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唤醒历史

known 发布于 2025-09-10 阅读(287)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许多珍贵的古籍流传至今,然而古籍经过时间的洗礼,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纸质古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应采用科学技术手段来修复和保护纸质古籍,并进行还原,这样有利于从古籍中了解更多的历史。

纸质古籍承载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但在现代具有较大的保存难度。为了让我国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应当对纸质古籍的保存加以重视。为此,就必须增强纸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技术,通过创新工艺技术达到修复与保护的目的,从而延长纸质古籍的保存时间。

纸质古籍修复与保护的重要性

纸质古籍记录了许多历史文化内容,是我国发展历程中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随着时间的流逝,纸质古籍见证和记录了国家的历史变迁,人们可以从纸质古籍中探寻文化根脉,为历史传承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但因为纸质古籍存储方式不当或存储时间过久等,纸质古籍在现代容易受到损坏。当考古学家们发现纸质古籍后,就需要及时对纸质古籍进行相应的修复与保护工作,尽最大努力还原纸质古籍的原貌,使人们可以从纸质古籍中获取历史信息,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和事件。纸质古籍是人类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的见证,技术人员修复和保护纸质古籍,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和历史。古籍修复是文物修复的一部分,古籍修复水平的提高也可以相应提高文物保护的技术水平和保存质量,对整个文物保护工作具有积极作用。

纸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原则

技术人员在修复与保护纸质古籍时,需要针对纸质古籍的具体问题,采取合适的修复与保护技术,且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尽可能减少对纸质古籍的干预

技术人员在修复与保护纸质古籍时,需要根据我国有关历史知识,深入研读与揣摩纸质古籍上记录的文字,结合纸质古籍的现存价值与损坏程度制订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案。技术人员在修复过程中,不可随意修改与临摹纸质古籍纸张表面的信息,过度修饰纸张信息也是在破坏纸质古籍。技术人员应当最大程度保留纸质古籍纸张的记载内容,避免人为因素对纸质古籍的干扰。

最大程度保留纸质古籍的原本模样

在修复与保护纸质古籍时,应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需要最大程度维持纸质古籍的原本外在和文字,尽可能在纸质古籍外在不被破坏的情况下,合理修补纸质古籍。

尽可能保留纸质古籍被反复多次修复的功能

在选择纸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技术时,应当在保护纸质古籍外在的前提下,挑选可反复多次修复的环保材料,挑选能让纸质古籍恢复原本外在风貌的修饰方式。随着未来修复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纸质古籍在未来能接受更精良、更先进的修复与保护方式。

最大程度保留纸质古籍原有信息的修复原则

在修复纸质古籍时,所选用的修复纸张厚度、帘纹应与原古籍纸张相匹配,颜色应当和古籍原始纸张基本一致,宁浅勿深。在确保纸质古籍原貌特色得以保留的情况下,提高修复后的可辨识性,达到更为理想的修复与保护效果。

纸质古籍的修复技术

湿式修复技术

纸质古籍可利用湿式修复技术进行修复,技术人员需要结合纸质古籍的损伤程度,挑选恰当的湿布,用湿布覆盖古籍的每一页。湿布可以充分软化纸张,增加纸张的柔韧度,以便后续修补工作的开展。技术人员可以在湿润的环境中修复纸张出现破损的部分,尽可能修复缺失的图案或文字,湿润的环境可以有效提升修复的准确性与精准性。待修复工作完成后,需对古籍进行晾晒,确保古籍保持干燥状态。湿式修复技术虽然在古籍修补中具有优势,但技术人员需控制好湿度,避免因过度湿润损坏古籍纸张。

干式修复技术

如果古籍纸张过于絮化,则不能运用湿式修复技术,技术人员可以考虑运用干式修复技术。干式修复技术需要运用合适的支撑材料与粘合剂,支撑材料应当能有效支撑古籍修复,确保纸质古籍可以维持稳定的结构。技术人员在使用粘合剂时,需避免对文物原材料造成损害,且粘合剂需具备良好的支撑与粘合效果。干式修复需在干燥的环境下进行,技术人员可利用监控工具了解环境的湿度,利用干燥设备降低环境的湿度。

数字化修复技术

新时代下,高科技设备与软件获得了较快发展,在纸质古籍修复工作中也可运用现代高科技设备与软件,如合理运用数字扫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等,可使古籍修复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技术人员在开展古籍修复工作时,可以借助专业设备细致、全面地扫描古籍全部内容,通过计算机数字形式有效保存古籍的每一页内容。技术人员也可通过计算机专业软件合理调整、增强或放大扫描图像,这能让技术人员全面、细致地探查古籍的每一个细节,有利于寻找古籍的微小损伤,以便后续对微小损伤进行修复。待完成纸质古籍的数据扫描工作后,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制订虚拟修复方案,虚拟验证不同方案的预期修复效果,最终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古籍修复。高科技技术的运用,在显著提升古籍修复的精确性的同时,也可以显著提升古籍的修复效率。例如,合合信息旗下扫描全能王携手华南理工大学团队,将AIGC技术应用于敦煌遗书残卷的图像数字化修复上,共同打造了AI古籍修复模型。AIGC技术为敦煌遗书的数字化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解决了中文古籍文档中存在的文字残缺、字迹污损难辨认等问题。

