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航标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20)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大运河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在江苏省扬州市的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调研中发现,针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各方力量开展了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探索。在探索过程中,存在困难和机遇。由此,提出基于CI(企业识别)设计理念,论述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空间跨度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文化底蕴深厚。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及《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将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的任务上升至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层面。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具有育人、导向、增强凝聚力等作用,师生因统一的价值观而凝聚在一起,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行为习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取向,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软教育作用[1]。

当前,学界围绕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在教育界的利用以及校园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的融合建设,开展了相关研究。部分学者探索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研学旅行的设计等。部分学者探索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图书馆文化、体育文化、企业文化等融合建设。但目前鲜有将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

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是值得发扬光大、对外输出的优质文化,是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文化基因。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任务上升至党中央和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的背景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挖掘大运河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对大运河文化的创新利用,是保护和传承的新载体,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及价值,丰富运河学理论体系。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同时,融入大运河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教育需求,与校园文化的教育要求完美契合。校园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优质载体,两者融合发展是文化与教育的融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相辅相成,促进共同发展。

因此,努力推进大运河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同频共振,是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的创新探索,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视角和新思路,具有进一步探索的意义。

大运河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性

大运河文化和校园文化均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从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来看,大运河文化与校园文化均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渗透性、凝聚性、向心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特点[2],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和互补性。

从文化、大运河、学校三者的关系来看,大运河文化元素可通过向校园文化渗透,使校园文化更具地方特色、时尚性和可持续性,为学校注入灵魂,为内涵建设提供依据,成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内涵、核心要素和校园品牌;大运河文化能借助校园文化这一优质载体,扩大自身传播力和影响力,实现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活化,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可以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教书育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困难与机遇

为了解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以中国大运河的原点城市,同时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江苏省扬州市为对象展开调研,调研发现,针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利用,扬州市政府、教育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大中小学各学校、博物馆等力量使大运河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运河专题博物馆与学校进行馆校合作,开展运河文化进校园活动、大运河主题研学旅行课程、大运河文化融入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大运河文化校园宣传活动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探索。通过分析扬州市“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可以发现如下困难和机遇。

融合的程度不够深入

大运河是体量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其可持续性利用要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文化内涵。现有融合多“浅尝辄止”,活动多停留于欣赏运河美景、聆听运河历史故事、感受运河民俗非遗等,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大运河文化,加深对大运河文化的兴趣。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步加深融合程度,使学生能够体会、体验与实践大运河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变迁的影响,以及大运河开凿和运行过程中科技文化的运用、大运河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关系等深层次内容。

运河文化因子的低耦合性

运河非遗是融合发展的重要因子,然而扬州市现有非遗和大运河文化关联度较低。以玉文化为例,大运河文化和扬州玉文化的关联,在于大运河的流通造就了“扬一益二”的古扬州城,扬州不产玉,但繁荣的古扬州城吸引了全国的能工巧匠,这才出现“天下玉,扬州工”的现象。目前,两者的融合主要表现在玉雕采用大运河元素,这是一种外在融合,大运河文化和玉文化的内在耦合性如何,两者如何更深入、更好地融合,需要对文化进行深刻挖掘、探索,寻找其关联性,从而让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

缺乏系统观念

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应该具备系统观念,现有各方力量致力于弘扬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各项举措较为细碎,不成体系。因此,亟须寻找理论支撑,在理论支撑下,运用全局、整体和战略的眼光思考融合机制,有规划地从多角度、全方位方向打造。

大运河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企业识别)的缩写。CI是一种系统的名牌商标动作战略,发源于欧洲,成长于美国,深化于日本。其含义是在调研和分析基础上,通过策划和设计企业识别系统(CIS),体现本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标志和特征,塑造公司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和形象的战略[3]。

CI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三方面构成。

校园物质文化彰显大运河印象

校园视觉识别系统(VI),以大运河文化的深度融入为契机,系统性规划并设计学校的视觉识别体系,作为推动校园文化与地域特色相融合的首要策略。在此过程中,需巧妙提炼大运河的文化精髓,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专业特色等核心要素,转化为富有表现力的视觉语言,构建一套独具大运河文化韵味的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此系统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大运河的独特魅力,其构成分为学校标识、学校环境和学校设施设备三大设计体系[4]。

首先,将学校标识设计细分为基础设计体系和应用设计体系。基础设计体系涵盖核心识别元素,如校徽、校旗、标识(Logo)、学校名称的标准字体、代表色彩体系以及官方网站的视觉风格等,这些元素共同奠定了学校大运河文化视觉形象的基础框架。应用设计体系则进一步将基础设计元素延展至日常应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教职工与学生的校园身份卡、教职工个性化名片、精致记事本、特色信封与文件夹、统一风格的资料袋与手提袋、各类正式邀请函与录取通知书、体现大运河文化气息的学生校服以及校车外观与内部装饰的精心设计,确保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与大运河文化在校内外的广泛传播中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与辨识度。

