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技术再现板桥镇“海丝”古韵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10)

摘要:胶州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海滨城市,北宋时期一度成为北方第一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其老城区发现的板桥镇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化对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实现保护和继承,以及开发和利用;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开展板桥镇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复原,以及数字化实现的各种手段和具体的展示情境。通过搭建板桥镇遗址修复的数字化平台,一是为引起有关部门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视,二是为胶州市展示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提供了便捷式的可能,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城市文旅项目提供了新思路。

板桥镇与今胶州市的历史渊源与变迁

北宋时期北方第一港口位于胶东半岛胶州湾的核心地带,其遗址板桥镇及板桥古港与现在的胶州市老城区高度重合。胶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板桥镇为唐初设立,当时的板桥镇所连海域面积广阔,海岸线绵长,其外接胶州湾,“水域深阔,波平浪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不冻少淤,具备了天然良港的条件”。至宋代,板桥镇港口一跃成为全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特别是板桥镇市舶司兼临海军使的设立,更提升了板桥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元代,胶莱运河的开凿和塔埠头港的兴起,继承了唐宋时期板桥镇港水上运输和商业贸易的地位。元明以后,随着云溪河、胶莱河、大沽河等河流的泥沙淤积,海岸外移,又有元代开辟的漕粮海运和胶莱运河通运,板桥镇港口让位于它的外港——塔埠头码头,后者成为青岛地区的主要海港。至明清时期,经过近千年的积淀,古胶州的商贸发展空前繁荣,清代更有“金胶州”的美誉。

近代以来,内河泥沙淤积越来越严重,外来大型帆船已无法正常进港,泥沙淤积成为港口位置自西而东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预示着胶州门户地位的衰落。1897年,胶州湾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历史事件,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胶州湾地区便借助传统的潜力和其他力量迅速向“现代”转变。青岛港也完全取代了塔埠头港,成为胶州湾第一大港。而昔日承载着板桥镇辉煌历史的胶州,也慢慢地退出了聚光灯下的舞台,湮没于青岛的盛名之下。

板桥镇遗址现状分析与历史价值

板桥镇遗址与现今胶州市老市区高度重合,该地区自古以来水土肥沃,气候宜人,一直都是宜居之地。板桥镇是一座依港口而建的城镇,又有连接入海口的云溪河横贯镇中心,各路商船可以直接驶入板桥镇中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路交通,历来是商贸重镇。

这里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据史料记载,板桥镇有很多有代表性的场所和建筑,如板桥榷场、市舶司、海神庙、高丽亭馆等。但随着历史的更迭,大部分建筑在战乱之中被无情摧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城区少部分幸存的古建筑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的年代被逐一拆除。如今,胶州又变成了一座崭新的、没有历史遗迹的普通北方城市。

板桥镇遗址最早被发现于1996年冬,施工人员在胶州市政府宿舍工地施工过程中发现了大批文物,出土了一批较为重要的宋代遗物。之后,2008年、2014年,政府又多次组织专家对板桥镇遗迹进行勘探、发掘。板桥镇遗址位于今胶州老城区地下,经过详细勘探,其范围大致为南至云溪河南岸徐州路,北至胶州路,东至湖州路以东200米,西至惠州路。板桥镇码头范围为南至云溪河南岸,北至东关大街与湖州路交界处,东至大同小学西墙外,西至东关小区住宅楼,面积约27600平方米。

板桥镇遗址被现今的胶州老城区覆盖,随着城市的逐步改造,特别是高层楼房的建设,部分遗址遭到严重破坏。2013年3月,板桥镇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已无法挽回遗址被破坏并永久占用的事实。如今,板桥镇只存在于胶州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文献记载中,在已经被严重破坏、残片碎瓦的遗址中,现实中的板桥镇早已消失在这片土地上,有限的资料只能大致勾勒出板桥镇的模糊轮廓。它是北宋时期北方唯一的通商口岸;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它繁盛一时,各国商贾、学者、使臣云集于此;它是海滨重镇,是交通要塞,但它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史书中赞誉有加的高丽亭馆的营造技术及其建筑形象又是如何呢?生活在板桥镇的宋人又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呢?码头上繁忙的贸易景象所涉及的都是什么行业呢?历经千年变迁,同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众似乎完全遗忘了这片土地昔日的辉煌,古城风韵难以再现。

板桥镇虽已不复存在,但它曾在这片土地上辉煌过,实体的建筑虽然已归尘土,但板桥精神、板桥文化却未断代,胶州人民继承了其经商有道、勤劳奋进、勇于冒险、诚信仁义、热情好客的朴素民风,并在生活中不断发扬,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保障。

板桥镇遗址数字化搭建的必要性

政府在不同时期曾尝试依托胶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时未拆除殆尽的古建筑、老街区进行城市建设和开发,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效。总结原因,一是对古建筑保护理念落后。例如,胶州老城区原有的古建筑、老街区被推平重建,重建后只能称之为“仿古”,建筑古风荡然无存。二是以利益为导向,在对古遗址文化的开发中决策者没有把文物保护和文化宣传放在第一位,只是借名头搞开发,且土木工程项目成本高、周期长、预期不可控;三是项目运营没有跟上,没有专业人才进行项目推进,只有形式没有内容,缺少人文参与。