纳米修复技术

纸质古籍通常存在许多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等,容易滋养昆虫和微生物,当纸张受到昆虫、微生物等的侵蚀时,纸张会出现变色、损坏与腐朽等不良情况。技术人员可利用纳米纤维素修复纸质古籍,纳米纤维素能充当无机防腐剂和纸张细胞的固着界面,使具备防腐作用的纳米无机物附着在纸张材料的细胞腔内、细胞壁上,加固纸张材料。同时,技术人员可以利用纳米纤维素封护液涂刷或浸渍处理纸张,进一步提升纸张的稳定性。在不破坏古籍纸张原本色彩的情况下,在纸质古籍的纸张中合理融合纳米材料,通过纳米材料对纸张进行抗老化与抗热能处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古籍纸张载体的强度,提高古籍质量,进而达到修复纸质古籍的目的。例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卢芸研究员团队利用从木材细胞壁分离的纳米纤维素为主要原料,开发研制了一类新型纸张稳定剂,通过没有胶黏剂添加的纳米纤维素悬浮液实现机械损伤和纸张脆弱区域的加固处理。纳米纤维素材料对古籍纸张的局部机械损坏有较好的稳定效果,处理效果可以与胶粘剂处理相媲美,并且纳米纤维素材料的抗老化性能优异。该技术实现了纸质文物被与其自身原料纤维素结构和性能极其相似的纯物质材料稳定修复。

利用脆弱纸张丝网加固技术

科学合理地利用脆弱纸张丝网加固技术,可以让传统托裱脆弱的古籍纸张得到有效加固。该技术将单根蚕丝织成丝网,再喷涂热熔胶,利用电熨斗进行适当的熨烫处理,使丝网能够紧密粘连古籍的纸张。脆弱纸张丝网加固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其无需复杂的操作,且材料具有较强的耐老化性能,可以在纸质古籍修复中取得较好效果。但脆弱纸张丝网加固技术也存在不足,丝网会在一定程度上遮蔽纸张上的文字,导致部分文字出现识别错误的情况,为此,技术人员需酌情运用该技术。

纸质古籍的保护技术

防治霉菌

霉菌不仅会破坏古籍文物本体,其在代谢时产生的色素还会污染古籍纸张表面,为此,古籍保护需有效防治霉菌。霉菌防治可通过灭菌与除斑进行。首先,是灭菌,我国主要运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防霉技术方法包含辐射杀菌法、低温冷冻法、充氮防霉技术等。辐射杀菌法的原理是利用长时间照射可见光杀死霉菌,辐射可利用紫外线、r射线、x射线、微波、钴-60、远红外线等。低温冷冻法指的是技术人员在将纸质古籍入库前,把纸质古籍放在零下22℃至零下25℃的条件下冷冻7天。充氮防霉技术是指在高压容器里冲入适量的氮气,让纸质中的微生物因缺失氧气而死亡,这种技术可以取得理想的灭菌效果,不会对古籍纸张与字迹造成损伤,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化学方法主要是运用蘸取了高浓度医用酒精(75%浓度酒精)的干净柔软纱布,擦拭古籍纸张,擦拭时要注意避免直接擦拭字迹,否则会导致字迹模糊。技术人员也可运用气体熏蒸法,即在一个充满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密闭空间中有效熏蒸古籍,高浓度的气体可以让生物的呼吸得到明显抑制,导致生物因无法呼吸而窒息死亡。其次,是去除古籍的霉斑,霉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古籍文物的观赏性,而且还会导致古籍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若霉斑长时间不被去除,有可能会诱发新的霉菌。技术人员可运用毛笔在霉菌污点处点涂适量的0.5%的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待红色的高锰酸钾转变为茶色之后,再用毛笔点涂适量的2%的草酸溶液,待茶色的高锰酸钾完全转变为白色后,技术人员及时用清水淋洗古籍,确保完全洗去古籍上的化学药剂,避免化学药剂损害纸质古籍。

