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飞舞》:跳动的音符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385)

孙以强先生20世纪60年代早期创作钢琴曲《谷粒飞舞》,这部作品的主题非常有特色,音乐语言简单朴实却又生动自然。作者将西方作曲技术与中国民族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得到中国乃至世界钢琴家的认可。这首钢琴曲选材自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场景,作者采用了充满活力、欢快的节奏和悠扬抒情的旋律,生动描绘了劳动人民庆祝收成时的喜悦。演奏者可以从创作背景、艺术特征和音乐结构等方面,鉴赏这首钢琴曲,以准确掌握和理解作品,更好地进行演奏。

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西方国家的钢琴作品不同,中国人在各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性,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的钢琴音乐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中国钢琴音乐不仅体现了作曲家的人格魅力,还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特色,极显中国气派和中国风。

这首由孙以强大师20世纪创作的钢琴作品《谷粒飞舞》,在中国钢琴教学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赢得了人们的好评和赞誉。这部作品也使钢琴音乐创作越来越民族化,并让人们在钢琴音乐教育中开始潜心探索中国音乐。作者在这首钢琴曲中融合了一些民族元素,并通过许多艺术形象描绘农民庆贺秋收的欢快场景。迄今为止,该钢琴作品已成为中国钢琴发展的经典作品之一,流传四海八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起到了连接过去、承接未来的作用。

无论是从民族性、艺术性,还是从音乐弹奏技巧上来说,《谷粒飞舞》都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这部杰作在当时还受到钢琴演奏家李名强先生的称赞,并成为他音乐剧中的经典之作。鉴赏钢琴曲《谷粒飞舞》,不仅要分析和讨论如何成功演奏,还要通过这种分析和讨论,从中获取经验,即真正的演奏者不仅要提高对作品的熟练程度和音乐素养,而且要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我国钢琴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独特民族韵味与文化精髓,积极吸收其卓越之处,以此为基石,矢志不渝地在未来的音乐旅程中,为推动中国钢琴作品民族化进程贡献力量,让这份民族瑰宝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谷粒飞舞》的创作背景及特征

创作背景

聆听孙以强先生的钢琴曲,可以感受到他独特的创作手法,那就是西方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巧妙融合,如小提琴作品《唱支农歌给党听》《春舞》,还有其他的钢琴作品,都非常清晰地突出了这点。《谷粒飞舞》是20世纪60年代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当时一批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前往农村从事田野工作,孙以强也被分派到农村,他一扫温润柔和的书生气息,与农民在田野工作,互帮互助。有一次在劳作中,孙以强看到半空中飘舞的稻壳和农民们不辞辛劳的朴实笑脸,思绪像喷泉一样涌动,随后《谷粒飞舞》这部传世杰作问世。这首钢琴曲采用了嵌入情景的方式,针对当时劳动人民的情况,以朴素的音乐回应时代的主题,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活泼通达的风格似乎能够重现劳动人民收获时的场面,轻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旋律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庆祝收获的快乐心境。这部作品虽然篇幅简短,但旋律流畅,内涵深刻,音乐欢快活泼,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谷粒飞舞》为2/4拍,是结合现实场景创作的三段体钢琴作品。作者完美借鉴了托卡塔式的旋律,把20世纪农民们在稻田劳作的忙碌场景,用音符的形式呈现在作品中。尽管这首作品并不长,但旋律和音调却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每个小节和段落之间的融合精妙绝伦,旋律犹如流水,美丽动听。作者增添优雅的质感,并通过不停出现的锣鼓节奏,让人们在听的时候,感受到演奏速度的变快,节奏紧凑,表现了农民们迎接秋天收获的激动心情。整首乐曲丝毫没有刻意人为的感觉,非常自然地展现了田园风光和独特的江南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飞扬的稻谷、不辞辛苦的农民和微笑的人群中。同时,作者在作品中精妙地呈现多元化的演奏技法,尤其是断奏手法被巧妙运用,在第1至4小节及22至28小节间,生动勾勒出鲜活的场景,赋予音乐跃动的生命力。第25至28小节中,双手巧妙交叉,精准突显关键音符,增添音乐的层次与张力。转至47至84小节,连奏技巧的流畅运用,则塑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画面,旋律悠扬连绵。在63至84节中,琶音跑动时的保持音则使音乐更丰富,更有表现力。此外,八度模进的宏大处理,在85至92小节内,几乎横跨整个钢琴键盘,展现了音乐壮阔磅礴的气势,令人震撼。而在117至132小节,作者别出心裁地采用双手柱式和弦伴奏,这一创新手法不仅强化了音乐的浑厚感,更使得整体音响效果饱满而深邃,引领听众进入更加宽广的音乐境界。

