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图书馆的数字飞跃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411)

现全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探索,强调了智慧图书馆建设在推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从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能设施和智慧空间四个方面总结了建设实践成果,通过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五个需求层次,分析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特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策略。为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指导和实践经验,对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图书馆建设是推进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有关“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中也特别提到“智慧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图书馆建设已成为推动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对于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

智慧管理

智慧服务平台是智慧图书馆智慧管理的基石。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已全面升级其业务系统,依托新一代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成功实现了馆藏资源的纸电一体化管理和图书馆的智慧化运行与服务。新一代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整合了海量数据资源,通过智慧门户集信息资讯、信息公开、资源共享、读者服务于一体,进一步健全智慧服务体系。此外,已有高职院校图书馆在近几年完成了大部分或全部流通馆室的RFID建设,及全部图书的层架定位管理,实现了图书的自动借阅、归还、盘点等功能,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图书馆已能够实现信息发布统一管理,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展示馆室分布、本馆简介、借阅规则等基本信息,并实时发布各类通知、公告和宣传视频。

智慧服务

基于智能技术的智慧服务主要集中在智慧检索(发现服务)、智慧推荐、数据挖掘、虚拟参考咨询(含FAQ平台)等方式。例如,通过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快速定位所需教材和参考书,实现自助借阅,有效支持了专业课程的学习需求;搭建多位一体的教育辅导平台,为教师在线上课程教学方面提供信息检索的帮助,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教学节奏、教学模式及教育方法的优化。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信息需求,开展学科资源应用培训、推送学科信息、推送精品课程、开展岗位能力发展培训、推送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信息等,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和移动应用,实现了课堂外的延伸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搭建微应用服务平台开展“微服务”,整合图书馆现有的服务模块,接入第三方模块,以微服务模块的形式呈现给用户。

智能设施

智能化设施的引进显著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例如,智能盘点机器人和视觉盘点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馆员在图书管理和盘点方面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人工投入。自助借还机、RFID智能书柜、图书查询机等设备的启用简化了图书借阅流程,通过与图书馆后台系统对接,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含虚拟资源)的查询检索和信息展示,读者可根据定位信息迅速找到所需图书。电子书借阅机、朗读亭、文化长廊、智能书法台、智能无声钢琴等设备可以满足多主题的阅读场景,还配以权威丰富的资源数据库和生动有趣的交互模式,进一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智慧空间

智慧图书馆的空间改造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实践导向和应用需求,增设了信息共享空间、悦读空间、研讨空间等“第三空间”,整合智能化设施,如高性能电脑和超大屏投影,丰富学习交流和活动开展的形式。在空间管理上,投入使用智能环境控制系统,实现室内的温度、湿度、照明、消防等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分区控制,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图书馆实时监测馆内人流、资源使用情况,将门禁系统与支付宝、RFID、人脸识别、感应侦测器等技术联动,推进图书“无感借还”,最终实现楼宇管理自动化。在此基础上,更是有图书馆形成了以学生“自我管理”为核心的运营服务体系,既有效缓解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紧缺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和服务意识,成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一大亮点。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需求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核心任务,因此,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和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经费投入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服务相对落后等问题。亟须结合国内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深度挖掘读者和馆员在不同层次上的实际需求,制订相应的服务策略和管理措施。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它将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更复杂的心理和精神需求,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具有参考指导的意义。

生理需求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注重环境舒适性与基本设施的完善,不仅要保留传统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和文化底蕴,还应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更加舒适、智能、高效的学习空间,如提供免费的全覆盖无线网络,引入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调节室内温湿度与光线,配备智能桌椅及便捷充电设施,引入座位预约管理服务等。此外,图书馆应规划多元化的功能区域,包括休息区、自习区、展览区及咖啡厅等,以应对读者不同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安全需求

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中,安全需求覆盖了物理空间、数据信息等多个层面。空间安全是基础,需引入智能门禁系统确保馆室财产安全。同时,将高清监控与AI结合,实时分析监控馆内情况,建立日常巡馆制度与应急响应机制,为图书馆筑起安全防线。在满足物理需求的同时,数据保护与隐私保护同样需要重视,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数据安全,包括图书编目信息、借阅记录、电子资源访问日志、读者信息等,免受非法访问、篡改或泄露的风险。

社交需求

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社交需求是多方面的,包括读者间的互动、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图书馆与馆员的互动,以及图书馆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等。读者间的互动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特定的在线交流平台,如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自媒体平台等,分享阅读心得、推荐好书、参与讨论等。图书馆作为组织者,可以开展线上线下的读书会、讲座、论坛等活动,将喜好相近的读者聚集在一起形成紧密的社群关系。这些社群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社交需求,还能为图书馆提供有效的用户反馈。对于馆员,图书馆可建立内部交流平台,并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和研讨会,提供更多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此外,图书馆还应积极与其他教育机构、文化机构、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活动、文化交流等活动,提升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

