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产生于古代小农经济时代,虽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仍有其历史局限性。其内容中的一些落后思想严重阻碍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性解放,不利于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使孝道文化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相协调、相融合,成为一个备受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承、弘扬中华孝道文化是个人修身的基础和前提
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才。一个遵循孝道的人必然会把修养道德作为终生的目标,报恩父母、报答社会、报效国家。因此,传承和弘扬孝道是个人修身的基础,是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途径。
传承、弘扬孝道文化有利于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
《礼记·祭义》云:“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只有人人将“孝”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能够自觉地践行孝道,关爱父母、孝敬长辈,才能使孝道成为一种家风,世代传承;才能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融洽;才能兄友弟恭、家庭和睦;才能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传承、弘扬孝道文化可以助力中华民族强国梦的实现
传统孝道文化中蕴含的立身立功、报效国家的精神能够凝聚巨大的精神力量,内化为每个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与奉献精神,使所有的中华儿女能够团结一致,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而顽强拼搏,最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现代转化的当代诉求
传统孝道文化中的陈旧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历来重视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在社会中受到广泛尊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老年人的思想和经验可能因时代变迁而显得相对陈旧或滞后。同时,他们对于年轻人的一些新思想、新创造往往持反对或不接受的态度,这就导致年轻人的一些先进经验与思想得不到应用,不仅降低了年轻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其次,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一些极端愚昧落后的思想与习俗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阻碍作用。厚葬久丧这一传统礼仪制度,虽然在表面上体现了对孝道的传承和践行,但实际上也带来了人力、物力、财力上的较大消耗。在古代社会,父母去世后,子女需守孝三年,这一长时间的哀悼确实可能对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可能给个人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俗话说:“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其实,只要子女是发自内心地缅怀父母、思念父母,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尽早走出悲伤的心境,更加地爱惜自己、热爱生活,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才是对已故亲人最好的告慰。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中的糟粕与落后思想已经严重阻碍了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乃至国家的强大。因此,实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转化已刻不容缓。
传统孝道文化中子女单向的义务与现代社会父母子女
平等关系的不和谐
传统的封建专制家长制度规定了子女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父母,遵从父母的思想与意志,子女无法拥有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孟子·离娄下》中提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强调了子女要绝对顺从父母,哪怕父母的思想行为明显是错误的,不然就没有成为子女的资格。这些思想宣扬的是子女对于父母单向的义务,也体现了父母与子女极度不平等的关系。例如,“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以及《孔子家语》中记载的“曾子耘瓜”的故事,都体现了古代子女对于父母绝对的义务与无原则的顺从。
到了现代社会,社会伦理道德强调的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更强调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子女有孝敬父母的义务,父母同样负有抚养、教育子女的义务。一些未尽心尽力履行孝道的子女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同样,一些虐待、弃养子女,没有尽到抚养、教育义务的父母同样会面临社会道德的批判。
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伦理中的一味强调子女对于父母单向的义务与绝对地服从,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标准是矛盾的、不和谐的。而且过分地强调子女的单向义务会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和谐,最终也会成为当今社会孝道履行中的障碍。因此,传统孝道伦理的现代转化势在必行。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现代转化的主要途径
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1.为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现代转化需要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由于极端功利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的影响,当今社会也出现了个别年轻人孝道意识淡漠、不履行孝道、不赡养老人的现象,这就使一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老年生活凄惨。针对这些现象,除了要加强孝道的宣传与教育,党和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以法律的强制作用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一些拒不履行孝道、敬老养老的人转变其行为,并逐步转变其思想,从而促进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睦,实现社会的和谐。
另外,针对目前我国“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的出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现代转化急需一系列养老保障措施的出台,如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制度。同时,与养老保障措施息息相关的养老政策,如购房优惠与补贴、退休政策、社区养老政策等,需要进一步制定与完善。这些都需要党和政府发挥领导核心的作用,在制度与措施的制定、实施与完善过程中进行监管与监督,以保障这些制度与措施的落实,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现代转化落地生根。
2.为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转化提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现代转化,不仅需要制度上的保障,也需要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无论从孝道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孝道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还是从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养老等制度和措施的实施,都需要党和政府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需要党和政府对于技术和资金的统筹利用,从而保障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现代转化能够顺利实施。
助推孝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
1.充分利用“银发资源”,发展“银发经济”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在2018年学术大会上发布的发展报告中指出,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有望达到60万亿元,这些“银发资源”将给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更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他们关注健康、养生、娱乐及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他们在这些方面庞大的消费需求也形成了当今社会中的“银发经济”,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刺激与机遇。不仅直接刺激了消费,还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新兴的工作岗位,如老年护理师、医疗保健师、康复治疗师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子女不能及时尽孝的难题,也缓解了我国紧张的就业压力。充分挖掘“银发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是一种多赢的结果,它不仅提升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帮助子女解决了尽孝的难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激发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力,从而使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能够更好地实现现代化转化。
2.促使孝道文化在与社会多种行业的结合中实现产业转化
一是孝道文化与文旅的结合。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旅游中触摸、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全国范围内的“文旅热”相继出现。这对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以及向孝道文化产业的转化提供了契机。各地应该抓住机遇,深入挖掘本地区的地域优秀孝道文化,打造孝道文化基地及文旅景观,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实现孝道文化事业向孝道文化产业的转化。
