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人物画在中华艺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巧妙运用画面布局技巧,使得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艺术流派深受丰富文化底蕴的影响,经过无数艺术家的实践与创新,构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与理论体系。艺术趋势的演变推动其在主题选择、结构设计、风格多样性以及色彩运用上的广泛发展。作品中的形态美学成为主导,强调构图感的表达方式,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画作完美融合了形式与精神,充分表达了画家的情感世界。构图作为创作的核心,是构建画面美感的前提。正如谢赫“六法”中“经营位置”的论述,构图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作用如同人体的经络,使元素协调统一。现通过回顾工笔人物画的历史发展,对比分析传统与当代作品的区别,探究了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构图特点及其深层实践思路。
中华美术绘画的构图被视为重要的一环,又被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现了画家在创作中对各种元素搭配的深思熟虑和精确控制,更是画家内在思想与情感的外化。工笔人物画的这种构图运用十分突出,具备独特的风格,与其他绘画流派相比,显得更别具一格。探究其深处,能发现几个明显的构图特点,它们共同赋予了工笔人物画迷人的风采。画家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巧妙构思和细节极致打磨的执着追求,使得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历史长河中独具风采、历久弥新。
工笔人物画中构图关系的发展
人物画作为一门早期发展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各个时代的独特风格。战国时期,工笔人物画已显现初步的形态,如《人物龙凤图》所示,线条与色彩的配合已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类画作技术愈发成熟,风格别具一格,理论研究也获得了深入进展;到了隋唐时期,工笔人物画迎来了巅峰,艺术创作精彩多样,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拓展了多种题材,充满了生活气息,为后续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20世纪70年代,西方文化的渗入为传统中国画带来了巨大变革,绘画界对西方的观念持开放态度,引发了一股新的审美风潮。工笔人物画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融合时代特征的新风格,绘画形态推陈出新。随着工笔人物画的发展,众多画家在各种主义的启发下,追求更为创新的表现手法。
工笔人物画中构图关系的溯源
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在艺术表现方面,尤其注重构图,这一艺术形式通过对点、线、面等基础元素进行巧妙的空间安排,追求视觉形象的和谐与统一。西方几何学中的这三种元素被视为形态生成的根本。点构成了最基本的单元,而线则是点的动态表现。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点的分布、线的交织以及面的对比与融合,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韵律。构图过程并非简单堆积,而是基于特定主题,在二维空间中利用构成法则进行素材的拆解与艺术重组,以此达到情感表达、意义深化与审美标准的高度一致。
在西方艺术的演变过程中,印象派等流派对于绘画构图技巧的推进起着关键性作用。塞尚等艺术家利用几何形态,提炼并展现自然之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美视角。二十世纪初期,表现主义者开始通过画作公开表达内心情感,强烈的色彩与线条对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冲击。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波洛克等人把情感的直接表达推向新的高度,他们的作品以自由的笔触和线条为特点。艺术家通过符号与图案的自由组合传递情感,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
我国古代绘画论著《古画品录》,对于构图的论述,指出其对于作品成败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如何触动观众的视觉与情感。除了感性的表达,理论素养也很重要,能极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传统工笔人物画的美学特点及构图意识
美学特点
