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59)

摘要:现概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分析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影响,以及基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增强文化自觉性、凝聚力、独特性、自豪感与自强力。为了能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大众的文化自信心,人们应主动了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应贯穿教育体系。当今社会还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人们从文化中汲取养分,亦需积极创新,让文化融入生活,并通过宣传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性与影响力,助力我国文化繁荣发展,达到增强民众文化自信的目的。

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一个政党、国家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并能积极开展文化探究、保护、弘扬、利用等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坚定对文化的信心。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淬炼下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桂冠上的一枚宝珠,在国际文化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艺术性、人文性、多样性等特点,所以具备综合价值,如研究价值、历史价值等,这使其有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必要性。从国家伟大复兴的角度来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守护国家根基,保证精神独立,维护文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基于此,为了增强文化自信,凝聚中华伟大复兴所需精神力量,探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影响,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从宏观来讲,一切诞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元素均可称为中国传统文化,如方言(天津话、东北话等)、民歌小调(劳动号子、秦腔等)、舞蹈(傣族舞、新疆舞等)、传统器乐(唢呐、琵琶、拉线口弦等)、传统工艺(扎染、刺绣等)、民俗民风(贴年画、赏花灯等)。这些以中华大地为养分代代相传的文化汇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核心思想理念,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革故鼎新、惠民利民、道法自然等,为民众探索客观世界带来了无尽的启迪,并为治理国家提供了借鉴;二是中华传统美德,如精忠报国、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见义勇为等,这些美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言行、观念与心态;三是中华人文精神,如求同存异、中和泰和、俭约自守等,是情感样式、生活形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集中表达,对人文艺术、科学技术、文学等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影响

增强文化自觉性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人们对文化地位的认识,以及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可肩负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性,主要源于人们接触的文化环境将更为统一,以时间节点为抓手形成的文化脉络更加清晰,便于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历程、独特之处、发展趋势等,进而立足我国文化场域自觉开展研究、传承、创新等活动,通过自我觉醒、反思、创造,接纳自己的文化,达到增强文化自信的效果。

增强文化凝聚力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等孕育出多种传统文化,虽然这些传统文化具有地域性,但共同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图谱,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内均有一席之地,这说明各地传统文化具有共性。以剪纸传统艺术文化为例,佛山剪纸技艺复杂,沔阳剪纸造型粗犷,扬州剪纸以四时花卉见长,无论哪种剪纸,都可以体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剪纸作品的装饰空间、刺绣底样、祈福等功能相同,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共性,此为文化凝聚力、向心力产生的原因,并利于强化文化归属感、认同感,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独特性

当前,文化交融是大势所趋,网络成为人们了解多元文化的载体,在多元文化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根基有被腐蚀、被瓦解的风险,为了规避上述风险,维护文化安全,我国需积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人们了解与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在多元文化对比分析过程中产生文化自信心。以饮食文化为例,国外食物种类、烹饪方式等方面与我国相比缺乏新意,主要源于我国不同省份饮食习惯差异较大,加之食品加工原料丰富多样,各地饮食文化深度交融,在历代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异彩纷呈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体系。无论是宫保鸡丁,还是饺子,都俘获了许多外国人的胃,助其以饮食传统文化为跳板持续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达到吸引更多人喜爱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效果。

增强文化自豪感

统一价值论认为,在个体价值特性优于他人价值特性的条件下会产生自豪感。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增强大众的文化自豪感,因为大众能从“中国人”这一角度切入,立足我国传统文化领域,找到论证中国价值特性优于其他国家的证据,所以可在价值论证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心。以古代科学文化为例,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四大发明给世界带来了极大影响;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数值推算至小数点后第七位,早于欧洲近千年;西汉发现太阳黑子现象,成为全球较早记录这一现象的国家;西晋《禹贡地域图》明确了地图绘制原则;周朝时期编写而成的《周易》可体现朴素辩证法的内涵。这些古人在不同时空留下的与艺术、哲学、史学、数学、科学、文学等相关的伟大成就,可使中国人增强文化自豪感,因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进而乐于保护、了解、传承中华文化,实现强化大众文化传承责任感以及自信心的目标。

增强文化自强力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着自强力,以新疆传统乐舞艺术文化为例,新疆作为亚欧大陆丝绸之路交通要冲,临近波斯、印度,远通罗马、拜占庭、希腊,这使得新疆在古代成为世界艺术文化汇聚之地,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康国乐等传统新疆乐舞应运而生。同时,与隋唐乐舞融合,从隋唐乐舞中获取因地制宜地发展动力,使得新疆传统乐舞文化走上了本土化发展之路,相关歌舞更具多样性、民族性,这亦可说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依旧走在时代前沿,走上时装周的马面裙、用方言创编的说唱歌曲、用我国神话传说设计的电子游戏等均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能与时俱进,继而使大众相信我国文化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因中国传统文化生机勃勃而产生自信心。

基于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

了解文化,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消除大众与文化之间隔膜的一大手段,同时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为我国话语体系、学术体系、思想体系、艺术体系等良性发展给予支持,亦可从解决“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等问题的角度出发弘扬与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使大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在此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基于此,我国应做好文化研究与阐释工作,研究重点有中国传统文化起源、发展历程、走势等,阐释重点为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发展提供养分、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可助力大众铸牢中华命运共同体、为国际文明互鉴给予支持。从提高文化研究与阐释工作质量的角度出发需孵化多项工程,如中国传统文化数据平台建设工程、中国传统文化普查工程、古籍保护工程、非遗文化保护工程等,达到定向定位深度钻研、了解、保护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效果,人们得以体悟文化精髓,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性、先进性等,继而增强文化自信。