二是孝道文化与影视业的融合。近年来,我国影视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制作精良、思想深刻、极具教育与启发意义的影视佳作。在这些佳作中,不乏一些宣传孝道、口碑良好、收视率高的作品。例如,国产动画片《宝莲灯》中融入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让人们在观影的过程中理解“孝”的真正内涵;2020年,电影《花木兰》通过花木兰“替父从军”,宣扬了“为小家尽孝、为国家尽忠”的中华传统孝道思想,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数亿元的可观票房,充分展示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另外,在电视剧方面,《孝子》《守望幸福》《情满四合院》等都是对“孝”内涵的阐释,是对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些影视作品不仅传承与弘扬了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同时也以极高的收视率使孝道文化实现了产业的转化,转化为了经济效益。
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孝道文化
体系
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现代转化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在家庭中形成传承孝道的家风,在学校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孝道文化教育,社会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营造孝道文化的氛围,才能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新孝道文化体系,实现孝道文化的现代转化。
1.个人应增强孝道意识,自觉践行孝道
首先,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对孝道文化的认知水平。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孝道文化经典、学习孝道文化知识,体会“孝”的真谛,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增强自己的孝道意识。另外,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及新闻媒体了解更多关于孝道的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父母长辈、老师的知识传授教育以及朋友的影响提高自己的孝道文化水平。
其次,通过践行孝道,做到知行合一。掌握孝道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是基础,将“孝”付诸行动,践行孝道才是根本目的。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应多对父母尽孝,不仅要给予父母物质上的满足,使他们生活安逸,没有后顾之忧,也要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关注,平衡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使父母能够精神愉快,安享晚年。同时,我们应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孝道扩展至社会,关注身边的“空巢”老人,常去敬老院做义工、看望老人,在践行孝道中通过自己的孝心和爱心,给更多的老年人带来关爱和温暖。
2.夯实家庭孝道教育基础
父母应言传身教,在践行孝道中做好示范和引领作用。家庭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同样,父母敬老、爱老,经常陪伴老人,以孝心、真心和爱心去关爱父母,这在无形之中也是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这种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被孩子接受。在孝心传承、家庭和谐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必然会更有爱心,会更自觉地传承、弘扬与践行孝道。这便是最好的家风,也是孝道文化最好的传承与转化。
3.充分发挥学校孝道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快孝道文化的现代转化
首先,开设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相关的课程。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进行孝道文化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学校应开设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相关的课程,从而将孝道文化教育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使孝道文化教育走向正规化和专业化。例如,高校可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在课程中设置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相关的专题;中学可以在政治课中将孝道文化列入专题;小学可以将孝道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从而使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成为必学内容。另外,可以在高校以及中小学开设经典诵读课,在课程中列入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在高校和中学可以开设“四书五经”等和孝道文化有关的经典诵读课程;在小学可以开设《三字经》《弟子规》等和孝道有关的经典诵读课程,让学生在诵读这些孝道文化经典的过程中,根植“孝”的种子。
其次,选择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教材。教材的选取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本好的教材对于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选取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教材,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材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产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高效率地学习传统孝道文化的知识,更有利于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现代转化。
再次,提高教师的孝道文化素养。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孝道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孝道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孝道文化知识,从而才能更好地将孝道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孝道文化典籍、参加有关孝道文化知识的培训、参加践行孝道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最后,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在讲授孝道文化课程时,可以将孝道文化的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与网络媒体相结合,让所讲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对孝道文化有更强的认同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举办与孝道文化有关的讲座,以此进一步宣传教育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同时,学校可以借助融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网络媒体传播孝道文化,丰富孝道教育的载体,使孝道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多样、更丰富,并且能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孝道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实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现代转化。在校内可以让学生制作孝道文化的宣传专栏,在制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孝道文化知识;可以组织一些和孝道文化有关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学生传承孝道文化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另外,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看望老人,或者做义工为老人服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孝道意识,表达自己的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孝道文化素养,更好地实现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与现代转化。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营造孝道文化社会氛围
党和政府应不断完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购房补贴、社区养老等制度,让年轻人能够有条件、有机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能够更好地关爱、孝敬父母,更好地践行孝道。同时,老年人可以有可靠的经济来源与医疗生活保障,提升老年人生活的幸福指数,让他们可以安享晚年。
此外,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敬老爱老”的传承孝道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感悟孝道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适应当代需要的新孝道思想和孝道内容,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更好地促进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传承与转化。
孝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和基础,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弘扬和现代转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适应当代精神文化需求的孝道文化新体系,实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转化,才能让中华传统孝道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