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工科”建设是国家重点发展战略,现结合当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内容、阶段、模式三个方面创新构建支持“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并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模式,旨在更新和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新工科教育要求开放办学结构、夯实通识教育,重视多专业交叉学习、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学生专业信息素养能力、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复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教育主体过分依赖高校图书馆,缺乏部门联动;教育时间短,缺乏系统的教育规划,无法夯实通识教育内容,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内容偏重信息检索基础且与专业教学脱离;教育模式单一,注重课堂教学,且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评价主体、评价指标单一,教育质量难以保障等,难以充分支持当前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以高校图书馆为主导,研究构建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的教育合力,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创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结合专业背景,研究设计专业信息素养、社会能力、职业素养、道德伦理素养、协作意识、创新能力等新工科人才教育内容;研究设置基础教育、提高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四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层次提供阶段化、渐进式信息素养教育;开发引入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研学教育等模式,实现多元模式教育;研究设立多元评价主体和评价指标,实现科学、客观的教育评价。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新工科”内涵
“新工科”是近年来基于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创新提出的一个中国特色概念,为了针对新时代的科技变革和应对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我国决定摸索建立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速度、中国创新,以推进高等教育强国计划。为此,我们提出了建设新工科的发展战略。新工科建设目的是突破以往理工、人文社科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壁垒,培育具备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勇于探索创新、交叉学科整合能力的新世纪多学科、多领域的复合型工程人才,为新机遇提供人才储备。通过新工科建设,我们将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培养拥有交叉学科资源整合能力的全方位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我国的自主创新引领高科技发展提供充沛的后劲。
专业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与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宗旨不谋而合,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旨在完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信息思维、信息检索、信息整合、信息评价等方面的教化,实现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基于我国现有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对其进行必要的创新、深化,从而支持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
1.“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内容构建
从信息素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角度来看,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体系,要求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研究设计专业信息素养、社会能力、职业素养、道德伦理素养、协作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的教育内容。
一是专业信息素养能力。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信息素养教育建设目标和行动路线,在教学内容方面,运用画图、实验、写作、专业文献分析、专业技术应用等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方面,采取学生讲课、师生教学互评、疑难解析讨论等多元化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并使其养成反思和总结学习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自我评估和审视学习状况的能力,并具备调整学习状态的能力。
二是社会能力。通过对国际形势与政策、古典文学、经典哲学、心理健康等专题讲座的开展,塑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集体荣誉感、人文底蕴、心智成熟度、社会责任意识,使其不仅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思想和情怀,还拥有大国意识和开放心态,在爱国情怀的熏陶下,能够自发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三是职业素养。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思想上应该注重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在职业技能方面,可以通过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专项培训等方式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提升。
四是道德伦理素养。道德具有传承性,中华民族向来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精神信仰。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道德伦理素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规范,还有助于促进我国高校道德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点。
五是协作意识。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协作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团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团队互助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其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使其在团队协作中具备优秀品质。
六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具备创新能力的人,能够在遇到问题时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案,推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开设翻转课堂、创意天地,举办各种创新、创意大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2.“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阶段设计研究
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该渗透至高校教育计划的各个阶段。对于各个学习阶段的学生,需要因材施教,设置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研究设置基础教育、提高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四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层次提供阶段化、渐进式信息素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需求,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为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夯实基础。
一是基础教育。对于基础层次的教育,考虑到新生可能缺乏专业基础、通识课程较多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不足的特点,需要在传统信息素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简而言之,可以利用新生入馆教育、新生专题讲座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意识。
二是提高教育。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信息素养培训的内容可以逐步深入,进入提高层次的教育,参考咨询馆员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会谈或在线交流,了解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学习困惑,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咨询和学习规划指导。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鉴别能力和信息运用能力,进一步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三是专业教育。对于研究生和教师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加专业化和个性化。图书馆可以提供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支持,如学科前沿动态、学术研究方法等,采用在线课程、专题讲座等模式,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
