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文化和阿拉伯地区的咖啡文化是世界饮食文明习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日益紧密。现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对比探究中国茶文化与阿拉伯咖啡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饮用形式、文化背景和核心思想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全球化角度探寻两种文化的融合。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茶起源于中国,但关于茶的具体起源时间和缘由目前说法不一。早在《诗经》和《尔雅》中便有关于茶的记载:“谁谓茶苦?其甘如荠。”除史料记载的种茶、饮茶事实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茶意象以外,关于茶的起源,民间也有众多神话传说,其中最有名的当数“神农说”。唐朝陆羽的《茶经》中便有关于茶叶起源和“神农说”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虽然关于茶起源的说法尚未统一,有神农说、三国说、秦汉说等,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茶文化由来已久,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并利用茶叶的国家,野生茶树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南地区,茶叶的故乡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云南省。从茶树被发现到茶叶被制成饮品,距今已有6000—7000年的历史,甚至更久远,经过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流传,制茶、饮茶逐渐形成了“茶文化”。根据现有史料记载,茶的发展在唐代趋于平稳,在宋代趋于繁荣,在明清时期趋于多元化。到目前为止,茶文化在我国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直到现在,中华民族依然保留着“以茶待客”“以茶为礼”的习俗。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亲友来访时常常以茶待客,久而久之,冲泡茶的一整套流程逐渐形成固定的“茶道”,使中国的茶文化变得更具完整性和传承性。陆羽在《茶经》中所列的一些重要的产茶地区和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的记述,都已清楚地表明茶叶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普遍受人欢迎的饮品。
以茶待客之道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门阀制度盛行,王公贵族之间的奢靡之风逐渐发展起来。于是,有士人提出要“以茶养廉”,在聚会应酬上以茶代酒,取其清醒提神之意。这便是茶文化的萌芽,也是茶文化社会功能的初现,表明茶开始具备社交、礼仪层面的意义,进入人类生活的精神文明领域。
随着唐朝建立,天下统一,政治、经济空前繁盛,进一步为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和思想基础。陆羽曾在《茶经》中指出“茶盛于国朝”,“国朝”正是陆羽身处的中唐时代。因此,世人普遍认为中国4000多年的茶文化历史萌芽于两晋,兴于唐朝。到了宋代,社会生产力和手工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喝茶已经成为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人们便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制茶、饮茶的仪式和工艺上。学习点茶技法、参与斗茶赛事、弘扬贡茶传统,制茶工艺由繁到简,饮茶文化却由简入盛。明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饮茶方式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变革。明代散茶的普及推动了泡茶道的产生和流行,市井文化的发展更是促进了茶馆的普罗化和大众化。与之前相比,明代的茶道更接近现代茶道,在礼仪和器具方面也更为考究。
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几代的改良与发展,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深植于中国百姓的心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阿拉伯咖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咖啡文化的起源