基于板桥镇遗址的现状,结合当下的地域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和学术趋势,对遗址文化的留存、展示与传播最为合理的方法是将传统方式与数字化相结合。

数字化技术为建筑遗址的呈现提供了一系列全新的方式与体验。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呈现效果更加优化。通过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捕捉遗址的每一处细节,包括建筑结构、装饰图案以及磨损痕迹等。这些数据随后可以用于创建三维模型,并通过计算机图形学技术进行渲染,使板桥镇遗址的虚拟形象栩栩如生。数字化呈现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提供不同角度和尺度的观察,用户可以通过旋转、缩放等操作,细致入微地研究遗址的各个部分。其次,数字化模型可以进行虚拟修复,展示遗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样貌,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最后,引用数字化技术有利于控制项目成本,相较建筑施工项目绿色环保,试错成本较小,方案修正转向快,普及面更广泛,风险更可控。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可以理解为大遗址的保护工作不应该只有馆藏资料、简单的陈列展示,而是应该融入群众的生活,要善于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历史文化的展示和宣传,让群众真正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使其对文化遗址有探索研究的兴趣,才能真正地保护好文化遗址。

数字生活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当今网络生活普及化,网络受众数量庞大,文物遗址数字化是顺应社会发展、贴近大众生活的必要手段,数字化信息借助网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面向大众进行无障碍传播和互动,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让大地上的文物遗址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的愿景。

历史文化遗址的数字化展示是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板桥镇遗址修复的数字化平台,一是引起有关部门对保护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视,在保护与传承方面提供新思路;二是以板桥镇的数字化重建为依托,打造胶州文化古城的形象,为胶州市开辟对外展示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便捷式的可能,为打造城市名片、发展城市文旅项目作铺垫;三是利用对板桥镇遗址的数字化开发与展示,普及大众对其历史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提升当地民众的归属感和文化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当地整体的人文素养水平。

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板桥镇就地保护、建立市舶司遗址博物馆的设想已不可能实现。信息化工程的目的与意义旨在实现信息的永久留存,将其储存在一个全新的空间,这是文化遗址留存于世的终极选择。

板桥镇遗址数字化搭建内容

板桥镇的数字化生成可以分成五部分。

一是根据板桥镇遗址的考查和文献记载,对板桥镇的城镇街区、代表性建筑、板桥镇港口、板桥镇周边地理进行全方面的数字复现。

二是对板桥镇出土的文物进行数字复刻,在历次遗址考察工作中,相继出土了瓷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钱币等相关文物,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当时板桥镇商贸的繁荣兴盛。文物修复原则中的一项是“修旧如旧”,在修复文物时,不确定的残缺部分不能盲目凭臆想补全。而通过数字技术修复、还原文物,则灵活性相对较高。

三是对板桥镇当时商贸活动的复建,通过数字手段展现板桥镇当时繁荣的商贸景象,展示当时的码头货运、榷场贸易以及市井商铺的日常景象,展现胶州先祖在经商、营生中的人生智慧。

四是对板桥镇民俗文化活动的复现,板桥镇贯通了南北交通,客商云集于此,带来了各种文化,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板桥文化,如海神庙传统民间活动、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等,这些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都是不同文化交汇的结果,我们对文化遗址的研究应该深度结合与人的关系,强调人在历史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五是对以板桥镇为枢纽,海上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复刻。力图从地理、行政划分、政权更迭、贸易变化等维度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南北、东西的各路航线。通过数字化整理与归纳,为大众呈现可视化、互动化、数据化的全方位展示。

板桥镇遗址数字化呈现手段

制作三维数字化虚拟空间场景

针对板桥镇的实际情况,现有的遗址或被毁坏、移作他用,或已回填。庆幸的是,在前期历次考察中,我们留存了大量对板桥镇遗址的测绘资料与数据,结合史料记载,板桥镇布局规划与如今胶州老城区的河道走向有一定的关联。史料记载,云溪河与唐家湾相连,涨潮时商船直接顺河道驶进板桥镇市区,市区商船林立,两岸建筑皆临河而建,更有无数拱桥连接市集,“有如苏州、绍兴之水巷,别饶江南之风景,蔚成大观”,如此景象更接近于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

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板桥镇当时的布局。再以周边其他地区保存至今的宋元古建筑风格为参考,确定大致的建筑框架,在三维软件中规划街区、设计河道、搭建代表性建筑和城墙,以及板桥镇码头。如此,便可以通过三维建模实现板桥镇的场景漫游。

打造沉浸式数字化体验

利用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提供沉浸式数字化体验。根据使用场景不同,实现不同应用。

