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地处浙江省西部,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桑树生长和桑蚕养殖。当地桑蚕产业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种桑经验和种桑技术。但近年来,衢州蚕茧产量连年下降,桑蚕产业面临诸多挑战。现探讨衢州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当地农民保留和传承下来的传统技艺,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提出现代社会桑蚕技艺传承与科技创新的路径,为衢州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桑蚕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产业,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及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衢州作为桑蚕的重要产区,其桑蚕技艺与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养殖技术和经验因其成本过高被逐渐淘汰,使得一些传统的桑蚕技术和经验仅被部分地区或农户保留和传承,还有一些技术因为无接班人而面临失传风险,传统桑蚕技艺面临传承危机和创新挑战。因此,研究衢州桑蚕业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桑蚕业现状概述
桑蚕业国内外概况
2023年10月22日,以“坚定文化自信,扩大消费需求”为主题的桑蚕丝绸文化作品及特色产品推介发布活动在北京举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连辑在会上表示:“桑蚕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本质与核心,可以说,理解了桑蚕文化,才能读懂中华文化。”种桑、养蚕、缫丝、纺织是中国的传统技艺,桑蚕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与中国的服饰文化紧密相连。除此之外,桑蚕文化也深深融入中国的文学、艺术和教育。小到蚕神的传说,大到丝绸之路的蚕丝贸易,都是桑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桑蚕产业链覆盖面极广,不但包括种植业、养殖业还包括加工业等,所以桑蚕产业的兴衰对农业结构、农民收入和出口创汇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又恰逢“一带一路”倡议迎来其辉煌的十周年里程碑,如何促进桑蚕丝绸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跨越国界,将其独特魅力与精湛工艺展示给世界,并推动桑蚕丝绸特色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众多与会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议题。中国品牌建设丝绸桑蚕品牌集群执行主席李龙在会上介绍,“一带一路”沿线沿岸国家具有发展蚕桑丝绸产业的基础和优势,我们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做大做强蚕桑丝绸产业,从而加强中国、欧洲及亚非拉地区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构建互惠互利的丝绸生产与贸易新生态。
现代科技力量持续助力桑蚕丝绸行业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代方银在会上指出,桑蚕业研究学者近期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了显著突破,包括成功构建了蚕遗传资源超级泛基因组,揭示了家蚕产丝器官的单细胞基因表达谱,完成了桑树全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深入研究了蚕桑功能物质的合成与调控机制,并基于此推动了一系列高价值产品的研发。除此之外,代方银还在演讲中指出,促进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基础和应用融通发展,构建交叉融合的研究体系和支撑体系,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战略。
传统技艺的保留与传承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衢州仍坚持使用传统养殖技术和经验,如手工采摘桑叶、自然孵化蚕卵等。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然而,后续查阅资料却发现衢州当地的蚕茧产量连年下降,当地传统的桑蚕产业面临无人接班、部分技艺走向失传的困境。为了加大对当地桑蚕产业的了解,研究团队与当地从事桑蚕产业的老农户进行了深入交流,从他们口中了解到衢州当地桑蚕产业衰弱的原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衢州外出务工人口逐年增多,当地人口在逐渐流失。当地农村经济的逐渐萎缩,导致当地桑蚕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缩小,产量下降。同时,部分留在本地的农民由于传统桑蚕产业人力成本高、收益较低,放弃传统的种桑养蚕方式,转向工业化的桑蚕产业或其他产业。
研究团队对此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将传统桑蚕产业待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1.传承人培养机制不完善
目前,衢州在桑蚕业技术传承人的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缺乏系统完善的培养机制和培训渠道,导致新一代的技术人才难以快速成长。针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包括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开展师徒传承等方式,为技术传承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提高行业的待遇和福利水平,是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必不可少的途径。
2.无法适应人们新时代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服装、家纺等产品不再只是单纯追求质量和价格,而是越来越关注产品的时尚性、个性化、环保性等方面。这就导致传统的蚕丝纺织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同时也使桑蚕产业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降低,缺乏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交易产品较为单一。此外,桑蚕产业链的不完善也使该产业发展受限。
3.传统技术流失与传承断裂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桑蚕养殖和丝绸加工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许多老一辈的从业者年事已高,他们的技术和经验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延续。因此,需要加强对传统技术的保护和记录,确保这些宝贵的技术能够传承给下一代。
衢州桑蚕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将以衢州为例,从桑蚕传承与桑蚕创新两个方面讲述如何实现桑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桑蚕传承:桑蚕产业的技艺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研究团队对衢州桑蚕产业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估,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为它的保护和传承奠定了科学基础。蚕桑丝织技艺涵盖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这些技艺无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蚕桑丝织技艺的核心是丝绸织造,它要求在蚕丝的选择、精炼、纺丝、编织和加工方面达到高标准,以保证丝绸的品质和美观。
