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守正创新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09)

公共图书馆是我国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新时代背景下,探讨公共图书馆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是亟须研究的新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公共图书馆发挥自身突出优势,在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较好地履行了文化传承与社会教育职能,但在实践中也存在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活动区域性和特色性有待彰显、协调协作机制和体系化合作存在局限性等不足。现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旨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传承中国精神贡献独特力量。

新时代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在新时代,通过公共图书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和成就。例如,举办各类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珍品传统文化展览,让人们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其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图书馆收藏的经典古籍,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治国理政的智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经过整理和推广,能够让当代人重新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共图书馆是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能够将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广泛传播给社会大众,引导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等,在公共图书馆的传承下,可以强化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如诚信、仁爱、公正等,通过公共图书馆的传承和推广,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公共图书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历史典籍、文学作品、民间故事等,为大众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参加讲座、观看影片等方式,深入学习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青少年在图书馆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能够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成年人通过参与传统文化培训课程,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大众的文化自觉,提高整体文化素养。

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简单的复制和保留,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创新和发展。公共图书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创新呈现,如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数字图书馆、线上展览等,让传统文化以更加新颖、便捷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同时,图书馆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灵感和素材。例如,设计师从传统服饰、建筑等元素中获取创意,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

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总结可供参考的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服务模式。

保护传统文化馆藏资源,守住中华文化命脉

古籍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具体载体,具有珍贵的中华文明和历史文化价值。公共图书馆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在其保护、挖掘、阐释、展示、推广和传播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公共图书馆致力于对古籍进行修复或修补,不断实现新突破。山东省修复中心实施的宋刻本《文选》修复项目被称为一级古籍修复科学管理的典范;四川省图书馆在推动原有古籍修复项目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古籍项目内容,增加巴蜀特色古籍数字化、古籍活化利用项目。另外,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的设立和各类修复技艺竞赛活动的开展,都推动了我国古籍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2007年,为摸清“家底”、传承文脉,我国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对全国公共图书馆等系统的古籍收藏和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中华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并完成对相关期刊和图书等数据的普查登记工作,以向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参考。同时,在馆藏典籍资源的整理研究及系统阐释方面,图书馆通过推出编辑出版项目、设立展览、举办教育活动等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优质文化产品,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公共图书馆古籍保护和修复的效率及质量。

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阅读推广活动,提升

传统文化关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推广活动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既涉及经典图书以及影音资料的推广,也根据核心观念制作相关的内容海报,营造了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参与者能够全方位感受文化阅读的价值所在。辽宁图书馆的“辽图讲坛”公益讲座品牌,本溪市图书馆的“梨园贺岁·百戏升平”戏曲文化主题展览,以及“册府千华”系列活动特展,让珍贵古籍走到社会大众面前,让更多人看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体验感和参与感。山东省图书馆的“首届齐鲁晒谱节”活动,太原图书馆的彩陶艺术、中国画创作等电子讲座,风筝剪纸制作、古琴音乐会、猜灯谜等阅读推广活动,都有助于引导公众欣赏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随着数字阅读的广泛普及,阅读活动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如利用微信小程序等资源定制线下文化文献展、春节传统文化专题数字阅读推广活动以及公益数字阅读推广活动。这些展示中国文化或相关载体的活动,是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契机。

积极拓展文化传承空间,丰富线上服务内容和模式

不同于一般书籍,传统文化经典文献的阅读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少公共图书馆打造专门的服务空间和经典阅览室,旨在为读者提供静心专研、深度阅读的空间和专业全面的服务。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日渐强烈,一大批新式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生机,面向社会大众公益开放并提供文化服务。书院与图书馆在功能定位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公共图书馆+书院”这一空间服务重构模式,整合书院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空间资源,从而拓宽文化传播和资源利用的范围,营造了向上向善的氛围。同时,可以将书院的经典读物和图书馆的现代服务形式结合。另外,书院大多设在山林胜地,具有幽静清雅的学习环境和鲜明的文化特色。

深化科技赋能,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多元化发展途径

现代科技手段支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文创领域的探索实践助推传统文化传承多元化发展。自2017年“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成立起,公共图书馆通过科技手段努力挖掘传统典籍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新推出文创特色产品。例如,故宫结合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设计理念,研发“奉旨旅行”行李牌、《千里江山图》主题折扇、美妆产品等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创产品,故宫天猫旗舰店吸引了上百万的粉丝,打破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厚重印象,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传播动力。

