济学与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

针对当下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语言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促进本土非遗外宣翻译工作的应对策略,充分发挥外宣翻译的语言服务功能,使其切实服务地方文化的传播和经济发展。

多方合力,提升外宣翻译质量

语言作为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而这一价值的高低与语言服务的质量密切相关。通过提高语言服务的质量水平,可以进一步提升语言资源的经济价值,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和活力。因此,要发挥非遗外宣翻译这一特殊语言资源的服务功能,必然要提升外宣翻译文本的质量,正向促进语言资本的经济转化。译者在对非遗进行外宣翻译时,要杜绝出现如拼写、大小写、标点等低级错误。这些错误虽然不会影响外国游客对文本的理解,但会干扰他们了解非遗的兴趣。另外,外宣译者要避免因文化和语言差异而产生的硬译、误译和错译,使非遗外宣翻译文本缺乏可读性和接受性。译者要重视非遗外宣翻译的工作,正确理解外宣汉语文本,灵活采取音译、增译、减译、释义的策略。在政府主导下,整合地方非遗研究中心、专业翻译人员、语言学家、非遗传承人多方之力,做好非遗外宣翻译成果的审核工作,对翻译不当且影响非遗传播的译文进行整改,建立文化专有项和非遗项目规范化的统一标准,提高外宣翻译质量。

政校合作,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

外宣翻译是语言服务产业的核心,人力资源投资对促进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李琳(2020)在论文《区域经济发展与语言能力建设》中提到,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技能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是促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解决张家界非遗外宣英文资料缺乏、外宣翻译质量不高的问题,培养非遗外宣翻译人才是关键。必须加大对翻译人力资源的投资,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为满足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的需求,政府和地方高校应深度合作,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中外双语语言能力,又兼具优秀的中西文化素养及地方非遗素养的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地方高校应发挥非遗外宣翻译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将非遗外宣翻译纳入课程设置,让非遗进学校、进课堂。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学生对张家界非遗项目开展田野调查,不断加深对非遗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对非遗汉语文本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完善,为非遗翻译实践工作提供鲜活的素材。同时,政府要加大对现有外语服务人才的培训,提升其翻译职业技能和多元文化素养,发挥语言资源优势,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创造经济价值。

数字赋能,构建多模态传播模式

数字时代为非遗外宣翻译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拓宽了其传播路径。刘浩(2014)在论文《我国语言服务业的市场结构、发展趋势与路径》中认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正成为语言服务业重要的驱动力,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语言服务业多样化的形式。目前,张家界的非遗翻译传播主要通过纸媒进行,没有建立非遗宣传的外文网站,使得张家界非遗国际传播效果不佳。多模态模式综合言语、图像及声音等形式,更直观、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因此,要培养张家界非遗翻译工作者的外宣能力,利用新媒体资源,将非遗翻译传播可视化,打破时空限制,向国外受众展现动态的、立体的、多维的张家界非遗,能加强异域读者对非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激发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和关注,进而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和附加值,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国际传播。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价值

外宣翻译是一种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本的核心能力,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人力基本的素质和能力,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达到更高水平。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通过翻译教育投资增加人力资本,提升非遗外宣翻译的综合能力,以语言为资源产出外宣译文,满足外宣受众的需求和期待,吸引其到张家界从事经济活动,实现语言的经济价值。因此,作为语言服务行为的外宣翻译,具有个人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个人价值

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语言不仅是人力资本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提高劳动者个人语言能力能增加其劳动收入。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具有资料少、难度大且需求高的特点,译者提高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外宣能力及提升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满足了外宣翻译的高要求,实现了个人价值,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收益。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的个人价值还体现在为当地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进行非遗外宣翻译时,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外宣翻译的能力提升后,译文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为张家界树立了良好的国际旅游形象,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有助于乡村振兴。

经济价值

根据《语言服务行业的基本问题研究》(崔启亮、张玥,2016)一文的观点,语言服务业提供跨语种、跨文化的信息转换服务和产品,不仅使本身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为其他行业的全球化发展提供语言服务支撑,产生广泛的带动辐射价值。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克服了语言和文化障碍,让独特非遗走向世界,吸引国际游客参观和体验,开拓国际市场,进行国际营销。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张家界举办非遗进景区、非遗产品研发、非遗项目体验等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进行外宣翻译,让非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为张家界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文化旅游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文化价值

非遗是张家界重要的文化瑰宝,也是张家界旅游的一大亮点,对张家界非遗的外宣翻译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非遗的外宣翻译让独具民族特色的非遗项目亮相国际舞台,让世界人民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世界文化生态格局的形成。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不仅将非遗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传递给国外游客,吸引他们来张家界旅游,也能提高本地民众和从事旅游及相关产业的人员对张家界非遗的重视程度,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从而带动张家界非遗自身的发展,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丰富多样的非遗是张家界重要旅游资源,非遗外宣翻译工作者以语言作为经济资源赋能张家界文旅深度融合,不仅能提升个人价值,还能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产业的升级,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经济价值。同时,非遗外宣翻译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对外传播,促进文化多样性,创造文化价值。针对当下张家界非遗外宣翻译的现状,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合力培养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提高外宣翻译质量,拓宽外宣翻译的路径,优化传播效果。

标签:  张家界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