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安全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这个巨大重构力基础之上的安全形态衍生品,在新时代背景下呈现了以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传播迅速难以治理、潜在威胁普遍存在的特征。随着经济的繁荣,相应的网络技术也越成熟,网络文化将愈加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也会随之产生。文化渗透性风险加大、文化变异性挑战加剧、文化侵蚀性危害加大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安全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应当从增强网络文化自信、完善网络文化安全制度体系、提升网络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当今,互联网已成为文化繁荣的空间和传播平台,网络的重要性是空前绝后的。在此之中,网络文化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但网络文化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会有各种问题。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倡导发展优先,构建更加普惠繁荣的网络空间”“倡导安危与共,构建更加和平安全的网络空间”“倡导文明互鉴,构建更加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强调“信息革命时代潮流浩荡前行,网络空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要“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网络的发展应当是普惠繁荣的、和平安全的、平等包容的,但当今网络文化安全存在问题,并且对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特征
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
网络文化安全是建立在互联网平台这个巨大重构力基础之上的安全形态衍生品,覆盖并包括文化、艺术、创作、传播、消费等全要素全过程的文化形态安全问题。网络文化安全意味着网络文化应保持在一个不受侵害或不受威胁的环境中,并能够利用网络作为传播平台,有效地传达各类信息。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特定角度出发,对其加以理解。
首先,网络文化安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政治领域的安全,这也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进行破坏和打压的重点领域;其次,是信息的保密性问题,如防止版权被侵犯或个人隐私被泄露;最后,是预防网络病毒和其他高科技网络疾病的威胁,以及黑客对网络安全的潜在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句话将网络文化安全提升至国家安全层面。新时代,网络文化仍然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范畴,是我国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特征
网络文化安全虽从属于文化安全问题,但与传统文化安全问题不同,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文化安全问题,因此又有其独有的特征。
1.虚拟与现实相互交融的特征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形态,给传统文化意识形态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快速融合,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此产生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覆盖面较广,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并与普通大众生活领域息息相关,使网络与现实更加相融于一体。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上,信息的互联功能和互通功能都与传统安全紧密关联,使得从网络的角度审视其范畴属于传统安全还是非传统安全是很难判定的。网络文化安全既有现实层面也有虚拟层面,两者相互交叠、互转流通,致使安全问题难以分辨,其复杂程度令人很难识别把握。特别是随着我国对违法犯罪活动打击力度的加大,线下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步转移至线上,各种错误信息、错误观念、有害的网络病毒在网络空间迅速传播。因此,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不仅局限于网络空间,而是网络和现实共同面临的问题。
2.传播迅速难以治理的特征
在互联网平台上,网络文化安全问题总体呈现两种形态,一种是极其隐蔽的,另一种是大众所熟知的。这两种形态的共同特征在于,平时风平浪静时看不出端倪,乱时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来势凶猛,使人猝不及防。网络问题具有隐蔽性、潜伏性和发展多样性,这些问题很难被及时发现和阻止,使得这些问题爆发的导火索更加难以侦察、预判和侦破。在当今社会“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能发声”的背景下,依靠一定的技术支持和网民参与,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建立了大量虚假账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肆发布不实信息蛊惑、误导群众,使谣言的传播更加迅速且极具隐蔽性。网络平台传播的各类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扩散性的特点,因此造成了网络文化安全风险的加剧,也为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带来极大的难度。
3.潜在威胁普遍存在的特征
当前,网络文化的受众虽以城市年轻人为主,但网络技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网络的传播受众将日益多元化,涵盖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的群众。由此可以看出,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消费的主体范围将大幅拓展,且彼此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根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以发现我国网民的年龄分布并不是单一集中在中青年群体,50至59岁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为72.8%,60岁及以上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为54.6%,表明老年群体也使用起智能手机,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网络的发展潜力巨大,使得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人都可以参与网络文化的发展和建设,部分普通民众通过抖音、快手、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逐渐成为“流量博主”“大V”,他们拥有大量粉丝,并逐渐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和舆论影响力,进而更深入地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而这些因自媒体的发展拥有大量粉丝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网络话语走向的网络博主并不在少数,他们成为网络文化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
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现存问题
网络文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这一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网络文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渗透性风险加大