二是直播、短视频、长视频资源等进一步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范围。公共图书馆是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阵地,国家图书馆以传承和弘扬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推出“国图公开课”系列公益视频;故宫博物院录制《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传统文化综艺化节目,向大众解读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凸显了传统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

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足

公共图书馆纷纷开展相关活动,呼吁大众重拾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活动精彩纷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来说,还处于摸索及经验积累的起步阶段。

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

图书馆虽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出传承活动,但部分图书馆缺乏对活动内容系统性的深入研究与探索,致使活动吸引力差。例如,部分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生搬硬套其他馆的活动方案,活动开展效果不佳,活动形式与内容单一,文化传承手段普遍缺乏创新,难以满足读者的特色化需求。讲座活动是比较常见且稳定的传承方式,在各级公共图书馆被广泛应用,但不能拘泥于有限的传播途径,而是要结合当下新技术手段探索传播渠道,使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快、更远。

活动区域性和特色性有待彰显

部分公共图书馆活动开展随意,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甚至出现活动方案脱离实际的情况;还有部分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体现不足,区域性特色待彰显,且缺乏系统思想文化支撑和明确中长期目标,这直接影响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输出。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应当加强对此方面的重视。因此,公共图书馆需结合环境和需求及地域限制,找到一条特色推广之路。

协调协作机制和体系化合作存在局限性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共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将更有效,但目前此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图书馆多依靠自身,合作局限于个别项目,缺乏与相关机构在传统文化活动及宣教方面的合作模式。传承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各省、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和专业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另外,文化传承工作业务涉及文献采编、数字资源、信息技术、参考咨询、古籍典藏、社会教育、阅读推广等领域,但部分馆难以统筹整合各方面资源。

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加强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完善各项制度保障

一是明确文化传承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公共图书馆应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深入研究和分析本地文化特色、公众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成为本地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心、传播枢纽或教育基地。同时,制订清晰、可量化且具有长远视野的目标,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序推进,如举办特定数量的高质量传统文化活动。另外,构建系统性且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规划,这包括对馆藏资源的扩充和优化计划、活动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安排,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长期规划等。例如,规划逐步建立涵盖本地主要传统文化门类的特色馆藏体系,每年推出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的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吸引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群体的参与。

二是持续完善各项制度保障。一方面,健全图书采购与馆藏保护制度,确保广泛收集高质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同时,加强与出版机构、文化学者的合作与交流,及时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优秀作品。在馆藏保护方面,制订严格的保护制度和规范,投入资金和技术设备,采用如恒温恒湿的保存环境、数字化备份等方式保护典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文化传承工作制度,明确各部门和岗位职责,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工作流程和标准,确保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如采编部门负责传统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还要创新人才培养与激励制度,提供智力支持,如制订内部培训、外部进修、学术交流等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承岗位引进专业人才,奖励表现突出的个人、团队,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力。

通过加强文化传承的顶层设计,完善各项制度保障,公共图书馆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丰富公共图书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载体与形式

一是构建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载体”。图书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典籍荟萃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有力文献支撑。珍贵的文献典籍资料能满足各年龄段和阅读层次的读者需求,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源,打造涵盖多个领域、不同层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架构,让读者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表现。

二是举办多样化的展览活动,如传统文化主题展览、文物展览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展览体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积极开展各类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解读和分享,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考。此外,开发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也是重要举措。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具、饰品、生活用品等,既增加了文化的趣味性和传播性,又能满足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同时,组织沉浸式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古典诗词朗诵、传统戏曲表演等,让人们亲身参与其中,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还可以建立线上传统文化资源平台,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知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

协同多方力量,创新服务形式

在推动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多方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举措。公共图书馆应积极与其他文化机构,如文化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馆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优势和力量。通过联合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和形式,为公众提供更为全面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同时,应与社区紧密结合,融入社区文化建设。组织社区居民参与传统文化活动,激发社区的文化活力,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百姓生活。此外,与企业的合作也不容忽视。吸引企业的资金支持和技术力量,共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项目的开展和创新。同样重要的是,充分调动社会志愿者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图书馆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发挥他们的热情和专长。

通过整合政府、社会、企业、学校等各方资源,协同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喜爱、人人传承和人人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为公共图书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总之,新时代公共图书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工作既已取得显著成果,亦面临诸多挑战。公共图书馆凭借持续的探索与努力,不断优化传承策略,通过更具创新性的方式、更广泛的合作以及更宽广的传播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崭新的魅力,使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价值深度融入民众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与文化基石。

标签:  传统文化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