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世纪或者更早,典籍里有很多关于咖啡首次使用的记录和传说。咖啡豆的原产国一般被认为是埃塞俄比亚,但当地生长的咖啡豆还未经驯化,不宜食用。最早食用咖啡的是阿拉伯人,起初,阿拉伯人通过空口嚼咖啡豆的方式获取汁液,后来,阿拉伯人把研磨成粉的咖啡豆用水冲泡,并将其视为一种治疗胃病的“汤药”,从而逐渐发现咖啡豆汁液不仅有促进消化的功能,还能提神醒脑、提高代谢。14至15世纪时,咖啡开始作为一种饮品逐渐传入叙利亚、土耳其等其他地区。16世纪,咖啡传入了中东其他地区、南印度(卡纳塔克邦)、波斯、非洲之角和北非,随后扩展到欧洲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最终传入美国。
作为世界上最早饮用和生产咖啡的地区,阿拉伯的咖啡文化像其历史一样古老而悠久。从10世纪初开始,咖啡因其药用特性而广为人知,咖啡饮用习俗在15世纪通过也门人的传播而普及,随后传播到其他阿拉伯国家,最终传入欧洲。
阿拉伯咖啡文化的发展
“咖啡”一词源自阿拉伯语中的“Qahwa(卡赫瓦)”,意为“植物饮料”,与饮品本身一样,这个词语同样经历了西化的过程。阿拉伯咖啡沿袭传统,为咖啡制作、冲泡和饮用的过程赋予了精心设计的仪式。在家庭聚会上,晚辈会使用形状奇特的“达拉”(Dallah)咖啡壶冲泡咖啡,从右向左为长辈呈上咖啡,传递传统咖啡杯“Finjan”时必须使用右手。咖啡杯倒至三分之一满,大家一边饮用咖啡,一边小口品尝椰枣或甜食,饮用完毕后,须左右轻摇咖啡杯。有客人来访时,主人会非常重视为宾客准备咖啡的过程,他们甚至会在烹调之前斋戒沐浴,这使得制作咖啡的流程充满仪式感。因此,宾客在饮用咖啡之后,一定要多加赞美和感谢。从一来一往的咖啡待客之道中可以看出阿拉伯人民的热情好客,阿拉伯地区的咖啡文化即是阿拉伯饮食、交际文化的一隅。
如今,阿拉伯地区的年轻一代欣然接受各种形式的咖啡饮品,该地区遍布各种特色咖啡馆,其中,部分咖啡馆在阿拉伯传统咖啡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创新。尽管咖啡可被制成速溶咖啡粉,但这种咖啡主要由年轻人外带饮用,长者通常将速溶咖啡视为对咖啡品质的贬低,因为阿拉伯人民非常重视冲泡咖啡的仪式,不同的部落和家族通常拥有自己的招牌配方。阿拉伯半岛大大小小的集市上都会售卖品质出众的绿色咖啡豆与其他传统原料,如藏红花、小豆蔻、丁香和黑石花干叶等。零售商可以根据顾客的要求烘焙并研磨咖啡豆,但多数人选择自己处理,还可添加其他原料,每家每户的制作比例各有不同。
中国茶文化与阿拉伯咖啡文化的对比
饮用形式
中国饮茶历史源远流长,起初人们把茶当作一种提神醒脑的饮品,后来逐渐发展到品味鉴赏的境界,制茶、饮茶便形成了“茶道”。茶道不仅是一种烹饪仪式,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它是中国茶文化精髓的外在体现。中国茶叶从色泽和加工角度可以分为六大茶类,依据茶的自身特性和出香特点,每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冲泡方法。在正式场合展现茶道时,不仅要严格遵守冲泡流程,还要注意相应的礼仪及着装规范。整个环节张弛有度,全程安静沉浸,给人以精彩又平和的艺术体验。但在家中泡茶待客时,便不会讲究过于烦琐的步骤了。主人在饭前奉好茶,不拘泥于特定茶具,一壶几盏,闲坐叙话,拉近了主客之间的距离。有女士做客时,主人还会特地烧热水代茶或冲泡花茶,并配上一些甜品点心,以示主人的好客之意。
阿拉伯地区的咖啡文化也非常讲究“仪式感”,这一点与中国的茶道文化十分相似。阿拉伯咖啡“Qahwa”是阿拉伯地区的一种传统咖啡制作方法,在阿拉伯地区,一般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配方。作为一种冲泡方法,“Qahwa”早已成为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象征着阿拉伯国家普遍秉持的文化和宗教原则。阿拉伯人在制作“Qahwa”的过程当中,一定少不了添加香料或调味品,包括小豆蔻、玫瑰水、姜、丁香和藏红花等。这些香料和调味品通常是根据个人喜好和家庭传统添加,咖啡豆的烘焙程度也因国、因人而异。相较于意式浓缩咖啡需要借助现代化仪器达到标准的温度和比例,阿拉伯“Qahwa”咖啡的制作方式则更多了一份手工风和原始感。它不需要现代咖啡技法和某些仪器设备的辅助,一切遵循经验方法和记忆,没有精确的数据测量。这种制作方式在极大程度上保留了民族饮食文化的传统性和纯粹性。
文化背景
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的一个缩影,其内核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的碰撞和交融密不可分。
儒家文化讲究“以和为贵”,儒学所倡导的道德实践原则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操行,在其传统饮食文化习惯的塑造上也有所体现。茶文化诞生时便携带着“以和为贵”的“遗传基因”,饮茶时需心平气和,即便不以主宾相约为主要目的,中国人在茶桌上也绝不会轻易制造、激化矛盾冲突。再加上茶本身带有清热解毒、提神醒脑的药用功效,在文化意义与食用功能的双重引领下,茶文化所代表的重视沟通、调和的社交方式越来越为世人所接受。
除在中国古代社会流行千年的儒家文化外,道家、佛家等其他文化也为中国茶文化的变革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儒、释、道等多重文化交融背景的影响下,茶文化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东方特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眼名片。