调式调性分析

《谷粒飞舞》在传承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完美借鉴了西方的音乐技术,如作曲的方式和弹奏技巧,并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音乐作品。作品的整体基调是四二拍,音乐旋律优美悦耳,轻快无阻,多线条织体结构,仿佛再现了秋天收获时的动人场景。同时,每个段落间,又给人不同层次的感觉,但每个段落都进行得适当、和谐,过渡也自然有序。孙以强先生在这首作品的结构上,增添了突破性的创意,在a调的基础上,加入独具中国民族风味的曲调和旋律,然后又围绕c宫和d羽等,让多种音调巧妙转接,使人感到音乐的色彩在不停变换。在和声方面,他采用不协和的小二度音程,这在其他钢琴作品中是难得一见的创作手法,他还将充满活力的踏板技术与托卡塔式的旋律相结合,使整个乐曲紧密、流畅和愉悦。

谷粒飞舞的演奏技巧分析

演奏的轻巧性和颗粒性

在作品的呈示与再现段落中,所有的十六分音符均需以灵动轻快的技巧展现其颗粒分明的特质,营造激昂跃动的氛围。演奏时,力量需精准汇聚于指尖,确保每一次触键都清晰有力,声音既饱满圆润又富有弹性。手指需维持一种活跃的张力状态,指关节紧实有力,特别是在右手演绎分解八度时,手掌与指关节需构建稳固的支撑架构,手臂则保持自然松弛,避免折指现象,确保触键瞬间即稳固捕捉键面,随后迅速释放,实现流畅离键。手腕动作需放松自如,借助手臂的自然重量强调主旋律的鲜明性,右手小指尤需稳固支撑,力量不可松懈。左手则负责细腻呈现八分音符的半分解和弦伴奏,要求弹奏精准、节奏均匀且力度柔和,同时保持把位的稳定性。

展开部的平稳柔缓性

左手弹奏展开部时,要突出民族乐曲的主旋律,宛如“男中音”正在歌唱,应利用整个手腕的力量向前推动,随着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改变手臂的重量和触键的力度。因此,应该先单独用左手反复练习,以使乐句顺畅流动。右手弹奏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时,也要尽量细腻柔和,控制指尖和手掌,保持触键整齐一致。合理应用踏板,能够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绪。这首乐曲带给人轻快跳动的感受,所以对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应谨慎使用踏板,以防音质混杂;而在强拍之上,轻踩踏板则可成为点缀,增添音乐的细腻感。至于主题模进段落,要适时运用踏板,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在展开部中,应让旋律更加连贯和抒情,这里要充分使用踏板,但注意切换踏板。最后一段大部分都是和弦八度,应加强弹奏力度,所以在这些地方使用踏板,可以增强音效,但必须遵循改变和弦就要切换踏板的原则,让和声听起来更加清晰。

由于钢琴音色的丰富性,不一样的触键方式,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右手弹奏主旋律换为左手时,右手应稍微轻一点,以突出左手的主旋律。弹奏此乐曲时,应通过大量的练习,找到适当的触键方式和弹奏技巧。例如,在展开部中,左手可以高抬臂再慢落下,使音色更加优美和抒情。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钢琴演奏,让听众沉醉在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中。演绎此曲时,运用颗粒性触键是一种弹奏方式,可以尽显民族风韵。使用这种演奏方式呈现的音色,轻快活跃,饱满且集中,又极具穿透性。演奏时,手指需坚硬有力,不能涣散。第二种方式则可以弹奏出乐句的轻柔和优雅,需要对触键进行把控,采用高抬臂再慢落下的方式,并配合踏板,使旋律流畅而优美。

《谷粒飞舞》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还充分发扬了钢琴本身的优点,音域广且音色丰富,将人们收割稻谷、喜迎丰收的激动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部钢琴作品技艺高超,表现力强,堪称佳作。演奏它需要深刻理解其意境与情感,运用层次分明、灵动多变的技巧诠释。在演绎中国钢琴作品时,更需精准捕捉其精神内核,以音乐传递深情厚意。

具有张力的八度

这首乐曲中还有另一个难点,就是弹奏八度和分解八度部分,所以把握八度的弹奏方式极为关键。这首曲子里,主题部分和再现部的旋律线,是通过分解八度的弹奏方式表现的,弹奏中应当特别注意。弹奏分解八度时,需要放松手腕,灵活转动,它要求将拇指和小指展开,手掌完全张开,变成稳定的支架,并且以手腕为中心轴左右摆动,以便拇指和小指交换触键。这部作品在弹奏分解八度时,需要突出小指位置上的主旋律音,所以在摇晃手腕时,身体的重心可以更多往小指倾斜,以便将力量更好地传送至指尖。