场景一,在老城区把古遗址分布区标识化,在板桥镇遗址现场设置AR信息点,游客通过电子移动设备扫描特定标志,便可以在电子设备中看到板桥镇原址上虚拟的古代建筑和人物,穿插在现代的实景环境中。电子设备除了影像显现,还有对古遗址的语音、文字介绍,让游客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功能和特点。这样的设置增加了游客、市民城市出行的趣味性,在游玩中实现对胶州历史与文化的宣传与学习。

场景二,在博物馆和教育中心设置专门的VR体验区。VR技术通过头戴式显示器为用户提供全封闭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在数字板桥镇的虚拟空间中自由行走,探索遗址的每一处角落,参与板桥镇的商贸活动,实现虚拟互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极大地增强了用户对遗址的感知和兴趣。

场景三,建立增强现实沙盘,将实体沙盘与AR设备相结合。沙盘可以模拟真实的地理、建筑和场景,帮助观众更易理解和记忆复杂的空间关系。同时,在教育领域,沙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展馆设置沙盘可以随时进行讲解。我们以传统静态沙盘为载体,搭建了包括建筑模型在内的所有静态场景,在沙盘上设置AR信息点,用移动设备或光源触发信息点,可以激发整个沙盘“活”起来。例如,光线的变化,虚拟人物的活动,声音的参与等,站在沙盘前便可以看到“复活”的板桥镇。

场景四,博物馆实体文物结合AR眼镜进行展示。通过AR眼镜,观众观看文物时,既可以触发对于文物的全角度数字化展示,文物语音讲解等,又可以看到文物的背面、内部结构,甚至可以与数字化的文物进行互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文物“活起来”,提升了参观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数字交互引导大众探索乐趣

利用数字交互展示,让大众主动走进板桥镇文化遗址的探索中,设置不同的交互体验,把遗址文化游览设置成参与式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数字化互动体验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展馆现场设置互动体验,如在展馆中设置交互投影幕墙、可触屏幕等,游客可以根据显示界面的提示进行点击交互,选择自己想看的内容。上文中提到的VR体验区,也是交互体验的一种形式。第二种是在线上设置互动体验,线上互动可以与博物馆官网相结合,或与线下某个展览相配合,辅助、补充宣传线下展览;也可以是纯线上的主题展,为现实中辐射不到的人群打开了一扇了解板桥文化的窗口。例如,线上虚拟导游将带领用户“游览”古镇,提供实时的解说和信息;在线问答系统将鼓励用户参与互动,通过回答问题深入了解板桥镇的文化和历史。

利用GIS、BIM系统建构数据融合与动态图谱

利用GIS系统,将采集到的空间数据进行地理编码,建立板桥镇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能够提供板桥镇的空间位置、地形地貌、周边环境等宏观信息,为展示和研究提供宏观视角。

在BIM系统中,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建立板桥镇的三维模型。BIM模型不仅包含整个区域中建筑的几何信息,还能够整合板桥镇的人文属性、历史背景、纪年要事等多维度信息。将BIM模型与GIS系统进行数据融合,形成数字化板桥镇的动态图谱。这一步骤可以通过BIM与GIS集成技术实现,使数字化板桥镇的微观细节与宏观架构相结合,为板桥镇的数字化展示和传播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在动态图谱中加入交互设计,使用户可以通过操作界面浏览板桥镇的不同年代信息,如不同历史时期板桥镇商贸的变化、海运线路的变化、当地建筑结构的详细解析等。这都可以通过Web GIS平台或专门的应用程序得以实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数字化板桥镇的相关信息可能会有所更新。因此,需要定期对GIS和BIM系统进行维护和数据更新,确保动态图谱的信息准确性和时效性。

除此之外,全息投影,沉浸式3D投影,3D漫游动画的使用,也可以让大众沉浸式体验千年板桥镇的韶华风采。例如,建立数字化全息投影剧场,在特定空间内投射生动逼真的视觉影像。沉浸式体验可以制造短暂的穿越感,让观者身临其境。

当数字化技术和行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文化遗址相结合,将当下早已物是人非的古镇重新修复、还原,人们得以在数字世界中触碰宋元景观,体验在传统展示中无法体会的亲历感、沉浸感、关联感、参与感,会因此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和探索而有新的高度。本文试图利用多种数字化建构和展示手段体现人作为文化主体,在文化遗址研究中的重要性,尝试如何利用数字化讲好中国故事,其过程兼具可体验性、共享性、传播性,使公众在亲身体验中触发情感共鸣,激活地方文化基因。

信息化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因为信息化的语言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国界,把语言与世界打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数字化板桥镇的构建和展示,是胶州市塑造城市形象和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也是对“让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方针的重要实践,通过搭建复原板桥镇遗址的数字化平台,为胶州市开辟对外展示传统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便捷式的可能,也为胶州市打造城市名片、发展城市文旅项目开辟新了思路。

本文为2022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胶州古城板桥镇的数字化展示与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ZB05200004)。

(作者单位:青岛工学院)

标签:  板桥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