《簪花仕女图》展现了我国唐代工笔人物画的巅峰技艺,记录了春夏之交时分,宫廷女子于园林间的闲适雅致。周昉在其作品中巧妙布设了人物的位置,使得每位仕女独立成趣,同时与其他人物形成默契的互动。作品中人物间微妙的情感互动,营造了一种和谐而平静的画面氛围。画家运用细腻的笔法,描绘出衣物的纹理,还通过线条的流动传达了自己的情感。线条在画中承载着表达情感的功能,引导性亦为画作增添了一份叙事的韵味。周昉采用散点透视技巧,让画面中的贵妇以宁静的姿态分布于各处,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深度,避免了拥挤的视觉感受。画中庭院的各种细节也为整个作品增添了一抹丰富的色彩。色彩处理上,画家巧妙地平衡了明暗对比,实现了沉稳与明快的统一,作品彰显了唐代工笔人物画在布局上的精湛技艺。
构图意识
《韩熙载夜宴图》以其精湛的人物刻画与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展现了画家高超的艺术造诣。全画分为五个部分,由右向左递进,屏风巧妙地划分了空间,既保留了古宅的韵味,又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画面中,韩熙载安闲地卧于床榻,四周的宾客姿态纷呈,布局富有层次感,所有视线均投向左方的表演者,形成统一视角。透过屏风,人物动作有聚有散,舞与琴的表演平衡了整个画面。乐手们服饰艳丽,和谐共奏,美感十足。最终,曲终人散,韩熙载独自留场,向散去的宾客挥手告别。整体画面流畅,彰显了画家对构图形式的深入研究,以及将人物与情节相结合,表现了画家别具一格的审美理念。
传统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比较
艺术创作不只是对传统的尊崇,还是对创新精神的追寻。对比分析南唐名作《韩熙载夜宴图》与罗寒蕾的作品《等待》,两者的构图法有相似之处。两幅画作都巧妙地运用了环状的结构,打造出和谐的视觉旋律。《韩熙载夜宴图》的场景与人物动作布局恰到好处,反映了实际的生活场景。《等待》以简化的手法表现,作者有意把人物置于画面的左下与右上,空出中央,给予观众充分的想象空间,构筑出具有现代感的构图。主题性构图选择,展示了当代工笔画的构图美学,不同的构图策略为画作带来了各异的审美享受。
工笔人物画中构图关系的实践
分割感构图
崔连文先生的工笔人物画作,展现了对构图与色彩的独特驾驭能力。画面巧妙地通过线条分割为三个或四个部分,使得人物排列有序且富有层次。色彩的运用与主题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画家内心的情感,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视觉表达,同时深刻反映了画家的精神追求。崔先生笔下,女性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简约的线条勾勒出如同月色般的淡雅与幽静,作品在线条与色彩的交织里,透露出一种深邃的艺术境界。
主题性构图
当代工笔人物画在创作上,富含深意的主题作品层出不穷。作品利用独到的艺术语言,展现了社会属性与艺术美学的结合,映射出当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凸显了作品主题。以张众的力作《北京新机场·筑梦英雄志》为例,该画以中国建设者的勤劳、积极和坚韧为题材,通过传统留白技法与现代化图像人物相结合,形成层次分明的三段式构图,使人物形象生动感人,与观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产生了深刻的心灵共鸣。色彩上,画家巧妙搭配矿物质颜料与水性肌理,色彩鲜明而协调,使得画作在传递社会信息的同时,达到了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奋斗精神与创造力量,全方位呈现时代的气息与精神风貌。
色彩性构图
探究绘画艺术,线条构筑了基本的框架,色彩则赋予作品更为深刻的情感内涵。色彩所具备的视觉影响力,往往映照出艺术家的内心情感。观察何家英的绘画作品,可见其对中西艺术融合的不懈追求,以及对画面意境的深入挖掘。他的绘画历程,从传统工笔的精湛演绎,到光影融合的创新尝试,最终形成今日以“神”“骨”为核心的表现风格。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既保持了纯真,又彰显了超然气质,色彩搭配恰到好处,使得画面流露出浓郁的诗意。《秋冥图》这幅作品,摒弃了传统画幅的格式限制,采用西方宗教画中的拱形构图,象征着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与作品内在的主题形成了深度对话。画中女性太阳穴的位置与上方拱顶弧线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循环。构图的含义深远,何家英视其为“思绪的起点,经树梢至天际,复又随拱顶曲线回到原点”。这幅作品形式独特,把艺术家的思想与创作紧密相连。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加强了画面的情感张力。整幅画作以冷蓝色调为主,引导观者进入一种静谧的沉思状态。
群组性构图
从唐代至五代的传统人物工笔画,到现代的构图创新,艺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体组合构图技巧极为重要,该技巧通过精心选择与布局,把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生动地展现于画布之上。构图保证了画面的平衡与稳定,而且在强调主题的同时,通过人物群体的有机互动,极大提升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表现力。值得注意的是,对群体元素的创造性应用,为画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和视觉冲击。