而阿拉伯地区咖啡文化的形成也与其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起初,也门人把咖啡当作一种饮品饮用,是为了在通宵达旦的冥想和吟诵中保持清醒。后来,伊斯兰教将喝咖啡视为一种神圣的仪式,象征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由此,喝咖啡成了伊斯兰教信徒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除了饮用咖啡,阿拉伯地区的咖啡文化还涉及咖啡的艺术和文学。在古老的城市,如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和埃及的开罗,人们经常会在咖啡馆中进行文学和艺术活动。咖啡馆成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交流思想和展示才华的场所,也是阿拉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阿拉伯地区的咖啡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它不仅代表了阿拉伯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更体现了阿拉伯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核心思想
从核心思想上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强调自然整体性,而阿拉伯人更讲究逻辑和理性主义。
受儒家和道家自然观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普遍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境界,从中国茶文化清新淡雅的自然真意中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谦逊温厚的品质。茶水色清味香,不偏不倚,不卑不亢,中国人对茶的喜爱很好地印证了儒家推崇的中庸思想。中国人爱茶,而茶被中国人赋予的意象、涵义也正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样,清醒克制且不激进,并能在兼容并包中达到平衡。中国人始终相信万事万物终将朝欣欣向荣的前景发展,一切事物皆有其自己的和谐节奏,人力不可破坏。这是中国人为人处世的中庸和谐之道,亦是茶文化精神层面的核心。
与中国人以民族血统为区分的概念不同,阿拉伯民族的范畴更指宗教文化的认同。阿拉伯文化,实际上是伊斯兰教产生之前阿拉伯半岛上的固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结合。伊斯兰的哲学思想强调理性主义,主张“天启经典”与“人类理性”的平衡,这种平衡是伊斯兰文化所追求的“中正和谐”。它揭示、承认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均衡了中庸、完善的客观规律。伊斯兰文化追求“中正和谐”的平衡理念促进了阿拉伯人别具一格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形成,这样的思想同样被内化到阿拉伯人的咖啡文化中。阿拉伯人常以咖啡待客,但如果客人见到主人亲自为其倒咖啡,必须在饮用时有所节制。除咖啡的饮用量需要和谐有“度”外,在咖啡制作以及咖啡桌面的其他礼仪等方面,阿拉伯人也始终遵循伊斯兰文化里“中正和谐”的核心思想。
茶文化与咖啡文化的交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功实施,当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中阿的紧密往来促进了两地文化互相渗透,而茶文化和咖啡文化这两种饮食文化的交融也为两地人民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多共同话题。
2024年6月6日,“茶和天下”·雅集在阿布扎比手工艺者之家展厅举办,活动由中国驻阿联酋大使馆、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阿布扎比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由阿联酋中国文化中心、阿布扎比手工艺者之家和阿拉伯咖啡之家承办。以两种饮品交流碰撞视角制造了一场中国茶与阿拉伯咖啡的美好邂逅,以此探寻中阿文化的交融互鉴。阿拉伯人喝中国茶,可以先从视觉上感知中国茶道的制饮方式和独特技法,再从这份观感中领悟茶文化的内核,即具有与阿拉伯文化相似的肃静、严谨精神;中国人喝上一杯现场制作的阿拉伯咖啡“Qahwa”,定能从它充满仪式感的制作过程中感受在中华传统文化里熟悉的宾至如归和满腔热忱。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茶叶开始传入阿拉伯半岛,中国茶文化沿着丝绸之路传至阿拉伯国家。如今,中国式茶馆常见于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传统咖啡馆也开始在我国流行。在茶馆里,人们或饮茶夜谈,或安静欣赏,充满着烟火气息;在咖啡馆里,人们或忙于办公,或互诉衷肠,洋溢着自由味道。茶与咖啡的相互融合能让两地人民产生一种共同的亲切感,以中国茶文化和阿拉伯咖啡文化的交流为媒介,能再一次深化中阿人文交流,进一步巩固中阿人民之间的情感联系。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