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再造:高校图书馆新需求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30)

经济学中,供需是商业社会的原始动力,在高校图书馆和其用户之间引入供需这一概念,作为供给方的高校图书馆应提供空间服务来解决“到馆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而空间服务的前提是要进行空间再造,空间再造必须要以用户的需求为依据。现以ERG需求理论为依据,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提供借鉴。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在理念、业务和服务上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变革。例如,服务模式从最初的文献服务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但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慧时代的来临使信息生产的门槛降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又将何去何从。2021年7月,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主办“面向智慧时代的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学术研讨会”,分主题有“智慧时代图书馆空间的功能与布局”“智慧城市与图书馆公共空间建设”“图书馆空间服务创新案例”等。2022年1月6日,国际图联发布《国际图联趋势报告2021年新进展》,提出图书馆空间虚实互补,从而更好发挥图书馆服务效能的观点。可以看出,在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空间服务已成为图书馆业界与学界所关注的热点研究话题。高校图书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供空间服务,就要进行空间再造。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服务的转变,国内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对空间再造进行了积极尝试,总体而言,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进行空间再造的高校图书馆数量有限。全国高校可查到的已经进行空间再造的图书馆比例为12%,从总体上讲,已经进行空间再造的高校图书馆数量比较少,事实上,现实的情况会比这个数据要高。例如,新建的图书馆也会关注空间再造,只是可能还未投入使用,也有已经改造完毕的图书馆,只是没有进行宣传,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进行局部的空间再造“以观后效”,可以肯定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意识到转型的必然性,对空间再造愈加重视。

第二,空间再造总类单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约80%的高校图书馆再造空间类别为5类,其中研修室、研讨室、交流空间占主体,不足以满足用户实际需求。用户需求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空间再造的出发点,不同用户对功能空间的需求大相径庭,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中要细致分析、调研各类型用户的切实需求,挖掘用户背后的行为偏好,以确保空间再造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三,空间再造后,服务模式未及时更新同步。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核心是深层次的文化服务,空间再造是在保障、优化原有馆藏的基础上,增设功能空间,在书与人之间建立连接,从而为用户提供文化服务。如果服务模式不进行革新,所谓的空间就不能发挥其功能,科研支持空间的投入,需要馆员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第四,空间再造盲目照搬,利用率不高,造成空间浪费。如前所述,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出发点是用户需求,不结合实际情况的盲目照搬,使得新打造的功能空间利用率低,成为摆设,从而造成对原有馆藏空间的挤占,是对空间和经费的浪费。

空间再造是高校图书馆转型的必然选择,但空间再造并非是对物理空间进行简单改造,而是在研究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把多元的服务模式融入新空间,从而更好地完成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使命。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基础

在经济学中,供需是商业社会的原始动力,长期看供给,短期看需求。把这一思想引入,也就是把图书馆作为供给端、用户作为需求端来看待,而需求端的不满足常常是推动创新和变革的原始动力。为此,研究用户需求成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重要依据。

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广泛,组织行为学教授奥尔德弗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加以修改,总结成更为简单的三种需要,这个理论就是ERG需求理论。ERG需求理论将需要概括为生存(Existence)、关系(Relatedness)、成长(Growth)三个核心要素。E代表生存需要,即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包括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生理需要和部分安全需要;R代表关系的需要,即维持重要人际关系的愿望,这大致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部分安全需要、全部归属和爱的需要、部分尊重的需要;G代表成长的需要,即追求自我发展、希望得到成长的内心愿望,这等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部分尊重的需要和全部自我实现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ERG需求理论不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简单拆解,而是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适当修正。

ERG需求理论四个重要的基本假设

第一,低级需要满足非前提;第二,退而求其次;第三,需求无固定顺序;第四,需求满足后,强度会增加。从中可以看出,ERG需求理论认为三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不同于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层次性;ERG需求理论提出“挫折—退化”观点,即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会加强,也就是“退而求其次”。

依据ERG需求理论,结合用户画像,将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分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三大类。据此进行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从而提高图书馆空间服务能效。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原则

首先,贴合用户需求,匠心打造功能空间。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理论,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高校图书馆作为供给端,在空间再造中必须先考虑用户需求。在需求理论的支撑下,充分调研了解高校图书馆用户类型及需求,针对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学院、各部门教师,以及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展开深度调研,精确掌握用户对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的个人需求,并结合需求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归纳,贴合用户需求对高校图书馆空间重新设计划分,真正提供“以人为中心”服务。

其次,围绕提升利用率,规划功能空间配比。一方面,在充分调研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丰富图书馆功能空间的类别;另一方面,各类功能空间的比例要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调整,以提升空间的利用率。当然,空间再造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通过不断地再造—检验—再造—再检验,这样循环往复趋向最优效果。

最后,致力实现智慧化,升级功能空间设备。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相结合,引入必要的智能化设备等先进技术,如VR阅读设备、虚拟仿真、智能机器人、自助打印、流动借还等,使图书馆的功能空间更现代化,从而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路径

满足用户基础需求的空间

基础需求是用户认为产品必须具有的属性和功能,如果不能满足,则会引起用户不满。作为高校图书馆,其用户群体为高知人群,即教工和本科及以上学生,要满足用户的基础需求,至少需要设置的空间有三大类,包括文献资源空间、信息资源空间和学习阅读空间。