其次,是学校环境的设计。在校园内,学生所到之处均可受大运河文化的熏陶。充分利用校园建筑空间、建筑楼层牌及楼层指引牌、校园景观规划、校园建筑小品、绿化、灯光、工作站牌、导览牌、建筑标识、户外宣传旗等校园环境,创设大运河文化景观环境。以水为灵感和元素整体设计校园建筑风格,通过建筑的形态和颜色设计与水流产生互动,展现大运河文化校园,打造“运河名校”品牌,让学生感受“水校共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校园公共区域设立吴王夫差、吴王刘濞、隋炀帝杨广,以及郭守敬等有关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在教学楼、办公楼和宿舍等地的走廊墙壁上张贴、悬挂大运河名人画像简介、名物科普、运河名诗。在学生休憩时间,利用广播站播放运河民歌和船家小调。让学生在校园内对大运河文化感到亲切熟悉,乐于接纳,增强大运河文化传播的亲和力,使学生于“润物细无声”中接受大运河文化的浸润,在大运河文化的滋养下成人成才。

最后,是学校设备设施的体现。设置专门场所,创设课外大运河文化活动空间。利用学校的长廊,打造虚实相间的大运河文化景观。于不同的时间节点推出不同的“大运河文化主题展”,把长廊打造为大运河文化传播的课外阵地。仿制中国大运河形态和走向,打造“微缩版中国大运河”人工湖,把中国大运河“搬进”校园内,通过一系列硬件设施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运河。

举办大运河文化校内外活动

校园行为识别系统(BI),主题鲜明的师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具有较强的导向性、熏陶性、体验性和教育性。通过定期举办各类以大运河文化为主题的校内外活动,建设更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首先,立足课堂及校内,打造大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建立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传播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研究者来校开展大运河文化讲座或交流活动,向师生们介绍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本体价值及其象征意义,加深学生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价值认同。

其次,组织成立大运河文化社团、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志愿者等师生团队。承担部分大运河文化的宣传推广、调查研究、遗产保护等工作。深入运河沿线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收集和整理有关大运河的文献资料。积极参与运河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贡献力量。

再次,定期在校庆日、大运河申遗纪念日等时间,举办大运河文化节、水上安全教育等主题教育;开展运河故事演讲比赛、运河民俗文化活动、运河船歌船舞等文体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大运河文化交流演出,展示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特色和传统艺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对大运河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另外,于学校食堂设置运河美食窗口,打造特色运河宴,供师生聚餐团建,招待莅临考察的领导及外来访学交流的学者。配合大运河文化节,同步举办校园运河美食节。

最后,将活动逐步延伸至课外,组织学生参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实践活动,精心设计研学旅行课程,安排学生实地走访大运河主要景点,如运河沿岸的古镇、古迹、博物馆等,领略大运河的历史风貌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实践,如创作与大运河文化相关的艺术作品、设计大运河文化主题的文创产品等,亲身体验大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魅力。与博物馆、景区等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资源共享,相辅相成,进一步扩大大运河文化影响力。

培育校园大运河精神

校园理念识别系统(MI),大运河精神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大运河不同于长江和黄河等自然河流,为人工开凿,中国大运河的开凿体量巨大,这一伟大工程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感性精神,运河沿线充分利用现有河流、地形等自然特征,因势利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理性智慧。二是运河开凿、运营过程中所表现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运河沿线百姓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三是文化的包容性,既有对线性地域文化的包容,又有对时间尺度的时代文化嬗变的包容[5]。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的内容,培育校园大运河精神,一是要深化校训内涵。校训高度概括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刻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行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大运河开凿、通航、维护和管理等全过程中,其蕴含的人定胜天的奋斗精神、理性智慧、人文情怀和包容万物等运河精神融入校训,作为精神融合的一部分。大运河文化深刻的内涵能时刻提醒学生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隐性思想教育的目的。二是要认真梳理校史素材。将学校与大运河的关联历史、相关校友故事整理成册,办好大运河校史展览,编撰通俗易懂的大运河文化校史读物,帮助大学生了解学校和大运河历史,培养热爱学校和敬仰大运河文化的情怀,以学校和大运河文化为荣。三是要塑造良好学风。将大运河精神的教育属性与学风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对和谐社会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培养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四是要打造与大运河精神紧密贴合的校歌,校歌使用旋律、和声、节奏表现校园精神,使之形象化和艺术化,更容易走进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大运河文化主题校歌展示学校形象、品牌和个性,增强学校凝聚力。五是要深化宣传效果并强化引导机制,精心策划并营造多维度、沉浸式的情境与氛围,促进师生对大运河精神的深刻认识与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其内在动力,自发地承担传承与弘扬大运河文化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1]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5(05):84-85.

[2]姜师立.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分类研究[J].中国名城,2019(02):82-87.

大运河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航标

[3]曲颖,邓智超.在“三格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导入CI——记大连育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4(S3):24.

[4]陈海娜.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中国培训,2017(21):37-40.

[5]侯兵,张慧.基于区域协同视角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体系构建研究——兼论“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思路[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3(05):81-92.

标签:  大运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