因为分解八度音间隔稍远,弹奏时手腕可能会感觉僵硬和酸痛,为了避免弹奏的效果不理想,要掌握八度音程,建议先勤加练习。练习时,需放松肩膀,让手臂力量自然下沉,经手臂传至指尖,手指轻贴琴键,微抬手腕,将力量流畅推出。此过程强调身体协调与力量传递,下键后手指稳住再往前推,然后立即放松手腕,用手指支撑整个手臂,演奏时一定要感受到手腕处于灵活轻松的状态。掌握弹奏八度内的音程后,再开始练习分解八度。手腕应始终呈放松状态,把手型固定住,拇指和小指保持站立,力量跟随手腕的晃动而转移,但手背不能僵硬。分解八度的模进练习,可以把速度适当放慢,力求弹出连贯的效果,下键时用力均匀,声音清晰,力量保持集中,确保弹奏的准确性。八度弹奏在这首曲子的尾声部第123至132节,这部分的节奏比较快,由左手和右手交换弹奏。八度音在弱拍位上,需要弹奏得比较轻巧,可以选用手腕断奏,手臂断奏更适合辉煌且饱满的八度,不适合用在这里。面对ff力度标记的乐句,演奏者需挺直腰部,舒展体态,手臂略伸直以促力量下沉。触键时,巧妙利用指尖与键盘的反弹,实现力量借势传递,快速离键。如此,演奏者将体验到轻盈敏捷的弹奏感受,确保音乐充满力量又不失灵动。

演奏《谷粒飞舞》的实践与思考

演奏准备与深入分析

在准备演奏《谷粒飞舞》时,首要任务是深入熟悉作品。演奏者需详尽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架构及情感脉络,通过反复聆听与细致研读乐谱,精准捕捉其整体风格与细腻处理。同时,明确技术难点,如快速音阶、琶音及复杂节奏,为后续针对性练习奠定基础。技术准备方面,演奏者应分段、分速练习,逐步突破难点。演奏者需特别强化手指独立性与灵活性,确保快速跑动音型的清晰与连贯,装饰音、颤音等技巧亦需专项训练,力求精准流畅。心理状态同样关键。演奏者可以通过模拟演奏、冥想等手段,提前适应舞台,缓解紧张情绪,建立正面的自我暗示,树立自信,坚信自己能完美诠释作品。演奏时,演奏者要平衡专注与放松,全神贯注于音乐中,享受每一次触键带来的愉悦与满足。这些准备与调适,将为《谷粒飞舞》的成功演奏奠定坚实基础。

演奏实践与反馈

演奏《谷粒飞舞》时,技巧与情感相辅相成。演奏者巧妙运用力度、速度与踏板,展现音乐的多层次与动态美,同时,深情投入,传达丰收的喜悦与劳动的辛勤,引发听众共鸣。演出后,观众的反馈是宝贵的提升资源。演奏者应虚心接受观众意见,结合自我反思,总结优点,明确改进之处。演奏者务必保持谦逊,持续学习,借鉴他人之长,不断提升演奏技艺,力求在每一次演奏中都能有新的突破与成长。

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

《谷粒飞舞》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与乐观精神。演奏此曲,不仅能展示音乐技艺,更能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演奏者在演奏中,既要体现民族风格,又要勇于创新。只有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才能通过细腻触键与独特音色,展现演奏者自身的文化底蕴。同时,演奏者要勇于尝试新技巧与表现手法,为作品注入新活力。在保持民族韵味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表达与创新发展,是每位演奏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谷粒飞舞》这首钢琴曲,虽然篇幅短小,却十分精湛,获得广大钢琴爱好者的高度赞赏。它不仅在弹奏技巧和教学上值得分析和探讨,更为研究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素材。这部作品音乐语言朴实生动,又充分展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仔细分析它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和弹奏技巧,可以找到通过钢琴音乐展现中国传统民族风俗和文化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符合公众审美标准和展现时代特色的钢琴作品。这部作品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区域特色,是中国钢琴作品和现代中国钢琴曲创作极其重要的参考文献,在我国钢琴领域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此外,该曲在弹奏的方式、节奏、音色、力度和速度等各方面,不拘泥于一种形式,也给了演奏者更大的展现空间。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标签:  谷粒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