四是创新教育。与此同时,我们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科研创新思维、方法和实践锻炼提升方面的培训,通过参加信息素养大赛、信息检索大赛等方式,更好地提升信息素养能力,同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3.“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模式研究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专业化的教育进程,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学内容应分层设置,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推进。因此,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应体现多样化、进展式的特征。开发引入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研学教育等模式,实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体系多元模式教育。
一是引入模式。对于新生而言,高校图书馆能够通过开展入馆教育向学生介绍图书馆内的各类信息资源,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内各种信息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同时,图书馆相关教务人员可以对其开展专题讲座,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和信息素养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引入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
二是通识模式。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列入学生的通识课表,图书馆协同教务处通过开展信息检索课程,培养大学生利用各类检索工具学习各类文献,熟练掌握各类数据库的使用方法,培养其基础的信息素养能力,课程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讲课操作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自我学习及分析探究能力。
三是专业模式。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提出问题、案件分析、合作交流、成果评价等教学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鉴别、运用学术信息的能力。图书馆相关教务人员将专业课程、学习工具,通过翻转课堂、专题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和学术素养。
四是研学模式。建设新工科课程体系下多学科合作实践教学体系新模式,尽可能地将人才培养、技术进步相匹配,通过学科教师吸收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院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学术交流,科研管理部门引导学生申报各层次的学生科研项目,学校定期举办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形式建立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热情、科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教学准备与开展
1.课程性质
“信息检索与利用”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素质及检索基本技能的一门方法课,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和实践性。
2.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理论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理论(包括信息资源、信息检索系统、信息检索语言、信息检索原理),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信息检索方法、信息检索途径、信息检索步骤、信息检索结果的识别),从而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文献信息检索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理论知识。
基本技能的重点在于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理论探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实习环节,要求学生熟悉与本专业有关的数据库信息检索系统和因特网信息检索系统,运用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实际操作相关检索系统,完成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掌握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术,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
3.课程任务
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具备文献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掌握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基本技能;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提高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的自学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信息资源的特点及分布、各类检索工具及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信息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
本课程共计32学时,其中讲授学时为20学时,实验学时为12学时。
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辅以投影仪展示教学材料,运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网络检索实践等进行讲解,围绕教学内容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在较高的层次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利用各类信息源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
相较以往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学生参与度低、体验感相对较差等问题,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进行创新。
对于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增加学生评价主体,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多角度开展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水平。
对于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评价中一般采用的考勤、考试和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增加教育过程中的课堂互动、随堂测验、学习分享、讲课评分、案例分析等形成新的评价方式,综合各方评价指标,形成最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进行教育评价。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闭卷方式考核。总成绩(100%)=平时成绩(40%)+考勤成绩(10%)+期末成绩(50%)(注:平时成绩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程作业、讲课评分和案例分析等内容构成)
工学结合:平时作业(50%)+期末成绩(50%)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满意度调查
整个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此次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48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
问卷的可信度与有效度
信度检验是对问卷量表可靠性、一致性的检验,本次问卷的α值大于0.8,说明此调查问卷的信度较好;效度检验用来测量量表题项的有效性,本次问卷KMO值为0.893,近似卡方为5047.509,自由度为322,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此问卷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对问卷进行进一步因子分析显示,公因子方差表中初始值均为1,变量的提取特征值均大于0.5,说明问卷的所有题项指标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应予以保留;进一步分析,根据解释的总方差表显示,量表中的10个维度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718%>60%,说明维度划分较好。从综合旋转成分矩阵来看,问卷中的题项均属于有效题项,通过了效度检验。
教学效果分析
问卷设计包含10个层面调查教学效果满意度。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
总体而言,“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与不足。通过对学生的进一步访谈,部分学生表示,本次教学实践学时较短,对于更深层次的理论、技能掌握有待提高。同时,课堂中优质教学资源的版权问题尚无法解决,对教学效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在后续研究中,将重点解决上述困难与不足,进一步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改革。
江苏科技大学2022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支持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GJKTYB202226);2023年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研究课题“支持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TSG3);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角色定位与功能研究”(项目号:2024SJYB1623)。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图书馆)