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衢州桑蚕产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方法和保护策略,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开展学校非遗教育等活动,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并通过媒体、互联网、展览等多种渠道,推广桑蚕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
锦绣底蕴、艺织之旅——桑蚕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与提升
深入挖掘桑蚕产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研究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可以实现桑蚕文化价值的再认识与提升。研究团队深入研究衢州的桑蚕养殖、蚕丝织造等传统技艺,了解其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以及技艺传承的方式和现状,提出当地可以加强对桑蚕产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并在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的基础上将桑蚕文化元素融入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如蚕丝艺术品、桑蚕主题旅游纪念品等,满足市场需求并推动产业发展。同时,举办与桑蚕产业相关的文化活动,如桑蚕文化节、丝绸博览会等,展示桑蚕产业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提高公众对桑蚕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将蚕桑丝织技艺与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相结合是桑蚕文化价值再认识的途径,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蚕丝制品、工艺品、体验课程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此外,设计以桑蚕产业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包括参观桑蚕养殖基地、丝绸博物馆、非遗工坊等,让游客深入了解桑蚕产业的历史和文化。
桑蚕创新:桑蚕产业的技术变革性跃迁
桑蚕产业要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除了传承,创新也必不可少。研究团队建议衢州运用新的桑蚕养殖技术,如全龄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智能化养蚕等,提高桑蚕的养殖效率和品质。通过探索新的丝绸织造技术,如数码印花、3D打印等,丰富丝绸产品的种类和风格,满足市场需求。考虑到绿色发展理念,衢州可以研究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桑蚕技术,如绿色养殖、循环利用等,降低桑蚕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艺发展的创新与融合
1.金色蜕变——实行黄金茧以及其他特色蚕种的培育
通过实地走访,研究团队发现了衢州特色蚕种,其能纺出金色蚕丝,纺出的蚕丝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黄金平板丝。它与普通白蚕丝相比,叶黄素含量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能,抗菌效果好。这类蚕丝色彩华丽、性能优良,能有效减少印染对环境的污染,顺应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在彩色纺织领域兴起的“绿色革命”。
在黄金蚕等特色蚕种的培育、养殖、加工等方面,衢州可以积极引入和应用科技创新,通过改良蚕种继续孕育优秀的特色黄金蚕茧。黄金茧的饲养和平面茧技术有利于蚕农增收、桑蚕产业转型升级。例如,通过组织牵线、技术搭桥、平台对接,依托“黄金茧”这一新品种,当地劳动力可以从事蚕种发放、蚕茧收购、丝绵加工等产业,推动桑蚕产业的转型升级。
2.蚕丝工艺革新——织就时尚与传统的交织华章
衢州可以在蚕丝制品的设计上推陈出新,打破传统束缚,融合现代审美元素与流行趋势。将蚕丝与刺绣、珠片、蕾丝等多种元素相结合,打造独具韵味与艺术价值的时尚单品;将蚕丝产品与现代家居设计相结合,营造既有东方神韵又不失时尚感的家居空间;将丝绸文化与时尚、艺术、科技等多个领域跨界融合,打造新颖别致的设计与产品;将蚕丝工艺与其他传统手工艺或文化相结合,创造蚕丝艺术品或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手工艺品。
3.蚕丝科技智变——数智赋能演绎丝绸新篇章
衢州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桑蚕产业。例如,可以利用数字化、规范化生产手段实时监控蚕丝制品的生产过程,使之规模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可以借助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对蚕丝制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技艺传承的创新与融合——桑蚕产业的变革
传统桑蚕产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必不可少,除此之外,还可以数字化赋能技艺传承途径,使当代科学技术能有效地为非遗的传承保驾护航。针对以桑蚕业为例的传统文化存续目前面临的产品不能适应当代年轻人需求、文旅产业聚集度不高以及数字化体验不够丰富、数字化储存记录不足等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3D扫描建模——实现非遗存储的数字化赋能
数字技术的崛起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部分非遗技艺逐渐走向失传的状况下,可以将数字化赋能于非遗技艺存储。例如,可以通过高清扫描、3D建模等科技手段,将一些较为珍贵的文物以及古籍进行数字化存储,不仅可以有效避免贵重文物受到破坏,还可以将藏品在线上进行展示,供人们随时随地欣赏。除此之外,数字化存储能为文物保护工作者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持,帮助其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和文物修复工作,也可以有效解决非遗技艺因无人接班而走向失传的问题。
2.互联网+AR赋能——深度宣传与传承桑蚕文化
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和多元化的内容形式,有效推广和传播桑蚕文化。例如,在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专门的桑蚕文化账号,定期发布桑蚕文化的相关内容,与用户进行互动和交流。此外,还可以利用在线直播平台开展桑蚕文化的直播教学、技艺展示、专家访谈等活动,吸引用户的关注和参与,深入挖掘桑蚕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桑蚕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髓,促进旅游业发展。
3.设计科普体验模式
在当地建立丝绸文化非遗博物馆,展示中国几千年来从栽桑到养蚕再到缫丝、织绸的历史文化,推广桑蚕产业中形成的民俗、传说、故事、诗词等文化。通过图片、3D模型和艺术表演等方法,介绍我国的桑蚕历史、桑蚕文化和种桑养蚕知识,并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桑蚕文化体验,让用户仿佛置身于桑蚕养殖、蚕丝织造的环境中。
衢州作为中国传统桑蚕产业的重要区域,其桑蚕技艺和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衢州桑蚕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升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提升,将先进技术运用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中,促进先进技术的创新和融合,促进桑蚕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衢州桑蚕产业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今后,希望更多的学者、从业者关注衢州桑蚕产业发展,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