文献资源空间是图书馆最基本的功能空间,该空间除了要有种类足够丰富的藏书,还要有其他图书馆没有,或有地方特色资源的专藏空间,如为教师准备的授课资料空间,为考研学生准备的考研资料空间等。

信息资源空间不仅包括电子图书和杂志、声音、图像、视频等资源的贮存空间,还包括融声光电科技元素于一体的智慧空间,如VR、AR、MR阅读,以及虚拟仿真等,提高用户体验感。

学习阅读空间实行动静分区,静区包括私人学习空间和沉浸式体验空间等;动区包括朗读空间、交流研讨空间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空间的功能可以是交叠的,如VR阅读空间,可以是智慧空间,也可以是沉浸式体验学习的空间。

满足用户期待需求的空间

期待需求是用户希望得到但并非必需的产品属性,如果得到满足用户会感到满意。本文中用户期待需求指用户在相互关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联系方面的需求。为满足用户此类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设置相应的空间,如交流讨论空间、研讨学习空间、展示空间和休闲娱乐空间。

交流讨论空间设置在动区范围,给用户提供一个能够放松、交流和社交的场所,该空间提供沙发、休闲桌椅,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满足用户社交需求。交流讨论的空间可以延伸至线上,既节约图书馆空间成本,又可拓展社交边界。

研讨学习空间设置在动静过渡区,是为特定群体进行学术交流、研究讨论、项目协作等需求设置的功能空间,研讨学习空间可分为大小两间,分别容纳16人以上和8人以下,以适应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活动。

展示空间设置在动区范围内,可以是走廊、连廊,也可有专门的展示区域,举办历史名人展、校史文化展、作品展等,如画展、书法作品展、动漫展,让兴趣爱好相同的用户在这里形成“圈子”,找到“归属”,从而满足关系需求。

休闲娱乐空间可设置休息空间、电影放映空间、手绘空间等,增加图书馆空间的功能性,满足用户的情感体验。

以上空间的再造使用户在主动或被动与他人交流、形成联系的过程中获得更好的感知体验,从而有效提升用户在使用服务过程中的满意度,从而增加用户黏性。

满足用户兴奋需求的空间

兴奋型需求是指提供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产品特征或服务功能,让用户产生惊喜。兴奋型需求的实现需要供给方深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提供一些用户未曾想到但会非常受欢迎的产品或服务,这种需求往往能显著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建立忠实的用户群体。

针对此类需求,高校图书馆需要设立的空间主要有教学科研支持空间、项目指导服务空间。

教学科研支持空间是为科研用户提供论文查重、论文写作、数据分析、仿真实验、论文发表、图书出版等科研助力的场所。项目指导服务空间是为用户提供科技竞赛指导、创业创新指导、就业指导等特色项目指导的活动场所。该类空间功能的发挥需辅以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正如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说,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当然,该功能空间里的高校图书馆馆员可以是具备学科领域知识、把握学术研究趋势或者能为用户提供专业指导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是智能人或智能系统。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关注“一主两支”三条线路

前文引入经济学中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概念,把高校图书馆作为产品的供给端,把高校师生作为图书馆的用户,即需求端,双方通过对接达到“所供即所需”“所需有所供”的理想状态。以ERG需求理论为基础,将用户需求进行理论划分,再将高校图书馆的功能空间按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进行配比再造,需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对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而言,实现推倒重建或整体改造并不可行,也没有必要。为此,笔者在此提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关注“一主两支”三条线路。

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是学生,然后是教师,对他们而言,一条主线就是学习。所以,空间再造最基本的是保证学习空间,最基础的学习空间就是自习室。如果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需要相互交流探讨,那么所需空间升级就成为研讨交流空间;如果研讨交流还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教师、专家等的帮助,那么空间再次升级为支持型空间,该空间可以针对个体用户提供类似门诊咨询的服务,也可针对某类群体用户开展培训、专题报告或提供科研助力。

支线一的核心要素是环境,最基本的环境需求是干净整洁,高一级别的环境需求是舒适,温度适宜、湿度适中、光线充足等,如灯光颜色、照明质量直接影响着用户的视觉舒适度,可以通过改造灯光照明来增加舒适度。更高级别的环境需求是文化艺术氛围,舒适协调的色彩搭配色在富有艺术性的同时,可以给用户带来美感享受;墙面的改造成本较低,可以通过墙面装饰增加文化气息,让每一堵墙面、每一块标识都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可以对标语文字进行细节处理,让它们充满人文气息。

支线二的核心要素是设备,最基本的设备需求就是桌椅,高一级别的设备需求是电脑、多媒体和全方位覆盖的网络,更高级别的设备需求是流动借还、自助打印、VR等智能化产品。

综上,高校图书馆在进行空间再造中要围绕“一主二支”三条线路,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基础上,再根据经费情况满足更高级别的需求,如增加绿植、摆件、装饰画,更换舒适座椅,安装空调,覆盖网络,让功能空间更加舒适。这类需求都满足之后可以进行各空间主题设计,突出功能性,安装智能设备提升便捷性、增加现代感。

高校图书馆在新一轮的变革中要主动出击,引入市场经济中的供需理论,从需求端出发,研究用户真实需求,再从供给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改善服务。做到迎合用户需求,进行空间再造,在提高到馆率的同时,为读者提供更好的空间服务。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图书馆)

标签:  空间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