贯穿教育,借助教育力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可知,“增强文化自信”属于新时代教育目标之一,要求教育者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的过程中优化配置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使学习者能热爱我国传统文化。以语文课程为例,教育者可将书法、古诗词以及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视为培养学习者文化自信的发力点,使学习者能在参与书写、朗诵、阅读鉴赏等活动的同时,主动了解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借助教育力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者应树立文化自信,深度钻研文化,思考与解决课程内容、文化元素融合问题,保证文化教育贯穿幼儿园、中小学、高中、大学等教育体系,人们在学习生涯中能有机会接触多种文化,如戏曲文化、传统建筑文化、民俗民风等,在此基础上不断积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保护文化,守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

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离不开各种媒介或载体发挥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当今社会应提升文物保护能力,推行加强管理、合理利用、抢救第一以及保护为主的指导方针。同时,文物保护体系触及多个领域,应协调好文物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触及城乡规划领域为例,专职人员应从加强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古树等保护角度出发科学规划,以免因城乡规划而破坏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媒介或载体。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变,所以保护手段不尽相同。以保护我国传统刺绣文化为例,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扫描各类刺绣,扫描结果以图片方式自动录入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智慧化处理找出刺绣图像的共性、特征等,为专职人员研究我国传统刺绣文化给予支持,研究成果可助力人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使人们增强文化自豪感。

汲取养分,多途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人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所知、所感、所见等,转化为工作、学习、生活的有力条件,可助力人们认识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继而增强文化自觉性,主动参与文化研究、保护、传承等活动。在人人肩负弘扬文化责任的条件下,助推我国传统文化繁荣发展。首先,汲取民本文化养分,将“民者,天下之本”转化为为党践行、为民服务宗旨,作为企事业单位管理员工的一大精神动力。其次,汲取家风文化养分,将爱国、守信等家风视为弘扬中华精神以及传统美德的载体,使大众能以家庭为单位接纳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国家伟大复兴层面贡献力量。最后,汲取思想文化养分,将“正己始可修身”“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古人思想,转化为新时代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生活观及其他观念的思想基石,在古人人生态度、处世哲学中获得启发,大众得以成为肯奋斗、能吃苦、有担当、有理想的人。还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未来联系起来,使大众既能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在祖国繁荣发展的征途中实现人生价值。

积极创新,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

通过分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增强文化自信的影响可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可增强文化自强力,凸显我国传统文化可创新的特点,同时进一步彰显文化的综合效益,如人文效益、社会效益等。以传统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为例,以脱贫攻坚为背景创作的《圪梁梁上》,是对晋剧的一种创新,从题材角度来讲,将云岭村走产业创新发展道路并摘掉“贫困帽”的故事改编成戏曲,这与以往的晋剧题材差异较大;从舞台角度来讲,用数字大屏展示村庄景象,可营造较为真实的故事氛围,将观众带入特定情境,为加强戏曲表演情感共鸣提供条件。无论是新题材的创编,还是高新技术的引用,都可增强晋剧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自强力,使大众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满信心。

融入生活,拉近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的距离

为了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百姓生活,拉近大众、文化的距离,追求“处处有文化,时刻爱文化”的效果。例如,各地可建设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文旅景区,将景区活动与群众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如传统艺术节目快闪活动、歌舞表演赛、传统美食创意制作活动等。一方面充实大众生活,另一方面有效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等,使民众因中国传统文化绚丽多姿而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大众参与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各地区应遵循“因地制宜”理念,将本地区民众较为喜爱的传统文化元素加工成群众文化活动项目,如书法、摄影、朗诵、合唱等,达到增强文化共鸣以及多途径拉近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距离的效果。例如,新疆和田市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于春节期间在各街道、乡镇举行“迎新春,贺新禧”群众文化展演活动,基层文明实践站发挥了组织、指导等作用,助力村民自编自演各类节目。通过表演展现群众的精气神,同时以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纽带将群众紧密联系,达到增强群众凝聚力的效果,实现了文化润疆的目标。除了举办展演活动,新疆地区还举办了“群众村晚”系列文体活动,特色传统美食、灯会、短调民歌、萨吾尔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轮番登场,群众得以通过多种文体表演了解、喜爱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高效宣传,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辐射性与影响力

新时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发挥融媒作用,综合运用网络、电视台、广播、报纸、书刊等媒介,统筹文物、文化、宣传等力量,赋予文化宣传方式创新性,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湖南卫视播出的《花儿绽放·乡村季》,从全国乡村海选有魅力的女性,借助这档节目观众不仅能了解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还能了解扎染、捏面人、油纸伞、风筝制作等传统工艺文化。因为这些女性大多扎根乡村,参与田间劳动,所以可在表演、表达过程中弘扬我国农耕文化,达到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效果。当前,融媒体有着多屏联动的特点,微博成为网民互动的平台,“花儿绽放”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加之明星联动,有效增强了该节目文化宣传的效果。

当今社会除了要注重利用融媒体力量宣传推广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发挥群众艺术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加大传统礼仪、服饰、饮食等文化宣传教育力度,助力大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感与仪式感,塑造良好的文明古国形象。同时,掀起推崇仁爱、团结、勤劳等传统美德社会风尚,进而通过高效宣传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业规章、乡规民约、市民公约等融合,增强社会各界的文化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综上所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民众增强文化自信有益,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当今社会需认识到钻研、保护、利用、推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将文化与教育、群众生活乃至国家复兴关联在一起,使人们能了解、热爱、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文化自信,亦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获取养分,使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等方面得到良性发展,并助力我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

本文系2022年自治区重点马院课题“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地区治理演技”(项目编号:ZDMY2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新疆理工学院宣传部)

标签:  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