尊重需求

智慧图书馆可通过引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推送服务。依托智能推荐系统,根据读者的借阅历史、搜索记录和浏览行为,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爱好的图书和资源。对积极参与图书馆活动或作出突出贡献的读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认可读者的贡献和成就,满足其尊重需求。馆员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样应受到高度重视,图书馆需协助馆员制订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明确职业目标和晋升路径。同时,鼓励馆员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决策和管理,增强其归属感和责任感。

自我实现需求

智慧图书馆未来将超越传统图书馆的角色,转变为集学习、研究、创新于一体的“未来学习中心”,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个知识存储和借阅的场所,更是一个促进终身学习、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平台。而持续的技术升级与服务创新,是支撑智慧图书馆实现这一转型的关键。图书馆作为知识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今后,智慧图书馆将致力于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以及科学的组织与分类,实现知识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促进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

统筹规划建设方案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须以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为基础,明确图书馆在教育体系中的服务角色。通过顶层设计的引领,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三全育人”“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念,为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确立明确的方向和重点。在制订建设规划时,要注重目标的明确性和步骤的合理性,确保每一步都紧密围绕既定目标展开。同时,要保障图书馆在支持教学、科研和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基本职能。面对经费和资源的限制,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应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项目初期的重点在于图书馆智慧服务平台的改造升级和智能基础设备的引进,如图书查询机和RFID智能书柜,以提升服务效率,满足师生的基本需求。随后,根据图书馆的发展需要和师生反馈,逐步引入更高级的智能设备和服务,如智能盘点机器人和个性化推荐系统,以提供更丰富、更精准的服务。此外,注重与校内外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打造特色馆藏资源

馆藏资源建设应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相结合,多维度打造特色馆藏资源。秉持深度融合学生专业学习与教师科研需求的核心理念,采购与学科建设和职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书籍、行业报告、技术标准、案例研究,以满足师生对专业资源的需求。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训水平,以智慧图书馆为平台,构建全方位的数字化资源共享与实训生态平台,如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模拟操作软件等,以支持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此外,高职院校强调产学结合,与企业合作紧密,智慧图书馆还需要充分考虑校企合作需求,提供企业资源专区,展示企业案例、行业标准等信息,有效促进校企双方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在以实践教学为主、存在大量实践成果的背景下,智慧图书馆还需推进学术成果和实践成果的数字化进程,将纸质文献、实验报告、实践案例等转化为可检索、可共享的数字资源。通过建设集成化的知识管理系统,将各类资源按照学科、专业、项目等维度进行分类、标引和存储,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库。同时,设立专门的实践成果库,用于收集、整理和展示学生的实践成果,如实验报告、毕业设计、技能大赛作品等。

技术引领服务创新

展望未来,高职院校图书馆将成为教育和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为适应未来教育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图书馆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应用,对已建项目进行优化、调整和提升,同时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断探索和引入新的服务模式和应用场景。一方面,通过引入智慧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读者学习的边界与可能性,推出远程服务、自助服务及移动图书馆等创新服务模式,打破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向本科院校图书馆看齐,逐步重视学科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和信息挖掘技术深入理解用户需求,提升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宽度和高度。用户体验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因此,未来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将更加关注优化服务流程,基于用户行为分析,根据读者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并通过用户反馈机制不断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升级,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未来,高职图书馆也应积极参与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注重智慧学习空间的打造,利用VR、AR、AI等技术,创造支持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的复合型智慧空间,为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科研支持。

培养智慧馆员队伍

高职院校图书馆馆员队伍普遍面临学历、职称较低,以及岗位结构与智慧图书馆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质量。馆员是图书馆服务的核心力量,智慧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智慧馆员队伍。智慧馆员应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背景,不仅要熟悉图书分类、编目等传统图书馆工作,还要掌握数字资源管理、信息检索等现代图书馆技能,以适应智慧化转型的需求。同时,馆员还应积极参与智慧化项目的研发和实施,推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高职院校图书馆还要加强馆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首先,图书馆应制订一项具备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计划应与图书馆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确保团队能够支持图书馆服务的持续创新和优化。其次,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如数据挖掘能力、情报分析能力等,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能力提升路径。最后,图书馆应积极营造学习氛围,鼓励馆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智慧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综上,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需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全面关注师生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通过统筹规划建设方案、打造特色馆藏资源、技术引领服务创新以及培养智慧馆员队伍等措施,智慧图书馆将成为一个集学习、研究、交流与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学习与研究中心,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图书馆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