渗透性风险由来已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一步增强了与国际社会的交流,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围剿和政治策略在国际层面仍然存在,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一直以来,部分西方国家通过网络等渠道,传播其文化和思想,这种做法是为了促进自身价值观更广泛的传播,并增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这一过程有时被看作是希望通过非冲突的方式实现国际关系的调整。在互通交流之余,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西方的特殊思想提供了传播其价值观的温床。西方文化思想渗透因其潜伏性、便捷性、隐蔽性和传播快速性,更容易在网络平台上传播并被人们所接受。西方国家不仅通过大众所熟知的网络平台发布反动思想言论,还通过对我国销售网络文化产品进行隐性的思想传播。在互联网平台上,人们可以付费或者免费在线浏览西方主流影视作品、游戏、音乐、文学作品等,这种做法可能对我国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文化变异性挑战加剧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必然会引起思想文化的相融与重建,以及影响或挤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使其产生变异。部分西方国家在互联网平台上大肆宣扬个人主义,从而淡化了集体精神。制造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对立。为了制造个体与集体割裂的思维,让个人拥有无限的自主选择权,这一趋势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会不断异化,从而产生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在网络平台上,极端的自由主义行为会导致无视法律法规的约束,部分网民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无法正确认识这些思想行为的错误性,更严重的会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社会思想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甚至这些无视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的无序化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各国思想文化在网络平台上的交融,不仅会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发生变异,危及网络文化安全,还会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出现变异。这不仅会对我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还会诱发不良社会风气,使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加剧。
文化侵蚀性危害加大
互联网平台的兴起加速了全球文化交流,但也使不良文化的侵蚀性增强,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然而,我国在网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上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为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不仅挤压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损害了经济利益,更通过输出特定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而侵蚀了本土文化的根基。根据202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中国网民总量达到10.79亿人。其中,学生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达98.5%。这使得腐朽文化的影响更加隐蔽且深远,尤其会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其责任感缺失、国家意识淡薄。互联网的双面性要求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便捷与联系的同时,必须警惕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素养,倡导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守护我国的文化主权和社会和谐稳定。
新时代我国网络文化安全的应对策略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动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增强网络文化自信
加强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就是要加强网络文化自信建设。新时代,面对全新的网络平台,我们应以全新的积极态度面对网络文化安全的挑战,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技术,不断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力度。同时,积极引导网民坚定文化自信,维护我国文化安全。预防渗透性问题和变异性挑战,就是要将网络文化建设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之上,不断促进新兴网络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将我国革命文化注入网络文化,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作品,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思想阵地的建设。面对侵蚀性难题,就是要把网络文化与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未来,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努力在网络上弘扬思想文化的主旋律,推广优秀的传统文化珍品和当代文化精品。同时,制作更多适应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优质作品,激励网民创作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络文化作品。
完善网络文化安全制度体系
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已有多年实践,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模式,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治理主体不清、权责不清、制度不全等问题。未来,应明确政府在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优化政府与行业协会、企业等主体的关系,建立健全多主体参与的协作机制,完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制度体系。持续构建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领导体系,不断加大治理力度,确保治理过程中有法必依、违法必罚,提升网络安全文化领域的违法成本。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中的作用,不断健全网络信息技术人员从业规范,提升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能力。落实网络文化安全责任,完善网络文化安全责任制度规范,制订行业规范并要求网络运营服务企业严格执行。对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和相关行业,督促监督其履行法律责任,遵守社会义务。完善网络文化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提高网络文化从业人员的网络文化安全意识,树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心。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收集、整理并分析网民的意见反馈,为相关部门制订关于网络文化安全的制度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持,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提升网络文化软实力
发展“互联网+”文化的核心在于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不仅能够革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还能够极大地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拓展文化市场的边界。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发展“互联网+”文化。这是推动文化产业传承、创新和传播,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及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实现了人与人“零距离”交流、信息与信息的全连接。它创新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网络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未来,要进一步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创新成果。同时,在保证我国网络安全和网络主权安全的前提下,要依靠互联网平台建设共同治理、多边参与、共同发展的全球网络空间。借助社交媒体、视频分享平台等互联网工具,采用多语言服务和跨文化传播向全球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人们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通过互联网国际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形成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