空白运用构图
1.空白的凸显作用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里,画家基于创作意图,注重对作品主题的突出呈现,并常常利用空白背景加强视觉冲击。以张萱的杰作《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例,他跳过对春季花卉的直接描绘,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马匹和精心搭配的色彩,绝妙地展现了春天的氛围。何家英在其作品《米脂的婆姨》中并未对窑洞场景进行详细刻画,而是巧妙地运用深黄色调的背景,象征性地体现了黄土高原的地域特征,这样的构图策略既是对传统工笔人物画技法的沿袭,也体现了现代艺术表达的全新尝试。
2.空白的虚指作用
中国传统的工笔人物画里,留白不是简单的空白,而是一种引导观者心灵旅行的艺术手法,把画面以外的空间引入作品,激发观赏者对于画面内容的无限联想。《历代帝王图》里的留白,引领人们想象帝王所在的宏伟宫殿,或是皇家园林的景致。《百子图》中孩童嬉戏的画面背后,留白或为开阔的天空,或是一片繁花似锦的草地。《步辇图》所表现的场景,留白之处使得观者能够感受到宫殿的辉煌。《韩熙载夜宴图》精练的构图和恰到好处的留白,传达了夜宴的氛围。而仇英的《春夜宴桃李图》通过几笔烛光,便把夜色勾勒得淋漓尽致。《文姬归汉图》的背景简省,更是把人物形象和恶劣气候的对比表现得栩栩如生,展现了留白在工笔人物画构图中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绘画里,画家对画面空间的安排,即对留白艺术的精湛运用,目的是引领观赏者进入无限想象的空间。戴熙在《习苦斋画絮》中论述,画作真正的魅力并非仅限于直接的笔触,而是隐藏在笔触之外的深远意味。刘熙载的观点是,即便是在画面的实体部分,也能表现出空灵之美,而空灵之处可以承载实在之感。笪重光在其作品中对留白技艺的探讨,呈现了实与虚的对比能产生非凡的艺术效果。“神”虽不可直接描绘,却在描绘过程中自然呈现。潘天寿强调,画面的空白与充实、稀疏与密集必须相得益彰,这是绘画成功的重要因素。黄宾虹则运用棋艺比喻,强调留白技巧对于画作的重要性,把其视作画作的灵魂所在。
散点透视构图
中国传统绘画在透视处理上展现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画家并不拘泥于单一视角或视野的局限性,他们基于艺术创作的需求,多重视点的景象巧妙地结合于同一画面。以《乞巧图》为例,画家利用俯视角度描绘建筑之宏伟和庭院之深邃;人物描绘上,则采用平视角度,避免造成视觉上的不协调。作品中不同视点的灵活运用,彰显了中国绘画透视法的独特性,使得长卷作品能够扩展至数十米甚至更长。《清明上河图》为宋代张择端之作,运用了散点透视法,从乡野到市井的过渡无不展现出画面的丰富与生动。若是以西方的焦点透视法呈现,这幅画作则会失去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时间性构图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方式,把故事的起源、进程、高潮和结局浓缩在一张画布之上,同时巧妙地融合了历史与现代、光明与黑暗、幻想与真实。以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著名帛画为例,通过三段式的构图手法,把天地人三界的景象和谐地呈现在同一平面之上。画面中既有源自神话的奇幻生物、空中飞翔的鸟群、地面奔跑的野兽,也有描绘人间烟火的人物形象、日月星辰、寓意吉祥的云彩,共同缔造了一幅震撼人心的艺术画面。
战国漆画《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利用五棵柳树分隔的五个场景,巧妙地把一段旅程分阶段呈现,每个场景独立存在,又相互串联形成完整的故事链。类似的表现手法在汉代各类艺术作品中屡见不鲜,如画像石、画像砖、壁画等,都以此种方式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其独特的三段式构图,讲述了曹植与洛神的深情传说,巧妙地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中展现了故事的流畅性,其未依赖透视法则或颜色变化营造立体效果,而是依靠画面的横向布局与人物间微妙的眼神交流勾勒空间感受。南唐时期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巧妙地把五个生活片段以画面段落或屏风分隔的方式,形成了自然的叙事衔接。而宋人的《百花图卷》更是突破季节界限,使各类花卉共冶一炉,充分显示了中国画在时间艺术上的精湛技艺。
观察当前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流变时不难发现,作品的雷同性主要源于构图的创新缺失。即便是描绘都市风光和俊男美女,也往往因为过分依赖照片素材和生硬的技巧应用,而使得画作失去了原创性。沿袭传统的同时,探索具有时代感的构图风格十分重要,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历史上的工笔人物画已经展露了构图上的多样性和深度,给予当代画家以启迪,提示他们不应囿于传统框架,要防止走入只重形式而忽略情感表达的误区。画家应挑战常规,提高审美鉴赏力,在实际绘画过程中探索美的真谛和创作的魅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