纸张脱酸

纸质古籍发生损坏、老化、褪色、变质等不良情况,深究其原因,主要是纸张出现酸化,为此,技术人员可对纸质古籍进行合理的脱酸处理。脱酸技术能让古籍纸张的老化问题得到明显缓解。现在可运用的脱酸技术有水溶液脱酸法、非水液相脱酸法、气相脱酸法等。水溶液脱酸是以水为溶剂溶解碳酸氢化物、氢氧化镁、氢氧化钙等碱性脱酸剂。技术人员可利用纳米二氧化钛、聚氧化乙烯、羟乙基纤维素、纳米氧化镁科学制作多功能复配液,进行纸张脱酸。该方法能提高经脱酸处理后的纸张pH值,提高纸张的抗张强度,从而实现纸张适当残留碱,可以取得良好的脱酸与加固效果。非水液相脱酸主要是选择有机溶剂作为脱酸剂的载体,其可以减少脱酸剂对纸张纤维间氢键的破坏,而且有机溶剂也不会造成纸张湿润,能降低纸张干燥成本。技术人员也可利用新技术处理纸质文物。例如,徐州市博物馆2021年委托众材科技调研书画酸化状况,该批纸质文物有不同程度的残缺、折痕、断裂、微生物损害、污渍、水渍等情况。众材科技建议先进行修复修裱,再进行脱酸处理,并出具了酸情报告和文物脱酸定制化解决方案。馆方经过严谨比对论证,首选众材雾润/渗润脱酸技术,搭配众材科技专为大幅面、全尺寸纸质文物研发的等离子雾润书画机,率先开展了馆藏珍贵书画文物的脱酸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合理控制温湿度

为了实现纸质古籍的长期保存,技术人员需要合理控制纸质古籍保存区域的温湿度。技术人员为纸质古籍存储创造良好的环境,能最大程度避免因湿度不佳引发的纸张霉变、腐烂等问题,进一步增强纸质古籍的保存质量。纸质古籍保存区域若缺乏合理的温度控制,则难以让纸质古籍长久保存。通常情况下,纸质古籍保存应当将温度控制在18℃至22℃范围内。技术人员可借助空调系统控制温度,确保纸质古籍保存区域的温度可以始终保持稳定,防止出现过热或过冷等极端温度。湿度也会对纸质古籍的保存质量产生较大影响,湿度过低会明显降低纸张的牢固度,湿度过高会提高纸张发霉、腐烂的发生率。为了让纸质古籍的保存区域保持稳定的湿度水平,技术人员可运用加湿机与除湿机等调控湿度,避免湿度突然出现剧烈变化,减少湿度对纸质古籍的损害。

合理控制光照

合理控制保存环境的光照,能有效避免光照对纸质古籍造成严重影响。过度光照不仅会让古籍纸张褪色,还会让纸张变得脆弱与易碎。技术人员应当选择光照强度低的照明系统,有效减缓古籍纸质的褪色进度。技术人员合理控制纸质古籍保存区域的光源亮度,能最大程度减少光照对纸质古籍的损害。同时,技术人员能利用UV过滤器合理控制光照,紫外线会引起古籍纸张的褪色反应,将UV过滤器连接纸质古籍保存区域的照明设备,能适当减弱紫外线的穿透力,避免强紫外线对古籍纸张造成的损害,使古籍纸张的质地与颜色都能得到有效保护,从而延长纸质古籍的保存寿命。

合理控制气体

合理控制纸质古籍保存区域的气体,能有效避免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严重损害古籍纸张,如避免纸张出现化学变化以及腐烂现象等。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空气净化系统控制气体,该系统可以通过过滤作用阻挡有害气体与颗粒,如阻挡酸性气体等,保护纸质古籍。同时,技术人员可通过密封式展柜控制气体,密封式展柜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纸质古籍直接接触外部空气的机会,延长纸质古籍保存时间。

定期进行检测与维护

纸质古籍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定期检测与维护,技术人员定期认真且细致地检查纸质古籍的情况,重点注意纸质古籍的霉变、虫害以及其他潜在损害等情况,这样就能及时发现纸质古籍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对纸质古籍进行相应的修复,从而更好地保护纸质古籍。针对潜在的虫害问题,技术人员需定期观察纸质古籍上是否存在虫粪、虫洞等,若发现有虫害迹象,技术人员可立即应用虫害防治剂进行处理,防止害虫损坏古籍的纸张。同时,技术人员需高度关注纸质古籍的霉变情况,保存区域湿度过高容易引起古籍的霉变,为此,技术人员需定期观察古籍纸张表面是否出现绿色或黑色斑点等发霉迹象,若存在发霉迹象,则立即对环境湿度进行合理调整,并保持通风。此外,技术人员还需定期检测纸质古籍纸张的裂缝、酸碱度等,根据检测结果采取合适的维护措施。

综上所述,纸质古籍修复与保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技术人员可运用湿式修复技术、干式修复技术、数字化技术、纳米修复技术、脆弱纸张丝网加固技术等技术,有效修复纸质古籍;并运用防治霉菌、纸张脱酸、控制温湿度、控制光照、控制气体、定期检测维护等措施,实现对纸质古籍的有效保护,最大化保留纸质古籍的原貌,充分发挥纸质古籍的历史文化价值。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市图书馆)

标签:  古籍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